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經濟背景與實踐探究
- 李學清
- 3642字
- 2019-01-04 23:43:18
第三章 新型城鎮化——區域經濟的空間構造與經濟收斂的一般機理
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相應區域的城鎮化條件,給我們提出了嚴肅的課題和緊迫的任務——我們怎樣科學地實現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因為中國目前正處在產業結構轉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事實證明,這兩個重要的環節都與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有關。為此,我們先來簡略地回憶一下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學界關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依據和基本觀點,以確定本書的理論設定和研究方法。
(1)區域市場化程度及資源要素配置的效率水平問題,這里的關鍵仍然是區域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包括政府的職能定位)問題。這里的時間界定應以中國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建立為依據,以市場經濟的基本運行方式為標準。一般地說,自1998年下半年起,中國的主要商品市場已經處于供求狀態基本平衡的階段,社會商品的供求總量也已經基本上實現了總體均衡,社會主義市場供求機制已經基本形成。但是,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仍然存在著諸多的不健全因素,如“身份”歧視,同崗不同酬以及性別工資差異,等等
,除這些帶有計劃經濟痕跡的勞動力市場限制與市場分割以外,勞動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跨區域的自由流動現象,表明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機制也開始形成。同時,作為政府的職能,在不斷地消除制度性的勞動力市場分割外,在勞動力的供給上不斷地完善質量和數量的保障功能,提供人力資源配置的寬松市場。而對于區域經濟市場化程度來講,中國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從本章后面的數據和圖表可以看出。鑒于上述這些條件和因素的作用,從20世紀末及21世紀初開始,中國的產業集聚也主要地集中于東南沿海與東部地區,這些地方市場化程度也相對其他地區處于優越的地帶,特別是第二、第三產業的集聚度較高,這為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和就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2)投入要素的質和量的問題,即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的投入數量、要素稟賦結構狀況、要素的空間分布狀況問題。我們這里的勞動力要素,主要是指由于經濟增長速度的提高所引起的“創造性毀滅”而導致的下崗失業人員;由于農業剩余的出現進入到新經濟區域里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這種勞動力所處的生存狀態環境確定了他們的人力資本水平含量,而經濟增長速度的“資本化效應”又確定了他們進入新產業領域的實際可能性。這種由經濟增長速度所引起的截然相反的就業狀態和趨勢,構成了中國現階段勞動力質量現狀的重點。至于資本的流動方向和投資結構要素,將以區域資本積累以及外部資本流入,如中央財政撥款即政府的經濟戰略作用為基準點。這里本來應考慮到金融市場的作用,但本書后續部分的實證檢驗不斷地證明中國的金融市場發展還極不穩定,故我們不得不在后續章節中用大量的篇幅尋找金融市場的穩定條件及資金流向的基本依據,為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尋求理論支撐。在中國現階段的經濟條件下,這幾種要素的作用和反作用是始終存在的。為了簡便,中國學者把自然資源因素土地作為因經濟增長速度所引起的成本提升以及阻止利潤增加的根源特征,但是在考慮區域經濟形成的過程中,他們又考慮到區域資源秉性的經濟構成要素,以便和人力資源相互作用形成企業的自生能力,并以此作為區域經濟產生的基礎,這就迫使我們不得不將房地產對新型城鎮化的影響納入我們的視角范圍。
(3)要素使用效率問題,即根據經濟增長速度下區域要素稟賦比例構建區域經濟實體——企業自生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問題。我們把人口比例、區域文化制度因素作為政府職能的條件形式放在了特有的設定基礎上,進而又在微觀層面上,把技術因素作為經濟增長速度下企業干中學或技術創新的確定因素,并根據技術創新的需要和要素使用的效率來確定企業內部的分工水平,由此構成了特殊的空間經濟集聚效應,我們對這個特殊的空間經濟集聚效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和論證,以便為中國學者通過強調區域內外經濟增長速度的差別對比來認定區域經濟要素集聚的條件和實體經濟的運行軌跡,這就為產品市場的直接反應和企業經營、產品換代、服務更新的市場化條件創立提供了理論依據。在空間集聚的內部效應上,我們一再強調區域經濟主體(企業或企業群)由“資本化效應”的投資所導致的“邊干邊學”,以便在區域內外經濟增長速度的差異對比下尋求創新機制的作用和途徑,進而把“邊干邊學”作為帶領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而把“周期性的”“創造性毀滅”作為經濟主體進入市場的基本要求。
(4)區域經濟空間格局的變動問題,即區域經濟在空間分布的均勻性問題。隨著區域經濟的形成,必然會使經濟要素按資源稟賦比例進行產業間的互補效應,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對經濟發展的服務性要求則表現得越來越激烈,這就促使了第三產業的不斷擴張和發展。作為對經濟發展的服務性產業,根據中國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層次性劃分特點,我們把從農村轉移來的剩余勞動力與失業下崗工人的人力資本水平相對照,則第三產業的第一層次就必然成為新產業擴張增長的重點。這是因為這個部門的交通運輸、商貿業、餐飲業等大部分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低,大家對它的技能技巧基本上都十分熟悉,只要具有一定的基金積累再加上一定的技能培訓及創新一般就可以進入市場。但剛開始時的技術創新對企業以后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最后依據經濟的內生增長條件達到區域經濟收斂。
縱觀以往城鎮化區域中經濟空間的構建和研究方法,可以看出上面的界定基本上反映了中國農村勞動力的流動狀況和中國產業的集聚趨勢;揭示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方向,中國產業的集聚區域和這種區域擴張方式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但從學術研究的應用基礎來看,這些問題的分析和探究還屬于反映問題“原生態”階段,其理由在于:首先,它主要是根據中國在實現工業化轉變過程中的具體現狀和情況,參考和應用了國外的二元經濟模型和結構主義經濟觀的總體觀察問題方法,為總體上把握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消解大體出現的主要矛盾和具體細節提供了一些粗淺的嘗試。其次,它基本上運用直觀定性的邏輯分析方法,在尋找實現工業化的路徑障礙時很少利用數理經濟模型,所以盡管這些理論對實現二元經濟結構轉化障礙的分析比較準確,但卻難以體現數理經濟模型“提綱挈領”“綱舉目張”、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的基本特點。最后,它還是從總體上認為中國市場化程度不高是一個較長期的社會現實問題,希望政府以調節或者指令性的計劃方針使這些矛盾得到解決或化解;或者沒有考慮到市場化程度提高以后這些問題會隨著市場對物資資源的配置而逐漸消失。但是,當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今天,當進入到21世紀第一個十年后,由于中國經濟總量的迅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不斷變化,中國經濟學界已經開始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了起來。這樣,當涉及怎樣把這種結合進行理論深入和嚴格細化以便有效地解決現實問題的時候,這些問題又集中地表現出以下新的特點。
①突破農業土地資源的限制,通過科學技術創新解決中國糧食安全的瓶頸。通過財稅、金融、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創新及配套措施,理順政府供地和投融資行為,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使之更符合市場規律,適應市場發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農民工的流動成為真正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
②實現新型城鎮化以及農民工的市民化,從中小城鎮到大城市循序漸進地取消或降低現有的戶籍制度等各種門檻,在初期可加快基于就業人員的城鎮化和市民化步伐,在中長期應鼓勵地方逐步取消戶籍制度及附著在戶籍之上的各類地區分割的福利差異。使進入城市的農民工解除經濟發展波動帶來的后顧之憂,享受完全平等的城市居民社會保障,成為名副其實的新型城鎮化居民。
③引導和搜尋與穩定的大產業相鄰的“間隙結構”性行業,或資源稟賦性的農業服務加工型企業,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能夠順勢升級,或促進產品彈性較弱以及較難被其他產品替代的特定臨界型產品的企業(地方性的特色企業)進行升級。如英國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村農場中的毛紡織品、錫器、瓷器等農村特有而城市生活又必需的產業結構間的產品;再如旅游度假村和特色飲食業服務;等等。但這些經濟體的興起必須以農村擁有真實的農業剩余勞動力為基礎。
以上各點以及有關這些方面的研究,在中國經濟、社會學界已經悄然興起并開始逐漸地向模型化和可操作化過渡。但他們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及相應的研究工具仍是以計量分析模型為主,因此,緊密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通過具體的分析和細致的總結給出的相應的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是我們注意的重點。我們將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以微觀經濟實體的行為特征為研究起點,結合中國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態以及現實經濟發展實際,利用我們前面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試圖通過數理經濟學原理的分析方法確定可操作性的理論模型,并以計量經濟分析來檢驗這些模型是否可靠,以便找出以上各種原因產生和發展的數理邏輯關系。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以下面的區域經濟結構分析入手,找出它們之間矛盾運動的主要路徑,建立相應經濟模型??梢钥吹?,如果這些矛盾得以解決,前面提到的主要經濟矛盾就必然能夠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