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趙普計除盧多遜
- 宋史演義(現代白話版)
- 蔡東藩
- 4726字
- 2018-07-17 20:12:17
遼國宰相耶律沙和遼將耶律斜軫等人被宋軍嚇得驚慌失措,落荒而逃,黑燈瞎火的,遼軍將士混亂不堪,被踐踏致死的人不計其數。楊業父子虛張聲勢,殺退遼兵,整理軍隊回到了雁門關,檢查士兵,才傷了十幾人。休息半天后,返回代州,向朝廷發去捷報。遼國人自打吃了這次敗仗以后,都稱楊業為“楊無敵”,只要看見“楊”字大旗,調頭就跑。
遼主聽說自己的軍隊失敗而歸,勃然大怒,竟然親自督軍,再次大舉侵犯大宋,并命令耶律休哥為先鋒,進犯瓦橋關。守關的將士聽說遼軍兩次敗退,量他也沒什么伎倆,竟然開關迎敵,真刀真槍的干起來了。耶律休哥挑選精銳,從南邊渡河而來,宋軍將領欺負他帶的兵少,沒有截擊而是放他上岸,等遼兵都渡河之后,宋遼兩軍開始了激烈的交鋒。誰知道耶律休哥的手下個個身經百戰,悍勇無比,宋軍不是對手,被他殺得七零八落,連瓦橋關都失守了,宋軍一哄而散逃到莫州去了。
耶律休哥追到莫州城下,命令士兵圍攻,誓要拿下莫州城。城中守將八百里加急上報宋廷,太宗下令親自征討,并調集諸位將領向北進發。行軍途中,太宗接到戰敗的消息,連忙下令火速前進。到了大名,聽說遼主已經撤退了,于是太宗命令曹翰部署諸位將軍防守,自己回到了汴京。
回到汴京沒幾天,太宗想要興師討伐遼國,朝中百官大多迎合皇上的意思,紛紛上奏說應先奪取幽州、薊州等地,只有左拾遺張齊賢上書勸阻。張齊賢是曹州人,很有膽識,遠近聞名。太祖先前巡訪洛陽的時候,張齊賢只是一介布衣,并向太祖獻策十條,太祖采納了四條,還有六條不合心意。張齊賢堅持己見,非說十條都沒問題,把太祖惹怒了,于是太祖下令將他亂棍打出。不久太祖回到汴京,對太宗說:“我這次巡視西都(洛陽),碰到一個叫張齊賢的人,非常有才能,以后可以讓他當你的宰相,你一定要牢記在心。”太宗謹記在心。
太平興國二年,張齊賢考中進士,太宗為他特別開創先例,讓他直接擔任左拾遺。張齊賢上疏往往直言不諱,太宗非常欣賞他,這次張齊賢出來勸阻,太宗才暫時取消了出師的打算。
前任同平章事趙普被太祖罷黜,貶為河陽節度使。趙普曾經上表為自己辯解:“皇弟趙光義忠孝兩全,別人說臣在背后誹謗皇弟,臣怎么敢呢?臣在昭憲太后面前發過毒誓,怎么敢有二心呢?皇上是了解微臣的,還希望皇上明察!”太祖將這奏折交給了趙光義,化解了他們之間的誤會。太祖駕崩后,太宗繼位,趙普被宣入朝覲見,并改封太子太保,但是因為盧多遜總是從中作梗,趙普雖然回京多時,卻一直得不到太宗的重用,每天郁郁寡歡。
趙普有個妹夫叫侯仁寶,曾經在京城供職,后來盧多遜因為和趙普有過節,盧多遜便將侯仁寶調到了邕州。邕州遠在千里迢迢的南嶺,在交州附近,交州就是交趾,唐代末年被大理吞并,五代時又被南漢奪回。等到南漢被平定后,交州主帥丁璉曾經向宋廷稱臣。丁璉死后,他的弟弟丁璿承襲職位,部將黎桓將年幼的丁璿幽禁,交州從此大亂。
趙普擔心妹夫長時間待在邕州,幾年沒有調動,會老死在異國他鄉。于是趙普設法上書說交州現在大亂,很容易就可以拿下。太宗本來就是個好大喜功的人,看完趙普的奏折,準備召侯仁寶進京,詢問那邊的情況。誰知道盧多遜非常刁滑,入朝面奏太宗說:“交州現在內亂,是奪取的好時機,但是先召見侯仁寶,恐怕會泄露我們的意圖,臣的意思不如秘密命令侯仁寶直接率軍攻打交州,較為妥當。”太宗點頭答應,于是下詔命侯仁寶為交州水陸轉運使,孫全興、劉澄等人為部署,一統討伐交州。盧多遜這次作梗,讓趙普的計劃徹底落空。
侯仁寶接到詔書后,不敢違抗,只好整備兵馬和孫全興等人先后出發,征討交州。大軍走到白騰江口,正好看到交州的水兵在江邊駐扎,有戰船數百艘。侯仁寶二話不說,一馬當先率軍殺了過去。交州水師沒有預防,瞬間潰散,侯仁寶繳獲戰船二百多艘,大獲全勝。隨后,侯仁寶自己為先鋒,約定孫全興等人為后應,孤軍深入交州地界。孫全興等人害怕有意外,竟然止兵不前。侯仁寶一路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忽然侯仁寶接到黎桓的書信,表示情愿出降,侯仁寶信以為真,放松了警惕。到了半夜,黎桓率軍前來劫營,侯仁寶正在大營里酣睡,突然聽到外面的戰鼓聲,衣服都沒穿好,就倉皇跑出去迎敵。宋軍上下全都沉睡在夢鄉中,突如其來的夜襲讓宋軍混亂不堪,最后,侯仁寶竟然慘死于亂軍之中,宋軍大敗而歸。
轉運使徐仲宣據實奏報朝廷,太宗大怒,下令即刻班師回朝,并緝拿孫全興、劉澄等人當街問斬。后來,黎桓又派遣使者入朝進貢,并請求太宗罷黜丁璿,任命自己為交州刺史,太宗因為吃了敗仗,又見山高皇帝遠,不方便征討,只好勉強答應。
趙普聽說妹夫侯仁寶在交州戰死,心里對盧多遜又多了一份仇恨!趙普做夢都想將盧多遜斬首挖心,來祭拜妹夫的在天之靈。無奈盧多遜正得太宗的寵愛,一時半會兒無機可乘。而且盧多遜非常狡猾,平日里一直提防著趙普,害怕他聯合朝中官員,上書彈劾自己。因此,所有大臣的奏章都必須先通過他才能遞交上去。朝中大臣對此敢怒不敢言,就連趙普也沒有辦法,只能任他興風作浪。
一天,太宗以前出任晉王時的部下柴禹錫、趙熔、楊手一等人忽然密奏太宗,說秦王趙廷美驕恣不法,蓄意謀變;盧多遜和秦王關系一直很好,這二人恐怕也有勾結。這幾句話戳中了太宗的要害,太宗不禁心生猜忌,當下召見趙普進宮秘密商討。趙普毛遂自薦,表示愿意查清此事,并叩頭說:“臣是前朝老臣,昭憲太后托付遺詔,備受皇恩。后來因為擁權自傲,多次犯錯觸怒了龍顏,被貶到京城之外,但臣的耿耿忠心日月可鑒。曾經有人污蔑臣,說臣在背后誹謗皇上,臣曾上書向太祖解釋,希望皇上明察秋毫,還臣清白。”太宗點頭說道:“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朕今年五十了,但是一生中做過很多錯事。愛卿的忠心我很清楚,朕以后不會再讓愛卿受委屈了。”趙普叩謝圣恩,太宗當場授趙普為司徒,兼職侍中,并封為梁國公,令他密查秦王趙廷美的事件。
當時,太祖的小兒子趙德芳病逝,死時只有二十三歲,距離趙德昭自刎只隔了一年多的時間。趙廷美越發覺得內心不安,說太宗辜負了太祖的兄弟之情。誰知道這些埋怨的話傳到了太宗的耳朵里,再加上一群奸臣在旁邊煽風點火,污蔑秦王蓄意作亂,太宗擔心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脅,于是罷免了趙廷美的開封府尹,調他出任西京留守。柴禹錫、趙熔、楊手一等人因為告發有功,官職都得到提拔。
趙普本來和秦王趙廷美沒有什么矛盾,不過為了扳倒盧多遜,只好從趙廷美下手,拉盧多遜下水。盧多遜明知大禍臨頭,卻還貪戀宰相的位置,不愿意辭官,錯過了免死的機會,真是貪念富貴惹的禍啊!
趙普好不容易抓住了他的把柄,早就想報一箭之仇,怎么肯善罷甘休呢?趙普明察暗訪,得知盧多遜曾經派心腹到秦王那里,跟秦王互通要事。這個心腹名叫趙白,跟秦王府里的幕僚閻密、王繼勛、樊德明等人朋比為奸,串通一氣。秦王和盧多遜互通私信,都是他們在中間傳遞書信。
趙白曾經為盧多遜傳話給秦王:“但愿秦王早日繼承大位,臣愿意盡心輔助大王。”趙廷美也派遣樊德明對盧多遜說:“我也希望早點登基!”秦王私下里還贈送給盧多遜很多珠寶。趙普將這些事一一稟報給太宗,太宗聽后非常不解地問:“朕駕崩后皇位自然是他的,但是朕現在還算強壯,廷美為什么這么性急呢?況且朕對盧多遜也算不薄,為什么他還這么不知足,非要奉廷美為皇帝呢?”趙普說:“自從夏禹開始,皇位只傳給兒子,太祖已經錯了,陛下難道還要一錯再錯嗎?”太宗心里本來就不愿意遵從什么太后遺詔,這句話直接說到他的心坎里去了,于是太宗下詔,問責盧多遜不忠不義的罪名,把他降為兵部尚書。
然而一切只是剛剛開始,沒過多久,盧多遜鋃鐺入獄。他的心腹趙白以及秦王的幕僚閻密、王繼勛、樊德明等人相繼被抓,太宗派翰林學士承旨李昉、學士扈蒙、衛尉卿崔仁冀、御史滕正中等人升堂問罪,秉公辦理。趙白等人害怕吃苦頭,一經審訊便把所有的事情供了出來。王溥找盧多遜對質,盧多遜無法抵賴,只好認罪。李昉將這些報告給太宗,太宗召集文武百官到朝中商議,群臣早就對盧多遜心懷不滿,正所謂墻倒眾人推,這次盧多遜罪證確鑿,百官聯名請求對這一干人等嚴懲不貸。
當下群臣議定,趙白、閻密、王繼勛、樊德明等人推出午門斬首示眾,沒收全部家產,并將家屬流放海南。趙廷美雖然貴為秦王,但也免不了責罰,太宗下詔,沒收趙廷美府邸,去除其兒女的全部封號。趙廷美的兒子趙德恭、趙德隆仍然稱呼為皇侄,去掉皇侄女婿韓崇業公主駙馬的稱號,并貶西京留守閻炬為涪州司戶參軍,貶前開封府推官孫嶼為融州司戶參軍。這兩個人都是趙廷美的部下,因為懲罰他們輔佐無能,連帶坐罪。盧多遜即日被流放到崖州,在雍熙二年死在那里。
盧多遜是河南人,他祖先的墳墓都在河南。在被查辦的前一天晚上,天空電閃雷鳴,將他祖墳前面的樹林劈著火了,當時人們都覺得很詫異。等到盧多遜被流放之后,眾人才明白了這是上天懲罰盧多遜的預兆。真是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回啊!
趙普除掉盧多遜這顆眼中釘之后,擔心趙廷美死灰復燃,暗中派遣開封府李符向皇上進言,說趙廷美不但不肯悔過,反而心生怨恨,懇請將他遷徙到偏僻的小郡,免得他再生禍患。于是太宗又下詔,降秦王趙廷美為涪陵縣公,將他安置在房州,削奪其妻子楚國夫人的封號,并派閻彥進為房州知府,袁廓任通判,各賞白金三百兩,讓他們監督趙廷美,不得有誤。趙廷美到了房州之后,行動不自由,最終抑郁成疾,患上肝病,身體漸漸虛弱。
太宗因為右仆射沈倫沒能察覺秦王和盧多遜的陰謀,有失職之罪,將他降為工部尚書。不久,左仆射薛居正去世,太宗升竇偁、郭贄為參知政事。后來,因為郭贄嗜酒如命,不堪重任,將他貶為荊南知府,另命李昉繼任。太宗這個時候察覺趙普心胸狹窄,也不免對他有所猜忌。一天,太宗對群臣說:“趙普是國家的大功臣,又是朕多年的老朋友,朕非常信賴他,但是他現在牙齒脫落、頭發花白、年事已高。朕不忍心再讓他過多操勞,還是選一處風水寶地,讓他享享清福,如此才不辜負他盡心輔佐的功勞。”太宗語氣倒是挺委婉,但心里卻是想趕他走。隨后,太宗作詩一首,命令刑部尚書宋琪交給趙普。
趙普接過詩信,捧讀完后,不禁潸然淚下。他也明白詩里的暗喻,無非是想讓自己辭職。他好不容易重新登上宰相的位子,屁股還沒坐熱,就要讓給別人,真是冤枉得很!但事到如今,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對宋琪說:“皇上待我情真意切,我趙普已經時日不多了,自愧報答不完皇恩,唯愿來世再為皇室效犬馬之勞,希望足下轉告陛下!”宋琪勸慰了趙普幾句,便返回稟報太宗。
第二天,趙普遞呈辭職書,太宗當然準奏,并封趙普為武勝軍節度使,在長春殿大擺酒宴,為趙普餞行,并作詩一首贈與趙普。趙普哭著說:“承蒙陛下賜詩,臣回去便將詩刻在石頭上,他日和臣的朽骨一起埋葬在地下。臣死后有知,或許還能銘記住皇恩浩蕩呢。”太宗被趙普的話感動了,不禁也流了幾滴淚水。等趙普謝宴告退,太宗又命宋琪等人代替自己將趙普送出京都,然后回到了皇宮。
太宗任命宋琪、李昉為同平章事,因為竇偁病逝,太宗又選擇李穆、呂蒙正、李至三人擔任參知政事。隨后太宗又命令史官編寫《太平御覽》一千卷,每天規定編寫三卷,呈給自己御覽。
第二年,太宗改元太平興國為雍熙,即太宗九年。群臣紛紛上表道賀,歌頌太平盛世,歡天喜地慶祝了好幾天。突然,房州知府閻彥進入朝覲見,奏報太宗說涪陵縣公趙廷美已經病逝。太宗正和宋琪、李昉等人商議封禪的相關事宜,一聽到噩耗,太宗不禁嘆息:“廷美從小就剛愎自用,長大后更加兇惡。朕因為他是手足至親,不忍心重罰他,只是暫時將他安置在房州,讓他閉門思過。如今,正準備恢復他的封號,他怎么就這么走了呢?回想我們兄弟五個,現在只剩下朕了,捫心自問怎能不心痛呢?”說完,便痛哭流涕。宋琪、李昉等人連忙上前勸慰。
第二天,太宗下詔,追封趙廷美為涪王,任命趙廷美的長子趙德恭為峰州刺史,次子趙德隆為瀼州刺史,女婿韓崇業為靖難行軍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