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研究
- 譚黎明
- 5135字
- 2019-01-04 20:13:52
緒論
中國歷史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沒有階級、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之后,才進入階級社會并建立了國家?!皣沂且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階級受一個階級控制的機器?!惫?,是國家產生之后才出現的,它是國家的體現和代表。國家是通過官對整個社會進行管理的。而官制則是關于官的設置和管理的制度,它是國家機器的表現形式之一,體現了統治階級進行統治的具體手段。官制隨著國家的規模、體制、政治形勢的變化及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官制較為完整,較具有特色。因此,研究楚國官制,對于我們認識楚國典章制度的特點,認識楚國官制在先秦官制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對后代官制的影響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研究楚國官制,也是楚國政治制度史乃至先秦政治制度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近年來,楚國官制研究受到學界密切關注,論者頗多。
對春秋戰國楚國官制的探討,始于宋人程公說。他在《春秋分記·職官篇》中,將《左傳》中的官名分國書之,并附注疏于下,與其他典籍相參校。明代董說《七國考》也輯錄有楚國官制。清代李調元的《左傳官名考》、沈椒的《左傳列國職官》、程廷祚的《春秋職官考略》、汪中的《春秋列國官名異同考》、顧棟高的《春秋列國官制表》以及近人劉師培的《春秋時代官制考》,體例與《春秋分記》基本相同。這些論著都是考證文獻中有關楚國官制的記載。這些論著,是我們今天研究楚國官制必備的材料。
在楚國官制的研究中,關于縣制的討論,始于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他在《日知錄》卷22《郡縣》中列舉《左傳》《史記》中的有關郡縣的資料之后得出結論,春秋初期,秦、楚、晉等國已設縣,春秋末期吳、晉等國已設郡,糾正了秦統一后才產生郡縣制的誤解。以后,姚鼐的《惜抱軒文集》卷2《郡縣考》、洪亮吉的《春秋時以大邑為縣始于楚》、顧頡剛的《春秋時代的縣》等,都論證了縣之始設應在春秋早期,列國中又以楚縣的設置為最早最多。這是史學界較為一致的看法。
關于楚國官制的學術性研究應始于20世紀30年代。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在《春秋時代的縣》列舉文獻中有關春秋時期秦、楚、晉、齊、吳等設縣的資料,并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之后指出,春秋時期各國置縣已是很普遍的事情,但春秋各國縣的性質不盡相同,晉縣是采邑性質,秦、楚的縣是國君直轄地。
20世紀50年代,日本學者增淵龍夫在《關于春秋時代的縣》《先秦時代的封建與郡縣》兩篇論文中,對春秋時代各國的縣制進行了認真、細致的研究。他指出,縣初起設于國境前方,作為防衛與進擊的軍事據點,又以晉、楚為例,特別闡述了春秋時代的縣與郡縣制的縣有著本質的區別。
20世紀80年代,歷史學家楊寬在吸收了日本學界的學術成果之后,撰文《春秋時代楚國縣制的性質問題》,進一步指出春秋時代的楚縣以及其他國家的縣具有國君直屬的邊地軍事重鎮性質,和戰國、秦漢以后縣制的性質不同??h制性質發生變化,當在春秋戰國之際。楊寬在《戰國史》中論述“縣和郡的產生”時指出:
春秋末年,郡本來在新得到的邊地,因為邊地荒僻,地廣人稀,面積雖較縣為大,但是地位要比縣低。等到戰國時代,邊地逐漸繁榮,也就在郡下分設若干縣,產生了郡縣兩級制的地方組織。
總之,經過史學界長期以來對春秋時代楚國縣制的深入研究,春秋時代縣制的起源,楚國縣制性質和戰國時期楚國郡的產生等問題基本上得到了澄清。
在楚國官制的研究中,關于戰國時期楚國封君的討論,開始于新中國成立后,此時沒有專門研究戰國時期楚國封君制的文章,僅有兩三篇研究戰國封君問題的文章,其中涉及一點楚國封君制問題。
20世紀80年代,涉及楚國封君制的專著或文章有楊寬的《戰國史》(辟有討論戰國封君制的專目),劉澤華、劉景泉的《戰國時期的食邑與封君述考》等。此時專門研究戰國時期楚國封君制的文章有何浩的《戰國時期楚封君初探》以及20世紀90年代何浩的《論楚國封君制的發展與演變》《楚國封君封邑地望續考》《包山楚簡“封君”釋地》等。
何氏在《戰國時期楚封君初探》一文中著重從楚國封君制的特征、封君的權勢、封君制的弊端等方面進行研究,他指出:
封君制與郡縣制長期并行,大量的封君直接支配著各自封邑的行政、經濟、財政大權,這就大量地分散、消耗了楚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并且直接阻礙了郡縣在全楚境內的普遍推行,進而也就影響到楚國軍令、政令的統一貫徹。結合楚國封邑的分布更可以看出,它是如何嚴重地削弱了楚國的國力的。
何氏的其他幾篇文章,主要就戰國時期楚國封君封邑的地名、地望及封邑的分布和特點等展開研究,何氏的研究,使我們對戰國時期楚國封君制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為進一步研究楚國封君制奠定了基礎。
在楚國官制的研究中,關于令尹制的研究開始較早,明末董說《七國考·楚職官》、清人顧棟高《春秋大事表》中的“春秋楚令尹論”“官制”等都對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令尹制進行了論述。董氏、顧氏都認為,令尹為楚王以下的最高長官,但一有罪過,隨即誅殺,這是楚國王權較強,能與中原諸侯爭雄的原因之一。
20世紀30年代齊思和在《戰國宰相表》中,列舉了戰國時期楚國自吳起至春申君等7位令尹的名字和任職時間及所依據的材料。齊氏在《楚終戰國之世未置相考》中指出:“終戰國之世,楚未嘗置相。仍行其令尹舊制?!?img alt="齊思和:《中國史探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第31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36975-JiNjEtXKZ78IrjAI5tH8kYCqdMzv1HjQ-0-71aecf4f08bc6aa83c0a4115407c7998">這拉開了近代對楚令尹進行學術性研究的序幕。
20世紀80年代,研究楚令尹制形成高潮,涉及楚令尹的文章有20篇左右,其中宋公文的《論楚令尹的內政權》《略論楚令尹的軍權和軍事地位》《略論楚令尹制的特點》等幾篇文章,對楚國令尹的論述比較系統、全面,使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春秋戰國時期楚令尹的職權和特點,為進一步研究楚國令尹制奠定了基礎。
在楚國官制研究中,把楚國官制與中原諸國官制進行比較研究的文章有楊升南的《名稱與中原不同的楚國官制》等。楊氏文章指出,楚國官制與中原各國官制是官名與爵制不同,為我們進行楚國官制與中原各國官制的比較研究提供了一個線索。
上述諸家的研究,尤其是對于楚的縣制、封君及令尹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是我們研究的較好起點。但毋庸置疑,這些研究對于楚國官制的總體,即職官設置、職能及其特點涉獵得較少,有待于進一步深化。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識到目前國內外關于春秋戰國楚國官制各個方面的研究成果很豐富,但是仍存在著不足。
第一,既往的研究成果還僅僅局限于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的某一階段、某一方面,研究還是局部的、零星的、初步的,還不是對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的全面、系統研究,還未能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的全貌。
楚國中央設置宰輔制,即令尹制。令尹是楚王之下的最高長官,令尹之下又設有軍事職官、司法職官、手工業職官、宮廷教育職官、史官和樂官等中央重要職官。地方設置郡縣,郡縣之下設有鄉、州、社、里等基層組織。州、里這兩個重要基層組織,先秦文獻記載極少,而包山楚墓出土的簡文中發現有州、里等基層組織的記載,極其珍貴。它彌補了史料的不足,從而使我們可以認識楚國的基層組織。除中央、地方官制之外,對于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職官的管理制度、官制的影響以及楚國官制與中原諸國官制的比較等,也都需要深入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勾畫出楚國官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第二,長期以來關于春秋時期楚國縣制問題的討論,僅側重于縣制的起源、縣制的性質等問題,忽視了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楚國縣制所起的歷史作用。我們認為春秋時期楚國置縣,對于楚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從而推動了楚國快速發展和壯大。楚國縣制的形式,首先影響秦,繼之晉、齊、燕等國相繼采取縣制,可以說秦漢以后以郡縣制為地方行政組織形式的格局,都是受楚縣影響的結果。楚國設尹治縣,縣尹由楚王派遣,并非世襲,這意味著中國古代官僚制的萌芽。楚國不分封而采取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所以它與中原諸國相比,沒有出現政權下移現象。一種看法認為戰國時期的楚郡是地方一級行政組織,也值得討論。楚國最早置縣,縣的職能是管理、防守新開發的邊地,組織軍人對外作戰,具有很強的軍事性。到戰國時期,由于爭霸戰爭,又聯縣為郡,組成郡一級的軍事組織,以應付戰爭的需要。所以,郡是軍事組織,而不是地方行政組織。戰國時期楚國的郡沒有行政職能,沒有形成郡統轄縣的地方行政組織。但其郡、縣兩種形式的組織,為秦朝郡縣相轄的地方行政組織形式的產生開了先河。研究春秋時期楚國縣制,對于深入探討春秋時期楚國的迅速強大、我國縣制的起源與發展,以及江淮地區縣級政區的建置沿革,都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對封君制的研究存在著過分強調它的消極作用的問題,只講它如何嚴重地削弱了楚國的國力。片面地強調楚國封君制的消極作用,是不客觀的,也是不符合戰國時期楚國封君制實際的。
戰國時期楚國的地方行政組織形式主要是郡縣制,其次不可忽視的就是作為地方行政組織的補充——封君制。封君與郡縣并行,分別統屬于楚王,并對楚王負責。戰國時期,吳起變法打擊并削弱了封君的勢力,再加上楚國郡、縣的設立,導致楚國封君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作用漸趨衰弱,因此封君制對戰國時期楚國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構不成嚴重威脅,影響不大。
戰國時期楚國封君在其封邑內的作用進一步衰弱。一是楚國封君在其封邑內沒有掌兵之權;二是楚國封君制的封邑,楚王有權收回或改封;三是楚國封君有的沒有封邑,僅有封號,大多徒有虛名;四是楚國封君有的受封而不臨土治民;五是楚國封君往往擁有私田,經濟上享有特權,如鄂君啟,這是楚國封君中的個別現象。
因此,戰國時期楚國的封君制并沒有“直接阻礙楚國郡縣制在全楚境內的普遍推行”。相反,到戰國時期,郡縣制在楚國普遍推行。
第四,到目前為止,關于令尹制的研究存在著不足,如上所述,論者只討論了令尹的行政、軍事等方面的職權,并進一步指出了令尹制的主要特點就是它的穩定性。論者沒有對楚令尹制在春秋戰國近500年令尹名稱不變、令尹權力強大但受楚王制約等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
楚國令尹名稱不變、權力穩定的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史記·楚世家》載,楚人說“我蠻夷也”,故“不與中國之號謚”。楚武王末年令尹始設,直到戰國后期楚亡于秦,令尹一直是楚國最高行政長官。戰國時中原各國皆先后設相,楚國仍稱令尹而不變,表明楚國官制自成一格,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其次,楚王是代表貴族利益的。令尹的選擇范圍多是王族子孫,并且其是由楚王任命的,所以令尹是要效忠楚王的。這種宗親血緣關系確定后,令尹的地位和權力就是穩定的。這種令尹制有利于以楚王為代表的貴族統治。再次,楚國沒有實行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郡縣制使權力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權加強,王權強大。楚王不但可以任命令尹,還可以掌握對令尹的生殺予奪之權,使之服從王的意志,實現對令尹的控制。進入春秋時期,列國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進而是“自大夫出”,甚至“陪臣執國命”。
唯獨楚國權及諸侯而止,政權沒有出現再下移的現象。這也正是楚國王權強大的結果。最后,楚國自楚武王始,歷春秋戰國之世,國內貴族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軍事力量強大,很少有外族入侵,國內外環境平穩。楚國長治久安,這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令尹制長期穩定的主要因素。
第五,在楚國官制的研究中,似乎還沒有把楚國官制與中原諸國官制進行全面系統比較研究的先例。我們準備在這方面進行一次嘗試。首先,楚國與中原諸國政權體制不同。其次,楚國與中原諸國官名爵制不同。再次,楚國與中原諸國宰輔制度不同。通過楚國官制與中原諸國官制的比較研究之后,我們會發現楚國官制獨樹一幟,別具特色。
第六,在楚國官制的研究中,似乎還沒有學者對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的影響進行全面系統論述,我們試圖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討論:一是楚國官制對中原諸國官制的影響,二是楚國官制對秦末農民起義軍建制的影響。通過以上的討論,來深化主題,開闊視野。
本文的撰寫,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為指導,以前人研究的成果為基礎,博采眾說,擇善而從,而又自成體系。本文將對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進行比較全面、系統的探討,采取傳世文獻與考古資料等多學科相結合的辦法,即在歷史文獻、古文字研究、考古發現最新成果的基礎上,深入系統地考察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官制問題。同時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和選官用人制度等多方面的考察,從縱的方面,揭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演變發展的歷史軌跡,從橫的方面,揭示楚國中央及地方職官機構組成和職官地位、名稱升降變化的一般情況,以廓清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的基本面貌。在勾畫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基本面貌的基礎上,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再將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與中原諸國官制進行一番比較研究,通過官名爵制、宰輔制及選官制等幾方面的對比考察,勾勒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的自成體系、獨樹一幟及其與中原官制的差別,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把楚國官制研究再向前推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