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如果你是五千朵玫瑰的其中一朵
- 小王子的領悟
- 周保松
- 2954字
- 2018-07-23 16:31:14
雙重自主性,加上生命的偶然性,
使得一個人和另一個人
在時空的某一點
能夠恰好相遇
然后彼此馴服的機率,變得極小。
緣分之難,即在此處。
喜歡《小王子》的讀者應該記得,在書中第二十章,小王子來到地球后,偶然經過一座開滿玫瑰的花園,見到里面的五千朵玫瑰,長得和B612行星那朵一模一樣,于是驚覺他的玫瑰原來并非世間獨一無二。他十分難過,并經歷一場嚴重的身份危機。其后小王子遇上狐貍,得其啟蒙,終于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通過馴服來建立獨一無二的關系。
在他們道別之際,狐貍叫小王子再回去玫瑰園一趟。狐貍認為,只有這樣,小王子才能重建他的自信,并活學活用它的教導去理解他和他的玫瑰的關系。于是,就有以下的一幕。
“你們跟我的玫瑰一點都不像,你們還什么都不是呢”,因為“沒人馴服你們,你們也沒馴服任何人”。這些玫瑰聽完,感到很難堪。
小王子還不肯停下來,繼續羞辱她們:
你們很美,可是你們是空的,沒有人會為你們而死。當然,我的那朵玫瑰,普通路人會覺得她跟你們好像。可是光她一朵,就比你們全部加起來都重要,因為她是我澆灌的。
小王子的態度,和他第一次來花園時,可說是截然不同。也許是急于重新肯定自己,又或過于掛念他的玫瑰,小王子似乎沒有想過,他的這些話,會深深傷害這五千朵玫瑰的自尊,并令她們陷入一場他曾經經歷過的身份危機。
如果你是這些玫瑰,會怎樣回應小王子?
我想,很少讀者會考慮這個問題,因為大部分人不會代入這些玫瑰的角色去看世界。他們羨慕的,往往是小行星上那朵為小王子所愛的玫瑰。
可是如果我們停下來想想,我們或會意識到,在我們的真實人生,大部分人都不是那朵玫瑰,而只是五千朵的其中一朵。如果我們再誠實一點,我們甚至得承認,我們很可能連玫瑰也不是,而只是長在路邊不起眼的小花小草。
玫瑰雖然難過,但道理不見得就在小王子的一邊。她們可以反駁說,小王子這樣教訓她們,一點也不公平。
第一,她們之前并沒有機會了解馴服的道理。如果小王子不曾遇上狐貍,恐怕也不會有那番領悟。而一個人能否遇上生命中的啟蒙者并領受其中的教導,多少有運氣成分。所以,即使小王子說得有理,也不需要用一種勝利者的姿態來教訓她們,而應對她們有一份基本的同情和理解。
第二,就算她們知道這個道理,但在人海中能否遇上生命中的小王子,一樣需要許多運氣。即使日后玫瑰園再有一位王子來訪,那最多也就只能馴服五千朵玫瑰的其中一朵。這份無奈,小王子過于年輕,根本難以體會。
第三,小王子說光是他的那一朵玫瑰,就比五千朵加起來還要重要,這個判斷并不公允,因為這里所謂的“重要”,只是從小王子自己的角度來衡量。如果我們改從一個客觀普遍的觀點來看,那么我們會見到,每朵玫瑰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內在價值,誰也不比誰更重要。所以,既然小王子不在乎她們,她們也就不必用他的標準來貶低自己。
做完這番回應,玫瑰們是不是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活下去?
恐怕不易。因為小王子在這里,確實提出一個相當重要的哲學命題——客觀而言,沒有馴服過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
如果玫瑰們接受這個結論,那么在小王子走后,她們就得面對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在生活中找到馴服的對象,并活出一種有馴服關系的生活。
這個挑戰不是向別人交代,而是向自己交代,因為生活是她們自己的。如果她們希望活得好,就必須認真對待這個問題。
玫瑰們至少可以有兩種方式回應這個挑戰——要么積極尋找馴服的對象,要么賦予“馴服”這個概念更為豐富的內涵。
第一種方式最直接也最正面,但需要許多條件的配合。例如首先要找到值得你去馴服的對象,然后又要對方愿意被你馴服。馴服是個相互選擇、相互接納和相互投入的過程,體現了一種相互性(mutuality)。
既然如此,馴服就不可能只是單向的、可以完全由某一方來決定的行為。即使這五千朵玫瑰多么愛慕小王子,只要小王子眼中沒有她們,一切也是徒然。這不一定表示這些玫瑰本身不美,不值得小王子去愛,而只是意味著小王子的心在那一刻容不下她們。
我們知道,一段關系開始的起點,最關鍵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能否相配,因為馴服里面既要有自己的自主,也必須尊重對方的自主。這種雙重自主性,加上生命的偶然性,使得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在時空的某一點能夠恰好相遇然后彼此馴服的幾率,變得極小。緣分之難,即在此處。
玫瑰們終要明白,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不管一個人付出多大的努力,也永遠沒法保證最后一定能有好的結果。
第二種方式是什么呢?
那就是拓寬我們對“馴服”這個概念的想象。例如玫瑰可以說,盡管我們需要通過馴服來找到活著的意義,但卻不必將建立聯系的對象局限在“小王子”身上,而可以是一些值得投入和獻身的活動,例如一個人的事業、信仰、藝術追求或社會理想。
這種說法是不是有點自欺欺人?不見得。如果我們細心觀察一下,當發覺在我們身邊,除了家庭、事業和愛情,許多人也會傾注大量時間和心力在他們認為有意義的事情上,甚至視之為畢生的志業,例如動物權益、環境保護、綠色生活、轉型正義、性別平等和工人福祉等。
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會認為這些是可有可無的隨意選擇,而是能夠提出理由來做出合理證成(justification)的重要目標。
當這些目標成為他們真心認同的志業時,也就意味著目標背后承載的價值,已走進他們的生命,并與他們建立起難以分割的聯系,并在最深的意義上,成為界定自我和安頓生命的基礎。與此同時,這種內在的聯系也會產生相應的責任,促使當事人好好守護和實現這些價值。
就此而言,如果我們跟從狐貍的教導,這種對志業的追求,也是生命的一種馴服,雖然在這里,馴服的對象不再是某個特定的人。
有了這個領悟,玫瑰們就不必每天待在花園被動地等待她們生命中的小王子,而可以主動地去發掘自己的志趣,尋找值得委身的志業,并大聲地告訴小王子——即使沒有人為我而死,我的生命也不是空的。
最后,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是狐貍不曾教導過小王子、也往往為人忽略的,就是“自我馴服”的理念。
人既是主體,也是客體。自我馴服的意思,就是我們將自己的生命視為需要用心善待和建立聯系的對象。通過感受自己的身體,聆聽自己的內心,愛惜自己的人格,我們慢慢學習認識自己和愛護自己。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了解自己是件容易的事。在很多時候,這個離我們最近的“我”,恰恰離我們最遠,因為人會自欺、自憐、自卑、自我放逐,甚至自暴自棄。在我們真實的人生,我不一定最懂“我”,也不一定最愛“我”。懂我愛我,也許是學做人最難的一門功課。
我們因此要留意,馴服自我、馴服他人及馴服志業三者之間,不是對立的或非此即彼的關系,而可以是相互補足和相互支持。我們甚至可以說,人只有先學會好好馴服自己,才能好好馴服他人和生命中的志業。
為什么呢?因為“我”是所有關系的主體,如果我們不能好好愛自己,讓自己活得健康、正直和有愛,我們也就很難和外面的世界建立起好的關系。
讀者或會好奇,小王子為什么那么容易就能馴服玫瑰、狐貍和飛機師,并和他們每一位都建立起深厚的情誼。原因當然不在于他特別英俊,也不在于他特別有權勢和富有,而在于他能自愛。他自愛,所以容易得到別人的愛。
有了以上的覺悟,當玫瑰們失意于外面的世界,難以找到愿意為她們而死的人時,她們仍然可以對自己說:沒關系,即使如此,我還是能夠每天好好欣賞落日,好好細味風吹麥田的聲響,好好在春夏秋冬的季節變換里感受樹葉的不同顏色,然后好好老去。
在此意義上,我的生命,由我自己來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