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戰之王:全球步兵師百科圖鑒
- 軍情視點
- 2401字
- 2019-01-21 17:22:34
1.3 步兵的戰術
1.3.1 塹壕戰
塹壕戰又稱戰壕戰或壕溝戰,是一種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夠保護士兵的戰壕進行作戰的戰爭形式。進行塹壕戰時的參戰雙方,都具有固定的防線。當雙方的火力大大提高,而移動力和通信系統卻沒有多大改進時,塹壕戰就會開始。在世界戰爭史上,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年)和日俄戰爭(1904~1905年)都出現了塹壕戰,而在一戰中的西線戰場上,塹壕戰造成了極大的傷亡。一戰以后,塹壕戰就很少出現過
在構造上,戰壕往往是鋸齒形,而非筆直形。當敵人從側方進攻時,可以保護里面的步兵,防止里面的所有部隊都暴露在敵軍火力面前,擋住炮彈破片的飛行。不過,這也意味著一名士兵在戰壕里無法看到10米以外的東西。戰壕面對敵人的一側叫做胸墻,背對敵人的一側叫做背墻。背墻令士兵的后背不會為落在戰壕后方的炮彈的彈片所傷。如果敵軍攻下了戰壕,那么原來的背墻就會成為胸墻。戰壕的兩側會用沙袋,木架和鐵絲網進行加固。戰壕內的地面通常會被鋪上木板。一般來說,步兵在戰壕內可以使用步槍、刺刀、散彈槍、手槍、手榴彈、沖鋒槍和火焰噴射器等武器。
塹壕戰最基本的戰略就是堅守住自己的戰壕,并且嘗試進攻到敵人后方。這種戰略一般都以消耗戰,即將敵人的資源和人力消耗干凈收場。歷史上,有一些指揮官想要通過一次決定性的戰斗來獲得勝利,如英國軍隊總司令道格拉斯·海格將軍就一直嘗試著使用騎兵來突破敵軍防線。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和1917年的法蘭德斯戰役,都在開始之前被認為會很快結束,但是它們都成為了代價巨大的消耗戰。

一戰中英國軍隊的戰壕

一戰中德軍在戰壕中使用火焰噴射器
1.3.2 游擊戰
游擊戰是非正規作戰,以多發性主動襲擊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動性、靈活性、主動性、進攻性和速決性,并能廣泛動員及融入群眾。游擊戰必定是敵強己弱,敵方強大到己方不能用其他正規戰法與之相對抗,或用正規戰法我方損失太大,大到己方無以為繼,這時就只能用游擊戰與之對抗。正因為敵方強大,具有大型部隊,所以游擊戰多是在弱方的國土上進行。
游擊戰一般來說沒有標準的制服和武器,通常是以能自給自足的小單位,利用地形作為掩護,在自己所熟悉的地形里四處出擊,用少量部隊在一個點上創造局部優勢。總之就是零敲碎打,讓敵方一開始不會損失很多,但會慢慢累積,直到敵方軍隊士氣崩潰、糧食不足時,再發動致命的總攻擊。
游擊戰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難獨立定點地進行長時間作戰,故必須有當地民眾提供物資、情報等資源,并積極創造條件,利用天時及地形并搭配陷阱,以機動力及隱蔽性主動出擊,遭遇強大敵人時化整為零,消耗敵人戰力、拖延敵人行動、誤導敵人方向,形成敵人心理上極大壓力才可能取勝。

第二次布爾戰爭時的游擊隊員
世界戰爭史上,游擊戰的例子較多,如第二次布爾戰爭、美國獨立戰爭、越南戰爭、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中國抗日戰爭等。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瞬息民兵”(Minutemen)在北美享有盛譽,它指的是反抗英軍、追求自治的武裝村民,他們出則為兵,入則為民。他們行動迅速,只要一聽到警報,在1分鐘內就能集合起來,立即投入戰斗。在整個戰爭期間,瞬息民兵四處襲擾英軍,讓英國人吃盡了苦頭。
1.3.3 運動戰
運動戰是指依托較大的作戰空間來換取時間移動兵力包圍敵方,以優勢兵力速戰速決。這種作戰方式一般被認為是戰爭雙方(或多方)中實力較弱,對戰場地形有了解的一方采用的一種積極的進攻方式。一般而言,運用這種作戰方式的部隊通常會利用廣闊的活動空間來轉移軍事力量,作戰兵力經常晝夜兼程前往一個預定的戰場進行埋伏,利用敵方分兵行動時,集結數倍于一個分隊的力量展開包圍戰進行殲滅。換言之,運動戰主要適合于地形復雜的戰場,并且以消耗敵軍的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
相較于傳統的防御方式,運動戰顯得更為靈活與主動,在地理空間傳統上守方經常是依托防御工事進行消耗戰,在戰術上受制于工事的防御強度和敵軍的反應戰術,一般無法進行戰術調整。而運動戰擺脫了對防御工事的要求,經常利用放棄己方的工事作為誘餌引誘敵軍移動到己方伏擊圈內,并利用敵軍占領地區后分兵前進的機會包圍。由于運動戰對除地理因素以外的條件適應性很強,一旦敵軍發現自己的行蹤,也可以盡快利用地形進行轉移,被包圍的可能性比陣地戰要小很多。
游擊戰與運動戰各不相同,最大的區別就是對戰爭的影響。運動戰是利用大兵團伏擊消耗有生力量的一種決戰方式,對戰場的形勢有較大的決定性。而游擊戰則是小規模部隊的襲擾,一般多為主力決戰前的戰術性準備,對戰局的影響一般不大。
抗日戰爭之初,剛進入山西戰場時的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就采取了運動戰的作戰方式,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也為維護和推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及此后在敵后創建抗日根據地奠定了良好基礎。

正在使用迫擊炮的美國陸軍步兵
1.3.4 山地戰
山地戰是指在高山或類似復雜地形下進行的作戰。山地戰是最危險的作戰形式之一,戰斗人員既要和敵軍交戰,同時也要對抗極端的天候和危險的地形。在山地戰中,山體滑坡、嚴寒、強風、閃電等情況都會對戰斗人員造成額外的威脅,在某些連牲畜都難以通過的陡峭斜坡上的行軍、運輸、醫療護送等都勢必消耗大量的資源。在戰斗中,奪取制高點將給進攻或防御提供極大的優勢。在山地戰斗中,要攻擊一支有準備的防御部隊,進攻方必須投入比平地作戰多得多的兵力。
一般來說,山地作戰訓練是陸軍訓練科目中最艱苦和最危險的。許多國家都是特種部隊或專門的山地步兵部隊接受這一訓練,因為只有他們需要在這類地形下執行作戰任務。當然,有些多山國家的常規步兵部隊也會接受類似性質的訓練,雖然其訓練強度可能遜于前者。
正因為山地戰的特殊性,德國在二戰中建立了當時世界上建制最完善的山地步兵師。他們以騾子為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裝備的自動武器數量少于普通步兵師,但是卻配備較多的機槍子彈。在波蘭、拉普蘭、高加索地區、克里特島的戰斗中,德軍都大量使用了山地步兵。時至今日,德國國防軍仍然保留著小規模的山地部隊。

意大利陸軍山地步兵部隊

瑞士陸軍士兵在阿爾卑斯山區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