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財有道:南都公益基金會公益風險投資的理念與實踐探索
- 劉曉雪
- 3019字
- 2019-01-05 00:38:58
第二節 公益慈善事業發展中基金會的類型及角色
在我國民間公益慈善事業的譜系中有幾類不同的主體,按照注冊性質分為基金會、社團、民辦非企業單位、志愿團體等,此外還有大量以工商注冊或尚未以注冊形式存在的組織以及掛靠在基金會的專項基金。本節將重點介紹一下基金會,尤其是中國本土基金會的情況。之所以特別關注基金會,一個重要原因是基金會相對占據了較多的公益慈善資源,據民政部《2012年社會服務統計報告》,在全部49.9萬家社會組織中,公募、非公募基金會一共只有3029家;但在當年全國578.8億元的社會捐贈總額中,基金會接受捐款305.7億,占53%。另外,基金會的資金多數來自企業或高凈值個人的捐贈,資金具有較大獨立性,如何使用這些量大且獨立的資金,對整個公益慈善事業有更大的影響,基金會也因此肩負更大的責任。
以下是徐永光對基金會的八種形態的劃分,他指出因為成立背景不同,基金會帶有不同的稟賦和創造獨特價值的可能,每家基金會應該將自己的稟賦充分發揮出來。
一 獨立基金會
獨立基金會是社會創新的發動機和民間社會的培育人。它可以由私人聯合建立,或者由家族基金會變形,或者由企業基金會變形,其存在的首要條件是自己有錢、有資源、有獨立的理事會和治理結構。正因為具備這種獨立性,這類基金會只服務于高遠的社會理想和目標,不需要為出資的公司或個人做品牌或者成為其市場戰略的組成部分,雖然有一些還冠了企業或個人的名字,但從治理角度來看仍屬于獨立基金會。獨立基金會非常注重社會創新,并且愿意為這些創新承擔風險,在推動社會創新、推動社會問題痼疾的長遠解決方面愿意提供風險資本和耐心資本,在關注社會問題的長遠解決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國際上久負盛名的福特基金會就是獨立基金會的代表。在國內,這樣的基金會數量還不多,南都公益基金會、敦和基金會等應該屬于這一類。
二 家族基金會
家族基金會是家族精神和財富創新的發動機。改革開放后中國大陸誕生了大量的富豪,數量已經全世界排名第二,但俗話說“富不過三代”,財富的傳承是很難的。然而家族精神是可以傳承的,特別是通過家族慈善可以傳二代、傳十代甚至傳百代。洛克菲勒家族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辦了幾十家慈善機構,因為做慈善,對人類做出的貢獻也非常突出,與其資助有關的諾貝爾獎就有112個,創造了家族精神和財富傳承的奇跡,家族也因為這一貢獻彪炳青史。中國的富豪也會產生同樣的趨勢,在中國,第一家家族基金會是老牛基金會,后來又有曹德旺以父親的名字命名的河仁基金會;2013年中國首富王健林說,萬達公司上市后他要捐出個人資產的90%建立王健林基金會;馬云在阿里巴巴美國上市之后也捐了很多錢做慈善,并且于2014年年底成立了馬云基金會。未來家族基金會的數量會非常大。這些基金會的發起者都是善于聚集財富的人,但是富人將來要把財富轉向做慈善,在散財方面應該怎么做也需要做準備、需要學習,讓中國富人的慈善資產能夠通過戰略性的、專業化的、有效率的使用,真正為中國的慈善生態環境的改善做出根本性的貢獻。
三 企業基金會
企業基金會是企業戰略公益的探索者。在公益慈善領域一直存在著跨國企業的身影,很多跨國企業有專門的CSR部門以及預算來戰略性地開展公益事務,這些事務有的會與企業擁有的核心資源和資產有關,通過企業核心資產在公益領域的應用為公益服務,比如微軟365軟件、SAP的“設計思維”等都基于公司的核心業務和核心能力向NGO提供服務。也有的企業開展志愿者計劃,為公益組織提供專業志愿者。還有的企業如摩根大通會針對某些想要履行社會責任的領域開展資助。這些企業帶來商業思維和產品服務,通過跨界合作為公益帶來創新的思維和專業的力量。中國本土企業在崛起過程中也開始注重公益慈善方面的投入,并借助自身的優勢開展戰略公益,同時實現企業價值的回流。比如,騰訊99公益日基于其強大的用戶基礎為公益組織打開了個人捐贈的平臺和渠道,也促進了騰訊的用戶增長和客戶粘性的增加,實現了社會價值和企業利益的雙贏。這種企業拿出自身資源與公益結合創造出新的社會價值的方式應該得到鼓勵。
四 宗教背景基金會
宗教背景的基金會是公益與信仰的侍奉者。在國外,宗教背景的基金會非常發達,由于大部分國人不具有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人在普通觀念里也主要是拜佛燒香、講經說法,求得個人的解脫和來世的幸福,行動非常個人化。但臺灣的慈濟基金會開始踐行“人間佛教”,將公益慈善作為一項事業。國內發展出來的仁愛基金會也是以佛教為依托,使公益成為惠及眾生的福祉。此外還有基督教背景的愛德基金會等。宗教背景的基金會在慈善項目的管理、運作方面做得都比較好。2012年,中央五部委也發文支持宗教慈善的發展。由于宗教背景的基金會中許多工作人員是帶著信仰做公益,使命感、對慈善的理解非常端正,且由于信眾規模大、較易募捐,現在寺廟里的供奉非常多,因此需要通過設立基金會把這些錢管理好,使財務更加透明,運行更加專業、更加規范。
五 政府背景基金會
政府背景的基金會可以定位為政府與民間公益的橋梁。這類公募基金會有政府背景,過去只是幫助政府做事,很多正在經歷改革、轉型。這類基金會在短時間內還會與政府有緊密的關系,得到政府的支持,與政府有合作項目。但是其方向是要把根扎在民間,和民間草根公益組織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中華兒慈會等在公募權尚未放開的時代都是與民間草根公益組織共享公募權、提供資源和支持的典范。
六 社區基金會
社區基金會是可持續社區的構建者。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對于社會非常重要。在全國4000多家基金會中,帶“社區”字樣的有19家,其中有10家在深圳。在基金會的業務表述上,提到“社區發展”的基金會有89家。但實際上,業務和社區相關的基金會數量是巨大的。無論是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環保還是扶貧救災,在這些領域,所有基金會都不可能脫離社區去做事情,甚至很難找出與社區發展無關的基金會。中國的社區基金會應該很好地發展,借鑒美國的經驗,特別是硅谷社區基金會、紐約社區信托管理的模式,構建整合社區公益資源、推動社會創新、改善社區公益生態發展的一種的創新模式。
七 專業運作型基金會
專業運作型基金會實際上是資源動員能力強的NGO。2004年國家出臺《非公募基金會管理條例》、對基金會注冊放開后,很多NGO借這樣的機會登記注冊。中國基金會中運作型多,資助型少,也即NGO型基金會多。像“阿拉善”“真愛夢想”“愛佑”“西部陽光”等都是非常優秀的運作型基金會。因為他們做得好,有些地方政府還主動幫助一些機構從非公募基金會轉型為公募基金會。此外,這些運作型基金會也逐漸發現僅靠自己的運作很難大規模地解決社會問題,也開始在業務中發展出資助,成為混合型基金會,比如SEE基金會就對民間環境公益組織和公益人提供資助,“西部陽光”2011年開始推出橋畔計劃資助教育領域的草根NGO,“愛佑”在2013年也推出“愛佑益+”資助民間公益組織的發展。專業運作型基金會由于具備自己運作項目的經驗并在某些議題里長期深入,在開展資助時也具備獨特的優勢。
八 大學基金會
大學基金會應該定位為科學探索與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大學基金會在中國是比較強勢的,共有437家,占基金會總數的10%多一點;資產211億,占全國所有基金會的22%。大學基金會在美國不被看成基金會。因為,大學基金會是自己籌錢自己花,而基金會是要為別人花錢。目前我國的大學基金會還沒有多大的聲色,但應該辦好并成為大學創新和大學精神的堅強支持者。
表1-1 八種類型基金會及其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