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研究意義
1.6.1 理論意義
(1)豐富疍民文化研究,拓寬疍民文化內涵
本書力求比較系統地展示疍民文化景觀,增加疍民文化空間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成果,使社會對疍民文化的解讀更加系統。另外,本研究認為,不僅人類創造的所有表象屬于文化的范疇,人類適應環境及其在體質、精神上的表現也是一種文化。由于生產和生活活動長期處于水環境中,疍民經過長期的環境適應在臀部形態、皮膚、五官等體質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形態,同時在語言、生活習俗上也體現了“親水”的特點。因此,對疍民這一典型族群的案例研究,試圖說明文化并非僅僅是創造物質和精神文明,適應環境的方式也是文化的一種形態。
(2)說明生產力狀況影響文化特征,勞動對象影響文化地位
文明(civilization)的含義之一是指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表現出來的狀態。從制度文化的層面分析,勞動對象的公有性和不確定性是疍民文化處于社會底層的根本原因。歷史時期,陸上農民通過擁有土地或者租用土地耕作,保持了勞動對象的相對固定,因此在氣候條件比較穩定、災害性天氣少的條件下,其投入和產出、收成往往比較固定,因而對生產力更加關心,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權利優越于疍民,勞動積極性強。疍民的勞動對象是“水”——江河湖海,海和江河屬于公共資源,其使用權不具有專一性,疍民對海洋和江河也沒有所有權和支配權。因此,“親水”的生計方式決定了疍民勞動和產出隨意性大、風險大,其文化成果也不像陸上居民那樣穩定。另外,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是從低級的漁獵階段到比較高級的農業生產。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從生產方式劃分,疍民以捕魚為主要生計,屬于低級的社會形態。而疍民所處的環境也相對封閉和隔離,導致其變革力度弱,長期處于封閉、停滯的發展狀態,與陸地文明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1.6.2 實踐意義
(1)引發社會對疍民文化保護和開發的重視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正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和后工業文明、從鄉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社會轉型時期,在這個社會變革過程中,各種社會現象對疍民“親水”的生活和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并使之朝“離水”方向發展。本書通過對疍民文化及存在問題的梳理和歸納,為政府制定文化保護相關政策提供理論基礎。
當前,江河海洋文化對海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持意義。廣東省等還出臺了海洋開發的專題戰略,但海洋經濟發展處于探索階段,沒有既定的發展模式可以借鑒。縱觀水上經濟的發展歷程,海洋與江河權屬問題是影響水上經濟的重要原因,而疍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對水環境相對熟悉,通過展現疍民耕河耕海的文化歷史,總結其改造和適應環境及海洋開發的經驗,可為漁業生產和海洋開發提出參考建議。如在水產養殖、疍民歌謠等非物質文化保護方面都有不少有意義的經驗可供借鑒。
(2)引發社會對疍民群體生存現狀的關注
在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前的計劃經濟時代,疍民享受與沿海漁民同樣的待遇,生活水平比新中國成立前好,與陸上居民的差距不大。改革開放以來,嶺南是中國經濟發展格局中比較發達的區域,但仍然存在收入差距大等諸多經濟問題,而疍民分布區的收入差距更加明顯。由于疍民生產方式的單一和投資渠道的缺乏,其生活水平提高緩慢,目前與陸上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較大,成為引發社會矛盾的誘因。本書通過揭示疍民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經濟收入低、就業途徑單一等社會問題,引發政府和社會對疍民群體的關注,探討提高疍民生活水平的措施,促進疍民群體的發展。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疍民生產方式單一、生產關系落后是其成為弱勢群體的主要原因,故提高疍民的生活水平必須從就業渠道、解決生產關系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