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意東方:居住空間Ⅳ
- 黃瀅等
- 3238字
- 2019-01-05 01:10:29


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
詩句出自蘇東坡的《送參廖師》,內涵豐富,意蘊深遠。只有心靜了,才能體悟自然界里的動,只有心空了,才能化萬境入我心,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空是個很有意思的字,空是空間,是時空,也是容器,看似無物,卻能包容萬物。佛家常說緣起性空、真空生妙有、空納萬境白有余韻。在西方文化里,說一個事物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就會說它很完美,美到極致,已經無法找到任何缺點,無法做一點改變。看上去很美,卻容易走到極端,強弩之末,更易被顛覆,完美可能是完蛋的另一面。
空則留有極大的余地,可以再發揮再創造。即使不去填滿它,空的存在也是必需的。只有留下足夠的空,才能夠透徹玲瓏,展開最豐富的聯想,收納無形無色卻非常重要的世間萬物,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比較唯美的說法,從空間設計的角度,講得更通俗一些,我們需要足夠的空間留給風、光、水、綠、氣、電、聲。這些看似虛無的東西有時比有形的物質、裝飾更重要。在西方現代主義里常說的“少即是多”,也就是要留有余地,讓物質的存在更精煉。
空可納萬境。在畫家的思維里,一張白紙,可以是遼闊無限的宇宙空間,也可以是自由馳騁的萬里江山,可達無中生有的至高境界。畫山不畫云,把空白變成無際的云海;畫堤岸坡腳垂柳不畫水,把空白處變成廣闊的江湖。清人朱耷畫魚不畫水,夏圭畫《寒江獨釣》圖只在紙上畫一老者坐在一小漁船上,滿紙不作筆墨,而使滿紙都是水;畫家在白紙上方畫一隊人字形大雁,令觀者感到秋高氣爽、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之妙境;唐人閻立本在《步輦圖》中描繪唐太宗端坐于空白圖中接見西藏使臣,誰也不會認為唐太宗置身于荒野之中,而會在心目中呈現出帝王周圍的豪華宮室。所有這一切都體現出一種“無形的大象”, “無中生有”的至高、至深、至美的空靈妙境。空靈妙境是意境創造中最難求之境界,它是我們民族繪畫中最高深的意境所在,傅抱石先生一再教導后輩,作畫、賞畫多重無畫處,畫中慎用空白,用得好滿幅氣通脈活,形象充滿生命活力,為氣韻生動之作,所以無畫處皆成妙境。
空間設計與繪畫頗有異曲同工之處。現代社會信息交流很通暢,設計上的交流也越來越緊密,各種風格、各類造型的裝飾大行其道,豐富的設計語言美化了我們的空間。然而過量的設計修飾,卻使我們的空間不空,視覺擁堵。
好的空間決不會擠得滿滿,讓人無立足之境,相反,它是通過智慧的分析、整合與創造,化繁為簡,以精純的語言,凈化我們的空間,實現一功多能,精妙收納,隱于無形,騰出空間,容納自然。適度的空,讓我們的生活獲得更廣闊的自由。在設計中體現出“空”的意境,殊不簡單。
空·間
空間、時間、房間、中間、一念之間、方寸之間、天地之間,彈指一揮間,這個“間”字,琢磨起來余味無窮呀。“間”的字典解釋是兩段時間相接的地方,或介于兩樁事物當中及其相互關系。間可以很遠,可以很近,可以很大,可以很小。從一段時間到另一段時間,從一件事到另一件事,從一種材質到另一種材質,之間都要有一個過渡。
就像人不能從一個高潮沖去另一個高潮,一定要有一個中間的過渡。空納萬物,間中有情。自然的過渡,和諧的共融,是優秀設計的一大準則。
空·氣
空間不空,有空氣、有陽光、有水汽、有塵埃、有電波,有許多無形無色無聲的元素在里面。這些形成了空間的氣場,看似無形,卻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影響。我們在評價一個人很有氣質時會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而空間也會由內而外地散發自身的氣場。影響空間氣場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環境、朝向、采光、風向、磁場、時間、材質、設計,等等。好的氣場會讓居于其間的人安心、和樂、健康、喜悅;壞的氣場則可能會讓其間的人不安、陰郁。設計師的一大責任,是運用好的設計,讓空間的氣場向好的方向引導。
空·白
好的設計,是留有余地的,給人以想象,不要過猶不及。就像中國畫里的留白,留白才留有無限的空間,引發人無窮的想象。好比畫一個風箏圖,風箏固然是重點,可是撐開整個畫面的卻是那條纖細的風箏線,線的運筆決定的空間的布局,從而引申出風箏的高遠。背景一片空白,卻是無限天地一線牽。
現在的空間設計,要填滿容易,要做造型設計也容易,真正不容易的是精、簡、留空。做得好的叫大師,做得不好的叫匠人。
設計師都知道白的妙處,卻也知道白不好掌握。用得太多,客戶以為沒設計,用得太少,境界又出不來。
比留白更高妙的,則是余。有余韻,音樂才會余韻裊裊,繞梁三日,才是最美好的體驗。
空·寂
晉代謝道韞的《登山》詩有:“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 明代歸有光在《容春堂記》說:“山水之名勝,必于寬閑寂寞之地,而金馬玉堂紫扉黃閣不能兼而有也。”
寂有寂靜、孤寂、寂寂、寂滅、寂默、寂寥等意思。這是一個不可以文字解、必須用心去體會的字,誠如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錯。
寂,需要一個人專注于當下,用心去體會。現代的社會常說人心浮躁,追求物質享受。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在不丹、在印度,很多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人,他們卻比我們快樂、知足,幸福感比很多大都市中的人要強。為什么?因為他們有信仰。信仰即是心靈的歸依。心靈有家,就有主見,不會被外界牽引、左右、誘惑。
現代的空間設計熱鬧容易寂難求。在日本的茶道里,有“和敬清寂”之規。“寂”是不矯揉造作與簡樸的意思,它利用空寂的意境來達到永恒。“寂”要忠于本性,不理會刻意塑造的情境,以呈現洗練、空無的意象,就像茶室中的花藝技巧,必須讓植物如同在原野中恣意開放一樣。日本花道名家池坊專應有一句話說得非常精到,“野水山邊的自然姿態”。就是這樣,當一個室內空間能讓人真正靜得下來,寂入靈臺,按照天地萬物的生長規律一樣自然更新,它就是一個最適合的空間。
空·靈
日本人的文化里講究萬物有靈,他們信仰“八百萬大神”,在他們看來自然、山川,以至草、木萬物都有自己的神靈。其實空間也要有自已的靈魂。這個靈魂不是指風格,也不是指設計主題,而是空間也有自己的型格。
這里可以從三個階段來看。第一階段是設計師把想要說的話,想要表達的感情,通過空間這個載體來明確傳達給進入其間的人。第二階段,是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老去,那里有時間的印記,歲月風霜的痕記。與居于其間的人互動,形成獨特的空間密碼,與世間任何其它空間都不會一模一樣,總會有其細微而獨到的差別。第三階段,當設計師也不存在了,居住者也換了一撥又一撥,空間終于成為它自己,擁有獨立的型格與自己的姿態。這就像是賴特的“流水別墅”。它已不需要別人來解讀它是怎樣的,它就在那里,它就是它,不可替代,不會被混淆。如果套用禪話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三重境界,我想此時,它應該是“山是山亦非山,水是水亦非水”。它就是它自己,隨著時間鑄就自已的生命歷程。
空即不空,空納萬境。天地有大美,留出空間,給點時間,釋放心靈,到大自然中去尋找靈性的啟發,這里尋來幾段有趣的禪宗公案與大家分享:
“如何是和尚家風?”
“滿目青山起白云。”
“如何是靈泉境?”
“枯樁花爛漫。”
“如何是清靜法身?”
“紅日照青山。”
“如何是境中人?”
“子規啼斷后,花落布階前。”
“如何是靈泉竹?”
“不從栽種得。”
“還變動也無?”
“三冬瑞雪應難改,九夏凝霜色轉鮮。”
《禪意東方》系列出版以來得到了大家的大力支持,可見再繁忙的都市人也需要為心靈留下一個禪境的空間。在我們看來禪是自然無拘、活潑靈動的。為了在《禪意東方IV》表現這種輕靈、自由,我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直到梁大年老師的仙鶴圖撞入我們的眼簾,我們才有“撥云見日、緣來如此”之感。梁老師的仙鶴圖以水墨勾勒,寥寥數筆,神態畢現,或鳴、或舞、或行、或瞑,動靜有方,顧盼自得,纖長秀雅,悠然脫俗,一鶴羽化滿卷生機,與本書的主題“空故納萬境”相得益彰。本書所有水墨仙鶴圖皆由梁老師提供,在此我們謹向梁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藝術與設計的結合,讓我們看到了更廣闊的空間。
注:書畫文字參考資料:宋新江《論中國畫的“空靈妙境”》、《茶道“寂”的表達》。來自《日本的手感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