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世界經典槍械巔峰對決作者名: 軍情視點本章字數: 1468字更新時間: 2019-02-18 11:59:08
1.1槍械的發展歷史
早在公元1259年,中國人就發明了以黑火藥發射彈丸、竹管為槍管的第一支“槍”——突火槍。其基本形狀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藥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其發射時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竹管,右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石塊或者彈丸,未燃盡的火藥氣體噴出槍口達兩三米。不過這種原始的火槍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懾作用。首先,由于火藥的原料配比問題,其推力相當有限,射程大概不到100米,又因為射擊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運用現代的“三點一線”式瞄準方式,再因為其槍管為竹管,在射擊了大約四五次之后,槍管末段的竹質就會因為火藥爆炸時的灼燒而變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會折斷,更有甚者,射擊的時候因為膛壓過高干脆炸膛,竹子哪里撐得住那樣的爆炸,很少能成功開火,所以只有心理威懾作用。
到了14世紀中期,意大利出現了名叫“火門槍”的武器,這種武器主要用于城堡要塞的防御。在此基礎上,后人又設計出了火繩槍。
火繩槍在發射時,可用手指將金屬彎鉤往火門里推壓,使火繩引燃點火藥,繼續點燃發射藥。這樣,射手可以一邊瞄準一邊推火繩點火。不過,由于火繩槍是前膛單發填裝且彈丸與推進藥分裝,所以其射速非常慢,大約30秒一發。再者,暴露在外的火繩非常容易被風吹滅或者被雨水澆滅,射擊非常容易失敗,槍手還需要用火折子直接去點火繩,所以射擊失敗之后的重新射擊也非常麻煩。 火繩槍是后來燧發槍的先驅。燧發槍是在17世紀由法國人發明的。它的基本結構如同打火槍,即利用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火花,引燃火藥。燧發槍的平均口徑大約為13.7毫米,由于還沒有發明后裝彈式火槍,所以這對當時的彈藥裝填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裝填方法,裝填彈丸時,需將彈丸放到槍口,用木榔頭打送彈棍,推槍彈進膛,這是非常費時間的,而在戰場上,這就意味著浪費生命。

1608年西方的火槍手
燧發槍的出現標志著純機械式點火時代技術的結束,而之后的爆炸式點火技術就意味著瞬間點火時代的開始。首先進行爆炸式點火技術激發試驗的是一個名叫亞歷山大·福希斯的蘇格蘭牧師。福希斯開始是用器皿裝雷汞粉。后來把雷汞粉鋪在兩張紙之間,再進一步制作了紙卷“火帽”,這種發明大大加快了槍械的發射速度。1812年,法國出現了彈頭、火藥和紙彈殼組合一體的定裝式槍彈,于是,人們開始從槍管尾部裝填彈藥。

燧發槍
1835年,普魯士人德萊賽成功發明了后裝式步槍,他把自己造的槍稱為“針槍”。在使用時,射手用槍機從后面將子彈推入槍膛,在扣動扳機后槍機上的擊針穿破紙彈殼并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藥將彈丸擊發。1867年,德國研制成功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支使用金屬外殼子彈的機柄式步槍。這種槍有螺旋膛線,使用定裝式槍彈,操縱槍機機柄可實現開鎖、退殼、裝彈和閉鎖。
隨著技術的發展,自動槍械終于在19世紀末出現了,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一戰)中大放光彩。在索姆河戰役中,德國使用馬克沁機槍對沖擊德軍陣地的英法聯軍掃射,使英軍一天的傷亡就達到近6萬人。馬克沁機槍一戰成名,在此役之后各國軍隊紛紛開始裝備,并被稱為“最具威懾力的陸戰武器”。于是自動槍械開始取代手動槍械,成為戰場上新崛起的一顆新星。

美國海軍陸戰隊成員進行槍械射擊訓練
一戰之后,各國積極開發各種手槍(包括左輪手槍)、沖鋒槍、手動步槍、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狙擊步槍及機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后期,還出現了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如1944年出現在戰場上的德國7.92毫米StG44突擊步槍,特點是火力強大、輕便,在連續射擊時亦較機槍容易控制,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突擊步槍,亦對世界各國槍械的研制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