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歷史
批評家有時指出一個模式,每30年就會有人工智能的從業者聲稱,超智能的機器人就要出現了。然后,當我們實際檢查時,情況不是這樣。
在20世紀50年代,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開始引進計算機時,科學家提出了能進行不可思議的技藝表演的機器的概念,這些機器能拾起木塊、玩跳棋,甚至解代數問題,一時讓公眾眼花繚亂。看上去好像真正智能的機器就要出現了。公眾感到吃驚;很快大量的雜志文章匆匆預言什么時候機器人能夠進入每個人的廚房,烹飪食物或清潔房間。在1965年,人工智能的先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宣稱:“機器將在20年內能夠做一個人能做的任何工作。”但是現實不是這樣。下棋機贏不了下棋專家,僅僅能夠下棋而已。這些早期的機器人就像有一技之長的小馬,只能執行簡單的任務。
事實上,在20世紀50年代人工智能取得了實際突破,但是這個進展被太夸大了,說得太過頭了,結果適得其反。在1974年,在一片批評的合唱聲中,美國和英國政府切斷了資金,人工智能的第一個冬天來了。
今天,當人工智能研究員保羅·亞伯拉罕(Paul Abrahams)回憶20世紀50年代那個魯莽的時期時,他搖著他的頭,他那時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生,充滿了幻想,似乎無所不能。他回憶說:“那時的情況就好像一群人建議建一個通向月球的塔。每一年他們都驕傲地說這個塔比去年又高了多少。唯一的問題是月亮并沒有離得更近。”
在20世紀80年代,對人工智能的熱情又一次達到高峰。這一次,五角大樓傾注幾百萬美元到智能卡車這樣的項目。這種卡車將能夠行進到敵人防線之后,進行偵察,營救美軍,回到總部,完全靠它自己。日本政府甚至傾注全力到雄心勃勃的第五代計算機系統項目上,它是由強大的日本國際貿易和工業部發起和贊助的。這個項目的目標,除了其他之外,是要研制一個計算機系統,它能會話、有充分的分析能力,甚至能預見我們想要什么,全都要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實現。
不幸的是,智能卡車做的唯一一件事是迷了路。而第五代項目在吹噓了多次之后毫無聲息地未加任何解釋地放棄了。事實上,在20世紀80年代人工智能取得了進步,但由于過于夸張,第二次回潮開始了,造成人工智能的第二個冬天。資金又一次枯竭,醒悟的人們成群地離開這個領域。很顯然,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丟失了。
在1992年舉行的紀念電影《2001》的特別慶祝會上,人工智能研究人員的心情是錯綜復雜的。在這部電影中,被稱為HAL9000(高級體系結構9000)的計算機變得發狂,殘殺了飛船上的全體人員。這部影片在1968年拍攝,預計到1992年會有機器人,它能夠就幾乎任何題目和任何人對話,還能指揮飛船。不幸的是,人們痛苦地認識到即使最先進的機器人也很難趕上一個臭蟲的智力。
在1997年IBM的“深藍”(Deep Blue)機器人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它決定性地打敗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加里·卡斯帕羅夫(Gary Kasparov)。“深藍”是一個工程奇跡,一秒鐘運算110億次。然而,它沒有打開人工智能研究和進入新時代的潮水的大門,而是相反。它僅僅突出了人工智能研究的初衷。說到反應,顯然對很多人來說“深藍”機器人不能思索。它在下棋上很優秀,但智商測驗得分卻為零。在這個勝利之后,與新聞界進行所有對話的是輸者加里·卡斯帕羅夫,因為“深藍”機器人根本不會說話。人工智能研究人員開始勉強認識到這個事實,麻木不仁的計算能力并不等于智力。人工智能研究員理查德·黑克勒(Richard Heckler)說:“今天,你花49美元就能買到幾乎能夠打敗世界冠軍的國際象棋程序,但沒有人會認為它們是智能的。”
但是,隨著摩爾定律每18個月就催生新一代的計算機,過去一代老的悲觀主義將或遲或早被漸漸遺忘,新一代的樂觀的熱心家將取而代之,在這個曾經停頓的領域產生重建的樂觀主義和能量。在上一個人工智能研究冬天回潮之后30年,計算機取得巨大進展,使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又開始對未來做出有希望的預測。時間又最終回到人工智能,它的支持者說。這一次是真的。第三次努力是幸運的和有魔力的。但是如果他們是對的,人將很快成為廢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