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新時期農村權力結構演變作者名: 周晶晶本章字數: 1159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9:43:48
序
周晶晶博士的學位論文即將出版,這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作為她本科的老師、碩士階段以及博士階段的指導老師,看到她通過九年的不懈努力,在社會學的專業訓練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她熱愛社會學專業,對學術研究有濃厚的興趣,對新事物具有很強的敏感性與探索精神。在撰寫博士學位論文的過程中,她能夠深入基層進行扎實的社會調查,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并能在分析經驗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她的博士學位論文出版,既是對過去學習的一個階段性總結,也為在高校從事學術研究鋪下堅實基石。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國家力量逐漸從農村退出。但隨著征地等事件的發生,國家權力在鄉村的日益深入與30多年村落社區自治權的迅速成長構成了基層農村政治社會的新動態。而作者也正是以征地事件為案例,探究具體情境下的農村政治生態。具體而言,本書在動態權力研究的視角下,探討了宏觀政策改變背景下農村權力結構的變化問題。其選題貼近社會現實,揭示農村權力的真實運行狀況。從研究方法來看,該研究是個案研究,以深度訪談法為主進行資料收集工作,其經驗研究過程較為扎實。就學科知識的掌握與運用來看,梳理了治理精英、國家與社會關系等理論,理論脈絡清晰。
本書從動態權力分析視角,以橋村的征地事件為例,探討了在目前的時代背景下,農村權力關系結構的變化,并進一步揭示了這種農村權力結構變化所反映的農村微觀治理過程的改變。該現象的發現構成了本書的研究貢獻。此外,在經驗研究的基礎上,作者試圖脫離具體個案,嘗試性探究宏觀規則的改變如何引發農村微觀治理的變化。此外,在當前的大部分鄉村治理研究中,直接將基層政府放在了管理甚至統治的地位,認為基層政府是“強勢者”,而農民則是“弱勢者”,農民要通過維權方式才能獲得應有的權益。但是在本書的案例中,由于宏觀政策的調整,構建了一種權力主體協商性的策略互動環境,基層政府在權力行使中自由余地的克制與約束伴隨著農民自由余地的增長。在這個過程中,基層政府采取的新征地方案贏得了民心,同時農民群體也通過新的規則而獲得了更多的權益。也就是說,雖然在征地事件中,雙方在自由余地的擁有上有所變化,但這種變化使得雙方的權力資源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增長,基層政府贏得了權威性資源,而農民群體在治理過程中的地位也提高了,一種更為多元化的參與以及協商程度更高的上下互動治理模式正在農村逐步展現。
當然,其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于農村權力結構變化以及微觀治理的學術性闡釋還有待加強,有些結論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理論提升等。我希望本書不是作者對于農村微觀治理探討的最終成果,而是作為下一步更為深入研究的基礎,繼續研究下去,通過征地事件來為我們管窺我國的農村社會治理提供一個獨特、有效的研究視角。
朱力
2017年3月15日于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