- 圖解中草藥大全
- 岳桂華 楊高華
- 6字
- 2019-01-21 17:10:15
第二章 補虛藥
一、補氣藥
人參 Renshen
別名 人銜、鬼蓋、地精。
來源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干燥根和根莖。
采集加工 多于秋季采挖,洗凈,曬干或烘干。
植物識別 多年生草本。葉輪生于莖端,數目依生長年限而不同,初生時為1枚3出復葉,二年生者為1枚5出掌狀復葉,以后逐年增多,最后增至6枚;小葉邊緣具細鋸齒,上面沿葉脈有直立刺毛。頂生傘形花序,數十朵淡黃綠色的小花。漿果狀核果,成熟時鮮紅色。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和河北北部的深山中。遼寧和吉林有大量栽培。
中藥識別 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表面灰黃色,上部或全體有疏淺斷續的粗橫紋及明顯的縱皺,下部有支根2~3。斷面淡黃白色,顯粉性,形成層環紋,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的點狀樹脂道及放射狀裂隙。香氣特異,味微苦、甘。
選購貯藏 以切面色淡黃白、點狀樹脂道多者為佳。置陰涼干燥處,密閉保存,防蛀。
現代研究 有增強免疫、增強非特異性抵抗力、促進食欲和蛋白合成、性激素樣作用及促進造血、降血糖、提高記憶、延緩衰老、抗骨質疏松、抗腫瘤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微苦,微溫。歸脾、肺、心、腎經。
功能主治 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用于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氣血虧虛,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
用法用量 煎服,3~9g;挽救虛脫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兌服。野山參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用藥禁忌 實證、熱證而正氣不虛者忌服。不宜與藜蘆、五靈脂同用。
飲食禁忌 忌同時食用蘿卜。
①大出血、大吐血或大汗后虛脫,呼吸微弱,肢冷脈微:人參15g,水煎服,或研細粉吞服。②神經衰弱,失眠,健忘,心跳,自汗:人參10g,酸棗仁(炒)15g,水煎服。
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益智。人參10g、花茶3g。開水沖泡后飲用。
補益中氣,溫通血脈。人參30g,白酒1200ml。浸泡數日后在微火上煮,將酒煮至500~700ml,將酒倒入瓶內存放。每次服10~30ml,每日1次,上午服用為佳。
補元氣,益脾肺,生津安神。人參3g,粳米100g,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煮至粥熟,再將化好的冰糖汁加入,拌勻,即可食用。
西洋參 Xiyangshen
別名 洋參、西參、花旗參、廣東人參。
來源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干燥根。
采集加工 均系栽培品,秋季采挖,洗凈,曬干或低溫干燥。
植物識別 多年生草本。掌狀復葉,通常3~4枚輪生莖頂;小葉片邊緣具粗鋸齒,上面葉脈有稀疏細刺毛。傘形花序單一頂生,花冠綠白色。核果狀漿果,扁球形。花期5~6月,果期6~9月。主產于美國、加拿大。我國北京、吉林、遼寧等地亦有栽培。
中藥識別 本品呈長圓形或類圓形薄片。外表皮淺黃褐色。切面淡黃白至黃白色,形成層環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點狀樹脂道。氣微而特異,味微苦、甘。
選購貯藏 以表面橫紋緊密、氣清香、味濃者為佳。置陰涼干燥處,密閉,防蛀。
現代研究 有增強免疫、降血糖、降血脂、增強機體非特異性抵抗力、養陰生津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微苦,涼。歸心、肺、腎經。
功能主治 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用于氣虛陰虧,虛熱煩倦,咳喘痰血,內熱消渴,口燥咽干。
用法用量 另煎兌服,3~6g。
用藥禁忌 不宜與藜蘆同用。中陽虛衰、寒濕中阻及氣郁化火者忌服。
飲食禁忌 忌同時食用蘿卜。
①長期低熱:西洋參3g,地骨皮6g,甘草6g。每劑濃煎2次,每日1劑。②過度體力勞傷,疲乏難復:仙鶴草30g,紅棗7枚,濃煎;另煎西洋參3g,合兌服。③食欲不振,體倦神疲:西洋參10g,白術10g,云苓10g。水煎服。
補益美顏,潤澤肌膚。適用于年老肌膚失潤枯燥。用西洋參2g、當歸2g、枸杞2g、合歡花2g、佛手2g的煎煮液泡綠茶飲用。
益氣生津,清虛火。適用于氣陰不足,咽干口燥,肺虛久咳,虛熱疲倦。西洋參50g粉碎,用白酒1000ml浸泡1日后即可飲用。每次服15ml,每日1~2次。
補氣潤肺,滋陰潤燥。適用于陰虛肺燥,咳喘少氣,或咳痰帶血,咽干。西洋參片15g,雪耳15g,燕窩30g。一齊放入燉盅內,加開水適量,文火隔水燉2小時,調味即可。隨量
飲用。
黨參 Dangshen
別名 潞黨、臺黨、防黨、獅頭參。
來源 本品為桔梗科植物黨參的干燥根。
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洗凈,曬干。
植物識別 多年生草本。莖纏繞。葉對生、互生或假輪生;葉片卵形,全緣或微波狀。花單生,花冠闊鐘形,淡黃綠,有淡紫堇色斑點,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至廣三角形。花期8~9月,果期9~10月。分布東北及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青海等地。
中藥識別 外表皮灰黃色至黃棕色。切面皮部淡黃色至淡棕色,木部淡黃色,有裂隙或放射狀紋理。有特殊香氣,味微甜。
選購貯藏 以質柔潤、味甜者為佳。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現代研究 有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改善胃腸功能、提高學習記憶力、抗缺氧、抗疲勞、延緩衰老、降血糖、調節血脂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平。歸脾、肺經。
功能主治 健脾益肺,養血生津。用于脾肺氣虛,食少倦怠,咳嗽虛喘,氣血不足,面色萎黃,心悸氣短,津傷口渴,內熱消渴。
用法用量 煎服,9~30g。
用藥禁忌 不宜與藜蘆同用。實證、熱證而正氣不虛者不宜使用
①肺虛咳喘,不能平臥:黨參10g,核桃仁30g,五味子6g。水煎服。②貧血:黨參10g,黃芪15g,枸杞子10g,當歸10g。水煎服。③血虛心悸,健忘失眠:黨參10g,熟地黃15g,當歸10g,遠志3g。水煎服。④體虛無力,胃口不好,大便稀薄:黨參10g,黃芪15g,白術10g,陳皮10g,甘草6g。水煎服。
補中益氣,生津;升紅細胞,升血糖,降血壓。適用于氣血兩虧,體倦無力、食少口渴。黨參10g、花茶3g。開水沖泡后飲用。
補氣健脾。適用于脘腹脹滿,不思飲食。黨參60g,炒白術40g,茯苓40g,炙甘草20g。上藥用白酒1000ml浸泡7日,去渣留液。每次溫服20ml,每日2次。
益氣健脾。適用于脾胃氣虛,食少便溏,面色萎黃,語聲低微,四肢無力。將黨參30g、白術15g、茯苓20g(切片)放入鴨腹;將鴨子置蒸碗內,加入調料適量,用濕綿紙封住碗口,上屜武火蒸約3小時。飲湯食肉。
太子參 Taizishen
別名 孩兒參、童參。
來源 本品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干燥塊根。
采集加工 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時采挖,洗凈,除去須根,置沸水中略燙后曬干或直接曬干。
植物識別 多年生草本。單葉對生;莖下部的葉最小,向上漸大,在莖頂的葉最大,通常兩對密接成4葉輪生狀,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頂生,花瓣5,白色,先端呈淺齒狀2裂。蒴果近球形,熟時5瓣裂。花期4~5月,果期5~6月。分布華東、華中、華北、東北和西北等地。
中藥識別 本品呈細長紡錘形或細長條形。表面黃白色,較光滑,微有縱皺紋。斷面平坦,淡黃白色,角質樣或類白色,有粉性。氣微,味微甘。
選購貯藏 以肥厚、黃白色、無須根者為佳。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
現代研究 有提高免疫、延緩衰老、保肺、降血糖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微苦,平。歸脾、肺經。
功能主治 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用于脾虛體倦,食欲不振,病后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用法用量 煎服,9~30g。
用藥禁忌 邪實而正氣不虛者慎用。
①肺虛咳嗽:太子參15g,麥冬12g,甘草6g。水煎服。②病后虛弱,傷津口干:太子參、生地黃、白芍、生玉竹各9g。水煎服。③心悸:太子參9g,南沙參9g,丹參9g,苦參9g。水煎服,每日1劑。④神經衰弱:太子參15g,當歸、酸棗仁、遠志、炙甘草各9g。水煎服。
調養產后虛弱。太子參8g與老母雞1只一起放入鍋中,加清水燉約2小時,加鹽調味。吃肉喝湯。
黃芪 Huangqi
別名 綿黃芪、箭芪、口芪。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干燥根。
采集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根頭,曬干。
植物識別 ①膜莢黃芪:多年生草本。單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13~31片。總狀花序,蝶形花冠淡黃色。莢果膜質,膨脹,卵狀長圓形,被黑色短柔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分布于東北、河北、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山東、四川和西藏等省區。②蒙古黃芪:形似上種,小葉較多,25~37片。花冠黃色。莢果無毛,有顯著網紋。分布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和西藏等省區。
中藥識別 本品呈圓柱形。表面灰紅棕色,有縱皺紋、橫長皮孔樣突起及少數支根痕。斷面纖維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形成層環淺棕色。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選購貯藏 以切面色淡黃、粉性足、味甜者為佳。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
現代研究 有提高免疫和機體非特異性抵抗力、促進胃腸運動、利尿與抗腎損傷、促進造血、延緩衰老、抗肝損傷、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微溫。歸肺、脾經。
功能主治 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
用法用量 煎服,9~30g。蜜炙可增強其補中益氣作用。
用藥禁忌 凡表實邪盛,瘡瘍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者,均不宜用。
飲食禁忌 忌同時食用杏仁。
①體虛自汗,容易感冒:黃芪15g,墨旱蓮12g,白術12g,防風10g。水煎服。
②久瀉脫肛:黃芪15g,黨參10g,當歸10g,白術10g,升麻3g。水煎服。③關節風濕酸痛麻木:黃芪15g,防風12g,桂枝10g,甘草10g,紅棗10g,生姜3g。水煎服。
適用于氣虛自汗、盜汗,水腫。黃芪10g、花茶3g。開水沖泡后飲用。
①適用于一切虛弱之癥。黃芪100g,銀耳、雞肉、調料適量。同鍋燉熟,吃肉喝湯。②適用于脾肺氣虛、神倦乏力、食少便溏、氣短懶言、自汗等癥。黃芪30g切片,加10倍量水煎30分鐘,濾過取汁,再加同量水蒸一次,取汁去渣。粳米100g洗凈,加黃芪汁及適量水煮粥。
白術 Baizhu
別名 于術。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白術的干燥根莖。
采集加工 冬季下部葉枯黃、上部葉變脆時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曬干,再除去須根。
植物識別 多年生草本。莖下部葉3裂或羽狀5深裂,葉緣有刺狀齒;莖上部葉分裂或不分裂。總苞鐘狀,總苞片覆瓦狀排列;花多數,花冠管狀,淡黃色,上部稍膨大,紫色。瘦果長圓狀橢圓形,密被黃白色絨毛。現廣為栽培,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均有分布。
中藥識別 外表皮灰黃色或灰棕色。切面黃白色至淡棕色,散生棕黃色的點狀油室,木部具放射狀紋理。氣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帶黏性。
選購貯藏 以切面黃白色、香氣濃者為佳。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現代研究 有促進胃腸運動、提高免疫功能、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利尿等作用。
性味歸經 苦、甘,溫。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 煎服,6~12g。炒用可增強補氣健脾止瀉作用。
用藥禁忌 本品性偏溫燥,熱病傷津及陰虛燥渴者不宜用。
飲食禁忌 忌同時食用白菜、大蒜、胡荽、桃。
①全身水腫:白術10g,香薷6g,豬苓10g。水煎服。②脾虛食欲不振,腹痛泄瀉,咳嗽痰多:白術6g,砂仁3g,黨參6g,茯苓6g,制半夏6g,木香3g(后下),陳皮3g,甘草3g。水煎服。③脾虛腹瀉:白術15g,薏苡仁15g,茯苓15g,黨參15g。水煎服。
益氣固表。適用于氣虛自汗盜汗。白術5g、黃芪3g、烏龍茶3g。開水沖泡后飲用。
適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胸腹脹滿,泄瀉。白術、蒼術各100g,置容器中,加清水400ml,文火煮取300ml,候冷,添加白酒400ml,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每日3次,每次服30~50ml。
適用于脾胃寒濕所致納食減少,大便溏泄等病癥。白術30g、干姜6g,布包,與紅棗250g同入鍋,加水1000ml,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熬1小時,紅棗去核,棗肉搗泥。雞內金15g研成細粉,與面粉500g混勻,倒入棗泥,加面粉與少量食鹽,和成面團,制成薄餅烙熟。空腹食用。
山藥 Shanyao
別名 懷山藥、淮山藥、淮山。
來源 本品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干燥根莖。
采集加工 冬季莖葉枯萎后采挖,切去根頭,洗凈,除去外皮和須根,干燥。
植物識別 纏繞草質藤本。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葉片邊緣常3淺裂至3深裂。葉腋內常有珠芽。雄花序為穗狀花序。蒴果三棱狀扁圓形或三棱狀圓形。花期6~9月,果期7~11月。主產于河南、河北。
中藥識別 切片者呈類圓形的厚片。表面類白色或淡黃白色,質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富粉性。
選購貯藏 以粉性足、色白者為佳。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現代研究 有調節胃腸功能和降血糖、增強免疫、延緩衰老、保肝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平。歸脾、肺、腎經。
功能主治 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
飲食禁忌 忌同時食用菠菜、黃瓜。
①糖尿病:山藥、天花粉、沙參各15g,知母、五味子各10g。水煎服。②肝腎虛弱,喘嗽,遺精,遺尿,小便頻數:山藥20g,熟地黃15g,山茱萸6g,五味子3g。水煎服。③脾胃虛弱,氣短,乏力:山藥30g,黃芪15g,黨參159,白鴿1只(去毛和內臟)。共煮熟食。
健脾補肺,固腎益精。適用于脾胃虛弱,泄瀉、食欲不振;虛勞咳嗽;遺精;帶下;尿多;久痢。山藥10g、花茶3g。用山藥的煎煮液泡茶飲用。
健脾補肺,固腎益精。適用于脾、肺、腎不足,虛勞咳嗽,痰濕咳嗽,脾虛泄瀉,消渴,小便頻數,腰酸,下肢乏力。黃酒2L置容器中,密封,武火煮沸,入鮮山藥350g煮沸,改文火,待山藥熟后去山藥,加蜂蜜,再文火煮沸。不拘時候,隨量飲用。
健脾益氣,補肺潤燥。適用于久病之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痰喘咳嗽、皮膚干燥等癥。將鮮山藥150g蒸熟去皮,放入大碗中加白糖、桂花鹵,拌勻成餡泥。糯米粉300g揉軟,將山藥餡泥包在里面成湯圓,煮熟即成。佐餐食用。
白扁豆 Baibiandou
別名 扁豆。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種子。
采集加工 秋、冬季采收成熟果實,曬干,取出種子,再曬干。
植物識別 一年生纏繞草質藤本。三出復葉;頂生小葉柄長,兩側小葉柄較短。總狀花序腋生;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莢果鐮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扁平。花期6~8月,果期9月。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中藥識別 本品呈扁橢圓形或扁卵圓形。表畫淡黃白色或淡黃色,平滑一側邊緣有隆起的白色眉狀種阜。質堅硬。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氣。
選購貯藏 以粒大、飽滿、色白者為佳。置干燥處,防蛀。
現代研究 有抑菌、抗病毒作用,對食物中毒引起的嘔吐、急性胃炎等有解毒作用。
性味歸經 甘,微溫。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 健脾化濕,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便溏瀉,白帶過多,暑濕吐瀉,胸悶腹脹。炒白扁豆健脾化濕。用于脾虛泄瀉,白帶過多。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炒白扁豆長于健脾止瀉,主要用于脾虛泄瀉,白帶過多。
①慢性腎炎,貧血:白扁豆30g,紅棗20粒。水煎服。②癤腫:鮮白扁豆適量。加冬蜜少許,同搗爛敷患處。
散寒運濕。適用于脾胃不和濕滯、外感寒邪、發熱身疼、肢節倦怠、嘔吐。用250ml水煎煮白扁豆3g、香薷5g、厚樸3g、茯神3g至水沸后,沖泡甘草3g、綠茶3g后飲用。
適用于脾胃虛弱、食少呃逆、暑溫瀉痢、夏季煩渴等癥。白扁豆60g(鮮品加倍),粳米100g。將白扁豆、粳米同煮成粥。佐餐食用。
甘草 Gancao
別名 國老、粉草、甜草。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莖。
采集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須根,曬干。
植物識別 甘草:多年生草本。單數羽狀復葉,小葉9~17,小葉片卵圓形、卵狀橢圓形。總狀花序腋生,花冠淡紫堇色。莢果線狀長圓形,鐮刀狀或彎曲呈環狀,密被褐色的刺狀腺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分布東北、西北、華北等地。
中藥識別 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斷面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明顯。氣微,味甜而特殊。
選購貯藏 以皮細而緊、外皮色紅棕、粉性足、味甜者為佳。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現代研究 有抗消化道潰瘍、調整胃腸蠕動、抗肝損傷、增強免疫、延緩衰老、抗病毒、抗菌、解毒、抗肺損傷、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功能主治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 煎服,2~10g。
用藥禁忌 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濕盛脹滿、水腫者不宜用。大劑量久服可導致水鈉潴留,引起水腫。
飲食禁忌 忌同時食用白菜、豬肉、鯉魚、鰱魚、海帶。
①脾虛氣弱,食少便溏:甘草1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水煎服。②氣管炎,咳嗽痰多:甘草10g,制半夏10g,杏仁10g,紫菀10g,麻黃6g,水煎服。③食物中毒:甘草10g,綠豆60g。水煎服。
大補元氣,生津。適用于脾胃氣虛、精神欠佳,傷神耗氣者,暑熱傷津耗氣。人參3g、甘草3g、花茶3g。開水沖泡后飲用。
引吐解毒。適用于食物中毒。苦參45g,生甘草15g,白酒500ml。置容器中,煎至減半,去渣留液。不拘時候,隨量飲用,不吐再飲或探喉引吐。
養心安神,和中緩急。適用于心虛、肝郁引起的心神不寧,精神恍惚,失眠等。將甘草20g加清水500ml,煎至剩200ml,去渣留液;大棗10枚、小麥10g用慢火煮至麥熟時,加入甘草汁,再煮沸后即可食用。空腹溫熱服。
大棗 Dazao
別名 紅棗、棗。
來源 本品為鼠李科植物棗的干燥成熟果實。
采集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
植物識別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幼枝纖細略呈“之”形彎曲,紫紅色或灰褐色,具2個粗直托葉刺;當年生小枝綠色。單葉互生,紙質,邊緣具細鋸齒,基生三出脈。花黃綠色,生于葉腋,花瓣5。核果長圓形或長卵圓形。花期5~7月,果期8~9月。分布全國各地。
中藥識別 本品呈橢圓形或球形,表面暗紅色,略帶光澤,有不規則皺紋。氣微香,味甜。
選購貯藏 以個大、色紅、肉厚、味甜者為佳。置干燥處,防蛀。
現代研究 有提高免疫功能和延緩衰老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溫。歸脾、胃、心經。
功能主治 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用于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
用法用量 劈破煎服,6~15g。
用藥禁忌 濕盛脘腹脹滿、食積、蟲積、齲齒作痛以及痰熱咳嗽者慎用。
飲食禁忌 忌同時食用鯉魚、鰱魚、大蔥。
①脾虛食少:大棗10只(剖開),黨參15g,白術12g,陳皮10g。水煎服。
②婦女貧血,體虛,白帶,崩漏:大棗30枚,木耳30g,黃糖少許。共煮食。③盜汗:大棗10枚,仙鶴草30g。水煎服。④胃寒痛:大棗10枚,白胡椒10粒。水煎服。
溫補脾胃,生津。適用于脾胃虛弱者。大棗5枚、紅茶3g、紅糖5g。用大棗的煎煮液泡茶飲用。
養心安神。適用于失眠,心悸,多夢,體虛自汗。大棗500g,酸棗仁250g,白酒1500ml,浸泡2周,去渣留液。每晚飲用15ml,并食用2~3顆酒棗。
補中益氣,養血寧神。適用于脾虛氣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以及血虛所致面色萎黃、頭暈、心悸、失眠、水腫等癥。先煎黨參15g、大棗30g。取藥汁備用,再取糯米250g煮熟,最后加白糖于藥汁內,煎成濃汁,澆在棗飯上。空腹食用。
刺五加 Ciwujia
別名 刺拐棒。
來源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和根莖或莖。
采集加工 春、秋季采收,洗凈,干燥。
植物識別 落葉灌木。莖密生細長倒刺。掌狀復葉,互生,小葉5,葉片橢圓狀倒卵形至長圓形,邊緣具重鋸齒或鋸齒。傘形花序頂生,花瓣5,黃色帶紫。核果漿果狀,紫黑色,近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西等地。
中藥識別 根外表皮灰褐色或黑褐色,莖外表皮淺灰色或灰褐色。切面黃白色,中心有髓。根和根莖有特異香氣,味微辛、稍苦、澀;莖氣微,味微辛。
選購貯藏 以香氣濃者為佳。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現代研究 有抗疲勞、提高免疫功能、抗氧化、抗腫瘤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微苦,溫。歸脾、腎、心經。
功能主治 益氣健脾,補腎安神。用于脾肺氣虛,體虛乏力,食欲不振,肺腎兩虛,久咳虛喘,腎虛腰膝酸痛,心脾不足,失眠多夢。
用法用量 煎服,9~27g。目前多作片劑、顆粒劑、口服液及注射劑使用。
用藥禁忌 實證、熱證者忌服。
①腎虛陽痿,早泄,遺精:刺五加15g,肉蓯蓉10g,山藥10g,熟地黃10g。水煎服。②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刺五加15g,茯苓30g,白術10g,陳皮6g。水煎服。③腎虛腰痛:刺五加30g,杜仲15g。水煎服。④風濕疼痛:刺五加15g,雞血藤15g,海風藤15g,威靈仙10g,兩面針根6g。水煎服。⑤神經衰弱,心悸失眠:刺五加15g,五味子10g,水煎服。
益氣強身,延年益壽。用于體質虛弱、機體抗病能力和應變能力差者。刺五加120g粉碎成粗末,用白酒1000ml浸泡14日,去渣留液。每次服20~30ml,每日1次。
絞股藍 Jiaogulan
別名 七葉膽。
來源 本品為葫蘆科植物絞股藍的根莖或全草。
采集加工 秋季采收,洗凈,曬干,切段,生用。
植物識別 多年生攀援草本。葉互生;卷須纖細,2歧;葉鳥足狀,具5~7小葉,邊緣具波狀齒或圓齒狀牙齒。圓錐花序,花冠淡綠色,5深裂,裂片卵狀披針形。果實球形,成熟后為黑色。花期3~11月,果期4~12月。分布于陜西、甘肅和長江以南各地。
中藥識別 本品為干燥皺縮的全草,莖纖細灰棕色或暗棕色,表面具縱溝紋,被稀疏毛茸。葉為復葉,通常5~7枚,葉緣有鋸齒。味苦,具草腥氣。
選購貯藏 以葉多、氣香者為佳。低溫密封,避光。
現代研究 有降血脂、延緩衰老、提高免疫、提高機體非特異性抵抗力、調節血糖、抗胃潰瘍、抗腫瘤、抗肝損傷、抗腎損傷、抗缺血缺氧、抗血栓、提高學習記憶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苦,微寒。歸脾、肺經。
功能主治 益氣健脾,化痰止咳,清熱解毒,化濁降脂。用于脾胃氣虛,倦怠食少,肺虛爆咳,咽喉疼痛,高脂血癥。
用法用量 煎服,10~20g;亦可泡服。
①高血脂癥,動脈硬化:絞股藍30g,山楂15g,決明子15g。水煎服。②糖尿病:絞股藍15g,黃精15g,地骨皮15g,太子參15g,天花粉15g,山茱萸10g,玄參10g。水煎服。③胃腸炎:絞股藍15g,墨旱蓮15g,一點紅10g。水煎服。④老年慢性氣管炎:絞股藍15g,水煎代茶飲。⑤放療或化療引起白細胞減少:絞股藍30g,雞血藤30g,女貞子30g,補骨脂15g。水煎服。
抗衰老,延年益壽。適用于中老年人延年益壽。絞股藍50g,枸杞子100g,生姜50g切薄片。上藥用38度白酒1000ml泡7天。每日服50ml,分3次飯后30分鐘服。
沙棘 Shaji
別名 沙棗、酸柳果、黃酸刺。
來源 為胡頹子科植物沙棘的干燥成熟果實。
采集加工 秋、冬季果實成熟或凍硬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或蒸后干燥。
植物識別 落葉灌木或喬木。棘刺較多,粗壯;嫩枝褐綠色,密被銀白色而帶褐色鱗片。單葉近對生;葉柄極短;葉片紙質,狹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上面綠色,初被白色盾形毛或星狀毛,下面銀白色或淡白色,被鱗片。果實圓球形,橙黃色或橘紅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分布于華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中藥識別 本品呈類球形或扁球形。表面橙黃色或棕紅色,皺縮。果肉油潤,質柔軟。氣微,味酸、澀。
選購貯藏 以粒大、肉厚、油潤者為佳。置通風干燥處,防霉,防蛀。
現代研究 有抗胃潰瘍、調節血糖、降血脂、提高免疫、抗氧化、抗肝損傷、抗腫瘤、降低血黏度等作用。
性味歸經 酸、澀,溫。歸脾、胃、肺、心經。
功能主治 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散瘀。用于脾虛食少,食積腹痛,咳嗽痰多,胸痹心痛,瘀血經閉,跌撲瘀腫。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①咳嗽痰多:沙棘、甘草、白葡萄干、梔子、廣木香各等分。研為末,加冰片少許。每次1.5~3g,溫開水送服。②咽疼痛:沙棘鮮果揉爛,用紗布包,擠壓其汁液,加白糖,用溫開水沖服。③閉經:天花粉18g,芒硝15g,沙棘、大黃各9g,全蝎6g,山柰1.5g,堿面1.5g。共為細末,每次1.5~3g,溫開水送下。④胃痛,消化不良,胃潰瘍,月經不調:沙棘干品3~9g。水煎服。
適用于咳嗽喘逆,冠心病、心絞痛。沙棘果鮮食或榨汁飲食。
紅景天 Hongjingtian
別名 鎖羅瑪布、紅蓯菔。
來源 為景天科植物大花紅景天的干燥根和根莖。
采集加工 秋季花莖凋枯后采挖,除去粗皮,洗凈,曬干。切片。
中藥識別 表面棕色或褐色,粗糙有褶皺,剝開外表皮有一層膜質黃色表皮且具粉紅色花紋。斷面粉紅色至紫紅色,有一環紋,質輕,疏松。氣芳香,味微苦澀、后甜。
選購貯藏 以切面粉紅色、氣芳香者為佳。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
現代研究 有提高免疫功能、增強機體非特異性抵抗力、抗腦缺血、降血脂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苦、平。歸肺、心經。
功能主治 益氣活血,通脈平喘。用于氣虛血瘀,胸痹心痛,中風偏癱,倦怠氣喘。
用法用量 煎服,3~6g。
①低血壓:紅景天10g。水煎服。②緩解疲勞,健脾益氣:紅景天10g。研成粗末,沖入沸水,加蓋泡15分鐘,調入蜂蜜10g。上午、下午各飲1杯。
抗老防衰,保健用。取紅景天6g水煎取汁,再加大米50g煮粥,食用前加適量砂糖調味。
蜂蜜 Fengmi
別名 白蜜、蜜。
來源 本品為蜜蜂科昆蟲中華蜜蜂或意大利蜂所釀的蜜。
采集加工 春至秋季采收,過濾。
中藥識別 本品為半透明、帶光澤、濃稠的液體,白色至淡黃色或橘黃色至黃褐色,放久或遇冷漸有白色顆粒狀結晶析出。氣芳香,味極甜。
選購貯藏 以稠如凝脂、味甜純正者為佳。置陰涼處。
現代研究 有促進腸運動、抗菌、抗氧化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平。歸肺、脾、大腸經。
功能主治 補中,潤燥,止痛,解毒;外用生肌斂瘡。用于脘腹虛痛,肺燥干咳,腸燥便秘,解烏頭類藥毒;外治瘡瘍不斂,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 煎服或沖服,15~30g,大劑量30~60g。外用適量,本品作栓劑肛內給藥,通便效果較口服更捷。
用藥禁忌 濕阻中滿及便糖泄瀉者慎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飲食禁忌 忌同時食用萵苣、豆腐、洋蔥、鯽魚。
①腸燥便秘,干咳無痰:蜂蜜適量,開水沖服,每日早、晚各1次。②十二指腸潰瘍:蜂蜜30g,甘草15g。水煎甘草取汁沖蜂蜜服。
①適用于干咳痰少且黏稠者。鮮藕250g、生梨2只、生蘿卜250g。切碎絞汁,加蜂蜜250g,隔水蒸熟。每日2次,每次2匙,開水化服。②用于大便秘結者。蜂蜜60g、香油30g。用開水將蜂蜜和香油調和,溫服,早晚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