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經濟人與可持續發展經濟學
- 胡石清
- 2574字
- 2019-01-04 23:57:58
摘要
自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人類開始了可持續發展的新紀元。但是,當前各國的重點仍然是經濟增長,當前占主流的經濟學仍然是傳統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以傳統經濟學為理論指導的“單一增長型”的經濟模式,與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的“生態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經濟模式存在很大的沖突,甚至是背道而馳??沙掷m發展所關注的是人類整體利益、后代人利益、地球生態利益,而傳統經濟學以“理性經濟人”假設為基礎,關注的是“經濟人”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對自身之外利益的關注則是“非理性的”。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實際結果是全球經濟不斷增長,但地球資源越來越匱乏,環境越來越惡化,災難越來越劇烈,人與人的沖突越來越難以調和。目前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及全球性的恐怖主義活動,都說明世界經濟發展出了問題,需要調整,人類需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要擺脫目前全球性的困境,人類的發展一定要走一條可持續的和諧發展道路,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也必然要從“增長范式”邁向“可持續發展范式”。從實踐上看,人類必將走出以征服自然、掠奪自然、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工業文明時代,步入保護、建設生態環境,重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共同生存與共同繁榮的生態文明時代。經濟學理論必須隨著人類發展的需要而改進,與時俱進,而不是“削足適履”,讓經濟活動去適應原有的經濟學理論。所以,現實要求我們要找到從單一經濟增長模式向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的途徑,找到一種可以從傳統經濟學向可持續發展經濟學轉變的理論體系,從而使我們人類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如何構建新的經濟學理論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近年來國內外眾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還缺乏一種從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基礎起步,超越傳統經濟學而又包含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因為只有順著這樣的思路,才能在當前的經濟發展模式下,順利地向可持續發展經濟學轉變。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基礎的新的思路,并初步探索了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的邏輯主線,提出“三位一體”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可持續發展理論對經濟學理論創新的要求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按照工業發展模式,人類物質文明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但是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經濟增長與環境的矛盾變得越來越嚴峻,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必然的發展模式。新的發展模式無法從舊的經濟學理論發展起來,需要新的經濟學理論創新來適應可持續發展模式,需要新的經濟學理論來指導經濟發展。
2.“理性經濟人假設”的根本缺陷
傳統經濟學由于理論上所存在的根本缺陷,已不能滿足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傳統經濟學的理論主要在于它是以經濟與生態脫節為特征的,其理論建立在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以及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無限的基礎上,把經濟看作不依賴外部環境的孤立系統,即戴利所說的“空的世界”,因而是可以無限增長的。但實際上,當前人類的經濟發展已經從“空的世界”進入了“滿的世界”,經濟發展受到了環境、資源的約束,經濟發展需要可持續發展的規范。而可持續發展規范與傳統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范式是相沖突的,其原因主要在于:①經濟主體的有限理性;②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對稱性;③自然主體的缺位;④環境資源的市場調節失效;等等。這些沖突已迫使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去嘗試重新解釋經濟人的內涵。
3.引入社會理性,構建“社會經濟人假設”
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基石是“理性經濟人假設”,在這個假設下,每個人都只關心自己的利益,目標只是個體利益最大化。而可持續發展最核心的是“代際公平”,要求人類除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還要不損害后代人的利益。這說明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基礎與可持續發展是脫節的。所以,需要對傳統經濟學理論進行擴展,以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為了做到這點,重新定義個體的理性,認為個體的理性是二元的,即既關心自身的利益,也關心與自己相關的群體的利益,所以,個體既具有自利理性,又具有社會理性。具有這種“二元理性”的人被稱為“社會經濟人”。在“社會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構建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框架。“社會經濟人”假設是對“理性經濟人假設”的超越,是將只具有單一自利理性的個體擴展為既具有自利理性又具有社會理性的個體。在“社會經濟人假設”中,仍然認為個體在經濟生活中是一個“經濟人”,只不過是比“理性經濟人”進化了的“社會經濟人”。
4.以“社會經濟人假設”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邏輯主線
在環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中,實踐證明存在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兩種情況,其根本原因就是信息障礙的存在和機會主義行為。要減少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減少信息障礙和機會主義,這也正是以“理性經濟人假設”為基礎的傳統經濟學所難以解決的。我們在“社會經濟人”假設下,探索了社會資本的本質含義以及民間社團組織存在的基礎,從而為可持續發展理論提出了一條新的邏輯路線。民間社團組織是以個體的社會理性為基礎形成的,本身就是與機會主義相對立的,另外,社團組織在減少信息障礙方面具有其自身的優勢。社團組織之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政府和市場失靈,是因為社團組織內部社會資本的存在,從而可以通過諸如信任關系等社會資本,選擇有效的制度安排以避免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社團組織自身也存在“自愿失靈”,這就需要市場、政府和社團組織三方合作,只有構建了“社團-市場-政府”三位一體的經濟綜合體,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5.以“社會經濟人假設”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應用分析
在社會經濟人-社會資本-社團組織這樣的邏輯主線下,針對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進行了應用性分析。主要包括外部性理論分析、自然資源分析、代內公平分析以及代際公平分析等幾個方面。以“社會經濟人假設”為基礎,在外部性理論分析中,明確了外部性的定義和本質特征,提出了三類外部性的概念,對三類不同的外部性提出了不同的解決辦法;在自然資源的分析中,提出了資源的互補性理論;在代內公平分析中,提出了自然資源的“整體價值”和“分解價值”的矛盾問題;在代際公平分析中,提出了競爭性是造成代際失衡的關鍵,需要加強合作才能達到代際公平;等等。通過對這些可持續發展主要問題的分析,以“社會經濟人假設”為基礎的新的經濟學分析范式得到了初步驗證。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社會理性 社會經濟人 社會資本 民間社團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