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探索金融社會學的研究議題

——對翟本瑞論文的評論

艾云云,社會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電子郵箱:aiyunpku@163. com。

顯然,與傳統社會相比,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經濟生活內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資源分配,塑造新的社會結構和群體關系。近百年來,全球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金融社會”的興起,這一新的資本主義力量給當代社會發展帶來了全新挑戰,金融社會學也必定日漸重要。我正有興趣致力于開拓這一新的研究領域,目前對這個領域的研究問題較為生疏,翟本瑞教授《全球化的轉型與挑戰——金融社會學的考察》一文為我理解金融資本主義的現實圖景提供了清晰的思想脈絡與豐富的現實情境,也為中國社會背景下的金融社會學研究提供了諸多啟示。

該文指出了金融資本主義作為主導全球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金融市場的運作實際是提前支配消費了過去世代和未來世代的可支配所得,由此提出一個基本判斷:1971~2007年的高速發展與繁榮景象,是透過預支未來世代的消費能力所達成的。資本主義制度在兩個向度與大部分傳統社會價值相違,其一是在資產負債表中,鼓勵負債以增加資產;其二則是在總體經濟模型中,鼓勵提高消費以增加國民生產毛額。這兩項簡單說來就是“鼓勵消費,增加負債”,借以擴充經濟總量,以表現出蓬勃的交易。“消費、消費、再消費,借貸、借貸、再借貸”,廣告大量宣傳的結果是,金融市場運作反而成為主導社會運行的巨獸。無論從個人、企業、國家還是全球的格局來看,金融資本主義無處不在,金融市場與社會行為和結構深深嵌入和相互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金融社會。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等社會結構性問題的突出,未來將面臨“世代斗爭”的嚴重問題,現行的金融制度安排深深影響著代際分配及再分配,并可能帶來極大的社會風險。該文從金融社會學視角解答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養老制度的困境、國家或政府債務困境、未來的代際沖突等重大且核心的社會結構和變遷問題。顯然,無論從社會學角度研究金融市場制度與組織、金融行為等,還是從金融市場角度討論社會學經典問題,該文必定將推動社會學研究者對作為社會生活重要內容的金融領域開展更為微觀且系統的實證研究。在翟本瑞教授的討論基礎之上,我們有必要重視在中國社會背景下的金融社會學研究,下面嘗試著提出可能的主題。

第一,社會結構與金融市場結構。新經濟社會學研究者特別注重社會關系或社會網絡因素對市場交易成本的影響,但從社會學視角研究金融市場的文獻并不多見。早期研究中,格力克(Click, 1957)以芝加哥商品交易市場為基礎,對金融市場進行了深入觀察。他在將經濟學家講述的理性客觀模式和他對金融市場研究的特殊性進行對比后發現,市場的正式社會系統是構建在完全競爭和理性經濟行為的基礎之上的。然而,由于源于市場背景普遍存在的不確定性,在金融市場產生了一種非正式社會系統,這種非正式社會系統在一定程度上是補充正式系統的,但大多數情形下是替代正式系統。這種非正式社會系統供給人們一種指導人們行動的穩定社會環境,減少了人們的不確定性。社會學家還關注人們的態度和信仰如何決定了股票、證券和商品選擇,經濟人的“喜歡”興趣是如何變為社會人的“普通”興趣的,以及市場危機的特征等(Rose, 1951)。中國金融社會學的研究以基于社會網絡的民間金融為主(張翔,2016)。無論是西方社會還是中國社會背景下的金融市場研究,社會學家對社會結構與金融市場結構的互構關系的研究還有大量的領域尚未涉足。

第二,金融市場與社會不平等。社會分層研究作為社會學的核心領域之一,隨著金融市場的興起,金融市場改變了個體的收入結構,金融資產成為人們重要的非勞動收入來源,也成為影響社會分層的重要機制。然而近年來,世界各地財富分配愈趨不平均,富者愈富,貧者愈貧,M型社會形成,中產階級逐漸消失,金融資產階級與金融無產階級間的對立更加鮮明。現代金融體系反倒把風險轉移給最沒有能力面對風險的人身上,國家力量對金融市場的介入使得金融市場更為復雜,得不到金融資源、不能參與金融游戲的人,其資產與財富也將在金融社會中縮水。大量對金融市場風險抗擊能力低的人,最終都將成為最大輸家。所以有些人就更加貧窮,有些人就比別人更加富裕。那么,金融市場帶來的新的社會不平等及其解決路徑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第三,金融風險與社會風險。金融社會高度發展促使風暴常態化,人類為了創造財富、規避風險所發展出的諸多金融商品,反過來成為金融社會的內在矛盾。金融社會崛起的同時,也揭示了人類社會邁向無法管控系統風險的新階段。除了正規金融機構受各種因素影響而產生的各項風險,民間金融等非正規金融所形成的金融業務及其風險爆發狀況也越來越普遍。有些金融風險與國家政府行為息息相關,具有全局性的影響,對人們日常社會生活的影響也是深刻的。

第四,虛擬經濟下的金融貨幣。貨幣最早作為一般等價物,在當代金融市場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金融興起的背景下,要回答的一個基礎性理論問題是“貨幣究竟是什么”。貨幣進入互聯網——如比特幣,成為一個社會資源提取權的憑證,若這是一種權利,那么和以前的產權研究聯系起來,是如何得到社會認可的?可以說,貨幣本質上是一種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的權利。貨幣是如何得到社會認可、成為普遍的認同的,也有待從社會學視角進行討論。

第五,關于金融從業人員與金融專家群體。隨著信息技術和金融貿易的緊密結合,金融技術革命一方面為大眾參與金融活動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條件,另一方面金融專家群體正在快速形成,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分化現象。金融工作者是這個行業的主要推動者,討論這個群體對金融領域群體關聯和金融制度結構的影響與改變等也很有意義。

第六,關于金融行為。金融市場行為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總是在特別的社會結構中展開,深深受到網絡、制度、文化意義等結構性因素的影響。研究者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做了許多探索(周長城、殷燕敏,1999)。股民的交易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他參與者在市場中言行的影響,股民的恐懼、憂慮和貪婪的情感,對經濟形勢的認知以及他們自身的心理傾向性是影響金融市場行為的主要原因。因此,金融市場的變化不僅僅是“客觀”經濟現實的函數,同時還取決于投資者的情感、個性、傾向性、主觀認知以及投資者自己對經濟環境的評價。社會學視角下的金融行為研究(王國偉,2011)有:(1)銀行的角色和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之間的權力關系;(2)資本市場中風險資本的投資選擇;(3)股票價格形成的社會機制以及金融投機中的集體行動與金融危機;(4)社會結構和制度對金融公司合并行為的影響;(5)資本市場的管制與政府角色。雖然研究者已經做出了許多探索,但是這些研究問題的深入研究還明顯不足,與其他經濟領域的研究相比還有極大的開發潛力。

顯然上述幾個研究領域的討論是粗淺的,需要大量深入、細致和系統性的研究工作。全球市場的迅速發展,經濟體系以及各項國家工程都出現金融化的趨勢,普通民眾也通過股票、基金、個人投資等渠道融入金融市場。不夸張地說,當代社會的基礎不是工業社會而是信息社會和金融社會。金融最大的特點之一是高經濟風險和連帶誘發的高社會風險,這一風險隨著金融資本全球化越來越有著深刻的影響。在這個背景下,面對復雜多變的金融市場和社會結構的互相嵌入和重構,金融社會學一方面可以獲得豐富的研究素材以推進理論研究進展,另一方面可以面對復雜的金融和社會問題做出社會預測、提出良善的公共政策。

參考文獻

王國偉,2011,《經濟社會學視野中的金融行為研究》,《學術研究》第10期。

張翔,2016,《民間金融合約的信息機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長城、殷艷敏,1999,《金融市場的社會學視野》,《社會學研究》第6期。

Click, I. O.1957. A Social Psychological Study of Futures Trad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Rose, A. M.1951.“Rumor in Stock Market.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15, No.3(Autumn, 1951): 461-48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安市| 晋江市| 瓦房店市| 泸定县| 通化县| 安丘市| 垫江县| 永登县| 长兴县| 海淀区| 商南县| 尼木县| 全州县| 江安县| 秀山| 定结县| 广东省| 马龙县| 芦溪县| 德惠市| 阿图什市| 巍山| 二连浩特市| 内乡县| 泗阳县| 伊金霍洛旗| 衡水市| 辉县市| 利川市| 绥滨县| 兴和县| 资溪县| 宜良县| 渝中区| 南丰县| 靖西县| 沅陵县| 廉江市| 陆川县| 吐鲁番市| 乌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