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發展論叢(2017年第2卷/總第14期)
- 湖北大學高人文研究院
- 10483字
- 2019-01-04 19:47:21
人文思潮
馬克思主義在“五四”前后傳播的階段向度研究
【摘要】本文從階段向度的角度將馬克思主義在“五四”前后的傳播分為三個階段:先進知識分子自發、自覺的階段,中國共產黨有組織傳播階段,有選擇地傳播列寧主義階段。這三個階段十分鮮明地彰顯出了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基本特征、渠道與內容等,彼此之間具有邏輯的連貫性,前一階段向度是后一階段向度的邏輯起點,后一階段向度是前一階段向度的質的跨越,清晰地記錄了早期傳播由自發到有組織傳播,再到“早期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歷史演繹。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五四”前后 傳播 階段向度
任何事物都有向度,所謂向度就是角度或趨勢。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傳播是漫長、動態、曲折而又輝煌的中西文化重構的歷史過程,從向度的角度來研究早期傳播,無疑開辟了研究的新視角。早期傳播的階段向度十分鮮明地彰顯出了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基本特征、渠道與內容等,對其深入研究,無疑將推動馬克思主義早期中國化研究的縱深發展。
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早期傳播呈現階段性,這是早期傳播一個突出的特點,它經歷了三個印記清晰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1917~1920年8月,為以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為主的先進人士自發、自覺傳播的階段。1917年十月革命,開辟了世界無產階級解放的新時代。第二年,就有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十月革命的世界性,號召中國人走俄國革命的道路,以追趕世界現代潮流。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的勝利》,縱情歡呼十月革命,指出俄國革命是20世紀世界革命的先聲,社會主義革命彰顯了世界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我們只能順應這個潮流,不可抗拒。李漢俊翻譯了日本社會主義者山川菊榮的《世界思潮之方向》,指出十月革命成為人類歷史的分水嶺,革命的知識分子與勞工運動相結合,成為世界思潮之方向。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也必然要隨著世界思潮之方向發展。
這個階段傳播隊伍的主體是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群體。李大釗是領軍人物,1918年他就表示了走蘇俄式社會主義道路的初心。第二年他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揭開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真正有意義傳播的序幕。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1919~1920年將其主持的“一代名刊”《新青年》轉型,由宣傳民主與科學改變成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以《新青年》第8卷第1號開辟“俄羅斯研究”專欄為標志,刊物成為我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引航媒體。在這一號上,陳獨秀發表了《談政治》這一重要文章。該文不僅是陳獨秀由激進民主主義者轉變成馬克思主義的標志,也是第一篇旗幟鮮明運用唯物史觀探索中國革命出路的文章。接著,陳獨秀發表了《社會主義批評》《勞動專政》《馬克思學說》等文章,投身到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洪流中。幾乎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發表的同時,楊匏安在廣州《廣東中華新報》上發表長文《馬克思主義——稱科學的社會主義》,形成“北李南楊”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陣勢。與此同時,李漢俊、李達、施存統、周佛海、李季、袁振英、毛澤東、周恩來等一批先進青年匯入傳播之河。
國民黨人士是早期傳播的重要力量。孫中山是中國最早宣傳社會主義的思想家。有資料顯示,他是最早接觸《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的中國人。早在1895年歐洲之行時,他就主動與第二國際社會黨國際局聯系,要求參加。他一直堅持說自己的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受他的影響,他的同志朱執信、馮自由、戴季陶、胡漢民、沈玄廬、林云陔等相繼發表文章,宣傳社會主義。中國同盟會成立后,它的機關報《民報》發表《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萬國社會黨大會史略》《社會主義史大綱》等文章。朱執信在《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中,第一次將《共產黨宣言》章節摘譯成中文。孫中山的秘書馮自由撰寫的《社會主義與中國》(1919年)是第一本從社會主義的角度來議論中國前途的著作。五四時期,國民黨創辦的《建設》,與上?!睹駠請蟆贰缎瞧谠u論》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刊物。1919年國民黨人士發表的《孟子與社會主義》《從經濟上觀察中國的亂源》《中國哲學之唯物的研究》《革命!何故?為何?》等文章,開了運用唯物史觀探索中國問題之先河。同年12月胡漢民在《建設》第1卷第5號上發表了《唯物史觀批評之批評》,用2.1萬字的篇幅,從7個方面批駁對唯物史觀的非難,捍衛了唯物史觀的尊嚴。有學者指出:“胡漢民的文章,有破有立,旁征博引,反映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確有較深的了解,代表五四時期中國人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最高水平?!保ㄇf福齡,1988: 97)國民黨人士對傳播馬克思經濟學也著力不小,他們翻譯詮釋《資本論》經典本《卡爾·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以“馬克斯資本論解說”的書名出版。毛澤東曾指出,以前有人如梁啟超、朱執信曾提過馬克思主義,“朱執信是國民黨員,這樣看來,講馬克思主義倒還是國民黨在先”。(毛澤東,2000: 5)
一批激進知識分子也是傳播大軍的生力軍。張西曼早年留學俄國,是五四時期稀有精通俄文的人。他第一個將俄文版的《俄國共產黨黨綱》介紹到中國。邵飄萍編著的《勞農政府與中國》(1920年6月)與《新俄國之研究》(1920年8月)是我國最早反映蘇俄革命與建設的圖書。福建閩侯人陳溥賢(筆名淵泉)早年留學日本,以后又擔任北京《晨報》駐日記者,接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五四時期主持《晨報》副刊,翻譯介紹了《近世社會主義鼻祖馬克思之奮斗生涯》《人類三大基本之權利》《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等文,又翻譯出版了《馬克思經濟學說》(1920年9月),是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明星。陳溥賢參加的共學社于1920年4月26日在《時事新報》上刊登廣告,稱:“在近代思想界占很重要的位置?,F在更是他發展的時代。凡是留心世界思潮的人。都應該研究的。但是此項材料。我國尚少輸入。本社為此。特地撰擇研究馬克思的重要著作。譯成叢書?!惫矊W社擬翻譯出版《空想的與科學的社會主義》《唯物史觀的解說》《馬克思派的社會主義》等書。
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就是在這三種類型的進步知識分子的“合力”努力下,形成了“一年以來,社會主義底思潮在中國可以算得風起云涌了。報章雜志底上,東也是研究馬克思主義,西也是討論鮑爾希維主義(今譯布爾什維克主義);這里是闡明社會主義底理論,那里是敘述勞動運動底歷史,一唱百和,社會主義在今日的中國,仿佛有‘雄雞一鳴天下曉’的情景”。(潘公展,1921)
這一階段的傳播主渠道是日本,主要是當時馬克思主義中文著述的母本大半來自日文本。一是日本社會主義者的著述被翻譯成中文,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如《社會主義神髓》《近世經濟思想史論》《婦女之過去與將來》等,特別是河上肇的影響最大。有學者統計,從1919年5月至1922年年底,河氏中文譯本有4部,文章30多篇。(楊奎松,1985)二是早期馬克思主義經典中文本的母本多半來自日文本。《共產黨宣言》中文本的母本主要是幸德秋水等于1906年3月發表的日文本。恩格斯的《科學的社會主義》(今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920年8月)的母本是1920年出版的遠藤無水翻譯的日文本。《馬格斯資本論入門》的原本是歐洲社會黨人馬爾西著的Shop Talks on Economics,中文本則是從遠藤無水的日譯本轉譯的。三是中國人寫的馬克思主義詮釋著述,多半也參考了日文本。如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就吸取了河氏1919年1月發表的《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和福田德安的《續經濟學研究》。李大釗、李漢俊關于階級斗爭理論在馬克思學說中地位的評價,均來自河氏的《近世經濟思想史論》。
為何早期傳播的主渠道是日本,而不是當時馬克思主義的“宗主”蘇俄呢?這是由特殊的歷史環境造成的。首先,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五四時期正值日本的大正時代(1912~1925),日本社會主義運動澎湃興起,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高潮。中日同種同文,文化交流十分通暢,日本出現的馬克思主義熱自然影響中國。其次,大批中國知識分子留學日本,高潮時有1萬多人,其中最激進的如李大釗、陳獨秀、李漢俊、李達、楊匏安、周恩來、董必武等,受其影響先后轉變成馬克思主義者。他們自覺地成為日本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文化使者。最后,蘇俄處于國內戰爭狀況,與中國陸路不通;中國知識分子懂得俄文的人鳳毛麟角。中國則很容易就近從日本獲得馬克思主義的“真精神”。鑒于這些原因,五四時期,日本便成了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中介。
這一階段主要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學說第一大“根柢”(淵泉,1919)(今譯“發現”),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與歷史觀。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反復翻譯、解讀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唯物史觀公式如下。
①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的最基本的生活和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產的歷史過程。
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生產關系若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就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
③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社會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④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⑤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中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
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發展的一般規律,指明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因,社會發展的基本物質力量等,為無產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宇宙觀和方法論。
剩余價值。剩余價值是馬克思學說的第二大“根柢”(今譯“發現”),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石。馬克思從司空見慣的商品出發,將物品價值、資本、利潤、價格、勞動價值一層一層地剝離,說明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小部分作為工資給了勞動者(即勞動力的價值),而創造的全部價值與勞動力價值的“差額”就是剩余價值。剩余價值是資產階級在生產過程中將其劫去,通過流通過程實現的?!笆S鄡r值的本質及作用固然已經包含在這貨物之中,然必待將這貨物賣給消費者,把這貨物底價值變成市場價格,剩余價值變成貨幣歸到資本家底荷包,這時剩余價值才算實現?!保惇毿?,1922)剩余價值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一切主要方面所呈現的規律,為無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斗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階級斗爭理論。階級斗爭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李大釗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由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原理組成,它們之間密不可分,“而階級斗爭說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絡起來”。(李大釗,1919)
正是馬克思的以上兩個偉大的“根柢”,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
第二階段是1920年9月~1922年6月,為中國共產黨有組織地傳播階段。形成這個階段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920年2月,陳獨秀從北京到上海,《新青年》也隨之南遷。陳獨秀與宣傳馬克思主義最積極的上?!缎瞧谠u論》《時事新報》等刊物同人商討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6月中旬,陳獨秀、李漢俊、施存統、俞秀松、陳公培等6人在上海法租界老漁陽里2號(今南昌路弄100弄2號)《新青年》編輯部成立了中共上海早期組織。他們立即將《新青年》變成黨的刊物,使雜志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我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傳媒旗艦。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后,《新青年》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中共中央的機關刊物。早期黨組織還先后成立了新青年社、社會主義研究社、人民出版社等出版機構,出版了《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史》《馬格斯資本論入門》《階級爭斗》等一批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在馬克思主義貧瘠的中國大地上播撒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種粒。
二是共產國際的代表來到中國,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與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1920年3、4月,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分局外國處經共產國際領導批準,派遣全權代表魏金斯基來到中國,從此開通了蘇共、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主義者聯系的渠道。魏金斯基與陳獨秀、李大釗商談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確定了聯系方式,帶來了一批宣傳蘇俄和列寧主義的資料,并且提供了資金,促進了中共建黨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在他的資助下,中共早期組織建立了第一家印刷廠——又新印刷廠,印刷廠印刷的第一本書就是陳版的《共產黨宣言》。
這一階段開始的標志是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8卷第1號,它作為黨的第一個機關刊物,以嶄新的面貌登上了輿論平臺。
首先,《新青年》封面重新設計。封面圖案仿照美國社會黨的黨徽,畫面中心是一個地球,東西伸出的手緊緊相握,寓意了兩層意思:一是無產階級和革命知識分子相結合,二是東方人民與蘇俄、西歐無產階級緊密團結。其次,刊物以宣傳蘇俄革命與建設為主。雜志開辟“俄羅斯研究”專欄,發表文章3篇,第8卷2號發表3篇,3號7篇,4號13篇,5號5篇,6號4篇,9卷3號3篇,9卷6號1篇,共39篇。專欄的開辟成為傳播主渠道由日本向蘇俄位移開始的標志。最后,《新青年》第8卷第1號,發表《對于時局的我見》《談政治》,公開宣布在中國成立了無產階級政黨——社會黨(后改成中國共產黨),公布了最初的政見。
這個階段是一個過渡階段,時間不長,到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二大召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便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該階段傳播渠道發生了變化,蘇俄渠道開始發生作用,但傳播的語言不是俄文,而是英文,主要是通過蘇俄政府在美國舊金山辦的《俄羅斯研究》。此階段傳播隊伍也發生了變化,國民黨人士基本上退出了宣傳隊伍。
第三階段是1922年7月~1927年7月,為傳播列寧主義階段。此階段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傳播的重點,由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轉到列寧主義。著作集中反映傳播的數量與質量。此階段出版了《列寧經濟學》《帝國主義淺說》等列寧主義的經典4本,占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的6成。出版了近50本紀念列寧、宣傳列寧主義的圖書,如《列寧紀念冊》(4本,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列寧主義者的列寧》《列寧主義概論》《共產主義ABC》等,形成了傳播列寧主義的高潮。
一般來講,文章比著作更有廣泛性、時效性,這一階段發表了大量宣傳列寧主義的文章,以《新青年》為例,從1923年6月《新青年》季刊第1期到1926年7月25日《新青年》第5期(終期)為止,共出9期,開辟了“共產國際號”“列寧號”等專號,著力登載與介紹列寧著述與東方理論,共發表文章99篇,其中列寧經典著作、蘇俄革命及共產國際的文章有46篇,占全部文章的46%;解讀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有12篇,占12%。
傳播列寧主義的主要載體是中文譯本,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列寧的經典文本,其中《帝國主義淺說》《第三國際議案及宣言》尤為重要。前者傳播了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后者傳播了列寧的東方革命理論。二是列寧詮釋的經典文本,其中《共產主義ABC》(1926)、《列寧主義概論》(1927)尤為重要。前者是蘇俄著名政治活動家、理論家布哈林與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合作撰寫的解讀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會通過的第一個黨綱的著作。這個黨綱是列寧將馬克思主義與蘇俄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蘇聯共產黨劃時代的綱領性文獻,由前言與黨綱理論、黨綱實踐兩部分組成,共5篇(章)。該書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地詮釋了共產主義運動的基本理論,深入淺出地解讀了俄共戰略與策略、行動綱領,成為解讀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通俗讀本。該書出版后,大受歡迎,先后被譯成20多種語言。列寧稱贊:“我們已經有了一個黨綱,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和布哈林兩同志在一本篇幅不大但是極有價值的書中作了極好的解釋?!保ú脊帧⑵樟袏W布拉任斯基,1982: 1)《共產主義ABC》中文本,出版1年就多次再版,印數達數萬冊,一時洛陽紙貴,成為大革命時期的暢銷書,影響了一代共產黨人與進步人士。65年后,鄧小平深情地回憶道:“我的入門老師是《共產黨宣言》和《共產主義ABC》?!保ㄠ囆∑?,1993: 382)
后者是斯大林于1924年4月初在斯維爾德洛夫大學,即斯維爾德洛夫工農共產主義大學的講演整理而成的,有引言8章,是迄今為止對列寧主義最具權威的詮釋文獻?!读袑幹髁x概論》中文本出版后,立即受到中國人民的熱烈歡迎,正如一份廣告介紹的那樣:“斯達林這本短小精悍的書,現在已被全世界公認論列寧主義最正確最得體的書了。讀過了《共產主義ABC》之后,必須再讀此書,然后對于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方能得一些簡括的概念。書中民族問題一章,尤其是注意中國國民革命的人必須要讀的。”(佚名,1927)它與《共產主義ABC》成為大革命時期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姊妹篇,彼此之間有著內在的緊密聯系,《概論》“這是一部列寧主義言簡而意賅的書,讀過《共產主義ABC》后,必須讀此書,對于世界共產主義之理論和實際才能有完全的概念;但亦必須讀過《共產主義ABC》懂得若干原則和術語之后,讀此書才能懂得這一部走遍全世界的著作”。(佚名,1927)
第二,傳播的主渠道,由日本轉向蘇俄。首先,傳播的母本是列寧主義,文本主要來自蘇俄。其次,傳播的主要語言由日文轉成俄文。最后,傳播的主體是蘇俄的留學生。大革命時期,中共送往蘇俄一批革命者,他們在蘇聯學校受到正規、系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回國后,成為了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要力量,如瞿秋白、蔣光慈、彭述之、任弼時、鄭超麟等,他們成了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要媒體,如《新青年》《向導》《中國青年》等的主編、編輯、主要撰稿人。
第三,有選擇地傳播列寧主義,誕生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第一個成果的指導思想。
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中國革命的客觀需要,選擇性傳播如下內容。
革命理論對革命行動的巨大指導作用。在早期傳播中,列寧的“沒有革命的理論,決不能有革命的運動”(瞿秋白,1923)成了一個熱詞。它深刻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
首先,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就是理論必須“應用到實際方面”。(寰澄,1925)列寧指出“革命的理論不是教條”,“革命理論要確立成立起來,必須與真正群眾的和真正革命的運動之實際有密切的聯系”。(斯大林,1927: 22)革命理論如果離開群眾活的斗爭,就“變成了陳腐的信條”。(佚名,1927)但在革命實踐中產生的理論十分重要,它一旦與群眾運動相結合,就可以變成革命運動的“偉大的力量”。(斯大林,1927: 29)只有在先進的理論指導下的無產階級政黨,“才能夠執行其所負的前進戰士的使命”。(斯大林,1927: 29)
其次,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馬克思主義不是死板的信條,而是“一種活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布哈林,1927: 3)列寧主義就是資本主義由商業資本時代、工業資本發展到壟斷的資本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它不是馬克思主義“單純的復演”,而是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是指導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指南針”。(布哈林,1927: 27)
最后,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民族性。列寧指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敖鉀Q一切民族與殖民地問題,不以抽象的理論而以具體的實際現象作出發點——這對于無產階級與共產國際非常重要?!保袑?,1924)
科學的帝國主義理論。資本主義在19世紀末就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列寧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前人對帝國主義理論的探索基礎上,通過對資本主義發展成為帝國主義的新現象,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創立了科學的帝國主義理論?;緝热轂椋旱蹏髁x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壟斷代替了競爭,壟斷是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征。①生產與資本高度集中,形成壟斷。②銀行資本與產業資本融合,形成金融寡頭。③對外經濟擴張由商品輸出為主轉為資本輸入為主。“這樣,金融資本就將罩著全地球了!”(列寧,1925: 146)④資本主義列強對于世界領土之分割,完全終結。(李達,1926:第16章)⑤帝國主義的壟斷本質,加劇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使帝國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發達到了極點”(斯大林,1927: 5),帝國主義成了“垂死的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革命之前夜”。(斯大林,1927: 5, 35)
民族與殖民地問題的理論。列寧的民族與殖民地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東方革命理論的重要貢獻,也是列寧東方戰略思想的核心內容,開拓了科學社會主義新境界。民族與殖民地理論最初是在共產國際二大上提出的,之后不斷完善。①世界劃分為被壓迫民族和壓迫民族,必須將其區別開來。②東方民族的解放運動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總問題的一部分,必須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其前途是非資本主義前途,即社會主義。③帝國主義國家的社會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革命,匯合起來成為整個的世界革命。帝國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要同東方各殖民地乃至一切落后國家的農民革命運動結成緊密聯盟;帝國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要“贊助”東方弱小民族的民主革命;東方弱小民族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后備軍,與帝國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斗爭一起,挖掘“資本主義基礎”。(斯大林,1927: 7)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無產階級必須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建立鞏固的聯盟,打倒帝國主義與封建階級,土地革命是其主要內容。⑤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民主派實行暫時的合作,甚至結成聯盟,但必須保持無產階級政黨的獨立性。⑥共產國際在民族和殖民地問題上的全部政策,主要應該是使各民族和各國的無產者、勞動群眾為共同命運而進行革命斗爭、打倒地主和資產階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戰勝資本主義,消滅民族壓迫和不平等。
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保R克思,2002: 209)自鴉片戰爭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從西方引進各種先進理論和政治方案,都無法救亡圖存,根本原因是沒有掌握社會發展的規律、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改造中國的根本物資力量。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向中國人民提供了觀察世界的科學宇宙觀和方法論。但是,中國的社會不同于馬克思主義原產地——發達的德國、英國,振興中華的道路有其特殊性。特殊的國情需要“特殊”的馬克思主義,去探索中國特殊革命的規律。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將馬克思主義與落后的東方民族相結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東方革命理論,創立了民族與殖民地問題的理論,從而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更接近中國特殊社會的實際,對中國特殊的革命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正如瞿秋白指出的那樣,“中國民眾現時的反帝國主義斗爭還只是初期的發展,還很幼稚,沒有多大的經驗”(瞿秋白,1927),需要馬克思主義作指針。列寧主義就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列寧是無產階級的組織者和領袖,是共產國際的締造者,“是中國無產階級及一般勞動民眾的領袖和代表,他指導無產階級一切經濟的政治的斗爭,使他們和國內一切革命力量和民治主義派聯合,以實行共同的反帝國主義和反軍閥的斗爭,力爭中國民族的解放”。(瞿秋白,1927)陳獨秀指出:“馬克思主義到了列寧,則更明了確定了,周密了,也擴大了?!彼拿褡逯趁竦氐母锩碚撆c中國目前的民族革命有關,“世界上一切被壓迫的殖民地及被壓迫的國家(即半殖民地),他們的民族運動,只有依照列寧這樣偉大的周到的意見而行,才能夠徹底的解決,才能夠得著真正自由,這是一件最明白無疑的事”。(陳獨秀,1925)后來,毛澤東也表示了同一意思:“在現時,毫無疑義,應該擴大共產主義的宣傳,加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習,沒有這種宣傳和學習,不但不能引導中國革命到將來的社會主義階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導現時的民主革命達到勝利。”(毛澤東,1991: 706)
中國共產黨人在此階段,正是在列寧主義指導下,提煉出了具有中國特殊的民主革命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要正確判斷中國特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確定中國民主革命的性質,分清敵我矛盾,與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派——中國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進行了北伐戰爭。以上的基本思想后來被歸納為毛澤東思想萌芽標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第一個成果。正如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于列寧逝世一周年紀念的宣言所言:中國革命需要科學的理論指導,列寧主義是中國人民“自己解放自己唯一的武器”,“消滅帝國主義和一切壓迫階級的唯一武器”。(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1925)
綜上所述,以上三個階段向度具有邏輯的連貫性,前一階段向度是后一階段向度的邏輯起點,后一階段向度是前一階段向度質的跨越,體現了早期傳播與時俱進的品格,清晰地記錄了早期傳播由自發傳播到有組織傳播,再到“早期理論中國化”的歷史演繹。
參考文獻
[1] 〔俄〕布哈寧、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共產主義ABC》,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
[2] 〔俄〕布哈林:《馬克思主義者的列寧》,新青年社,1927。
[3] 陳獨秀:《馬克思學說》,《新青年》,1922, 9(6)。
[4] 陳獨秀:《列寧主義與中國民族運動》,《新青年》,1925(1)。
[5]《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6] 寰澄:《列寧主義概述》,《武漢評論》,1925(37)。
[7] 李達:《現代社會學》,湖南現代叢書社,1926。
[8] 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新青年》,1919, 6(6)。
[9] 〔蘇〕列寧:《民族與殖民地問題》,《新青年》,1924(4)。
[10] 〔蘇〕列寧:《帝國主義淺說》,中國經濟研究會,1925。
[11] 〔德〕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
[12]《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
[13]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方針》,載《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14] 潘公展:《近代社會主義及其批評》,《東方雜志》,1921, 18(4)。
[15] 瞿秋白:《列寧主義概論》,《新青年》,1923(1)。
[16] 瞿秋白:《列寧主義與中國的國民革命》,《向導》,1927(143)。
[17] 〔蘇〕斯大林:《列寧主義概論》,新青年社,1927。
[18] 楊奎松:《李大釗與河上肇》,《黨史研究》,1985(2)。
[19] 佚名:《〈列寧主義概論〉出版》,《向導》,1927(201)。
[20] 淵泉:《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晨報》,1919年5月5日。
[21] 莊福齡:《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22]《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大會對于列寧逝世一周年紀念宣言》,《向導》,192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