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釋蔡元培與北大:記憶史的視角
- 婁岙菲
- 605字
- 2019-01-05 00:09:34
第一章 長校,1917~1922
若從京師大學堂算起,到蔡元培正式就職的1917年,北京大學已經有了19年的歷史,校長也已出過十幾位。民國之后“京師大學堂”一變而成為“國立北京大學”,歷任的幾位校長——嚴復、何燏時、胡仁源——也曾嘗試辦好北大,但因種種原因,北大并未由此發生實質變化。蔡元培盡管名義上居北京大學校長之位十余年,而實際在校辦事“不過五年有半”,但正是這“五年有半”的時間使北大一改“官僚養成所”之氣,成為引領學術之風的學府。
蔡元培出長北大之時,已年逾半百。他的前半生經歷絕對算得上輝煌:從資歷上看,他既是革命黨,又辦過新式教育,還曾任過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從學問上看,他是前清翰林,又曾留學德、法。無論是政治觀念上的新舊各派,還是學術追求上的新舊士人,都能從蔡元培身上找到共鳴和認同。所以,周作人曾引時人評價說,蔡元培辦學稱得上“古今中外”。所謂“古今中外”,既是指他秉承的思想資源,也可以用來形容他的行事風格。蔡元培之所以被視為近代大學領袖人物,正是因為他的苦心經營重新塑造了北京大學的性格,同時又對近代中國的大學理念有頗多啟示。
本章并不是要描述整個革新的過程以探求其背后的“真相”,而是嘗試著考察蔡元培是如何在實際長校期間重塑北大,北大師生如何認識這種變化,蔡元培又是如何逐漸得到北大師生以及教育界認同的。對這一階段史實的重構,既是理解這一時期北大何以成為追慕對象之根本,也是解釋作為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如何被記憶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