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軍用艦船鑒賞指南:金裝典藏版
- 軍情視點
- 3052字
- 2019-02-12 11:26:31
第1章 艦船概論
海軍艦船是列入海軍編制,用于完成戰斗任務和保障任務的戰斗艦艇和特種艦艇。現代戰艦一般裝有導彈、火炮、魚雷、水雷、反潛武器和其他武器,有的還載有作戰飛機和直升機。
根據習慣,排水量為500噸以上的水面作戰艦只稱為艦,排水量為500噸以下的稱為艇。潛艇無論噸位大小,都稱為艇。不直接進行海戰,只執行輔助作戰任務的軍用船只,如運輸艦、測量船、救生船、醫院船、拖船等,一般稱為艦或船。
艦船的發展歷程
公元前1200多年,古埃及和古希臘就已經出現了以劃槳為主動力、以風帆為輔助動力的戰艦。由于科學技術的限制,此后的數千年時間里,世界上的艦船均為木質結構,并以風帆為輔助動力。
17世紀中葉,軍用艦船開始根據甲板層數和火炮數量分級,分別劃分為一至六級艦。一、二、三級艦火力最強,作戰時排成一條線縱列進行射擊,因此被稱為戰列艦,戰列艦是海軍的核心戰力;四、五級艦火力較弱,但航速較快,因此被稱為巡航艦,主要用于偵察和海運航線上活動;六級艦多為輔助艦船,主要負責通信和勤務。
1776年,英國的瓦特制造出第一臺經過改良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之后又經過一系列重大改進,使之成為“萬能的原動機”。此后,各戰艦開始使用蒸汽機作為主動力。蒸汽機不僅能為戰艦提供前進的動力,還能用于操縱船舵系統、錨泊系統(即拋錨停泊系統)、轉動裝甲炮塔、裝填彈藥、抽水及升降艦載小艇等方面。與此同時,依靠蒸汽機的動力,冶金、機械和燃料工業也得到快速發展,同時促進了戰艦材料、武器裝備和建造工藝的革命性變革。到19世紀,蒸汽動力、金屬船體、新式火炮結合一體的鐵甲船成為各海軍強國的主要裝備。

17世紀時的風帆戰艦

瓦特
1843年,法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使用螺旋槳推進的蒸汽戰列艦“拿破侖”號。此后,英國、俄國等海軍都裝備了蒸汽艦船。到了19世紀70年代,許多國家的海軍艦船已經基本從帆船過渡到蒸汽鐵甲艦隊。此時的戰艦逐漸向提高機動性、增大排水量、增強艦炮攻擊力和加強裝甲防護的方向發展。

“拿破侖”號蒸汽戰列艦(扔掛有作為輔助動力的風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一戰)爆發,戰列艦成為各國海軍艦隊的核心,各主要參戰國總共擁有數百艘戰列艦。20世紀20~30年代,航空母艦開始得到發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時,戰列艦逐漸失去主力艦的地位,航空母艦和潛艇得到迅速發展。航空母艦編隊的機動作戰、潛艇戰等成為海戰的主要形式。

美國在二戰時建造的“博格”級護航航空母艦
二戰后,少數國家研制出核武器,并制造出了核導彈、核魚雷、核水雷等武器,潛艇和航空母艦也向著核動力化方向發展。

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航空母艦
時至今日,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海軍。隨著國際航運和海洋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國際海洋斗爭日益激烈,各國海軍戰力也得到不斷的提高,并出現了眾多火力強大、性能先進的艦艇。
軍用艦艇分類
現代軍艦根據功能不同,主要分為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兩棲攻擊艦、潛艇等主力戰艦,以及巡邏艇、登陸艇、補給艦、掃雷艦等輔助艦船。

航空母艦戰斗群偏隊
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Aircraft Carrier,常簡稱為航母)是一種以搭載艦載機為主要武器的軍艦,艦體通常擁有供固定翼飛機起降的巨大甲板和位于左側(或右側)的島式艦橋(一般稱為艦島)。航空母艦是航空母艦戰斗群的核心,艦隊中的其他船只負責保護航空母艦并提供供給,航空母艦則提供空中支援和遠程打擊能力。航空母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武器系統平臺,發展至今已成為現代海軍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洋戰爭中最重要的戰艦之一。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戰列艦
戰列艦(Battleship,又稱為戰斗艦)是一種發口徑火炮攻擊與厚重裝甲防護為主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能夠執行遠洋作戰任務。戰列艦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能力和較強的突擊能力,是近代海軍艦隊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戰列艦曾是人類建造的最龐大、最復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在二戰結束后,戰列艦的地位被航空母艦和潛艇所替代,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田納西”號戰列艦
巡洋艦
巡洋艦(Cruiser)指在排水量、火力、裝甲、防護等方面僅次于戰列艦的大型水面艦艇。它擁有同時對付多個目標的能力,能勝任多種多樣的任務。巡洋艦的排水量一般在8000~30000噸左右,現代巡洋艦裝備有導彈、火炮、魚雷等武器,動力裝置多采用蒸汽輪機,少數采用核動力裝置,有些巡洋艦還可搭載反潛直升機。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驅逐艦
驅逐艦(Destroyer)是一種多用途的軍艦,從19世紀90年代至今都是海軍最重要的艦種之一。最初驅逐艦的任務是負責配合主力攻擊的戰列艦的支援工作,現代驅逐艦隨著性能提升,并安裝有防空導彈、反艦及反潛導彈,能執行廣泛的作戰任務,是現代海軍艦艇中的“多面手”,是用途最廣的艦艇。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護衛艦
護衛艦(Frigate)是以導彈、艦炮、深水炸彈及反潛魚雷為主要武器的中型、輕型水面戰斗艦艇。其主要任務是為艦艇編隊負責反潛、護航、巡邏、警戒、偵察及登陸支援作戰等任務。在現代海軍編隊中,護衛艦是在噸位和火力上僅次于驅逐艦的水面作戰艦船,曾被稱為護航艦或護航驅逐艦。護衛艦具有一定的遠洋作戰能力,是各國海軍裝備數量最多的水面作戰艦艇。

“守護”級護衛艦
兩棲攻擊艦
兩棲攻擊艦(Amphibious Assault Ship)也稱為兩棲突擊艦,是一種用來在敵方沿海地區進行兩棲作戰時,在戰線后方提供空中和水面支援的軍艦。兩棲攻擊艦由直升機航空母艦發展而來,可裝載登陸艇,且相較于多數航空母艦,不少兩棲攻擊艦可擁有更密集的自身防護武器,在很多時候可以不需要護衛艦對其保護。由于兩棲攻擊艦是現代軍艦中大小與排水量僅次于航空母艦的艦種,因此在沒有航空母艦的艦隊中,兩棲攻擊艦往往會成為艦隊旗艦。

“黃蜂”級兩棲攻擊艦
潛艇
潛艇(Submarine)也稱潛水艇,指能夠在水下作戰的艦艇。軍用潛艇大多為圓柱形,船中部通常設立一個垂直的艦橋,早期稱為“指揮塔”,艦橋多具有平直的矩形截面,早期多為階梯形,其內部有通信、感應器、潛望鏡和控制設備等。

“北風之神”級潛艇
潛艇按照動力分為常規潛艇和核潛艇。按照作戰任務分為攻擊潛艇和戰略導彈潛艇。攻擊潛艇的任務包括攻擊敵軍軍艦或潛艇、近岸保護、突破封鎖、偵察和掩護特種部隊行動等;戰略導彈潛艇是戰略性武器,擔負戰略威懾和核反擊的任務。其研發需要高度和全面的工業能力,目前只有少數國家能夠自行設計和生產軍用級潛艇。
登陸艦、登陸艇
登陸艦艇(Landing Craft)是海軍執行登陸作戰的艦艇。它通常在兩棲作戰期間從海對岸運載登陸兵或戰車等武器裝備。由于登陸艦艇會在海灘使用,所以它們大多是平底設計,并且多設計為用平面的前舷吊橋來代替正常的船艏,這樣的設計便于人員和車輛下船登陸。氣墊登陸艇可以利用氣墊在海面高速航行,可以將人員和車輛直接輸送上陸。

LCA登陸艇
補給艦
補給艦(Replenishment Oiler)主要用于為航空母艦戰斗編隊、艦船供應正常執勤所需的燃油、航空燃油、彈藥、食品、零配件等補給品,是專門用來在戰斗中幫助隊友的艦船,其特殊設計允許它安裝戰艦級的遠端維修系統,并且減少所有輔助維修系統的資源需求,因此在任務中被廣泛地使用。

“亨利·J·愷撒”級油料補給艦
掃雷艦
掃雷艦(Minesweeper)是專門用來清掃海中的水雷,以保護船只航行與航道安全的海軍水面艦艇,。掃雷艦一般屬于二線作戰艦艇,船上的武器多以自衛為主。掃雷艦的作業方式是在可能有水雷出現的海域來回航行,利用艦上的掃除設備清除與引爆水雷。掃雷艦清掃水雷的裝備包括機械型裝備和感應型裝備兩大類,機械型裝備用來切斷水雷的線路,感應型裝備是針對感應船只的聲音、磁性或壓力變化的水雷,制造足以引爆水雷的假信號,以達到清除的目的。

“復仇者”級掃雷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