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設備改良(上)

隆慶六年,八月二十己卯日,寒露。

這天一早,楊錚離了楊家坪前往秦州城。同行之人,有在娘家住了兩晚的大姐楊芝兒及外甥水娃,有蒙師兼女同桌月盈,以及黑娃、栓子兩個大侄子保鏢。

雖然知州召見是在午后,可既然要出門,倒不妨早一點,順便去古記鐵鋪看看。大姐早些回去,還可幫姐夫料理生意。

水娃前頭兩里路還蹦蹦跳跳東跑西藏,過了呂家崖后,竟然睡著了。好在有黑娃、栓子兩人換著背他,倒讓楊芝兒輕省了不少。

一行人進了西關城,楊錚讓月盈等人先跟大姐去胡家肉鋪,自己一個人去了古記鐵鋪。此次他準備與古氏父子探討一點冶鐵工藝之事,不涉及生意合作,也就不必叫胡喜子。

進得門來,入眼便見到柜臺后面墻上正中位置掛著吳知州題的那幅字,極是題目。

前堂小伙計見了楊錚,上前道了聲好,又跑到院中去稟報。不一會古成冶來了前堂,向他抱拳道:“楊兄弟,你可來了!”

楊錚拱手道:“古大哥好?!?

古成冶道:“你那位族叔所做的接頭軟管,之前買的人并不多。這兩日想是大家發現了軟管的好處,買的人一下子多了起來,現已快要銷罄了?!?

楊錚道:“今日回去我便請他加緊制作,過兩天就能送來?!?

古成冶道:“那就好。走,我們去后面敘話?!?

楊錚跟著古成冶朝后走去。此時雖是一大早,鐵鋪內已干得熱火朝天,叮叮當當之聲不絕于耳。一路行至最后面的院子,楊錚見果然已按照“楊古井”打制的工藝工序,將不同的活分散于不同的院中。最重要的幾個步驟,都在這最后面的院子中。

古常勇就在這最后的院中,見到楊錚,上前迎了兩步,大聲笑道:“小兄弟,快來看看這新制的鼓風輪。”

這院子正中起了一座高約六尺的小冶鐵爐??催^古成冶給的手抄,楊錚知道這是一座方爐,爐上為坩鍋,可融生鐵。料想這是用來給成型后的筒壁做融接縫隙及滲碳用的。

方爐下方的風管約有七尺長,另一頭連著鼓風輪。鼓風輪的箱殼外徑約有三尺,里面的風葉轉輪直徑估計有二尺七八寸的樣子。與箱殼隔著三四尺的距離,安著一個驅動輪,輪上安了腳踏,上方有一個座子,都做得比較簡略。

這個鼓風輪做得并不算大,當是個試驗品,專用來在這方爐上檢測功效。旁邊不遠處放著一個高四尺、長七尺的木風箱,自是之前用以給方爐送風的。

此時一個伙計正坐在鼓風輪的座子上,雙腳蹬動驅動輪,通過用獸皮制成的皮帶傳動,輪葉呼呼轉著。

楊錚看了一會,問道:“風力如何?”

古常勇道:“比那風箱好一些,也很省力,而且勝在風力穩定?!?

楊錚點了點頭,看來預期的目標算是實現了。不過看那蹬輪的伙計,雖然好似不怎么吃力,可姿勢卻有些別扭,便道:“讓我來試試?!?

那伙計將兩腳從踏板移開,高高懸了起來,驅動輪在慣性作用下仍轉個不停。過了一會,等驅動輪轉速變緩,他才從座子上跳了下來。

楊錚坐了上去,雙腳蹬在踏板上,蹬了不幾圈,就發現了些問題。

首先是坐在上面蹬動時很有些不舒服,他畢竟年紀尚小,腿不如那伙計長,只能屁股挨著點座子的邊。而且手扶著旁邊的立桿,身子總有些歪斜,還要努力保持自身的平衡。

其次皮帶與轉輪之間,時不時會打滑?;蛟S將驅動輪與從動輪之間的軸距加大一些,或皮帶稍短一點,增加兩輪與皮帶間的摩擦力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如果繃得太緊,轉輪與軸之間的摩擦力就會增加,這就不見得是個好辦法了。

最后一個,便是那伙計離座時的問題。在慣稱作用下,快速蹬動的轉輪一時間停不下來,若有不慎,很容易磕傷小腿。其實在蹬動的過程中,若力氣不濟,或忽然走神,雙腿跟不上轉輪的速度,也會有這種問題。

古家父子見楊錚蹬得并不快,卻露出一臉思索之色,便不出聲打擾。待楊錚下來,古常勇道:“小兄弟,咱們屋里說話吧?!?

楊錚點頭道:“好。”

三人進了廳中,古成冶順手將門關了。坐下來后,古常勇道:“小兄弟,你方才一路走進來,看我們這活計劃分,可還算合理?”

楊錚道:“古大叔,具體的工序工藝我可是外行。這流水線打制法,要點在于流程順暢,每一步銜接有序。你若覺得打制順利,那便是合理的。若覺得哪里運行不暢,針對那一點作改良即可?!?

古常勇點頭道:“嗯,是這個道理。

古成冶道:“原來這方法叫流水線打制法,這名字倒很貼切,運作起來,真是要有行云流水的感覺?!?

楊錚道:“只是場面鋪開后,顯得有些局促?!?

古常勇嘆道:“這可真沒有辦法。我也想將院子再擴展些,可臨家無一肯出讓。這秦州城里,也再尋不下比我這院子更大的。雖有那么幾處,可人家又豈肯轉讓,便是賃一處也不可得?!?

西關城內人多屋少,想找個鋪面確是很不容易。古記鐵鋪已經算是很大的了,胡家肉鋪還不及這里的三又其一。胡喜子近來也想找個鋪面,準備做賣牛肉的生意。他得了楊錚的主意后,對這件事倒是很上心,未如楊芝兒說得那樣,過些天便扔在一旁了。只不過遇到了和古常勇同樣的問題:找不到合適的鋪面。

楊錚道:“何不在城外尋一處呢?”

古常勇笑道:“我這營生不比尋常,城外開爐冶鐵多有不便。”

自漢武帝時,鹽鐵便為官營,前者為補國之用度,后者則為兵器、農具的主要材料,事關國之命脈,故而均由朝廷掌控。至本朝亦沿襲此制,不過對冶鐵、制鐵卻寬松了許多,允許民間匠戶自營,課稅也不重,只是仍受官府管控。

而之所以能夠將冶鐵放開,主要還是因為需求量太大,官設冶鐵所的產量完全不夠用。

洪武六年時,鞏昌府設立冶鐵所,年冶鐵約摸十七八萬斤,聽著似乎不少,卻根本不敷使用。陜西都司并行都司所屬四十衛所,一年造軍器便要用鐵三十多萬斤。此外還有陜西四鎮不時補制兵器,動輒便是一二十萬斤。因鐵料不足,便強征民間鐵器,許多農具因此而收沒。

成化九年,時任陜西巡撫馬文升將這一情況奏報憲宗,深憂此舉傷農而動搖國家根本。而這種情況,并非陜西獨有。之后民營冶鐵逐漸興盛起來,官營鐵所漸廢,冶鐵技術也有了極大發展。

像古常勇的鐵鋪,但若全力冶鐵不做其它,便可頂得當年鞏昌冶鐵所。但秦州畢竟地處邊陲,官府對鐵器外流番屬盤查極嚴,故而古常勇只能將鐵鋪開在城中,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古家父子身屬軍匠,對這些事情知之甚詳。楊錚聽二人分說一番,點頭道:“原來如此。”

古常勇道:“雖有些局促,眼下卻是夠用了。幸得有你這流水線打制法,忙完了‘楊古井’,衛所那邊的活計也盡可來得及?!?

楊錚道:“此事本因我而起,若不能妥善處理,讓古大叔左右為難,那可罪不可恕了?!?

古常勇哈哈笑道:“哪有那么嚴重,近些年又無戰事,衛所那邊還不至于逼迫太甚。”

雖然有知州為古常勇在衛所那邊分說,可他終是軍匠,而衛所官又是世官,吳知州又豈能一直看顧得了他。而且古記鐵鋪能有今日的局面,也是古家幾代人經營所得。如與衛所官生了齷齪,可就真有些得不償失了。

但正如古常勇所說,眼下并無戰事,衛所也不會太逼迫他,畢竟有幾代人的交情在里面。而楊錚能理會得其中的關鍵,知道古記鐵鋪的難處,這讓古常勇極感高興。

說過幾句閑話之后,楊錚將那抄本取出還給古成冶,說道:“這里面的內容,我細細看了一遍,無奈于制鐵一道所知甚少,難有所得。只在提高爐溫方面得了些淺薄的想法,請二位參詳?!?

古常勇笑道:“若能將爐溫提升一成、半成,那可比什么都重要。小兄弟太謙虛了!”

古成冶道:“是啊,楊兄弟請講。”

楊錚道:“我們熱的時候,會打扇子扇風,或開窗放風進來,吹了風便會覺得涼爽。我想爐中之火同樣如此。風雖能漲火勢,卻也會降爐溫。只因火勢熾烈,降溫作用便不明顯。故而我想,若是將送入爐中的風預先加熱,應能避免降溫作用。這就好比酷暑之時,迎面吹來的熱風,非但不能使人涼爽,反而會讓人覺得更熱?!?

這道理并不難懂,楊錚又盡量以身邊之事舉例,古家父子不禁聽得頻頻點頭。

楊錚要來炭條黃紙,隨手畫了個草圖,將將鼓風輪與冶煉爐之間的通風管畫長了些,中間一管作螺旋盤繞狀,然后在這一區域畫了個圈,說道:“如果在此安置一爐火,將送入冶煉爐的風加熱,應當會有些功效?!?

古常勇點頭道:“小兄弟的這個想法極好,而且很容易辦到?!?

楊錚道:“有一天我見家人熨衣服,熨斗放在濕布上,騰出一片水霧,這樣下面的衣服便不會被熨斗中的炭火燒壞?!?

古家父子點了點頭,熨衣服他們都見過,可還未理會楊錚為何突然說起了這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集贤县| 通化市| 丰顺县| 海安县| 宝清县| 上犹县| 崇左市| 汾西县| 满洲里市| 仪陇县| 南溪县| 潼关县| 眉山市| 交城县| 舒兰市| 沽源县| 许昌县| 江安县| 兴隆县| 同仁县| 吉安县| 昌图县| 军事| 双鸭山市| 自贡市| 临清市| 安顺市| 呼和浩特市| 霸州市| 上蔡县| 双辽市| 宣恩县| 叙永县| 奈曼旗| 武威市| 玛多县| 朝阳县| 深州市| 迁安市| 东源县| 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