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經濟區競爭力報告(2017)
- 耿明齋 鄭祖玄 趙志亮
- 4945字
- 2019-01-04 19:37:55
第4章 河南省2015年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報告
2015年,河南省農業在高起點上再奪豐收,實現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整體發展情況良好。2015年河南省主要糧食產量達到6067.1萬噸,人均主要糧食產量達到0.64噸,兩項指標相比2014年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農業產值繼續增加,2015年農業增加值為4348.41億元;農業勞動生產率繼續提高,達到了8630.16元/(人·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852.86元,人均農業增加值達到4586.93元。河南省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機械化全面推廣,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發展,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完善,河南省農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4.1 河南省農業競爭力評價分析
4.1.1 河南省農業競爭力發展概述
2006~2015年,河南省農業競爭力指標的變化情況,如表4-1-1所示。
表4-1-1 河南省2006~2015年農業競爭力指標

注:2014~2015年,河南省農業勞動生產率數據指標,由于統計口徑問題,分母所用數據為鄉村人口。
從表4-1-1來看,2006~2015年,河南省農業競爭力有了大幅提升。農業增加值在2006~2015年穩步增加,人均農業增加值在2006~2015年處于穩步增長階段;農民人均純收入不斷增加,從2006年的3261.03元增加到2015年的10852.86元;人均主要糧食產量在整體上呈穩健上升趨勢,從2006年的0.54噸增加到2015年的0.64噸;2015年農業勞動生產率為8630.16元/(人·年);農村人均用電量呈現大幅增長的趨勢,從2006年的284.75千瓦時增加到2015年的637.09千瓦時;在支農資金比重指標方面,2006~2009年出現短暫的上升,2009~2014年又呈現整體下降趨勢,2015年呈現上升趨勢。
4.1.2 河南省農業競爭力在全國的排位變化
2014~2015年,河南省農業競爭力及其二級指標在全國的排位變化情況,如表4-1-2和圖4-1-1所示。
表4-1-2 河南省2014~2015年農業競爭力及其二級指標在全國的排位趨勢

注: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稱河南省為農業大省,但農業大省并不見得就一定是農業強省。在農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當中,相對于總量指標,我們更注重各種人均指標和比例指標。河南省農業發展的一些人均指標和比例指標其實并不占優勢,從而導致對河南省農業發展水平的評價并不高。

圖4-1-1 河南省2014~2015年農業競爭力二級指標在全國的排位比較
(1)2015年河南省農業競爭力在全國的綜合排位為第11位,表明其在全國處于中勢地位,與2014年相比下降1位。
(2)從指標所處區位來看,2015年處于上游的指標有4個,分別是農業增加值、人均農業增加值、人均主要糧食產量、農村人均用電量,其中農業增加值、人均主要糧食產量是河南省農業競爭力中的優勢指標;處于下游指標的有3個,為支農資金比重、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業勞動生產率。
(3)從雷達圖圖形變化看,2015年與2014年相比,面積略有縮小,僅農村人均用電量成為圖形擴張的主要動力點。
(4)從排位變化的動因看,在農村人均用電量指標排位上升和人均農業增加值等指標排位下降的綜合作用下,2015年河南省農業競爭力綜合排位居全國第11位,與2014年河南省農業競爭力綜合排位相比下降了1位。
4.1.3 河南省農業競爭力在中部六省的排位變化
2014~2015年,河南省農業競爭力及其二級指標在中部六省的排位變化情況,如表4-1-3和圖4-1-2所示。
表4-1-3 河南省2014~2015年農業競爭力及其二級指標在中部六省的排位趨勢


圖4-1-2 河南省2014~2015年農業競爭力在中部六省的排位比較
(1)2015年河南省農業競爭力綜合排位在中部六省中處于第2位,表明其在中部六省中處于優勢地位,與2014年河南省農業競爭力在中部六省的排位相比沒有變化。
(2)從指標所處區位來看,2015年位于上游區的有6個,分別是農業增加值、人均農業增加值、人均主要糧食產量、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村人均用電量和支農資金比重,其中農業增加值、人均主要糧食產量、農村人均用電量是優勢指標;處于下游區的指標有1個,是農民人均收入指標。
(3)從雷達圖圖形變化來看,2015年與2014年相比,面積沒有變化,農業競爭力呈現穩定趨勢。
(4)從排位變化動因上看,在各項指標排位不變的綜合作用下,2015年河南省農業競爭力在中部六省的綜合排位中仍居第2位,與2014年河南省農業競爭力在中部六省的排位相比保持不變。
4.1.4 河南省各地市農業競爭力的排位變化
2014~2015年,河南省各地市農業競爭力及其二級指標的變化情況,如表4-1-4所示。
表4-1-4 河南省各地市2014~2015年農業競爭力及其二級指標的排位趨勢

2015年河南省各市農業競爭力保持不變的城市有8個,分別為鄭州、平頂山、漯河、南陽、商丘、信陽、駐馬店和濟源。其他城市均有不同幅度的變化,2015年河南省各市農業競爭力排位上升的城市有5個,分別為開封、焦作、洛陽、安陽、周口。2015年河南省各市農業競爭力排位下降的城市有5個,分別為鶴壁、濮陽、三門峽、新鄉、許昌。
4.2 中原經濟區農業發展中的現狀與問題
4.2.1 中原經濟區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發展的現狀
中原經濟區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現代農業基地和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積極探索三化協調的發展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問題。
在早期,河南省多數涉農企業以養殖業為主,經營方式過于單一,研發力度相對較弱,產品種類也不夠多樣?,F如今,隨著農村經濟條件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上漲。為適應農業市場的變化,滿足消費者需求,不少企業積極進行技術研發與創新,不斷完善生產工藝流程,力圖做到精細化分工、差異化生產,以此贏得更多市場份額。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戶市場意識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涉農企業開始意識到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性,并逐步走向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道路。一方面,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夠改變農戶在農業市場中的弱勢地位,有效保障了農戶與企業談判過程中的話語權,從而切實保障了農戶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化經營對企業而言也是不錯的選擇,能夠減少企業在原材料供應方面的被動,進而確保原材料供應的數量與質量??偠灾?,農業產業化經營逐漸成為一種有效途徑。
4.2.2 發展基礎動力欠缺,后勁不足
河南省人均耕地少、規模小、布局分散,不利于市場化運作。河南農業勞動力整體素質水平較低,主要表現為因接受教育年限短,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水平較低,職業技能低;思想素質低;身體素質狀況低下;經營管理素質不高,市場風險意識差;政策、法制觀念淡薄等。同時,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強壯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剩下的多為婦女、老人,留下來的農民大部分只有傳統的耕作技術和經驗,對現代科技的接受與應用能力較差,無法為河南高效農業做大做強提供人力資本。
4.2.3 農業技術落后,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
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科技投入也很有限,導致農產品的產量不穩定,經營者既承擔價格風險,同時還承擔著自然的風險,農產品的產量直接受天氣、氣候的影響。尤其是在遇到自然災害時,產量上不來,收益就上不來,甚至會出現倒掛的可能。同時,資金投入對農業生產、農業技術創新及農業產業化發展有巨大作用。資金投入是農業產業化不斷發展的根本,直接關乎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就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而言,盡管各級政府都開始重視并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但是,農業支出總額占政府財政支出總額的比例仍相對較小。
4.2.4 農產品的市場性較弱,缺乏對農產品的深加工。
目前大多數農業生產者往往只顧大量盲目地生產,并且產品單一,也不參與生產完成后的銷售問題,造成產銷脫節。因而不能時刻把握市場信息,適當地調整營銷策略;特色農產品基地逐漸壯大,但基地效益不明顯。河南的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中東部地區的主要農業作物是玉米、小麥等,這些地區為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耕種品種過于單一,農產品缺乏市場吸引力,很難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另外,在市場上流通的農產品也只是初級品,沒有注重產品價值的進一步挖掘,也就是缺乏對農產品的深加工。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不僅可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更可增加產品的多樣性,利于市場的開拓及競爭力的提升。很多農業從事者沒有意識到這點的重要性。
4.3 推進中原經濟區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4.3.1 推動農業結構戰略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加快推進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通過穩定面積,機制創新,完善相關政策,提高糧食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標準化水平,實現內涵式增長,建立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發展優質糧食生產;在其余耕地上,加快構建糧飼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發展園藝業、水產業、食用菌、設施農業等高效農業。山地、丘陵地區和山前平原區要因地制宜,擴大谷子、紅薯等耐旱作物種植規模,發展林果、木本糧油生產。調整畜牧業結構,優化畜禽養殖空間布局,穩定豬禽生產,加快發展肉牛肉羊產業,大力發展奶牛業;擴大青貯玉米和優質牧草種植規模,促進“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
4.3.2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生產方式,發展現代農業
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培育休閑觀光農業品牌。保持傳統鄉村風貌,傳承農耕文化,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和保護,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文化、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堅持以特色產業為基礎,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景區化”步伐,實現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禮品。加強特色產業文化和旅游產品展示展銷平臺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打造一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專業村、示范休閑農莊(農家)、農業主題公園、森林人家,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精品線路、精品節會。
開展以農業面源為重點的農業生態治理,繼續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種等先進適用技術和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按規定落實相關財稅扶持政策;落實畜禽規模化養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開展生態畜牧業示范農場創建活動,推廣農牧結合循環發展模式;大力實施林業生態建設提升工程,落實天然林資源保護,擴大范圍,提高補助標準各項政策;積極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加快坡耕地綜合治理工程、丹江口庫區水保二期工程、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和國家中部區域人工影響天氣功能建設工程。落實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濕地保護獎勵試點政策。
4.3.3 提高農業產業素質和市場開拓能力,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和農業內生發展動力,抓好農產品經紀人和職業農民隊伍建設,提高農業產業素質和市場開拓能力,拓寬農產品流通銷售渠道。積極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銷售,構建專業化、集約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農業經營體系,穩步提高農民參與流通和組織化程度,將農業產業化經營貫穿于整個現代農業市場體系中。加強組織實施農產品市場工程升級,實現農產品種植、檢驗、標準化生產全過程,形成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產品可召回的管理體系。拓展業務功能、激發農產品品牌效益,加強農業市場體系創新和農產品發展深度融合,推動農業生產資料電子商務發展,建立新型農產品營銷網絡,提升農產品的流通效率,促進現代農業流通方式轉型發展。
4.3.4 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增強農村發展融資能力
支持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開展營銷貸款試點,鼓勵引導糧食等大宗農產品收儲加工企業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訂單收購、代烘代儲等服務。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客戶信用評定范圍,對信用等級較高的在同等條件下實行貸款優先等激勵措施,對符合條件的進行綜合授信;探索開展廠房、漁場漁船抵押,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生產訂單、農業保單質押試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期貨、期權等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建立健全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探索建立農村資產評估機構,完善價格評估體系和評估機制,研究制定省級和試點縣(市)實施方案,積極穩妥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
4.3.5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倡農業綠色環保經濟
在目前這種狀況下,靠大規模增加資源投入來滿足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是不現實的,根本的出路是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運用高新技術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并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發展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循環經濟。同時,要大力提倡清潔生產,科學施肥施藥,減少農藥用量,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及低毒低殘留農藥,建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積極引導農戶搞適度規?;藴驶B殖治污統一管理,發展生態型畜牧業,實現“畜禽養殖—肥料生產—沼氣池—田園種植”的循環農業生態模式,變廢為寶,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通過政府引導與投資,加快太陽能、風能和農村水電等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既節約能源、變廢為寶,又改善了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