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老年人的基本狀況及養老意愿分析

(一)老年人的基本狀況

在北京市西城區的老年人抽樣調查中發現,年齡在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失能老年人占比為10%,其中以高齡老人為主,非失能老人主要集中在中低年齡組。有一半的失能老年人處于無配偶狀態,而非失能老人中有3/4的人仍然有配偶健在。在失能老年人中,與子女同住者的比例超過50%,是最主要的居住方式,而非失能老年人與配偶單獨居住的老年人較多(如表3-1所示)。與非失能老年人相比,失能老年人獨居或單獨與配偶同住者所占的比例都較少,他們中獨居者僅為7.7%,與配偶同住的占26.8%,遠遠低于非失能老年人11.1%和42.1%的比重,上述差異應該是源于失能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家庭照料。

表3-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2013年西城區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調查數據計算所得。

失能和非失能老年人在經濟狀況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后者的收入水平略高,而支出相對較低。調查結果顯示,養老金是老年人收入的最主要來源,失能老年人中有7%沒有養老金,而非失能老人中僅有3%無養老金保障。失能老年人中,與配偶合計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老人的比重為11.4%,而在非失能老年人中這一比例僅為2.6%,這應該與失能老年人喪偶率高密切相關。此外,子女贍養費是退休金收入之外的第二項重要的收入來源,非失能老人平均每月得到的子女贍養費為118元,約為失能老年人(239元)的一半。但是,與養老金相比,子女贍養費的數額較小,對改善失能老年人的整體收入狀況起的作用并不大。

從老年人的各項支出來看,除飲食等基本生活開支外,看病的花費最高,月平均支出近800元,這意味著老年人家庭中17%左右的收入用于支付看病、吃藥等醫療保健費用,而用于購買家庭護理服務的開支相對較少,失能老年人平均每月花費480元,非失能老年人不足70元。以北京市當前普通的家庭服務用工30元/小時的價格來看,480元購買的服務時長僅為16小時,如果聘請具有專業理療保健技能的護理人員,則服務時間還將大大縮水。從家庭收支的整體狀況來看,失能老年人家庭月均收入4476元,月均消費3709元,非失能老年人家庭月均收入5339元,月均消費3239元。不論是否失能,老年人每月均有節余,具備支付一定的照料服務費用的能力。但是,與其他老年人相比,失能老年人收入低且消費高,經濟狀況相對較差(如表3-2所示),限制了他們對照料服務的實際購買能力。

表3-2 調查對象收入與支出狀況

資料來源:根據2013年西城區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調查數據計算所得。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發現,與其他老年人群相比,失能老年人對于照料服務的需求更高,但是家庭是照料幫助的主要來源,其對社會照料服務的購買力相對較低。觀察表3-1和表3-2的統計結果可以發現,失能老年人的年齡較大,喪偶的比例較高,配偶能夠提供的幫助有限。因此,失能老年人與后代同住的情況更為普遍,這表明子女等年輕家庭成員在失能老年人照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經濟狀況的角度來分析,失能老年人群整體的收入水平較其他老年人更低,然而每月的花費更高;雖然用于購買照料服務的開支高于非失能老年人群,但相對于失能老年人所需要的照料服務而言,其購買所獲得的服務仍然是杯水車薪。

(二)不同老年人群的機構養老意愿

從老年人整體來看,居家養老仍舊是絕大多數老年人最理想的選擇,表3-3的統計結果表明,愿意接受機構養老的非失能老人和失能老人比例分別為27.53%和10.50%,絕大多數失能老年人選擇非機構養老的現實說明“9064”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充分考慮了老年人的養老意愿。但是,超過10%的老年人愿意選擇機構養老說明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中4%的機構養老指標設計無法滿足老年人對機構養老服務的需求。導致出現供需矛盾的關鍵是非失能老年人旺盛的機構養老服務需求。從表3-3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非失能老人愿意接受機構養老的比例遠遠高于失能老人,而后者才是養老機構首要的目標服務人群。之所以出現上述錯位現象,筆者推測可能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失能老年人一般年齡較大,傳統家庭養老觀念更為濃厚;二是由于濃厚的血親價值觀以及“差序格局”形成的親疏關系,老人往往更信任家人,他們認為親人的貼身照顧更有安全感;三是養老院的價格超出了很多老人的支付能力;四是很多養老院不接收失能老人,從而使一部分老年人對機構養老失去信心。與失能老年人相比,非失能老人更愿意接受養老院,究其原因可能是,失能老年人對照料服務的需求迫在眉睫,而非失能老年人對于照料方式的選擇則顯得更加從容,表現出樂觀的心態;加之這部分老年人經濟狀況相對更好,對養老院目前提供的主要以非失能老人為對象的類似于老年活動中心的服務有所期待。

表3-3 不同特征的老年人群的機構養老意愿

續表

注:①居住設施包括獨立衛生間、取暖設施、洗澡設備、煤氣或天然氣。

②社區醫療包括社區有衛生服務站、社區周圍有三級醫院、社區提供康復治療。

③社區上門服務包括上門護理、上門看病。

④社區活動場所包括老年活動室、運動場地、圖書室。

資料來源:根據2013年西城區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調查數據計算所得。

比較不同特征的老年人群的機構養老意愿可以發現,在按照各類傾向因素劃分的不同特征的老年人群中,愿意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在中低齡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老年人中所占的比例較高;在較高家庭收入水平的老年人中愿意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所占的比重高于低收入人群。在依據各類使能因素變量劃分的老年人群中,有配偶的老年人、缺少他人照料的老年人以及參加公益、興趣、聯誼、民間團體等活動的老年人群中愿意接受機構養老者所占的比例相對較高;在非失能老年人中,無子女的老人、居住在設施完善的住房中的老年人以及每周參加多次公益活動的老人更愿意接受機構養老;失能老年人中,只有兒子的老年人、住房中設施不完善的老年人更愿意入住養老機構。在上述各類具有不同使能特征的人群中,除已婚狀態與年齡較低密切相關外,無子女或只有兒子、無他人照料等特征都昭示著該類老年人難以在家庭中獲取充分的服務性幫助和支持。參加公益、興趣、聯誼、民間團體等活動的老人與其年齡小、思想積極樂觀相關。住房中設施完善的非失能老年人愿意入住養老院可能是因為其較高的收入足以支付養老機構的費用,而住房中設施不完善的失能老人愿意入住養老院是因為居住設施的不完善增加了日常活動中的困難。而對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而言,他們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更高,因此也更愿意接受機構養老。居住在不同類型社區的老年人對機構養老的傾向性也存在差異:在有醫療服務的社區中非失能老年人愿意入住養老機構的比例超出失能老年人17.37個百分點,遠高于無醫療服務社區中的老年人群;在有上門養老服務的社區中,非失能老年人更傾向于機構養老,失能老人更樂于選擇居家養老;社區中活動場所完善和有志愿服務組織的老年人更愿意在機構養老。

綜合上述描述統計結果可以發現,表中所涉及的傾向、使能、需求特征因素,在“失能老人”和“非失能老人”兩組中呈現出了幾乎完全相同的趨勢。而在社區因素中,“社區有無上門服務”“社區有無老年協會”這兩項上,失能老人和非失能老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呈現相反的趨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尔康县| 托里县| 石家庄市| 贵港市| 双桥区| 铜山县| 建湖县| 福建省| 红桥区| 渝北区| 阿荣旗| 荣成市| 望谟县| 太白县| 涞水县| 富阳市| 池州市| 华宁县| 革吉县| 绥滨县| 五台县| 利津县| 嘉定区| 竹溪县| 施甸县| 福安市| 乐山市| 通辽市| 霸州市| 石泉县| 吕梁市| 盱眙县| 汉寿县| 静宁县| 莆田市| 台州市| 察隅县| 石屏县| 南江县| 定兴县| 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