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歐洲金融組織發展概論
第一章 歐洲金融業的歷史起源
一 古希臘的金融遺產
在古希臘的租賃合同中,玉米、油和木材等物品普遍用以支付租金,這種現象頗具代表性,體現了以農業為主的地區采用實物進行支付的交易習慣。直至公元前8世紀末,在古希臘的斯巴達地區,牛作為房屋的等價物被用于不動產交易;奴隸們用大麥、酒和油等繳納稅款;公民被要求為公餐貢獻大麥粉、酒、奶酪和無花果等,并象征性地繳納少量貨幣(10奧波爾)。與此同時,在古希臘阿提卡半島上,類似的情況亦十分盛行,直到其鼎盛時期才有所改變。在立法方面,德拉古
規定了對某些行為的罰款金額,而這些金額是用牛的數量來表示的。公民依據其生產的谷物和其他貨物劃分等級。僭主庇西特拉圖
要求農民按收獲糧食的1/10繳稅。據古希臘史料記載,梭倫
是第一個將財政部授予的賞金兌換成硬幣的人,這一舉動標志著實物與貨幣的功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雅典開始鑄造貨幣時,鑄幣有著很強的購買力:1只羊或1墨狄姆諾斯
的大麥(約合1.4蒲式耳)值1德拉克馬
(約合9.25便士)。在西西里島,富裕的城市雖然流通著精美的硬幣,但直到硬幣存在多年之后,人們還保持著使用玉米繳稅的習慣,只是使用硬幣購買小商品。
與此同時,城市經濟作為商業體系呈現前所未有的規模。天長日久,城市及其周圍賴以生存的農村就構成了一個中心,設有市場,通常還有港口。根據史詩的描述,這樣的商業中心在規模上日益壯大。自公元前8世紀起,城市經濟現象愈發普遍。隨著農業的進步,商品交換的數量大幅增加,交易頻率也更為頻繁,本地市場對于推進農村城鎮化變得越發重要。一個海邊城鎮甚至可以擴展關系,在不改變其本質特性的情況下吸引內地人口來此消費。圖1-1展示了古代希臘城邦的分布情況,這是較早使用金屬貨幣的地區之一。希臘伊奧利亞的庫梅盡管很富有,卻一直沿襲了古老的風俗習慣,這讓人們不禁嘲笑其領導者,等了三百多年才征收港口稅。在希臘洛克里斯,法律迫使農民直接向消費者出售農產品。但是,只有那些將肥沃領土和良好港口的優勢與產業資源或格外良好的局面所帶來的資源結合在一起的城鎮,才會最終發展成為一流的城鎮。

圖1-1 古代希臘城邦地圖
資料來源:張芝聯、劉學榮《世界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2002,第24頁。
這樣的體系在金屬鑄塊、金屬條和金屬器皿等仍用于交換的時期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推廣。由于度量衡的使用日趨普遍,這種支付方式變得比以前方便多了,至少在用普通金屬支付小額款項時是這樣的。希臘克里特島上的城鎮居民直到公元前3世紀才用鐵來跟斯巴達人進行交易,而在西西里島和意大利,人們用銅結賬的方式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為了更加便利,希臘人想出了新的辦法,他們把鐵做成小細棒后發行,稱為奧波爾,將6奧波爾作為1個單位進行計算,或將6奧波爾折算成1德拉克馬進行支付。然而這都無濟于事,賤金屬只能滿足本地和不重要的交易。把貴金屬鑄成塊或切成圓片進行交易引發了各種各樣的糾紛以及欺詐行為,所以每次支付時,人們都要稱量金屬的重量并測定其純度。隨著商業運作變得越來越廣泛,公權力量變得越來越強大,國家在每塊金屬貨幣上都加蓋了本國的名字和印章,以保證其重量和純度的穩定。
這種需求讓這個國家首次感受到希臘世界與東方國家之間的差異性:東方世界早在公元前8世紀伊始就發明了貨幣。帕克托洛斯河岸的呂底亞在為愛琴海與亞洲建立聯系的大道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呂底亞首都薩第斯就是商隊的大旅館,接納了來自四面八方各種渠道的貨物。其統治者美爾姆納達伊(音譯,Mermnadae)以極大的熱情鼓勵當地居民發展與沿海地區希臘人的關系。他們誠實守信,用貨真價實的貴金屬進行交易。最早的硬幣就是為了促進呂底亞與希臘港口之間的關系。
但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人們只是將貴金屬鑄造成硬幣。最古老的硬幣是用天然金銀合金琥珀金(electron)制成的,琥珀金是一種色質、濃度和純度等都較低的黃金,是呂底亞人用洗滌河床的沙子得到的,產量豐富,且平均含金量保持在30%。在這些貨幣中,最流行的算是呂底亞和福西亞的斯達特
了。薩第斯的國王也是最早用純金和純銀鑄造硬幣的人。金制斯達特的重量是用琥珀金制成的金幣的1/2,而銀制斯達特的重量僅是金制的2/3。在希臘施行此重量量表時,波斯將銀本位的價值定為金本位制的1/20。它們由此構建了兩種金屬之間的兌換比例為1∶
。波斯鑄幣所用的上好合金及其與波斯度量衡標準的一致性使其金幣達里克(daric)在希臘市場中流通起來。同時希臘也接受了這一比例。因此,波斯的貨幣體系對整個古代世界的貨幣體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是在金銀二本位制領域一次卓有成效的嘗試。
土地、出租房屋和能干的奴隸等,這些都是雅典的食利者經常會投資的項目,而蘇格拉底卻認為,這些全都是總督狄奧多特獲取財富的來源。然而,變得越來越重要的獲得性財富還有另外一種用途——放貸取息。
這一觀點并沒有得到人們普遍的認可。哲學家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顯得十分落伍,他們認為高利貸是可憎的,因為高利貸是用錢生錢,而這是一種違背自然規律獲得財富的方式。因此,他們強烈支持免息貸款才是永恒不變的借貸之道。即使是在哲學界之外,類似于亞里士多德主張的“錢不能生錢”的貨幣理論也廣泛存在,其支持者認為債權方只要收回本金就足夠了。互助式的借貸,是名聲債,恩義是它的利息。如果有人不怎么推崇免息貸款的話,也是因為免息貸款意味著出借人要舍棄一筆錢,可能這些錢對他也是很有用的,但可能永遠也拿不回來了。要想決定從他身上剝奪財產的所有權,要想讓不計較的一方因此獲利的話,有吸引力的補償就是必要的,沒有什么比資本的盈余來得更實在。專門放貸的人無疑都是聲名狼藉的,但他們不同于不誠實的人,他們出借錢款只是“提供了一項服務,只是為了不讓自己的資本在自己的手上消失了”。放貸取息作為為貿易提供有效資金支持的一種重要途徑,其公共效用宣告成立,大眾法庭也被要求對欺詐性債務人進行全面的法律審查。
在實踐中,供應應至少能夠抵消需求。一方面,財富的增長鼓勵投資行為。個體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積蓄,并為他們的儲蓄找到了最佳的去處。另一方面,日益活躍的市場鼓勵借貸。臨近公元前5世紀末,金錢交易變得如此眾多,以至于需要中介——銀行家參與進來才能更好地進行。公元前4世紀中葉,遺產和訴訟案件的詳細清單就向我們展示了全部投資于貸款的財富。
巨額財富的流通艱難而緩慢,對貿易和產業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迫切。格外需要信貸服務的是那些通過海運開展進出口貿易的企業,它們風險最大,對風險的把控也最難。在這一類業務中,資本的息金必須在利潤和保險費中占很大的比重。經常性貸款的利率是固定的。工坊用奴隸和貨物做出承諾,通過依據兩倍于貸款額的金額做出抵押,給予在沒有法庭命令情況下實施扣押的刑事條款,或者通過具有贖回權的絕對讓與形式債券,出借人的安全性確實在各方面都加強了,在這些情況下,租金代表利息,所有措施都不會損害附有嚴格條件限制的保證需求。可是,如此豐富的保證措施并不總是有效的。因此,大多數貸款都必須用動產或奴隸作為保證。最佳的保證仍然是借款人的承諾以及保證人承擔共同和連帶責任。這并不足以防止出現利率過高的情況。
雖然國家通過法律在無意間提高利率,但從來沒有把干涉甚至限制利率視為己任。梭倫在保證出借人安全性方面施行了嚴格的法律,但對利息沒有做任何限制。有一次,雅典法律修正了拖欠借款附加利息的利率,并將其定為18%。這個利率可能是一個懲罰措施,但無論如何,它并不低于正常利率。此外,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不受限制的原則在整個希臘都是普遍存在的。人們驚詫地發現,希臘古都特爾斐明令禁止公開或私下里按照高于6%的利率收取任何貸款的利息;將固定利率的上限定得如此之低,這只能是政黨采取的革命性措施。一般性規則是一個自由放任的規則。
經常性利息支付制度適用于由小資本家支配的市場,出借人迫不及待地收取到期利息或其希望收取的復利。希臘施行的就是這樣的制度。如海洋貸款合同等短期合同規定,利息要與本金一起支付。通常情況下,利息是每月以邁納為單位計算的,并因此在一年中規定有12個或13個付款日期。
正常利息是每邁納收1德拉克馬(約合12%)。5奧波爾的利率(約合10%)僅僅是作為一種對朋友的特殊優惠。抵押貸款的利率通常為8奧波爾或9奧波爾(約合16%或18%)。這是強加給產業的最高利率。正常利息的高利率可視作放債人經濟和社會狀況的一個標志。
二 羅馬帝國的財富
公元9世紀,東羅馬帝國出現了類似現代銀行業的經營活動,其活動主體被稱為Lombard Jews。他們從客戶手中收取貨幣,并以與現代銀行相仿的方式向債權人發放支票。中世紀是羅馬銀行業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11世紀商業和貿易的繁榮,使羅馬銀行業達到鼎盛,銀行在歐洲各處開設分支機構,并廣泛開展票據兌換業務。
正如我們所注意到的,幾個世紀以來羅馬的過剩資本一直追隨內陸軍隊的擴張。當城市人口逐漸變得密集,有向海上或商業市場轉移的跡象時,新的向邊界的推進就要求軍事力量進行殖民地開拓,且羅馬人習慣關注土地,因此對于熟悉的土地的召喚讓人們再一次返回內陸。
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羅馬人的財富也迅速增加。波河流域因布匿戰爭被征用以及充公的土地面積較之前由羅馬人耕種的土地面積翻了一番,使得“羅馬之地”的總土地面積達到了約1400萬畝,通常情況下,每猶格魯姆未開發土地的價格為50美元,如果依照這一價格進行估算,那么當時這塊土地價值近2億美元,
這將給格拉古時代(公元前154~前121年)的32萬公民帶來很高的人均財富水平。如果當時人們已經習慣擁有大片土地,那么我們可以據此推測很多羅馬人都是相當富有的。然而,很少有資金是在用的時候正好準備妥當的。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很少會去銀行,因為農業資金的周轉很慢;而在投資人找到另一相鄰地塊進行投資前,保險箱可以直接保管過剩的資本。后來,這種處理方式擴展到各省份,羅馬大眾的盈余很容易就投入到某些不動產上。
而在布匿戰爭之前的羅馬共和國時期,銀行業機制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不斷進行金錢交易、發放信貸的征稅社群,以及已經在東部地區開展業務的希臘和南意大利銀行家,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各省份的需求。對內戰中所取得的財產進行的惡毒攻擊,讓羅馬人意識到,要把自己的賬戶放在可靠的自由人手里,而不要放在政府代理人可以查閱賬簿的銀行里。另外,要解釋羅馬政府為何沒有效仿希臘城邦或托勒密王朝,來給國有銀行發放許可證或通過實行國家監督促進銀行交易,必須考慮人們對被地主貴族背叛的行業缺乏興趣這一因素。事實上,奧古斯都(Augustus)使羅馬的銀行非國有化了。然而,在西塞羅時代,幾位重要的銀行家盡管是外國人和坎帕尼亞人,但已經在羅馬開展業務了。西班牙人奧庇烏斯(Oppius)和格納提烏斯(Egnatius)、部丟利(Puteoli)人克魯維斯(Cluvius)和維斯特瑞(Vestorius)等都必須得到較大政府部門的充分信任,才能開展業務。他們用經常賬戶接受匯款,也用其支付利息,他們以支票、抵押貸款以及經常賬戶的形式放債,同時也進行一些貼現業務。他們為了自身利益購買或銷售房地產并為他人做代理;通過對外貿易,羅馬出現了大量有關金銀的涉外問題,所以他們開展了大量的貨幣兌換業務;他們經常聘請專業,尤其是在國外游歷過、精通省級投資的人作為業務代表來處理客戶問題。當然還有少量的、我們稱之為辛迪加貸款(或稱銀團貸款)的業務,這是因為產業尚沒有發展到需要的程度,但在向國外城市配售大額貸款時,銀行家有時候會充當富有的貴族的代理人,還有時候會組成臨時的合作伙伴關系。最終,一些銀行家在各省份設立了分支機構或通訊員,這樣大多數重要的貿易中心都能購買到匯票了。但是,許多事例證明,在這一時期,外匯業務還遠沒有得到系統化的發展。
三 意大利金融的崛起
銀行是世界上最古老而活躍的金融組織之一,但現代意義上的銀行實則發端于公元12世紀,幾經興衰,不斷演化,發展至今。如表1-1所示,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家現代銀行于1171年創建,位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直至1797年法國軍事占領威尼斯才被迫關閉。與此后聲名鵲起的英格蘭銀行相比,威尼斯銀行成立的時間早了近500年,開啟了現代銀行業的新紀元。1171年,威尼斯正處于東西腹背受敵的戰爭之中,膠著的戰況令政府財政捉襟見肘,金融體系也一度十分混亂。在這種迫切的情勢之下,大議會(Great Council)只得向居民募集資金,并承諾按5%的利息率償付本金及利息。出資的民眾得到股權證(Stock Certificate)以證明其應獲得的本金總額,股權證可以自由流通交易。政府任命特定人員(Chamber of Loans)執行利息支付事宜,并負責管理股權證的交易活動。這是史料記錄中最早的基金制度,當時發行的股權證開創了金融史上長期國債的先河,但負責支付利息和管理股權證的執行部門顯然還不能被稱為銀行。此后,威尼斯陸續發行了三種此類政府借款,分別稱為Monte Vecchio、Monte Nuovo和Monte Nuovissimo。此種政府融資方式的推行對資金收支管理及股權證交易監管的需求日益增加。威尼斯銀行受命于危難,是因政府借款應運而生的金融組織,盡管其并未從建立之時起行使現代銀行的職能,但它仍舊被當作世界上第一家現代銀行載入史冊。
表1-1 早期現代銀行建立地點及時間

資料來源:Joseph Hume Francis, History of the Bank of England, Its Times and Tradition(Washington: Euclid Publishing Company,1888), p. 4。
因此,“銀行”一詞發源于意大利語banco,意指長凳(bench)。11世紀,歐洲商業日漸興起,當時威尼斯和熱那亞曾經是聯結歐亞的貿易要沖,四面八方的生意人云集,流通著各國貨幣,為了鑒別和兌換,出現了貨幣兌換商(或稱錢幣商)。貨幣兌換商在集市中放置長凳或桌子,以此為經營場所兌換貨幣。這些貨幣兌換商就是早期的銀行業者(banker),當一個貨幣兌換商經營失敗時,人們會將其長凳或桌子毀壞,這種情況后來演化出了“破產(bankrupt)”一詞。
作為重要的貿易中心,威尼斯匯聚八方商貨,流通各國貨幣。隨后,銀行在意大利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如圖1-2所示,14~15世紀的意大利和當今意大利土地面積大致相當,但當時銀行已在意大利地區遍布多地,以佛羅倫薩、錫耶納、盧卡、威尼斯和熱那亞的數量最多。

圖1-2 14~15世紀意大利地區地圖
資料來源:張芝聯、劉學榮《世界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2002,第65頁。
在佛羅倫薩,人們把銀行業看作當地最為重要的行業之一,紛紛投身其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與銀行業有關系。意大利的銀行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典當商(Pawnbroker)、貨幣兌換商(Money-changer)和存款銀行(Deposit Bank)。其中,貨幣兌換商主要進行貨幣兌換業務,其服務并不涉及任何金融信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貨幣兌換商漸漸涉足吸納存款、發放貸款以及匯款等業務領域,發展成為貨幣兌換銀行。歷史上一些意大利銀行名稱的改變反映了這一轉換過程,例如,創辦于1798年的沃伯格貨幣兌換商(M. M. Warburg)于1863年正式更名為貨幣兌換銀行。
最初,意大利各銀行的放貸業務十分有限,大多只是向當地農民發放貸款,放款前需要確定貸款人所耕種田地的情況,并要求貸款人提供相應的擔保。這顯然不能滿足資本市場上對貨幣的需求,也無法給銀行提供廣闊的利潤空間。因此,銀行家們很快將這種放貸操作流程加以完善并推廣至國際貿易范疇,開始為跨國交易提供貸款服務,同時還獲得了更為廣泛的社會認可,幫助羅馬教廷處置教會財產。跨國借貸讓銀行有機會在貨幣兌換的手續費上大做文章,在避免高利貸嫌疑的情況下賺取高額利潤。跨國的商品流動把意大利的銀行業帶到了歐洲各地,讓意大利的銀行家們能夠在阿維翁、巴塞羅那、布魯日、香檳、里昂、貝桑松、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倫敦、漢堡等地開設分支機構。倫敦的倫巴第大街就因為曾經容納眾多來自意大利北部倫巴第等地的銀行業者而得名。一時間,意大利的銀行業風光無限。
當然,利潤與風險從來相伴相生,意大利銀行家的經營也并非總是順風順水,放貸帶來高額利潤的同時也帶來了更高的風險,只可惜人們只有在付出慘痛代價之后才會意識到這點,很多銀行家因此血本無歸甚至破產。例如,盧卡的Ricciardi在1272~1310年向英國國王放貸40萬英鎊,逾期未能收回,損失慘重。佛羅倫薩銀行業的兩大領軍銀行——Bardi銀行和Peruzzi銀行都在英法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 1337~1453年)期間孤注一擲,錯誤地向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提供貸款,前后分別貸出90萬和60萬弗羅林,卻分文未能收回。這使Peruzzi銀行不得不于1343年宣布破產,Bardi銀行在苦苦掙扎三年后也終于停業清算。這一事件還波及其他貸款給愛德華三世的銀行以及各銀行的個人儲戶,涉及的資金與人數難以估算,一時間令意大利全國上下哀鴻遍野。
意大利對世界金融史的另一項偉大貢獻是產生于13世紀的匯票。匯票的發明令貿易擺脫了以物易物的局限,跨越了地域的限制,也不必再通過笨重的鑄幣和易盜的金銀進行支付。
如果一位商人欠另一位商人債務,只有等到交易完成幾個月后才能用現金支付,那么債務人可以給債權人出票,還可以使用該匯票作為支付手段,債權人則可以在自己的權限之內,以低于票面的價格從愿意充當中間人的銀行家那里套取現金。
如果意大利商人A想從比利時商人B的手中購買貨物,意大利商人C要把貨物出售給比利時商人D,那么匯票這種信用形式可以令跨國支付更為便利。此時,商人D開立匯票并以此向商人C支付貨款,商人C通過經營票據業務的商人(證券經紀人)或銀行將匯票賣給商人A,隨后,商人A將匯票交付給商人B作為貨款,而商人B作為該匯票的合法持票人,憑匯票要求商人D在到期時足額付款。持票人B在收到款項并將匯票注銷后交給付款人D作為收款證明。匯票所代表的債權債務關系即告終止。即使商人A和C身處意大利不同地區,商人B和D來自比利時的不同城市,上述過程仍然能夠在中間人,即證券經紀人或銀行的運作之下順利進行。
雖然匯票自產生之時起就具有可流通的特征,但最初的匯票必須依照其票面價值進行交易,不可有任何議價和貼現。因為貼現意味著對原始金額收取利息,可能被認定是高利貸,而在中世紀,放高利貸是被羅馬教廷明令禁止的行為。但事實上,人們總能在實際操作中發現變通的手段。實踐中,購買者在購買票據時并非支付票面價值,而通常是按照一定兌換率付款,付款金額低于受票人最終向持票人支付的金額。這實質上如同對票據附加利息,但又在形式上規避了羅馬教廷的管控。
阿姆斯特丹、倫敦和斯德哥爾摩發生了歷史性的金融創新浪潮,首次出現了現代中央銀行的前身。17世紀,三大新型機構以不同的方式成立了,旨在提供公共及私人金融服務。阿姆斯特丹匯兌銀行(威塞爾銀行)成立于1609年,最初是為了解決商家在荷蘭遇到的多種貨幣流通的實際問題——在荷蘭,至少有14個鑄幣廠鑄造的不同貨幣和大量的外國貨幣。該匯兌銀行允許商家指定一種標準貨幣建立賬戶,開創了支票賬戶系統和直接借記或轉賬系統,這些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再平常不過了。這就使越來越多的商業交易在不涉及現實的有形貨幣的情況下發生了。一個商人要付款給另一個商人,只需要在銀行將這筆款項在自己的賬戶上進行記扣款處理并相應地記入對方的賬戶就可以了。這個系統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過僅要求該匯兌銀行將存款與貴金屬、貨幣儲備的比率保持在接近100%而已。直到1760年,該銀行的存款余額不到1900萬弗羅林,而其貴金屬、貨幣儲備卻超過1600萬費羅林。因此,銀行擠兌實際上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它手頭有足夠的現金,幾乎可以滿足所有由于某種原因而希望一次性提出存款的儲戶需求。這種做法毫無疑問保證了銀行的安全,但也讓它無法開展而今被看作銀行標志性的業務:信貸創造。
在近半世紀后的斯德哥爾摩,1656年瑞典中央銀行(Sveriges Riksbank)的成立,使這個屏障被完全打破了。雖然瑞典中央銀行與荷蘭威塞爾銀行執行同樣的職能,但它還被設計成了街道銀行,為的就是方便貸款以及商業支付。據說該銀行通過貸出超過其金屬貨幣儲備的貸款,開創了后來被稱為“部分準備金銀行體系”的做法,而它這么做就充分發揮了其將儲備的貨幣放貸出去而為自己謀利的優勢。由于儲戶極不可能全部提款,只有一小部分錢必須作為給定期限內留在瑞典中央銀行的準備金。故而,銀行的存款(它需要為此支付利息)及其儲備就成了它的負債;貸款則成了銀行的資產,使銀行可以從中收取利息。
依據意大利的模式,英國于1694年建立了英格蘭銀行。該銀行的創立主要就是為了將政府的部分債權轉為銀行股權而協助政府為戰爭融資,因此,政府賦予了該銀行獨有的特權。從1709年起,只有英格蘭銀行唯一獲準依股份制進行經營;從1742年起,英格蘭銀行部分壟斷了紙幣的發行,它采用一種特殊形式的無息本票,方便交易雙方在沒有設立經常賬戶的情況下進行支付。
1825年是讓人充滿遐想的一年,根據議會得到的財務報表可知,在英國議付的匯票金額達6億英鎊。假設其中1/8同時流通的話,那么英國商業媒介的這一業務在當年就達7500萬英鎊,這一數字在當時是十分驚人的。
四 集市貿易與私人銀行
關于銀行的起源,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是,在17世紀的英國,人們將黃金交由金匠保管,金匠在收貨之時向客戶提供收據作為存放憑證,這種收據因代表一定數量的黃金而具有支付功能,流通日益頻繁,使金匠逐步演變成為銀行家。這種說法的擁躉甚眾,但也一直廣受質疑。反對聲中最重要的一種觀點是,銀行的產生遠遠早于17世紀,而且其發展演化與商業活動,尤其是跨國貿易息息相關。
據史料記載,這一時期英國的銀行主要由商人建立,而非由金匠創辦。對銀行業務的需求主要來自商人間的交易活動、工廠主對雇工酬勞的支付,以及包稅人對公共基金的處置等方面,而在諸多因素之中,貿易需要無疑是促進銀行業發展的最強動力。
早期跨國貿易是以一種物物交換或者近似于物物交換的形式進行的。具體來說,商人在某地集市上銷售商品,獲得以當地貨幣支付的貨款,然后用這筆貨款在同一個地方(甚至同一個集市)購買其他商品。匯票業務的出現使商人們擺脫了這種同地銷購貿易模式的限制。匯票由出票人簽發,要求付款人在見票時或一定期限內,向收款人或持票人無條件支付一定款項。這種信用工具使商人們實現了銷售與購買的分離,從而令國際貿易活動大為便捷。隨著跨國貿易的蓬勃發展,匯票的使用也越發頻繁,久而久之,一些商人在匯票之中看到了商機,放棄了原本從事的貨物買賣,轉向匯兌業務,從而成為專門的匯兌從業者或銀行家。
長期以來,貿易與銀行業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更低的風險、更便利的交易以及更高的社會地位,令許多商人轉型成為銀行家。18世紀荷蘭最著名的銀行Hope & Co.坐落于阿姆斯特丹,原本是經銷貨物的貿易公司,后由于貨幣轉手比貨物轉手更為安全和便捷而轉向票據經營業務,并不斷發展壯大,雄踞荷蘭200余年,同時將業務擴展至跨國信貸,在倫敦等地開設了分支機構。
在19~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如果一家銀行的所有人也是其管理者,這家銀行則被視為一家私人銀行。這樣的銀行通常都是家族企業,其法律形式大多是合伙制,或一般合伙制,合伙人有無限責任;但也有私人有限公司,甚至股份制銀行,其董事擁有其資本的主要部分。在20世紀的最后25年,最終形成了“私人銀行”的功能性定義,即私人銀行代表富有的顧客進行投資組合管理。此前,私人銀行從事各類活動:商業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商人銀行業務、真正的綜合銀行業務,以及財富管理等業務。一個或多個活動的專業化取決于戰略選擇或來自特定銀行業務體系的限制。這些不同的活動是在兩個不同的層面上進行的。第一個是高級銀行,最早創建的私人銀行大多參與了國際貿易融資及涉外貸款的發放——在英國被稱為商人銀行業務。第二個是農業銀行層面,包括本地銀行和地區銀行,其為該地區的中小型企業提供銀行業務和金融服務,從事的業務不那么光鮮。
五 國家與中央銀行
從歷史角度來看,國家與銀行系統間的聯系一直是極為密切的。從13世紀創建第一家意大利銀行開始,銀行就成了主權者的金融家。主權者的需求在戰爭之后往往是最大的。17世紀創建的英格蘭銀行正是出于此目的,其負責為英國國王威廉三世籌措資金、償還戰爭債務。
一直以來,銀行和國家的關系堅如磐石。主權者債務違約是銀行經常會遭遇的風險,尤其是戰敗國。事實上,主權者債務違約古往今來一直是導致銀行倒閉的最主要原因。這一因素導致意大利創建的許多銀行衰落了,包括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
隨著主權風險意識的增強,銀行向主權者收取的貸款利率開始高于商業實體。15世紀,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在意大利銀行申請的戰爭貸款支付的年利率高達100%,但同期的意大利商人只需按5%~10%的利率支付利息。英格蘭銀行向政府發放首筆貸款的利率為8%,這一利率是銀行商業票據貼現率的2倍。
較早的中央銀行被視為特殊的商業銀行,經過長期發展演化,才逐漸成為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的公共機構。然而,他們由于有政府的特許,在各種情況下都是特別的,成為政府的主要銀行家,并在某些情況下,獲得了壟斷特權,尤其是獲得了發行紙幣的特權。在一些國家(特別是在瑞典、挪威、芬蘭、丹麥、荷蘭和奧匈帝國),政府根本沒有必要給銀行提供特殊的壟斷特權,因為這些政府的特許銀行在首次創建時就是唯一有效的商業銀行。這些國家設立銀行的誘因之一就是鼓勵商業銀行業務服務,否則該項服務就是泡影。
對于拿破侖戰爭結束前后創立的中央銀行(如奧匈帝國的中央銀行、挪威中央銀行、丹麥國家銀行和美國第二銀行等),另一個激勵因素就是,為了滿足戰時開支,國家“過度”發行紙幣,但這引發了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在丹麥用華麗的詞匯“Statsbankerot”(國家的破產)來進行描述。一個相對獨立的商業銀行發行的紙幣可以通過法律上有關發行的限制條款(如挪威中央銀行、德意志帝國銀行、丹麥國家銀行)或者由銀行董事行使自由裁量權(如法蘭西銀行、荷蘭銀行、奧地利中央銀行)兌換成硬幣,所以創建這樣的銀行被認為是恢復貨幣穩定的一種手段。19世紀中葉,伊比利亞中央銀行就是由于類似的原因而創建的。
現代中央銀行的主要職能包括:發行信用貨幣,執行金融政策、代理國家財政,集中存款儲備金、充當最終貸款人,制定、執行貨幣政策,對金融機構活動進行領導、管理和監督。如表1-2所示,只有少數機構是在19世紀20年代之前成立的,且這些銀行當時并未真正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
表1-2 20世紀以前成立的中央銀行

資料來源:Forrest Capie et al., The Future of Central Banking: The Tercentenary Symposium of the Bank of Englan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6。
然而,如表1-3所示,到了20世紀初,全世界已有18家此類中央銀行。此后,中央銀行的概念較為明確地流行起來,加上眾多機構的迫切期望,許多獨立的國家都創建了自己的中央銀行。截至20世紀50年代,全世界共有中央銀行59家,到20世紀90年代,這個數量幾乎增加了2倍,達161家。但是,仍有例子表明,一些準商業機構在全面實施銀行職能之前,就已經實現了中央銀行的職能(如印度、澳大利亞)。隨著世界的不斷進步,這個數字可能還會增長。
表1-3 中央銀行在20世紀的發展

資料來源:Robert Pringle and A. A. Mahate, The Central Banking Directory(London:Central Banking Publications, 1993)。
在過去的200多年里,各國中央銀行的發展情況及其與政府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在很多國家,政府反而成為中央銀行發展壯大的阻礙。對于國家而言,對銀行的需求在金融危機時期通常是最大的。和國家一樣,任何融資方式都并非總是能得到按時的足額償付。經濟大蕭條標志著國家對銀行體系支持體制上的巨大轉變,而此后的信貸危機很可能就標志著中央銀行的發展進入了另一個時期。
六 期貨交易所的形成和發展
買賣期貨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早期的遠期和期貨合約交易。遠期合約是在世界范圍內不同的地方分別逐漸發展起來的。交易雙方有時候集中在市場中采用標準的交易規則和合同條款進行交易,這就促使學者們將其歸類為期貨合約。
第二階段:現代期貨合約的演變。現今的期貨合約在19世紀的美國已具雛形,歷經之后75年的發展,成為現今的形式。
第三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發展歷程。在20世紀最后30年里,各種各樣的期貨在市場上出售,品種繁多。原有的交易所不斷完善,新的交易所逐漸形成,并且交易所之間的關系開始變得緊密起來。此外,交易變得越來越自動化,在交易協商期間往往不再需要經紀商和交易商的介入,交易雙方通過電子界面進行交互就能完成。
遠期交易(Forward Trading)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時期,其涉及的遠期合約(Forward Contract)是一種非標準化的合約,它不在規范的交易所內交易,通常在兩個金融機構之間或金融機構與其公司客戶之間簽署該合約。在簽訂合約之前,雙方可以就交割地點、交割時間、交割價格、合約規模等細節進行談判,以便盡量滿足雙方的需求,因此具有較大的靈活性。進入21世紀,遠期市場的發展速度加快,其規模已經超過期貨市場。要弄清楚遠期市場快速發展的原因,就應該注意到,外匯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場,而遠期外匯交易形成了整個外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遠期合約一直用于降低風險。因此,互換可以視為一系列的遠期合約,有著數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表1-4展示了各國遠期交易以及期貨合約交易的早期歷史情況。早在約公元前2000年,印度就有了遠期交易,歐洲和日本在17世紀也相繼有了遠期交易。
表1-4 遠期交易以及期貨合約交易早期歷史

資料來源:Robert A. Jarrow and Arkadev Chatterjea, An Introduction to Derivative Securities, Financial Markets, and Risk Management(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13), p.186。
按照羅馬帝國時期的標準來看,中世紀時歐洲演變成了城邦。從公歷紀年的第2個千年開始,各國設立了貿易集市,供來自不同地區的商人銷售他們的商品。此類貿易惠及所有人:買賣鋪戶生意興隆,各國經濟蓬勃發展,君主開始征稅增加國家收入。各國制定貿易法律,管理、協調貿易,規范合同條款,并解決糾紛。人們在現貨市場進行交易,用商品交換金屬貨幣或其他產品。
隨著時間的推移,市集信函(Fair Letters)出現了。人們在市集信函中指明在未來某個時間和某個固定地點交付貨物。這為貿易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人們以前需要將大宗貨物從一個地方拖拽到另一個地方才能進行交易的麻煩解決了。集市信函為安全存放在倉庫中的貨物提供了所有權證據。此外,他們可以在結算前進行轉讓及多次轉手交易。集市信函就是一種遠期合約,是現今期貨合約的前身。
但是每年舉辦集市的次數就那么幾次。于是,供買賣雙方定期聚在一起進行交易的交易所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交易所首見于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市。該市于1531年建立交易所,于次年制定了一套合約執行規則,并在1541年前后構建了立法體制,用以支持金融交易。金融交易和商業交易達到頂峰,衍生品合約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投機活動(包括在政治事件上打賭和用外匯期權下賭注等)也越來越猖獗,對商品價格的操縱就對期貨市場構成了威脅。
與此同時,阿姆斯特丹逐漸成為糧食、鯡魚和其他大宗商品的主要市場。其政府擔心投機者會利用衍生品操縱價格,擔心操縱下的食品價格會導致社會動蕩不安,于是經常在禁止和允許遠期交易間不停地轉換。然而,該市場并沒有在遭禁后消失,只是轉到了地下。據記載,阿姆斯特丹糧食交易商在16世紀50年代之后的數十年內一直都在使用期貨和期權。該市場隨后不斷擴展,將遠期、期貨以及看漲和看跌期權股票等都涵蓋在內。
倫敦皇家交易所于1571年由伊麗莎白一世女王設立,是世界上早期的商品交易所之一。該交易所的遺址如今已改建成一家高檔的購物中心。著名的倫敦金屬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前身都可追溯到該皇家交易所。
世界上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于1602年在阿姆斯特丹開始營業。期貨和期權合約也很快交易起來。這一時期,郁金香在荷蘭越來越受歡迎。數十年后,荷蘭人對珍貴品種的郁金香球莖產生了超乎尋常的投機熱情,而商人們就專門發明了期貨和期權來為這種投機行為推波助瀾。著名的郁金香球莖的價格泡沫跟其他價格泡沫一樣,隨著價格轟然跌至冰點、衍生品交易枯竭而宣告破滅。
大阪的堂島大米會所于1688年開始營業。該交易所由于有著標準化的期貨合約、固定的交割時間,要求預付定金,并且有票據交換所參與其中,所以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家有組織的期貨市場。有超過1300名成員在此交易了大米庫券(大米倉單收據),誰持有了庫券,誰就擁有了存放在倉庫中的大米的所有權。這樣的交易系統鼓勵對貿易進行相互監督,抵制價格操縱。此類交易延續了數百年,直至1931年由于戰時管制才最終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