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屬縣 (2)
- 析津志輯佚
- (元)熊夢祥
- 4262字
- 2020-06-24 14:06:19
居庸關 在西北四十里。天下山皆出昆侖,其高一千里,猶人之有頂也。上黨為之脊,由上黨而西則為北條、中條、南條,直入終南,隴蜀相接,囗〈牜羊〉牱越寯入于南海。東則膺韓腹、趙喉、魏口,然跨遼東負絕漢,連亙數千里,入于三韓、肅慎、高句麗。居庸在直都城之北,中斷而為關,南北三十里,古今夷夏之所共由定,天所以限南北也。每歲圣駕行幸上都,并由此涂,率以夜度關,蹕止行人。到籠燭夾馳道而趨,南龍虎臺,北棒搥店,皆有次舍,國言謂之納缽關。置衛領之以司出入。至正二年,今上始命大丞相阿魯圖,左丞相別兒怯不花創建。過街塔在永明寺之南,花園之東,有穹碑二,朝京而立。車駕往回或駐蹕于寺,有御榻在焉。其寺之壯麗,莫之與京。關之南北有三十里,兩京扈從大駕春秋往復,多所題詠。今古名流并載于是。【(順天府志引析津志。)】
過街塔銘 歐陽玄文。關舊無塔,玄都百里,南則都城,北則過上京,止此一道,昔金人以此為界。自我朝始于南北作二大紅門,今上以至正二年,始命大丞相阿魯圖、左丞相別兒怯不花等創建焉。其為壯麗雄偉,為當代之冠,有敕命學士歐陽制碑銘。皇畿南北為兩紅門,設扃鑰、置斥候。每歲之夏,車駕消暑灤京,出入必由于是。今上皇帝繼統以來,頻歲行幸,率遵祖武。一日,攬轡度關,仰思祖宗勘定之勞,俯思山川拱抱之狀,圣衷惕然,默有所禱,期以他日即南關紅門之內,因山之麓,伐石甃基,累甓跨道,為西域浮圖,下通人行,皈依佛乘,普受法施。乃至正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以宿昔之愿,面諭近臣旨意若曰:朕之建塔寶,有報施于神明,不可爽然,而調丁匠以執役,則將厲民用,經常以充費,則將傷財。今朕輟內帑之資以助繕,僦工市物,厥直為平,庶幾無傷財厲民之慮,不亦可乎?羣臣聞者,莫不舉首加額,稱千萬壽。于是申命中書右丞相阿魯圖、左丞相別兒怯不花、平章政事鐵不兒達識、御史大夫太平總提其綱,南里剌麻其徒曰亦恰朵兒、大都留守賽罕、資政院使金剛吉、太府監卿普賢吉、太府監提點八剌室利等,授匠指畫,督治其工,卜以是年某月經始。山發珍藏,工得美石,取給左右,不煩挽輸,為費倍省;塹高陻卑,以杵以械,墌堅且平。塔形穹窿,自外望之,揄相奕奕。人由其中,仰見圖覆,廣壯高蓋,輪蹄可方。中藏內典寶詮,用集百虛以召諸福。既而緣崖結構,作三世佛殿,前門翚飛,旁舍棋布,賜其額曰大寶相永明寺。勢連崗巒,映帶林谷,令京城風氣完密。如洪河之道,中原砥柱,以制橫潰;如大江之出三峽,瀲滟以遏奔流。又如作室,北戶加墐,歲時多燠。由是邦家大寧,宗廟安妥;本枝昌隆,福及億兆,咸利賴焉。五年秋,駕還自灤京,昭睹成績,乃作佛寺行慶講儀。明年三月二十日,中書左丞相別兒怯不花、平章政事納璘,教化參知政事朵兒典班等,請敕翰林學士承旨歐陽玄為文,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達世帖木兒書丹,翰林學士承旨張超巖篆額,勒之堅石,對揚鴻厘。上允所請,于是中書傳諭臣玄等,玄謹拜手稽首言曰:自古帝王之建都也,未有不因山河之美以為固者也,然有形之險,在乎地勢,無形而固者,在乎人心。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以固人心為先。固之之道,惟慈與仁,必施諸政,是故使眾曰慈,守位曰仁,六經之言也。求之佛氏之說,有若符合者矣。我元之初取金也,既入居庸,尋振旅而出,蓋知金季之政,不足以固人心也,又奚必據險以扼人哉。
世皇至元之世,南北初一,天下之貨,聚于兩都,而商賈出是關者,識而不征,此王政也。皇上造塔于其地,一銖一粟,一米一石,南畝之夫,一無預焉。將以崇清凈之教,成無為之風,廣惻隱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冥冥之中,敷錫庶福,陰隲我民。觀感之余,忠君愛上之志,油然以上,翕然以隨,此志因結,豈不與是關之固相為悠久哉。且天下三重,王者行之,制度其一也。制度行遠,莫先于車,三代之世,道路行者,車必同軌。今兩京為天下根本,凡車之經是塔也,如出一轍,然則同軌之制,其象豈不感著于是乎?車同軌矣,書之同文,行之同輪,推而放諸四海,式諸九圍,熟能御之。
珠請真火詩曰:
燕代之山,蟺婉西來。氣脈趨海,折而東回。廓為皇都,磅礴所鐘。司我北門,實為居庸。居庸為關,以邏以遮。中辟黃道,歲迓翠華。圣皇凝情,妙契佛法。誕即通達,興造寶塔。日官測圭,大匠置囗〈執上木下〉。出貲內府,成是截嶭。相彼竺干,浮屠以居。上祠金容,次庋寶書。維佛愿力,證彼三乘。功德之最,浮屠計層。維此居庸,地宜玄武。奚崇功德,用鎮朔土。鑿石于山,神壓堅良。平壑為址,厥址正方。載塓載堊,中道如關。覆地半圍,匪璜匪玦。千葉萬綺,徑行憧憧。息彼邪道,同歸正宗。正宗維何,奚靖奚清。仁不嗜殺,慈不尚爭。德音颯颯,王度平平。慧日法云,光幬大千。思昔夏后,鑄鼎象物。民逢魅魑,賴是禳祓。九牧之金,裒貢九州島。孰若是塔,功成優游。民不知勞,兵不知疲。攘茲扼塞,靖安疆場。睠言勝因,非比有漏。式翠且固,天子萬壽。皇畿巍巍,垂裕后人。詞臣作歌,請勒堅珉。
車棱棱,石確確,車聲彭彭鬬石角,馬蹄蹴石石欲落。不知何年鬼斧鑿,僅共青天通一握。上有青藤來萬仞之崖,下有泉噴千丈之壑。太行羊腸蜀劍閣,身熱頭疼懸度索。一夫當關萬夫非,未必有此奇巘崿。吾皇神圣混地絡,烽火不焚停夜柝,但有地險今猶昨。我扶瘦筇息倦腳,兩崖突出云漠漠,平沙風動鳴凍雀。
參政郭彥高 形勢嵳峩壓劍關,兩崖突出白云間。千年畫古丹青在,一合屏開水墨閑。石怪遠吞衰草闊,溪流斜繞亂山灣。布衣多少奔騰客,冠蓋誰能滿意還。
焦景山 堆藍疊翠扼云川,神力堅開固有年。分得蓬萊三島境,畫成兜率一重天。云開道院間門戶,雨后人家小市鄽。李杜詩林吟不盡,丹青安得老龍眠。
大司空云麓俱有詩 蕭蕭野店倚晴峯,接軫戎車不斷蹤。一徑扼吭通上谷,重關跨險控盧龍。山城月落鳴宵柝,古寺風寒響暮鐘。八達嶺頭凝眺虎,白云青嶂幾重重。
陳剛中有居庸疊翠八詠 斷崖千仞如削鐵,鳥飛不度蒼苔裂。槎枒古樹無碧柯,六月太陰飄急雪。寒沙茫芒出關道,駱駝夜吼黃云老。征鴻一聲起長空,風吹草收山月小。
百招長老有過居庸十詠,耶律抑溪喜而和此
萬疊高山如畫圖,峽名綠綺枕平蕪。風清時聽琴三弄,人世知音問有無。【彈琴峽】
幌岫深扃圍宿露,云屏環列嶂斜風。枝峯蔓壑堆藍重,轉覺無聲自有功。【屏風山】
磨礲青石點松煙,次第朱黃滴露研。姑熟山高揮遍翰,文如摘錦筆如椽。【研石】
翠玉峯巒罨畫間,巖扉澗有幾重關。石頭路滑蒼苔冷,禪隱云間盡日閑。【玉峰寺】
驅車犖確上居庸,古澗流泉拂曉風。當道朱扉司管鑰,過街白塔聳窿穹。碑鐫赑囗〈廠外赑內〉朝京闕,仙與彌陀峙梵宮。巡幸百年冠蓋盛,六龍行處五云從。【南口永明寺過街塔】
罘罳隱隱靜儀形,鐵壁銀山莫與京。巖壑風光千古在,燕鶯弦愛八弦清。春花獻秀紅光動,夜月浮香紫霧生。愛嶺無誰天作主,衰翁來此眼憎明。【屏風山】
研臺千古獨流芳,杖履尋幽散老狂。山色水聲涵石潤,天光云影沁池香。兩京巡幸多題詠,百代興亡要主張。今日干戈愁滿地,借君儒筆紀行藏。【研臺】
玉峯寺扁半山隈,金碧崔嵬枕石臺。祝壽僧歸樵徑遠,往山人去福田開。鑒傳三際尊師德,世出千年劫大災。過客未能分半席,何時來此講天臺。【玉峯寺】
泉因人勝號觀音,此水應能洗素心。不使貪名鑊巨石,直須廉字滌祥襟。曹溪一滴分師派,圣澤三源沐士林。才薄自無司馬渴,未應三捻賦長吟。【觀音泉】
官亭締構自何年,扈臣常經啟大筵。山鳥憤徑聞圣樂,野夫曾聽奏鈞天。寥寥公宇臣朝暮,落落荒詩記后先。古往今來渾若此,滿前芳草自芊芊。【官亭】
孤松傲兀倚巖巔,閱盡行人愁歲年。不伐蒼顏涵雨露,共看秀色傲風煙。悠然天籟濤千頃,允矣請人韻萬篇。不受秦封天所貴,知心雪月伴清妍。【孤嶺】
堠臺道在有雙草,五里郵亭露一班。主靜往來常默默,慣徑寒暑獨閑閑。西風人馬行程遠,落日牛羊去路慳,土木無知人意重,前村殘照不勞攀。【堠臺】
仙枕遺蹤濕蘚痕,古今費盡萬詩篇。睡殘渾沌三千界,夢破邯鄲五百年。老我乾坤歌白雪,任渠熊牧臥青煙。紛紛名利忘歸客,曾是相從一醉眠。【仙人枕】
海內桃溪虎囗春,北山幽回擬囗囗。花發四月冰初解,枝老三春葉未新。地勢高寒京闕近,源深流遠武陵濱。常年大駕南回日,數顆香紅獻圣君。【桃花溪】
間宿南關口,山高六月寒。居人艱粟麥,行客訴辛酸。羊馬南來富,程途北去寬。何時兵革息,歸路計平安。【古北關即居庸關】
百疾由來攻一虛,外膏徒見已中虛。榆關政使天齊險,閑便癰疽自潰無。
天生石城門鐵樞,地分南北北無虞。誰論事去如橫草,反擬中原是盜區。
一身勤儉萬方親,巖險何嘗阻得人。安得愚翁鏟疊嶂,卻使世主恒修仁。
松亭關與居庸、北囗關為三關,世并聞之。南口、大口在南,北口在北,即呼為漢兒山。過北去是為囗〈羊旦〉囗〈羊旦〉山,則萬里如掌,十一室、溫房子于囗〈羊旦〉囗〈羊旦〉山少止,易大白牛車凡數十,牛機一車,轍跡所止,咸成居焉。飛放縱情,莫樂于是。【(松云聞見錄)(順天府志引析津志)) 瓦橋關 在歸義縣南,距莫州三十里,宋白云北瓦橋也。亦曰瓦子。濟適涿南,易東周。顯德中收復三關,其地擅幽薊,遂為雄州。
益津關 在燕京南文安縣沙塘。易、徐眾河不流,皆會北淮,一撟津度。唐末劉仁恭拒梁,宋拒遼、金,皆戍此。
薊門關 唐開元十八年析幽州之漁陽、三河、玉田,分置薊州,取古薊關以州。
祁溝關 東北至涿州四十里,西北至易州六十里。
紫荊關 今在遂州,與宛平縣齋堂鄉西界相近,即文廣私下三關之一也。關內外率多栗園,綿亙數十里,軍民賴之。系彼處寺中所主,為常住資供之產。
鴈門關 在代州,去城三十里。紫塞北亦系一塞。
草橋關 在雄州。
倒馬關 在飛狐嶺。
石嶺關 在忻州太和嶺。
青石關 在般陽。
渝關、武陽關、西正關、狗骨關 山東益都般陽界。
西關 上都。
恨這關 汝寧東。
虎牢關、武關二關俱在平地。
藍關 陜西商于縣,去武關三十里。
梅嶺關 在江西南安路。
大庾嶺 頭上最高,梅花無限。
萬招關 在邵武建昌分水嶺。
玉門關、蕭關、鬼門關 在欽州。
劍門關 在蜀中夔州府。
昭關 在廬州。
鐵門關。
鐵湘關。【(順天府志引析津志。)】
橋梁
橋十四。龍虎臺二,七里河一,雙塔一,即江橋,立燕帖木兒碑處。此乃去白浮村五里許。龍王泉祖之廟,為諸泉水之始。榆河一,東清河二,東菓一,東上一,西蘭溝一,西柳二,韓家莊二,義店一。【(順天府志引析津志)】
古跡
龍虎臺 在昌平縣西北,居庸山南,高平寬敞,有踞虎蟠龍之勢。大駕每來幸,囗〈逞,山代口〉還駐蹕于此。【(順天府志引析津志。)】
唐狄梁公廟 在京北昌平縣界中。【(順天府志引析津志。)】
名宦
狄仁杰 今昌平縣,有祭神搏虎文碑見在。【(順天府志引析津志。)】
人物
寇恂 封雍奴侯。【(順天府志引析津志。)】
○東安縣
古跡
常道城 唐武德四年,安次移于城東約五十里,有石梁城。【(順天府志引析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