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番杏科

銀葉花屬

金玲

Argyroderma delaetii C.A. Maass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植株無莖,肉質葉半卵形。2~4片葉交互對生,每對葉下部合生,上部分得很開長,似元寶狀,葉表皮硬而光滑,灰綠色,先端圓鈍。花從兩葉之間的中縫中開出,近無柄,花大型,黃色或白色,花期秋末冬初。本種株形奇特,花大而美麗,為多肉植物中的著名種類。

習性:植株喜溫暖而涼爽、光照充足的環(huán)境,屬冬型種即夏季休眠的種類,生長適溫18~24℃,不耐寒,怕積水。

栽培要點:主要生長期在晚秋至早春,小苗要保持盆土濕潤。冬季澆水應在有陽光的午后澆水。夏季在太陽下山后再澆水,夏季溫度超過30℃時,宜逐漸斷水,植株慢慢進入休眠期,需保持環(huán)境陰涼通風。秋涼后恢復正常澆水,11月中旬長出新葉,老皮慢慢干枯,此時全光照和斷水可加快老皮干枯,縮短金玲的脫皮期。盆土宜用肥沃、疏松透氣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越冬溫度不低15℃。

繁殖方法:播種繁殖。

照波屬

照波

Bergeranthus multiceps Schwantes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開普敦南部。矮小肉質草本,植株群生,高約10cm。葉三棱形短錐狀,綠色至深綠色。花單生,徑約3cm,黃色,頂端長帶紅色暈,花期夏末秋初。本種株姿小巧可愛,花大,色彩亮麗,為易于養(yǎng)護管理的多肉小盆栽。

習性:植株喜溫暖、干燥和光照充足的環(huán)境,習性強健,耐干旱,較耐半陰,不耐寒,怕積水。夏季不休眠。

栽培要點:春季至秋季正常澆水,不可積水,生長期每月施肥1次。夏季可噴水。盆土宜用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冬季減少澆水,越冬溫度不低于10℃。

繁殖方法:播種和分株繁殖。

食用晝夜花屬

露絲冰花

(豬臉花)

Carpobrotus rossii (Haw.) Schwantes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澳大利亞南部。群生肉質草本,植株高10~15cm。葉片細長三角錐狀,長3.5~8 cm,寬約1cm,綠色。花亮玫紅色,徑約6cm,花期1~2月。果實近球形,紫紅色,長約2.5cm, 徑1.5~2cm。本種株型小,但花大,花色艷麗,肉質的葉也很別致。

習性:植株喜溫暖、光照充足和通風的環(huán)境,耐干旱,不耐寒。

栽培要點:春季至秋季正常澆水,每月施肥1次。夏季高溫要保持通風透氣。盆土宜用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冬季減少澆水,越冬溫度不低于10℃。

繁殖方法:播種和分株繁殖。

肉錐花屬

少將

(二裂肉錐花)

Conophytum bilobum N.E. Br.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西北部。矮小肉質草本,老株常密集叢生,植株高約5 cm。葉肥厚,近馬鞍形,表皮綠色至灰綠色,中縫深,先端平頓,常具淺紅色線紋。花單生,著生于中縫處,雛菊狀,徑約3cm,黃色,花期夏末秋初,花后老葉逐漸萎縮成葉鞘,從葉鞘中再長出新葉和花。本種高度肉質,花大而美,為肉錐花屬的代表種之一,對光照要求不是很高,適宜家庭蒔養(yǎng)。

習性:植株喜溫暖、低濕、光照柔和而充足、通風和涼爽的環(huán)境,耐半陰,不耐寒,怕積水,怕夏季高溫潮濕。本種為冬型種,夏季休眠,生長適溫18~24℃。

栽培要點:春季和秋季為生長期,正常澆水,生長期每月施肥1次。冬季停止施肥。盛夏進入休眠期,斷水,保持通風陰涼且光照不能太強。盆土宜疏松和排水良好。越冬溫度10℃以上,保持盆土稍干燥。

繁殖方法:播種或分株繁殖。

燈泡

(布氏肉錐花)

Conophytum burgeri L. Bolus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納米比亞至南非。矮小肉質草本,植株高2.5~4cm,近半球形,表皮淡綠色,光照充足時呈淡紅色,半透明狀,在光線照射下酷似燈泡。花漏斗狀,徑約3cm,淡紫紅色,基部白色,花期春季或秋季。本種株形極其奇特而有趣,晶瑩透亮酷似燈泡,為多肉植物中的珍品。

習性:植株喜溫暖、光照柔和而充足、通風且涼爽的環(huán)境,耐干旱,不耐寒,怕強光、怕積水。本種為冬型種,生長適溫17~24℃。

栽培要點:夏季休眠時要遮陽,控制水分,放置在通風涼爽和有明亮的散射光處,注意植株上的老皮不要人為剝去,干枯的老皮保護可使植株免受夏季強光灼傷。秋季溫度下降后逐漸恢復正常給水,植株若株形飽滿就不需補水,脫皮期少水或不給水,水多會延長脫皮期。春季和冬季減少澆水,冬季宜放置于陽光充足處養(yǎng)護。本種生長緩慢,對養(yǎng)分要求不高,稍施些緩效肥即可。盆土宜疏松和排水良好。越冬溫度10℃以上。

繁殖方法:播種、分株繁殖,播種在9月中下旬進行。

心形肉錐花

Conophytum cordatum Schick et Tischer

心形肉錐花植株

心形肉錐花花株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矮小肉質草本,植株高4~5 cm。葉肥厚,近心形,表皮淡綠色,具半透明細小圓點,中縫較淺,先端圓頓。花單生,著生于中縫處,雛菊狀,徑約3cm,淡紫紅色,花期夏末秋初。心形肉錐花被稱著“活的卵石”,開花繁多,花色艷美,為非常萌而可愛的多肉小盆栽。

習性:植株喜溫暖、低濕、光照柔和而充足、通風和涼爽的環(huán)境,耐半陰,不耐寒,怕積水,怕夏季高溫潮濕。本種為冬型種,夏季休眠,生長適溫18~24℃,生長習性與少將近似。

栽培要點:植株的栽培養(yǎng)護可參考少將。

繁殖方法:播種或分株繁殖。

風鈴玉

(弗氏肉錐花)

Conophytum friedrichiae Schwantes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納米比亞至南非。矮小肉質草本,植株高3~4cm。葉圓柱形,頂部兩裂,裂片圓形,表皮暗紅色,有小疣點,裂片頂端圓且微凸起,透明狀。花白色或粉色。風鈴玉這樣葉頂端透明狀的形態(tài)被稱為“有窗型”多肉植物,陽光透過頂端透明的“窗”射入植株體內,既不失散水分,又不影響光合作用,使得如同卵石般的植株體可藏匿在荒漠礫石堆里,避免動物啃食,白天還可減少水分蒸發(fā),與生石花屬植物一樣,在進化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似石頭樣的植株形態(tài),這樣的植物也稱為“擬態(tài)植物”。本種株姿奇異,葉片如紅寶石般美麗,為多肉植物的經典種之一。

栽培要點:植株的栽培養(yǎng)護可參照燈泡。

繁殖方法:播種、分株繁殖。

雨月

Conophytum gratum N.E. Br.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西北部。矮小肉質草本,植株高約3cm。葉扁球形,長約2.5 cm,寬約2cm,表皮淡綠色,具透明細小圓點,頂端微凹,中縫不明顯。花著生于中縫處,花粉紅色,花蕊黃色,徑2.2cm,花期9~10月。本種株形優(yōu)美,花色艷麗,易于開花,易于栽培管理,為適宜家庭蒔養(yǎng)的多肉小盆栽。

習性:植株喜溫暖、光照充足的環(huán)境,習性強健,易于形成群生植株。

栽培要點:植株的栽培養(yǎng)護可參照少將,比少將容易栽培。

繁殖方法:播種、分株繁殖。

口笛

Conophytum luisae Schwantes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開普敦地區(qū)。矮小肉質草本,植株高2.5~3cm。葉肥厚,卵圓形至元寶形,表皮灰綠色,上部具淡紫紅色小斑紋,中縫很淺。花著生于中縫處,米黃色,花期秋季。肉呼呼又萌萌的植株非常討人喜歡。

習性:植株易于群生,夏季休眠,喜通風和涼爽。

栽培要點:植株的栽培養(yǎng)護可參考少將。

繁殖方法:播種或分株繁殖。

瑪瑞肉錐花

(神鈴)

Conophytum meyeri N.E.Br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矮小肉質草本,植株高2.5~3 cm。葉肥厚,卵球形至元寶形,表皮淡綠色至青綠色,具透明細小圓點,光照較強時頂端有暗紅色細紋,中縫淺。花著生于中縫處,花亮黃色,徑約3.5cm,花期秋季。本種植株雖嬌小,但花大而艷麗,開花繁多,為優(yōu)良的多肉小盆栽。

習性:植株喜溫暖、干燥和光照充足的環(huán)境,耐干旱,不耐寒,怕積水。夏季休眠。

栽培要點:栽培養(yǎng)護可參考少將。

繁殖方法:播種或分株繁殖。

清姬

Conophytum minimum N.E. Br.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肉質矮小草本,植株高1.5~2cm。葉近球形或卵球形,表皮淡灰綠色,具褐色的樹枝狀紋,頂端較平坦或圓鈍,中縫淺而短。花著生于中縫處,花單生,白色,徑約2cm,花期夏末秋初。本種肉質的植株體布滿花紋,奇趣可愛。

習性:植株喜溫暖、干燥和光照充足的環(huán)境,耐干旱,不耐寒,怕積水。

栽培要點:植株的栽培養(yǎng)護可參考少將。

繁殖方法:播種或分株繁殖。

群碧玉

(鳳雛玉)

Conophytum minutum (Haw.) N.E. Br.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矮小肉質草本,植株高1.5~2cm。葉近球形或卵球形,表皮淺綠色至黃綠色,成年植株頂端較平坦,中縫很淺而短。花著生于中縫處,雛菊狀,徑約2.5cm,淡紫紅色,花期夏末秋初。本種粉嫩嬌小,花色艷美,開花繁多,較易于蒔養(yǎng),為非常適宜裝飾點綴家庭、辦公室等處的多肉小盆栽。

習性:植株喜溫暖、低濕、光照柔和而充足、通風和涼爽的環(huán)境,耐半陰,不耐寒,怕積水,易于萌生成群體,習性強健。

栽培要點:植株的栽培養(yǎng)護可參考少將。

繁殖方法:播種或分株繁殖。

[附注]異名Conophytum minutum var. pearsonii (N.E. Br.) Boom

點紋肉錐花

Conophytum peersii Lavis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矮小肉質草本,植株高1.5~2 cm。葉球形,表皮淡黃綠色,具密集的綠色小圓點,頂端上的中縫淺而短,恰似小嘴巴狀。 花著生于中縫處,雛菊狀,徑約2cm,白色至淡黃色。花期夏末秋初。本種株形渾圓,布滿小斑點,是非常有特色的多肉小盆栽。

栽培要點:植株易于萌生成群體,栽培養(yǎng)護可參考少將。

繁殖方法:播種或分株繁殖。

[附注]異名Conophytum subglobosum Tischer

露子花屬

鹿角海棠

(夕波)

Delosperma lehmannii Schwantes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開普敦地區(qū)。多年生肉質草本,老株基部莖干木質化,植株高10~20 cm。葉對生,長約2cm,棱狀三角形,基部聯合,藍灰綠色。花單生,雛菊狀,淡黃色,徑約3cm,花期夏季。本種肉質葉片肥厚有趣,尤其是老株群生,葉片排列密集的莖干伸長下垂,株姿似盆景狀。園藝品種有鹿角海棠錦等。

習性:植株喜溫暖和光照充足的環(huán)境,不耐寒,怕積水。

栽培要點:春季至秋季正常澆水,生長期每月施肥1次。夏季高溫需遮陽,放置于通風涼爽處。盆土宜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和含有石灰質的沙壤土。越冬溫度不低于10℃,冬季保持盆土稍干燥。

繁殖方法:播種繁殖,或用莖扦插繁殖。

春桃玉屬

春桃玉

Dintheranthus inexpectatus Schwantes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矮小肉質草本,植株高3~4 cm。葉高度肉質,對生,下部聯合,莖桃形,青白色,光照強烈時變成白色帶淡粉色,葉面光滑亮潔,無任何斑點。花著生于兩裂片中間,深黃色,徑約3cm,花期秋季。株形似壽桃,如玉般潤澤,為多肉植物中的名貴種類。

習性:植株喜溫暖、柔和的光照和涼爽通風的環(huán)境,耐干旱,怕高溫高濕。本種為冬型種,夏季休眠,生長期10月至翌年5月。

栽培要點:土壤干后及時澆透水,較不喜肥,每年生長期施1~2次淡液肥即可。盆土宜疏松和排水良好。越冬溫度10℃以上,2~5月是脫皮期,幼苗脫皮時需微量給水,成年株脫皮時不用給水,脫去老皮后的新株恢復正常澆水。

繁殖方法:播種繁殖。

肉黃菊屬

四海波

Faucaria tigrina (Haw.) Schwantes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矮小肉質草本,植株高約5cm。葉交互對生,肥厚,近菱形,背面棱狀凸起,翠綠色至灰綠色,葉緣具肉質細齒。花雛菊狀,徑3~5cm,亮黃色,花期秋季。本種株形小巧緊湊,較易蒔養(yǎng),適宜裝點室內書桌、幾架、窗臺和陽臺等處。

習性:植株喜溫暖、干燥和光照充足的環(huán)境,耐干旱,稍耐半陰,不耐寒,怕積水。

栽培要點:春季、秋季每月澆水2次,施低氮素肥1次。夏季高溫時處于半休眠狀態(tài),控制澆水,可向周圍噴水,適度遮陽,保持通風和涼爽。盆土宜用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越冬溫度不低于7℃,保持盆土干燥。

繁殖方法:播種、分株繁殖,也可用葉扦插繁殖。

荒波

Faucaria tuberculosa Schwantes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矮小肉質草本,植株高4~5 cm。葉交互對生,長菱形,背部棱狀隆起,頂端漸尖,葉表面具粗糙的瘤狀突起,深綠色,葉緣具肉質細齒。花雛菊狀,徑4~5 cm,金黃色,花期秋季。本種株姿奇特,花大而靚麗,為優(yōu)良的多肉小盆栽。

栽培要點:植株的栽培養(yǎng)護可參照四海波。

繁殖方法:播種、分株繁殖,也可用葉扦插繁殖。

紅怒濤

Faucaria tuberculosa‘Rubra’

來源:本種為荒波的園藝品種。

形態(tài)特征:矮小肉質草本,植株高4~5 cm。葉交互對生,菱形,先端漸尖,葉表面具大小不一的瘤狀突起,碧綠色且瘤狀突起處帶紅色暈,葉緣具微彎的肉質細齒。花黃色,花期秋季。本種葉面瘤狀突起顯著且?guī)Ъt色暈,為非常名貴的多肉植物珍品。

栽培要點:植株的栽培養(yǎng)護可參考四海波。

繁殖方法:分株繁殖,也可用葉扦插繁殖。

棒葉花屬

五十鈴玉

(橙黃棒葉花)

Fenestraria aurantiaca N.E. Br.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納米比亞。肉質草本,植株高約5 cm。葉直立,近細圓柱形,淡綠色至灰綠色,頂端飽滿平坦或稍顯圓凸狀,透明,像小窗一樣,也是“有窗型”多肉植物之一。花雛菊狀,徑3~7 cm,金黃色,花期夏、秋季。本種棍棒狀粉綠色的肉質葉奇特可愛,金黃色的花也很吸引人,較易于蒔養(yǎng)。

習性:植株喜溫暖、光照充足柔和、低濕、通風透氣的環(huán)境,不耐寒,忌積水。冬型種,夏季高溫時處于半休眠狀態(tài),最適生長溫度18~24℃。

栽培要點:生長期每3周澆水1次,每月施肥1次。夏季高溫避開強光直射,放置于涼爽通風處,盆土保持干燥,空氣干燥時可向周圍噴霧。盆土宜用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越冬溫度不低于7℃,冬季控制水分。

繁殖方法:播種、分株和扦插繁殖。

生石花屬

日輪玉

Lithops aucampiae L. Bolus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德蘭瓦士地區(qū)。肉質草本,植株群生,高3~4cm。通常僅具一對葉,葉肥厚,卵圓形,對生,表皮淡紅色,葉頂面具淡褐色網狀粗細不一的斑紋。花雛菊狀,徑2.5~3 cm,黃色,花期秋季。本種株形似卵石,葉面花紋細致雅麗,是生石花屬植物中株型較大、習性又較強健的一種,適宜家庭蒔養(yǎng),也是生石花屬中的代表種之一。

習性:植株喜光照柔和充足、冬暖夏涼的環(huán)境。雖為冬型種,但夏季休眠不太明顯,生長適溫20~24℃。

栽培要點:春、秋季兩季宜放室內陽臺或南向窗臺上培養(yǎng),5天左右澆1次水,生長期每月施肥1次。夏季生長減緩,澆水亦減少,遮陽通風,保持涼爽,脫皮分裂時需控水,不能從頂部淋水。越冬溫度12℃以上,可少量澆水。盆土宜用疏松和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

繁殖方法:播種繁殖,或分株繁殖。春季當老株脫皮后,即肉質葉皺縮干枯至最后成薄薄的一層枯皮,從中長出2個具肉質對生葉的新植株,待新植株長大一些后便可分株。

鳴弦玉

Lithops bromfieldii var. insularis Fearn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肉質草本,群生,植株高2~3cm。葉肥厚,卵圓形,對生,表皮淡黃綠色至灰綠色,葉頂面淡黃色,具淡灰褐色和暗紅色組成的不規(guī)則斑紋。花黃色,徑2.5~3 cm,花期秋季。本種高度肉質的植株就像帶花紋的鵝卵石,秋季金黃色的花從鵝卵石般的葉片中開出,奇特而有趣,所以被譽為“有生命的石頭”。

習性:植株喜光照柔和充足、冬暖夏涼的環(huán)境,不耐寒,忌積水。冬型種,夏季休眠,生長適溫20~24℃。

栽培要點:春、秋季兩季宜放室內陽臺或南向窗臺上培養(yǎng),5天左右澆1次水,生長期每月施肥1次。夏季休眠,稍遮陽且保持涼爽通風,盆土稍干燥,脫皮分裂時需嚴格控水,不能從頂部淋水。越冬溫度12℃以上,可少量澆水。盆土宜用疏松和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

繁殖方法:播種繁殖,或分株繁殖。

[附注]本種曾用名Lithops insularis

赭色巴厘玉

(歐翔玉)

Lithops hallii var. ochracea Cole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肉質草本,植株群生,高2.5~3cm。葉肥厚,卵圓形至近卵形,對生,表皮肉色至淡棕色,葉頂面具巧克力色的網格狀斑紋。花雛菊狀,徑約3cm,白色,花期秋季。本種株形如同卵石般,顯示了“擬態(tài)植物”的特點。生石花屬植物由于原產地生境常為干旱地區(qū)的巖床裂隙或礫石地,雖然冬季氣候溫和,雨水較多,但夏季有較長時間的干旱季節(jié),植株依靠肉質體內存儲的水分埋藏在礫石堆中,僅露出葉頂面度過漫漫長夏,這樣既可減少水分的蒸騰作用,卵石般外形還可躲避小動物的啃食。待到雨季來臨,新植株吸飽水分將萎縮的老株體撐破裂開,從中長出來,老株體隨之枯死,這是植物為了生存演變進化的結果。赭色巴厘玉具有巧克力色的網格狀斑紋,亦為觀賞性很好的生石花種類。

習性:植株喜光照柔和充足、冬暖夏涼的環(huán)境,不耐寒,怕積水。冬型種,夏季休眠。

栽培要點:植株的栽培養(yǎng)護可參考鳴弦玉。

繁殖方法:播種繁殖,或分株繁殖。

朱弦玉

Lithops karasmontana var. lericheana Cole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納米比亞。肉質草本,植株群生,高2~3cm。葉肥厚,卵圓形,對生,表皮淡綠色至灰綠色,葉頂面淡黃色,具暗褐色樹枝狀斑紋。花雛菊狀,徑約3cm,通常多為白色,花期秋季。本種高度肉質且滾圓的株形,憨態(tài)可掬,奇特有趣。

習性:植株喜光照柔和充足、冬暖夏涼的環(huán)境,不耐寒,怕強光暴曬和積水。冬型種,夏季休眠。

栽培要點:植株的栽培養(yǎng)護可參考鳴弦玉。

繁殖方法:播種繁殖,或分株繁殖。

大津繪

Lithops otzeniana Nel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奧蘭治河上游地區(qū)。肉質草本,植株群生,高2.5~3 cm。葉肥厚,對生,中縫很深,表皮淡灰綠色至淡灰紫色,葉頂面呈透明的大窗狀,透出淡淡的青綠色或青紫色,邊緣具斑點和花邊狀斑紋。花雛菊狀,徑約2.5cm,黃色,花期秋季。本種葉色清麗雅致,葉頂面晶瑩通透,為“有窗型”多肉植物的代表種之一。

習性:植株喜光照柔和充足、冬暖夏涼的環(huán)境,不耐寒,忌積水。冬型種,夏季休眠,但對高溫不是太敏感。

栽培要點:注意保持通風和節(jié)水,相對容易度過夏天,其他栽培養(yǎng)護措施可參考鳴弦玉。

繁殖方法:播種繁殖,或分株繁殖。

綠李夫人

Lithops salicola ‘Malachite’

來源:本種為李夫人的園藝品種。李夫人原產于南非。

形態(tài)特征:肉質草本,植株群生,高3~4.5cm。葉圓卵形,對生,表皮粉綠色至鮮綠色,葉頂面具暗綠色花紋。花雛菊狀,徑約3cm,白色,花期秋季。綠李夫人為生石花屬中株型較高的種類,亮麗的綠色株體和雅致的綠色紋飾在同屬生石花種類中也比較少見,為較有特色的珍稀品種。

栽培要點:植物的栽培養(yǎng)護可參考鳴弦玉。

繁殖方法:播種繁殖,或分株繁殖。

招福玉

Lithops schwantesii Dinter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肉質草本,群生,植株高2~3 cm。葉肥厚,對生,卵圓形,表皮淡灰黃色至淡灰紫色,葉頂面淡奶黃色,具淡灰色斑塊和暗紫紅色細紋。花雛菊狀,徑約3cm,黃色,花期秋季。招福玉亦體現了生石花屬植物的特點,外形像圓圓的石頭,開出的花好似從石縫里鉆出來,故俗稱為“石頭花”。本種株型嬌小,較易于開花,為又萌又可愛的多肉小盆栽。

栽培要點:植株的栽培養(yǎng)護可參考鳴弦玉。

繁殖方法:播種繁殖,或分株繁殖。

尤瑞庫圣斯招福玉

(碧朧玉)

Lithops schwantesii var. urikosensis De Boer et Boom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肉質草本,群生,植株高2.5~3.5 cm。葉肥厚,卵圓形,對生,表皮淡灰白色至淡灰黃色,葉頂面奶黃色,具疏散的暗紫紅色或暗棕紅色細紋。花雛菊狀,徑3~3.5cm,黃色,花期秋季。本種株型和花型均比招福玉大一些,顏色和紋飾也很淡雅別致。

栽培要點:植株的栽培養(yǎng)護可參考鳴弦玉。

繁殖方法:播種繁殖,或分株繁殖。

露美玉

(富貴玉)

Lithops turbiniformis N.E. Br.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肉質草本,群生,植株高3~4 cm。葉肥厚,卵圓形,對生,老株表皮灰綠色,葉頂面暗灰綠色,稍透明狀,具微凹陷的深褐色網紋,新株表皮灰紅紫色,葉頂面淡灰紅色,稍透明狀,具微凹陷的暗紅棕色網紋。花雛菊狀,徑約3.5~4cm,黃色,花期秋季。本種株型、花型都是生石花屬中最大的,葉面紋飾也很別致美麗,栽培管理亦不太困難,為生石花屬的經典名種之一。

栽培要點:植株的栽培養(yǎng)護可參考鳴弦玉。

繁殖方法:播種繁殖,或分株繁殖。

[附注]本種曾用名Lithops hookeri Schwantes

橙黃露美玉

Lithops turbiniformis var. lutea de Boer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肉質草本,群生,植株2.5~3.5cm。葉肥厚,卵圓形,對生,表皮奶黃色至橙黃色,葉頂面肉色至肉黃色,具微凹陷且稍透明的淡棕色樹枝狀紋。花雛菊狀,徑2.5~3cm,亮黃色,花期秋季。本種葉面紋飾具露美玉系生石花微凹陷且稍透明狀的特點, 但偏暖黃的株體顏色與露美玉系的青灰、藍灰、灰綠、灰紫、紅褐、紫褐色明顯不同。

栽培要點:植株的栽培養(yǎng)護可參考鳴弦玉。

繁殖方法:播種繁殖,或分株繁殖。

窗露美玉

Lithops turbiniformis var. subfenestrata de Boer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肉質草本,群生,植株高約3cm。葉肥厚,對生,卵圓形,表皮淡肉紅色,葉頂面具淡肉紅色斑塊和微凹陷的半透明狀樹枝狀紋,透過紋飾可顯出淡淡綠色,顯示了“有窗型”種類的特征。花黃色,花期秋季。本種的葉面紋飾晶瑩美麗,為較珍稀的生石花屬植物。

栽培要點:植株的栽培養(yǎng)護可參考鳴弦玉。

繁殖方法:播種繁殖,或分株繁殖。

天女屬

天女

Titanopsis calcarea (Marloth) Schwantes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肉質草本,群生,植株高3~5 cm。葉匙形,組成蓮座葉盤,淡藍綠色,葉先端具灰白色硅細胞組成的小瘤狀體。花雛菊狀,徑約2cm,花金黃色,花期夏末至秋季。本種株型嬌小,葉片奇特,群生植株開花時非常耀眼奪目,為番杏科多肉植物的一個代表種類。

習性:植株喜溫暖、低濕和光照充足的環(huán)境,耐干旱,不耐寒,怕積水。

栽培要點:春、秋季適度澆水,植株葉片飽滿時不需澆水,若有些萎靡時就需要補水了,生長期每月施薄肥1次。夏季需遮陽,保持通風和涼爽,在靠近盆邊處少量給水。盆土宜用疏松、排水良好和含石灰質的沙壤土。越冬溫度10℃以上,保持盆土稍干燥。

繁殖方法:播種和分株繁殖。

仙寶屬

紫晃星

(仙寶)

Trichodiadema densum Schwantes

形態(tài)特征:原產于南非卡魯地區(qū)。肉質植物,群生,老株基部莖干木質化,植株高約15 cm。葉小棒狀,長1~2cm,綠色至灰綠色,頂端簇生白色剛毛。花頂生,雛菊狀,徑約4cm,粉紫色,花期夏季。本種株姿、葉形均很奇特,花也艷美。

習性:植株喜溫暖、光照充足的環(huán)境,耐干旱,耐半陰,不耐寒,怕水濕。

栽培要點:春季、秋季正常澆水,干透澆透,生長期每月施薄肥1次。夏季紫晃星雖無明顯的休眠期,但生長緩慢,需稍遮陽,保持通風和涼爽,減少澆水,否則會引起肉質葉脫落。盆土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含有石灰質。越冬溫度不低于7℃,保持盆土稍干燥。

繁殖方法:播種繁殖,或用莖扦插繁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昔阳县| 舟山市| 云林县| 辛集市| 诸暨市| 宾川县| 泌阳县| 汶川县| 科尔| 修水县| 威远县| 抚顺市| 民权县| 鲜城| 密山市| 海盐县| 乌兰察布市| 前郭尔| 浪卡子县| 开鲁县| 西昌市| 旬邑县| 安塞县| 延庆县| 宣汉县| 平度市| 涟源市| 岑溪市| 星子县| 博野县| 扎囊县| 南康市| 南木林县| 巩义市| 天台县| 伊宁市| 和硕县| 越西县| 乌鲁木齐市| 伽师县| 北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