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源型城市土地可持續利用與政策創新
- 趙執
- 4782字
- 2019-01-04 23:42:49
第一節 資源型城市的演進規律
深刻理解資源型城市的內涵,認識其典型特征、生命周期及轉型發展等問題,是分析資源型城市土地資源利用特征及存在問題,尋求土地可持續利用路徑的重要基礎。
一 資源型城市的內涵界定
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雖然當時大多資源型城市都仍處在快速發展階段,但隨著生態環境瓶頸制約日益顯現,可持續發展觀逐步深入人心,對于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問題已經開始受到關注,相關研究成果報道也不斷增多。在眾多相關報道中,對于資源型城市的界定莫衷一是,同時,對于此類城市的類型名稱,也有多種提法,如資源型城市、礦業城市、工礦城市等。從學術界眾多成果來看,對于資源型城市的定義雖然提法不盡相同,但是根本上都是基于城市特征、城市功能等角度來進行相關描述。例如王青云(2003)、徐君(2009)等認為,對于資源型城市的界定可以從發生學角度來看,資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資源的開采而興起或發展壯大的城市;從功能學的角度來看,資源型城市承擔著輸出資源型產品的功能。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2002)從功能定位、產業特征等提出了資源型城市的定義,指出資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資源的開采而興起或者發展壯大,且資源型產業在工業中占有較大份額的城市。課題組還對資源型城市的“資源”進行了詳細說明,“這里所指的自然資源通常情況下是指礦產資源,也包括森林資源;資源型產業不但包括礦產資源的開發,而且包括礦產資源的初加工,如鋼鐵工業和有色冶金工業”,由此定義可以看出,礦業城市、工礦城市、森工城市等都可歸于資源型城市。
從權威性來看,2013年11月發布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指出,資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包括地級市、地區等地級行政區和縣級市、縣等縣級行政區),并指出,資源型城市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是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規劃》還列出了全國的資源型城市名單,共包括262個資源型城市,主要分布情況如圖2-1所示,其中地級行政區(包括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等)126個,縣級市62個,縣(包括自治縣、林區等)58個,市轄區(開發區、管理區)16個。

圖2-1 全國資源型城市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
資源型城市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資源稟賦、產業特征以及發展階段、發展水平等均各不相同。如果按照城市所依托的資源種類,資源型城市可分為煤炭城市、石油城市、金屬類城市、森工城市等;如果按照城市發展階段,依據《規劃》中提出的“分類引導,特色發展”原則,“根據資源保障能力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對資源型城市進行科學分類,將資源型城市劃分為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種類型,明確不同類型城市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引導各類城市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從《規劃》對資源型城市的類別劃分可以看出,資源種類、城市規模等特征因素并沒有成為重點分類依據,而主要是從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和城市成長演進的發展階段出發來進行分類。從分類結果來看,262個資源型城市包括31個成長型城市、141個成熟型城市、67個衰退型城市、23個再生型城市,如圖2-2所示。《規劃》還對各個類型城市分別明確提出發展方向,即要規范成長型城市有序發展、推動成熟型城市跨越發展、支持衰退型城市轉型發展、引導再生型城市創新發展。

圖2-2 全國資源型城市的類型及其數量分布
數據來源:《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
二 資源型城市的典型特征
對于資源型城市的特征分析,學術界觀點基本一致,大多是從資源特征、產業結構、城市功能、空間布局以及社會發展、生態發展等角度出發來進行總結。綜合來看,資源型城市最為突出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對資源的高度依賴性。我國的資源型城市基本上都是因資源而興、緣礦山而建,隨著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資源型城市往往都擁有一段非常明顯的快速發展壯大階段。但是隨著資源的逐漸枯竭,礦竭城衰等問題也就成為資源型城市面臨的突出挑戰。二是產業結構的單一性。所謂資源型城市,也就是以資源型產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尤其我國許多資源型城市還具有資源產業一產獨大的突出特征,資源型產業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整個城市的經濟狀況。而這種單一性也直接導致整個城市產業發展在協調性、穩定性和抗風險性等方面的明顯不足,一旦資源耗竭導致資源型產業出現衰落,或是資源型產業受市場等方面出現波動,城市的整體經濟運行就會受到沖擊。三是城市結構的松散性。從城市的發生發展規律來看,應該是經歷了產業發展、人口集聚到城市空間不斷擴大的一個互促互進的逐步發展演進歷程。而從資源型城市成長歷程來看,我國資源型城市則具有較為突出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主導下的超常規發展過程的特點。比如一些石油、煤炭城市,就是在發現資源儲量后,在短時期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依托礦區,城市迅速崛起。但是同時這類城市往往具有城市沿礦區布局、沿廠區發展的特點,城市功能分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難以合理布局,城市空間上的松散性、不合理性問題較為明顯。四是生態環境的不可持續性。資源型城市的資源型產業一產獨大,而資源型產業往往都集中在采掘業和原材料加工業,以生產資源初級產品為主,尤其是在傳統發展模式下,具有粗放式開采利用、粗放式加工生產的突出特征,在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下,資源耗竭、環境污染、土地利用粗放、生態破壞等成為資源型城市伴生的發展特征,同時也是資源型城市面臨的一大瓶頸。
三 資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
資源型城市是因資源而興起、以資源型產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隨著資源的開采利用,資源儲量不斷降低、開采利用難度不斷增大,同時生態環境制約逐步顯現,資源型城市普遍面臨從建設、興起到成熟乃至衰退的發展演進歷程。因此,認識資源型城市,就需要認識資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進而從相應的發展階段及其發展規律出發,尋找適宜的發展路徑和發展策略。
資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與資源產業的發展周期密切相關,而資源產業的發展周期又受資源開采利用程度的直接影響。國外的資源型城市發展演進基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以“黑色”為特點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到20世紀末期,以“灰色”為特點的綜合治理與產業轉型為重點的發展階段;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末到21世紀以來,以“綠色”為特點的不再以資源產業為主導的后轉型發展階段。當然,國外存在因未能成功轉型而逐漸衰敗,演變成“鬼城”的資源型城市。
對于國內資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各界普遍認為包括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或轉型期、新生期等幾個階段。從生命周期的演進走勢來看,表現為從上升期開始發展加速,資源產業投資增多、產量上升、成本下降,城市快速擴張,達到成熟期發展最高點后,進入下降期,開始資源儲量降低、成本逐步上升、產量持續下降,城市發展的產業支撐和動力活力也隨之衰退;從生命周期的軌跡特征來看,表現為典型的倒“U”型曲線特征。在資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中,主要的變數發生在成熟期之后的曲線下降階段,這一時期也正是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如果能夠及時完成接續替代產業的培育與發展,實現動力機制和支撐條件的轉換,那么將在倒“U”型的下降階段出現反轉,隨著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城市發展質量的不斷提升,資源型城市也將進入“新生期”,重新回到上升軌道,出現倒“S”型演進曲線。
應該說,不同類型的資源型城市由于不同的發展基礎、發展水平和發展模式、轉型路徑選擇,在這一生命周期中各階段的長度并不相同,但是總體上都還是遵循這樣一個倒“U”型的演進軌跡或以倒“U”型為基礎的倒“S”型轉型升級的演進軌跡。
四 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
我們應充分認識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迫切性和對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深入了解其轉型升級的主要模式。
(一)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必要性
1.資源型城市轉型是應對危機挑戰的重要抉擇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迅速由虛擬經濟傳導至實體經濟,全球經濟普遍下滑,國際需求明顯不足,投資萎靡,煤炭、鋼鐵、有色、化工等資源型產業普遍出口減少、價格下滑。資源型城市在危機沖擊影響下,由于企業效益下滑甚至出現大批資源型企業關停倒閉現象,工人工資下降,居民生活受到影響。資源產業主導型經濟發展的抗沖擊性、抗風險性不足問題在金融危機來襲時日益凸顯,資源型城市發展陷入困境。然而,危機沖擊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何用好倒逼機制,抓住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加快推進資源型城市實現轉型升級不僅是應對危機的現實選擇,更是資源型城市獲得新生的關鍵所在。
2.資源型城市轉型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
依托資源開采和資源產品加工業發展起來的資源型城市普遍面臨產業結構單一、城市結構失衡、生態環境破壞、公共服務不足等突出問題,隨著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成為發展主流,資源型城市已經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短板所在。只有加快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以新型工業化為導向,加快推動傳統資源型產業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方向改造升級,大力培育新興接續替代產業;以現代服務業為導向,著力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以新型城鎮化為導向,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完善服務設施,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著力打造資源型城市多元化產業體系和現代城鎮體系,資源型城市才能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新興增長極。
3.資源型城市轉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所在
大多資源型城市在進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時,普遍面臨在經濟效益持續下滑的同時,民生問題日益突出、社會保障水平偏低、公共服務欠賬較多、城市二元結構問題突出等現實困境。資源型城市要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就需要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通過大力促進產業向多元化、均衡化轉型來提升經濟增長動力、擴大就業,積極推進棚戶區改造,不斷提高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水平,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4.資源型城市轉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路徑
資源型城市普遍面臨突出的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尤其是資源型城市受資源產業生命周期的影響,如果不能適時地完成轉型升級則將進入礦竭城衰的軌道。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為導向,加快資源型城市發展轉型,從生產方式轉變和生活方式轉變等多層面著手,從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向高效率、高效益、低污染轉變,不斷提升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著力打造生態優美、宜居宜業的新型生態型城市,全面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水平。
(二)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模式
由前述國內外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路徑探索可以發現,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升級大致上可以分為資源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并舉、資源產業退出和新興產業替代、復合型三種主要模式。
第一種資源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并舉模式是在通過延伸產業鏈條,發展上下游產業,促進產品鏈、價值鏈、服務鏈的拓展形成新的市場優勢和競爭優勢,促進傳統資源型產業優化升級;同時,立足發展基礎和特色優勢,大力培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發展支撐和新的增長點,扭轉以單一資源型產業為主導的發展劣勢,以產業結構多元化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第二種資源產業退出和新興產業替代模式是對開采難度大、生產成本高,缺乏市場競爭力、經濟效益低下的傳統資源型產業采取以退出為主導的轉型策略,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關停并轉發展困難的企業,不斷降低資源型產業所占份額,同時合理選擇新的主導產業,打造現代產業體系,形成新的產業競爭力。這種轉型模式成效顯著,但是實施難度較大、實施成本較高,尤其是新興替代產業的科學性、可行性是影響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第三種復合型模式指的是立足資源型城市發展實際,綜合采取具有發展潛力、發展空間的傳統資源型產業優化升級,不可持續的資源型產業逐步退出,高成長性的新興替代產業培育壯大等多種轉型升級路徑、舉措并行的轉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