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源于人們對于問題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是否還能長久地支撐人類社會發展的憂慮,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可持續發展理論隨之而生。可持續發展理論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緊密圍繞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從本質上回答了如何發展得可持續這個全球命題。以下將從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緣起、科學含義以及理論內涵三個方面全面詮釋和解析可持續發展理論。

一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緣起

可持續發展理論經歷了一段較長的發展歷程。1962年,《寂靜的春天》一書問世,標志著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問題逐步成為全球政治、經濟議程的中心。1972年6月,在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明確提出,各國對其主權范圍內的資源有權進行開發利用,但同時也對國際環境負有責任,應在不損壞他國和國際環境的前提下,本著平等合作的精神進行發展。這項宣言對于促進國際環境法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1987年,由布倫特夫人擔任主席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世界環境會議上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的長篇報告,報告以“持續發展”為基本綱領,論述了環境與發展之間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處理這些問題的行動建議。第一次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揭示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系,即傳統的發展模式會使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同時將限制經濟的發展;1992年6月,在第一次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召開20周年之際,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和簽署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五個重要文件。會議提出了環境與發展緊密聯系的觀點,否定了自工業革命以來“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維模式和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提出為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建立一種新的全球伙伴關系。大會之后,人類對環境與發展關系的認識進入了新階段;2002年,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世界首腦會議,會議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對此前簽署的《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文件的實施情況進行了審議,通過了反映全球170多個國家在保護全球生態環境、堅持人類可持續發展問題上達成共識的《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承諾》和《執行計劃》,超越了意識形態分歧和社會制度差異。自此,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重要思想的可持續發展觀成為時代的主流。

二 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含義

首先需明確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概念及其科學含義,發展理論又稱為發展研究。“發展”被認為是由不發達狀態實現現代化的進程,導致發展理論已經被理解為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的理論。發展理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現代化是狹義的發展理論的研究范疇;而廣義的發展理論既研究發展中國家也研究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過程,把現代化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進行研究。依據這樣的界定形成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成為發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自然資源與環境兩個視角看人類社會發展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重點,主要分為以下三點:①環境承載能力。人類對自然的實踐活動都存在一個限度,一旦人類對自然的實踐活動超過了這個限度,就會引起一系列環境問題。作為一個標準,環境承載能力可以衡量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環境是否協調。②環境價值理論。雖然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沒有勞動參與的物質沒有價值,然而環境之所以能夠影響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需求,是由于它具有影響需求的價值屬性,也就說明環境是有價值的。③協調發展。即發展與環境之間的“調試”和“匹配”,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依托又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主要圍繞兩條線聯系在一起:第一,努力把握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平衡,尋求其中的合理性并謀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把人的發展與自然資源的消耗、環境惡化、生態壓力等結合起來,其實質反映了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有機關聯的。第二,努力促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一方面由文化導向、規章制度等規范人類的社會活動;另一方面通過輿論引導、道德感召等方式提高人類意識,逐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總而言之,作為一項全球性命題,可持續發展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協調。其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有效協同作用;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則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本特征:第一,跨學科綜合性。由于可持續發展涉及諸多學科和領域,如政治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經濟學、哲學、物理、化學等,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建立需要綜合研究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把人類、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的理論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協調、制約各方的行為,進而實現平衡發展。第二,社會歷史性。從可持續發展所面對的問題和理論觀點可以看出,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可持續發展的訴求;從研究內容和形式來看,在不同歷史階段,可持續發展理論各不相同;從方式來看,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解決和理論的完善都體現了社會歷史性。第三,實踐性。因為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都來源于實踐,其研究成果必然要回到實踐中去,由實踐去檢驗并最終為實踐服務。

三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內涵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本質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科學含義中有所揭示,同時也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豐富理論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發展是核心。可持續發展理論是傳統發展模式出現問題后出現的一種新的發展觀。提出這一理論的目的是促進人類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需要依靠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需要依靠發展,社會實踐活動中問題的解決需要依靠發展。經濟發展為一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物質基礎,貧窮和落后不可能帶來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從而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二,自然、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是目標。直到20世紀80年代,為了保障人民的物質生活,大部分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把經濟的發展建立在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消耗、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的基礎上,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的生態破壞。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加快,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顯得愈來愈突出,人口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生產設備落后,人員技術水平、管理水平低,能源損耗大,收益低,導致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長此以往,社會、經濟與自然之間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理論要求我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應該在不損害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下,去滿足人們的社會生活需求。所以,在進行社會經濟活動的同時,必須關注各項活動的生態合理性,進而使社會、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第三,綠色發展是途徑。按照傳統“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發展模式,路將越走越窄。通常人們會把外部經濟不景氣歸咎于環境問題,強調末端治理,即常說的“誰污染誰治理”或“誰污染誰付費”,其結果必然導致愈發嚴重的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理論注重的是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整個生態系統形成良性循環,保護好自然資源和環境,走綠色發展之路。

第四,轉變觀念是重點。在可持續發展理論形成以前,有兩種觀念較為普遍:一是人們認為環境資源是無限的。然而,無論是自然資源的再生速度還是環境的自凈能力都是有限的。自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因人類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與其再生速度不相平衡,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明顯快于再生速度,環境的自凈能力也無法處理排放的數量龐大的廢棄物,各種環境問題逐漸暴露。二是人們常忽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對自然進行無節制的索取,并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這兩種觀念都是不可取的。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必須從轉變觀念開始,首先要用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正確認識并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改變傳統思維模式,進而改變人們的消費方式、生產方式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界市| 丹棱县| 连州市| 清远市| 新沂市| 西乌珠穆沁旗| 娱乐| 镇坪县| 朔州市| 万年县| 东平县| 莱州市| 克什克腾旗| 天长市| 定西市| 尼木县| 玉溪市| 南郑县| 马关县| 海口市| 南漳县| 南开区| 莱西市| 偏关县| 咸丰县| 淅川县| 同仁县| 行唐县| 沙雅县| 宜良县| 阜宁县| 三都| 山丹县| 洪湖市| 二连浩特市| 北辰区| 昭通市| 石楼县| 革吉县| 牙克石市| 广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