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感的機器人
本世紀中期,將可能是有感情的機器人鮮花盛開的時代。
在過去,作家曾幻想渴望成為人類和有感情的機器人。在《皮諾奇》(Pinocchio)中,一個木偶希望成為真正的孩子。在《綠野仙蹤》(Wizard of Oz)中,鐵皮人(Tin Man)想要心臟。在《星際迷航:下一代》(Star Trek:The Next Generation)中,機器人達塔(Data)試圖通過講笑話和找出是什么使人發笑來掌握情緒。事實上,在科幻中,一個反復出現的主題是,盡管機器人可以變得更加聰明,但它們永遠不會有感情的精髓。機器人也許有一天比我們更聰明,但一些科幻作家聲稱,它們永遠不會哭。
實際上,這也許不是真的??茖W家現在理解了感情的真實性質。首先,感情告訴我們對于我們來說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有害的。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事情或者是有害的,或者不是很有用的。當我們體驗“喜歡”這種感情時,我們是在識別環境中對我們有益的一小部分事情。
實際上,我們的每一個感情(恨、嫉妒、害怕、愛等)進化了幾百萬年,以保護我們避開來自敵對世界的危險和幫助我們繁衍。每一種感情幫助我們,將我們的基因傳到下一代。
對于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神經學家安東尼·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來說,感情在我們進化中所起的關鍵作用是明顯的。他分析了大腦受傷或疾病的受害者。在這些患者中有一些人,他們的大腦思維部分(大腦皮層)和感情中樞(位于大腦中心的深處,像杏仁核一樣)之間的連接被切斷了。這些人看上去是完全正常的,只是很難表達感情。
一個問題立刻變得明顯:他們不能做出選擇。購物是一場噩夢,因為每一件東西對他們來說價值是相同的,不管它是昂貴的還是便宜的,俗氣的或精致的。設定一個約會日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未來的所有日期是一樣的。他們似乎“知道,但不能感受到”。他說。
換句話說,感情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給我們價值,這樣我們就能決定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昂貴的,什么是漂亮的,什么是珍貴的。沒有感情,萬物的價值是相同的,我們會由于無止境的決定搞得麻痹,所有的事情都分量相同。因此科學家現在開始理解感情遠非奢侈品,而是對智能非常重要的。
例如,當我們看《星際迷航》時,會認為斯波克(Spock)和達塔(Data)執行它們的任務是不帶任何感情的,現在你立刻認識到問題在哪了。在每一個回合,斯波克和達塔都表現了感情:它們進行了一長系列的價值判斷。它們確定當一名官員是重要的,這對于執行任務是至關緊要的,它們認識到聯邦政府的目標是崇高的,人的生命是珍貴的,等等。因此,要找到一個全無感情的官員是不可能的,只是一個幻想。
有感情的機器人也是一個生死攸關的事情。在將來,科學家將能夠創造救生機器人,能派到火災、地震、爆炸等現場。它們將不得不進行成千上萬的,有關救誰、救什么、按什么次序的價值判斷??睖y它們周圍的所有損壞,按照優先權對它們面臨的各種任務排隊。
感情對于人類大腦進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看大腦的總的解剖學特點,你會注意到這些特點可以分組形成三大類別。
首先是爬蟲類大腦,在頭骨底部附近,它構成爬蟲類大腦的大部分。初步的生命功能,如平衡、進攻、保護領地和尋找食物是由這部分大腦控制的。(有時,當你盯住一條蛇,它又反過來盯住你時,你得到一種爬行的感覺。你驚訝,蛇在想什么呢?如果這個理論是正確的,那么這條蛇根本沒有想太多,只是想你是不是它的午餐。)
當我們看更高級的生物體,我們看到它們的大腦向頭骨前方擴大。再上一個等級,我們發現猴子的大腦,或大腦邊緣系統,位于我們大腦中心。它包括像杏仁核這樣的部分,是與處理感情有關的。成群生活的動物有特別的發展良好的大腦邊緣系統。成群結隊捕獵的群居動物要求高度的腦力理解群居的規則。因為在荒野中生存依賴與其他個體的合作,但是因為這些動物不能講話,這意味著這些動物必須通過身體語言、呼嚕聲、哀鳴聲和姿勢交流它們的感情狀態。
最后是大腦的前面和外層,即大腦皮層,它定義人性和管理合理的思維。其他的動物是受直觀和遺傳控制的,而人類利用大腦皮層進行思維。
如果這些演化的進程是正確的,這意味著感情在創造自治機器人時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至今為止,我們創造的機器人只能模擬爬蟲的大腦。它們能夠走、搜索周圍、拾取物體,但僅此而已。在另一方面,群居動物比爬蟲的大腦的智力要高。為了掌握群居的規則,群居的動物需要感情。因此科學家在他們能夠模擬大腦邊緣系統和大腦皮層系統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麻省理工學院的辛西婭·布雷齊爾(Cynthia Breazeal)實際上創造了一個機器人,它是特別設計用來處理這個問題的。這個機器人是克斯梅特(KISMET),有一個像惡作劇的淘氣鬼的臉。它看上去好像活的,能用代表感情的面部動作對你做出反應??怂姑诽赝ㄟ^改變它的面部表情復制各種各樣的感情。事實上,與這個像孩子一樣的機器人互動的婦女常常用“媽媽的口吻”和它講話,就像母親對嬰兒和孩子講話一樣。盡管克斯梅特這樣的機器人是設計用來模擬感情的,科學家并沒有奢望這種機器人能實際地感覺感情。在某種意義上,這就好像一個編程的磁帶記錄器,不是產生聲音而是產生面部表情一樣,不能回答它在做什么。但是克斯梅特的突破在于,它的設計不是要創造一個能夠模擬類似于人的感情的機器人。
這些有感情的機器人將會進入我們的家庭。它們不會是我們的知己、秘書或女仆,但是它們能夠按照啟發式的方式執行基于規則的程序。到本世紀中期,它們可能會有狗或貓的智力。像寵物一樣,它們將會表示它們與主人之間有感情連接,這樣主人就不會隨便把它們拋棄。你還不能用口語語言和它們講話,但它們懂得用程序編制的命令,也許幾百條吧。如果你要它們做一些在它們的存儲器中沒有的事情,它們就會顯得很尷尬,無所適從。(如果到本世紀中期,機器狗和貓能夠復制所有的動物響應,和真實的動物行為沒有區別,那么問題就出現了,是不是這些機器動物有感覺,或是不是與普通的狗或貓一樣聰明。)
索尼(Sony)在制造人工智能機器人愛寶(AIBO)狗時,對這些有感情的機器人進行了試驗。這是第一個玩具能夠真實地有感情地對主人做出反應,雖然只是初步的方式。例如,你拍拍愛寶狗(AIBO)的背,它就會立刻開始低聲地咕嚕,發出撫慰的聲音。它能走,能對聲音命令做出反應,甚至某種程度上能學習。愛寶(AIBO)不能學習新的感情,也不能對新的感情做出回應。(這個項目在2005年由于經費問題中斷了,但是自從這個公司有了忠心的下屬更新計算機軟件以后,愛寶能夠執行更多任務。)在將來,機器寵物可能會成為孩子們的情感附屬品,成為普通的常有的東西。
盡管這些機器人寵物將會有大的感情庫,將成為孩子們的附屬品,但它們不能感覺實際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