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
- 周憲
- 2065字
- 2019-01-04 20:49:22
主編序
讓我從自己的個人經驗開始說起。
記得很多年以前,我兒子上初中時,當時正在熱播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因為孩子有點近視,所以不得不限制他看電視,于是我建議他最好去讀一下紙質版小說《三國演義》。孩子不樂意了,他和我討價還價,堅持要看電視連續劇。后來我得知,他每天早上到學校,第一件事就是和同學們一起聊昨晚的電視劇。電視劇作為一種視覺形式,具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其魅力遠遠超出了傳統的閱讀。這使我意識到,一種新的文化正在悄然興起。
那么,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新文化呢?
當我帶著問題意識,在國際學界的各種資源中尋找答案時,發現一個新的概念已經頻繁出現在各種研究文獻中,那就是“視覺文化”。于是,我花了幾年時間對視覺文化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出版了《視覺文化的轉向》(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一書。但該書畢竟是一孔之見,又比較偏重于理論探究,留下一些遺憾。而這里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個中國現實問題導向的專題研究,多少彌補了曾經的遺憾。
首先,這一成果是團隊合作的產物,我們南京大學藝術學院研究團隊經過努力,獲得了“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視覺文化研究”項目,它是2012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之一。其次,它是一個本土文化專題性研究,專注于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現實問題,具有顯而易見的在地化特征。這個項目歷經幾年的磨礪,無數次的討論、電郵、會議、工作坊和通稿會,在團隊成員的集體努力下,現在終于到了開花結果的時節了。這真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
視覺文化是一個當代社會異常突顯的文化現象,用雅各布森的術語來說,視覺文化是晚近文化的“主導”(或“主因”);用威廉斯的術語來描述,視覺文化乃是一個支配性的文化形態。今天,沒人能抗拒或躲避視覺文化,每天一打開手機,或是電腦屏幕,各種視覺形象或符號鋪天蓋地襲來,所以眼睛成為最忙碌的感官,爭奪注意力業已成為一種驅動力強勁的產業。記得有藝術家說過這樣精彩的看法:眼下不是我們在追逐形象,而是形象在追逐我們。這就是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真實情景。
那么,如何思考視覺文化呢?我以為視覺文化研究的重心,其實并不在于視覺文化本身。從中國文化的本土性視角來看,自1970年代末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這是中國歷史甚至人類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偉大社會實踐,而中國當代視覺文化正是這個時代激變的產物。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革,會有視覺文化的出現。所以,在地化的視覺文化研究必須關聯中國當代社會變遷的語境。從一方面來看,中國當代視覺文化源出于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遷并折射出其歷程;從另一方面來看,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遷又在視覺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跡。基于這樣一個認識,本課題研究的主旨,是將視覺文化置于一個中國當代社會轉型的偉大實踐之背景中予以考量,進而深入探究社會變遷與視覺文化的交互關系。
隨著研究的深入,經由課題組成員的多次研討,我們覺得應把研究的焦點集中于特定社會轉型如何在視覺上塑造特定社會主體,而主體又如何通過視覺來認知轉型中的社會現實和自我。基于這一認識,我們提出了應著重研討兩個方面的建構,即“視覺的社會建構”與“社會的視覺建構”,期望通過這個辯證建構的視角,揭示出中國當代社會的轉變如何催生并形塑了視覺文化,同時也揭橥視覺文化又如何反映了深刻轉變的中國社會和文化。
中國當代視覺文化含義廣闊,包羅萬象。如何有所為、有所不為地抓住重點來研究,是一個棘手的難題。按照本課題的設計,我們采取的是類似卡西爾文化哲學的“扇面”分析法(見卡西爾《人論》),攫取了視覺文化中的六個不同“扇面”,它們如同打開的六扇窗戶,透過這些窗戶可以看到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完整景觀。這六個“扇面”是:大眾文化、先鋒藝術、草根傳媒文化、城市形象、視覺體制和視覺技術。前四個“扇面”屬于視覺文化的不同領域,后兩個“扇面”屬于視覺文化體制和技術,整合起來就完成了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完整“拼圖”。
本課題的研究前前后后經歷了五年,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既有集體討論,又有分工收集資料和個人撰寫。本書各章分工的情況如下:
導論 周憲
第一章 李健
第二章 周計武
第三章 龐弘
第四章 童強
第五章 殷曼楟
第六章 祁林
研究項目的大功告成,首先要感謝參與研究的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團隊成員。幾年來,他們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時間,雖然每個子課題最終成稿時只有五萬字左右,但每個子課題負責人都寫了不下于十幾萬字的初稿。曹雪芹寫《紅樓夢》說“十年辛苦不尋常”,本課題五年甘苦也頗不尋常。沒有團隊成員的辛勤勞作,這本有分量的研究專著的面世是無法想象的。
其次,我要感謝許多不同程度參與本項目的學者,這里既有參加本課題工作坊的國內同行,也有專門前來南京大學做學術交流的外國學者,還有幫助本課題做前期社會問卷調查的本校同事。正是他們的參與和建議為本課題增添了許多光彩。
最后,我要感謝譯林出版社社長顧愛彬先生,他頗有見識地看中了這個項目,并很早就表示希望成果能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同時也要感謝譯林出版社的陳葉女士,她一直跟蹤本課題的進展,并積極組織申報了國家出版基金。沒有出版界同仁的關心和支持,這個成果的面世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