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精英與村落共同體再造:右塢村城市化的觀察與闡釋
- 莫艷清
- 3013字
- 2019-01-04 19:08:49
第二章
一個再造的村落共同體:右塢村
一 區域概況
費孝通先生曾在《江村經濟》一書中寫道:“為了對人們的生活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研究人員有必要把自己的調查限定在一個小的社會單位內來進行。”基于村落本身的特點,社會或者人類學者通常將調查區域限定在某一個村落,筆者在此也采用這一原則。為了既能保持研究村落這個社會切片的完整性和滿足本研究課題的需要,又能符合當下我國村落的建制特點,筆者選擇了杭州市西湖區近郊的右塢村作為調查研究的對象。基于我國自上而下的行政建制特點,也為便于幫助讀者了解和把握本項研究對象村落的基本情況,筆者決定采用定位放大的策略,先從區(縣)情開始介紹,再進入街道(鄉、鎮)情況概覽,最后來詳細地介紹本研究對象的村落。通過這種方式,既能幫助讀者循著一定的路徑進入筆者的研究視野,同時又能在進入該村落前對調研村落的外圍環境有一個整體上的認識。右塢村隸屬于杭州市西湖區彎池街道,現就西湖區和彎池街道做一個簡要介紹。
(一)西湖區概況
杭州市西湖區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所在地,轄區總面積約312平方公里,人口約100萬(其中戶籍人口60.81萬),現轄2個鎮、10個街道,132個社區和48個行政村。西湖區地處杭州市老城區的西部,是杭州市五個老城區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城區,也是著名的旅游區,轄區內有西湖、西溪濕地兩個國家5A級景區。西湖區南北長約28.5公里,東西寬約14公里,東連上城區和下城區,東北與拱墅區、東南與江干區相鄰,東南部以錢塘江為界,與濱江區和蕭山區隔江相望,南部瀕臨富春江,西南部與富陽市交界,西北部與余杭區接壤。該區平原、山地面積約各占一半,有五地四山一分水之稱。全區平面形狀呈反“S”形,北部區塊地勢上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原海拔介于3.0~10.0米之間;南部區塊地勢上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原海拔介于5.0~10.0米之間;西南部為天目山的余脈,最高峰為位于西湖區與富陽區交界處的如意尖,海拔537米,其他為海拔介于100~500米之間的山地丘陵。該區水資源十分豐富,江、河、湖、溪“四水共導”,轄區及周邊有錢塘江、西湖、西溪、運河等水系,特別是錢塘江引水入城主體工程已完成,正在與西湖、西溪、運河等水系進行融匯貫通。
西湖區歷史悠久,自秦到清,屬錢塘縣(隋朝開皇九年改為杭州)。1912年歸屬杭縣。1927年劃為杭州市第四區。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經浙江省委批準,建立中共杭州市西湖區委員會。1952年11月10日,建立古蕩區。1955年5月撤銷古蕩區建制,并入西湖區。1958年4月,杭州市委決定,杭州市園林管理局與西湖區人民委員會合署辦公。1961年3月,杭州市委決定市園林管理局從西湖區(公社)劃出由市直接領導,并將錢塘聯社的上泗公社劃入西湖區。同年5月,余杭區留下公社的九個生產大隊和留下鎮劃入西湖區管轄。1966年5月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很快波及西湖區,使西湖區陷于“文革”十年動亂之中,西湖區委及其工作機構受到嚴重沖擊。1967年3月,由西湖區人民武裝部牽頭,成立西湖區生產辦公室,領導和組織全區的工農業生產。1968年5月,成立西湖區革命委員會,實行黨政“一元化”領導,同年10月建立西湖區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領導小組。1969年3月,撤銷西湖區建制,建立杭州市郊區,并建立郊區革命委員會和黨的核心領導小組。1972年12月,以杭州市園林管理局為基礎重建西湖區,建立西湖區革命委員會和中共西湖區委,與杭州市園林管理局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并與郊區同時并存。1977年10月,西湖區與杭州市園林管理局分開,郊區與西湖區合并,定名為西湖區,同時建立中共西湖區委。現今,西湖區共管轄2個鎮、10個街道,分別是雙浦鎮、三墩鎮;彎池街道、留下街道、蔣村街道、西湖街道、靈隱街道、西溪街道、翠苑街道、文新街道、古蕩街道、北山街道。
西湖區不僅是著名的風景旅游名勝區(西湖龍井茶產地),也是著名的文教區,擁有浙江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等名校和小和山高教園區等眾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它還是國家級園區集聚區,包括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江北區塊)、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中國美術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它同時也是浙江省會機關聚集區,全省80%以上的省級機關設在西湖區。2012年,西湖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36.64億元,其中服務業增加值525.97億元;財政總收入122.4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4.1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1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256元。
(二)彎池街道概況
彎池街道地處西湖南部,東瀕錢塘江,西至靈山,南臨富春江。以平原為主,山丘為輔,地勢呈北高南低。彎池街道坐落在320國道、之江大道、環城高速公路交會處,是游覽“三江兩湖”(即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和千島湖)的必經之地。域內有宋城、未來世界等著名旅游勝地。街道辦事處駐地距離杭城中心18公里。2007年,經過行政區劃調整,撤鎮建街后的西湖區彎池街道成為全區面積最大、所轄村(社區)最多,擁有山林資源最豐富的一個街道,是浙江省經濟百強鄉鎮之一。街道內古海塘、古橋等眾多歷史古跡與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等高等學府一起積聚起濃厚的文化底蘊,鳳塢村、清風谷景區、白龍潭景區、西湖國際高爾夫球場、宋城等大型休閑游樂場所點綴在青山綠水間,使其成為杭城頂級別墅聚集區域。
彎池來歷,源遠流長;春秋戰國,一片汪洋;吳越水師,定山戰場;山河變遷,滄海見陸梁。“路繞定山轉,塘連花浦橫”;唐詩流傳,留名彎池。明清時期,彎池歸屬錢塘縣;民國時期歸屬杭縣。新中國成立后,彎池劃歸杭州,設上泗區委;“大躍進”時期,建立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1986年設立建制鎮。2007年,西湖區撤銷彎池鎮、鳳塢鎮建制,合并設立彎池街道辦事處,并將靈隱街道辦事處珊瑚沙、五云、夢湖3個社區劃歸彎池街道辦事處管轄。調整后的彎池街道,東起錢塘江,西至富陽,南臨雙浦鎮,北與留下街道接壤,總面積達75.15平方公里,加上托管的回龍、何家埠兩村共約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000多人,流動人口45800多人,轄24個社區、18個行政村,辦事處駐地為彎池直街7號。
改革開放后,彎池街道進入了發展快車道。20世紀80年代末,該街道建成萬噸級自來水廠,解決了轄區居民喝水難的問題;隨后又組建了環衛站,為彎池建設衛生文明鎮打下良好基礎。1990年,浮山村的生態農業被聯合國譽為亞太生態第一村,從此該村名揚四方,彎池街道的農工貿一體化企業也隨之迅速發展。次年,彎池街道制訂了彎池“八五”規劃,提出開發牛放嶺至金家嶺沿公路10公里兩側的工業商業街設想;杭州市公交公司建成彎池公交車中心站,并啟用通車,彎池成為上泗四鄉鎮的交通中心。隨后,杭州市管會在彎池開始建設國家之江旅游度假區,彎池電視廣播站建成,同時建立農科實驗站。20世紀90年代中期,彎池街道又制訂了“九五”規劃,提出開發彎池旅游資源,把彎池建設成旅游集散地。在此基礎上,還組建了浮山集團公司、汽車板簧廠等10多家企業,宋城和未來世界在彎池街道也先后開業,環城公路和之江大道先后通車。截至20世紀90年代末,彎池的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100 %。該街道先后獲得“西湖區科技先進鎮”、“杭州市新農村鄉鎮”和“杭州市小康鎮”、“浙江省綠色小城鎮”和“浙江省經濟百強鄉鎮”等光榮稱號。
彎池街道現有工業產值約5000萬元。隨著彎池街道的大面積開發,彎池人主動接軌經濟一體化的大潮,努力打造“富裕、活力、休閑、生態、和諧”的新環境。彎池街道引進各種名特優新養殖品種,以科技手段增產增效,年產野生鱉50萬只,各種蝦類20噸,魚類2000噸;引進國際先進水產品加工線及包裝,年加工能力達1000噸,并達到國際質量認證體系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