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酷愛藝術

沒有任何云彩能遮擋住你們的光亮,以后的時日無法對你們施暴,必須與偶然也左右不了你們。黑夜撲滅不了你們的光華,白晝盡管光亮無比也增加不了光華。

—— 米開朗基羅

快樂的童年生活

米開朗基羅全名米開朗基羅·狄·洛多維可·狄·利奧納多·狄·博納羅蒂·西莫尼,1475年3月6日生于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卡森蒂諾的卡普雷塞。卡森蒂諾是佛羅倫薩東部一片有山有水有成片樹林的土地,它分隔了佛羅倫薩省和阿雷佐省。

這里,土地崎嶇不平,空氣清新溫和。透過云層的淡淡陽光,勾勒出遠處阿爾卑斯山脈的細小輪廓。稀疏的樹木在周圍這片貧瘠荒蕪的山嶺上頑強地生存著,巖石和山毛櫸遍布于嶙峋的亞平寧山脊。從這里流出的阿爾諾河,滋養了這邊的綠色并且使這里有上千年歷史的山毛櫸、栗樹和冷杉長得十分茂盛。

不遠處,就是阿西斯在圣方濟各看見基督在阿爾佛尼阿山上顯圣的地方。這是一塊能夠走近人們空虛的心靈和展現大自然本來的秘密并且具有宗教和深層魅力的地方。

在有眼力的石匠心目中,灰白色的巖石是充滿生機的親密伙伴。人們修整著巖石,創造出巖石雕刻。巖石也塑造著這里人們的意志和性格,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在這里的祖先早就開始在山嶺上采石,運出山,他們還利用這些巖石建造起雄偉的宮殿、教堂和一座輝煌的城市。

當時的歐洲,還處在中世紀的末期,人們的思想還沒有從基督教的觀念中走出來,人們的思想可以說相當混亂。尤其是在意大利這樣一個宗教勢力強大的國度。

不過意大利在當時已經走在了歐洲的前列,率先完成了從封建主義走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階級準備、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

14世紀,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等地,隨著工場生產規模和生產技術不斷發展,富裕的匠師和大作坊主逐漸取得與自身經濟地位相適應的社會地位,他們將本階級的價值觀、思想文化提升為社會主流,逐漸成了新興資產階級。

當時的新興資產階級剛剛登上歷史舞臺,是正在成長的新生力量,為抗衡并最終戰勝頑固保守、愚昧殘暴的天主教會,他們必須找到一種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武裝自己并且能喚起大眾的覺醒意識,同時還不能是暴力和革命形式。

于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把希望放在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因為古羅馬時期是歐洲人引以為豪的光輝時代,是歐洲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新興的資產階級決定把古羅馬時期的古典自然科學、哲學、文學、藝術等拿來作為武器同天主教會作斗爭。

于是,資產階級積極倡導復活、再生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掀起了從文化到社會各領域的變革活動,文藝復興即由此而得名。

這樣的社會時代背景,對于米開朗基羅來說有很大影響,甚至為他的一生奠定了基礎,讓他更容易接近藝術,并甘愿為之獻出自己一生的心血。

米開朗基羅所在的家族名叫博納羅蒂家族,是佛羅倫薩地區的世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當時的意大利,地位僅次于美迪奇家族。雖然由于時勢的發展,貴族階層已經沒有封建社會的那么多特權了,但還是很受人敬仰的。

米開朗基羅的父親是卡普雷塞和丘西的最高行政長官,他同其他貴族階層的人一樣,非常看重自己的家族,非常愛面子。他還是個脾氣暴烈、喜歡煩躁,而且害怕上帝的人。

在這樣的家族環境里長大的孩子,天生有一種自豪感,而且甘愿為自己家族犧牲自己的一切。然而在這樣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貴族注定會是悲劇的結果,因為他們是一個沒落的階層,他們必須要適應新的生活。他們必然成為新舊思想的跑馬場,混亂的思想讓他們的人生充滿矛盾和悲哀。

米開朗基羅的母親也來自當地的一個貴族家庭,有著良好的修養,不過米開朗基羅對她的印象并不深刻,因為他們接觸的時間太少了。

當米開朗基羅來到人世的時候,他已經有一個哥哥,名叫利奧那多,不過對于一個喜歡孩子的貴族家庭,有了一個新的生命還是讓人興奮的。

當時父親抱著小米開朗基羅親了又親。“嗨,多強壯的小伙子,這才是咱們博納羅蒂家族的后代。”

看著父子兩個親熱的樣子,母親幸福地微笑著,感受著家的溫暖。這時候說話聲把利奧那多吵醒了,他揉一揉眼睛,2歲的他還不知道自己已當哥哥了。

時間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小米開朗基羅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在不斷地幸福成長。然而這個時候,母親又有了新的孩子,原來的一個孩子就夠他們忙的了,現在孩子接二連三地出生,的確讓母親有點招架不過來,家里沒有那么多傭人,而且最主要的是奶水根本不夠孩子吃的,這可如何是好呢?

疲憊的母親經常拖著懷孕的身體,抱著弟弟博納羅托,一手拉著小米開朗基羅,后面還跟利奧那多。晚上的時候,母親經常累得直不起腰,有時她忍不住向自己的丈夫抱怨。

丈夫雖然脾氣不好,但對于自己的妻子還是非常愛的,他也非常理解自己妻子的難處,可是家里實在沒有那么多錢找專門照看孩子的傭人,而且孩子也只喜歡和母親待在一起。

這個時候,別人介紹來了一個女人,她愿意帶小米開朗基羅,只要很少的錢就行,不過得把孩子帶到自己家里養。這正符合米開朗基羅家里的情況,孩子不經常見母親,也就不會天天跟著母親不放了,那樣母親的重擔也就可以稍微減輕點。

就這樣,米開朗基羅被送到塞蒂涅阿諾的一個石匠的妻子那兒喂養。后來,他經常開玩笑地說,他的雕塑家的志向源于這石匠妻子的乳汁。

在這個新家庭里,米開朗基羅接觸到了許多新的東西,這是他很少見到的,因為家里的管教比較嚴格,他很少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而在石匠家里,一切東西對于他來說,都是那么有趣。

天空也顯得格外藍,偶爾有幾只小鳥在上面飛過,有時還落在門外的柴草堆上,還有母雞、小豬,這些讓米開朗基羅很快忘記了離開母親的痛苦。

在小米開朗基羅的眼里,石匠家里的空間雖然很小,卻很有趣,他能夠爬上粗笨的椅子玩耍,去拿桌上的任何東西。地上爬的小蟲,墻上掛的圣母像,門外堆的石頭,都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甚至對石匠那沾滿石粉的粗壯手掌上粗粗細細的紋路都感到好奇,他總是瞪大眼睛尋找一切有趣的東西。

在這里,米開朗基羅還接觸到了一個新的事物,那就是石雕。那個石匠叔叔一天到晚手里都拿著錘子、鑿子,在那一塊塊的石頭上“叮叮當當”地敲得石頭火星四冒。

那時候米開朗基羅年紀還小,他不知道這是在干什么,但是他卻對雕刻有了很深的印象,這成為他后來一輩子都不可磨滅的記憶。他覺得石匠的雕刻技藝實在是太奇妙了,堅硬的石頭被像畫粉一樣拉長,搓圓,變成一件件可愛的東西。他也想用一只手拿起鑿子,一只手拿起錘子。

有的時候,他忍不住上前去幫忙,石匠叔叔總是停下來,然后用粗糙的大手在他的頭上撫摸著,并給他一把小錘子,讓他去一邊的石頭上敲。

這樣,小米開朗基羅就很高興地跑到了一邊,然后也像石匠那樣在石頭上認真地敲起來。

可是往往正在敲得高興的時候,石匠的妻子就來了,一看到小米開朗基羅在敲石頭,就大叫著說:“天啊!這可不是你要干的活,把小指頭敲壞了可不是鬧著玩的,快把錘子給我。”

小米開朗基羅可不干,他一個勁地后退,還不忘用錘子敲一下石頭:“我要敲嘛!我要敲嘛!我也要做石雕。”

這時石匠妻子趕快從口袋里拿出一些好吃的,塞進米開朗基羅的手里,又趁他不注意,拿走了他的小錘子。

小米開朗基羅的童年就這樣在石匠家里度過了,雖然沒有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可是他并沒有感到多少不快樂。

米開朗基羅住在石匠家的這些年里,他很少回自己的家,在他的印象里,好像只回去過一次。

那是因為母親在生下自己最小的一個弟弟后去世了,父親把米開朗基羅接到家里,和母親見最后的一面。

那個時候,米開朗基羅才五六歲的樣子,所以并不知道失去母親對于自己有什么影響。再說,他一直與石匠夫妻在一起,與父母的關系就顯得有些淡薄。

又過了幾年,這時候米開朗基羅已經10歲了。40多歲的父親續娶了一位年輕能干的妻子,所以全家要遷往佛羅倫薩,米開朗基羅當然也必須跟著一起去。

在與石匠夫妻戀戀不舍地告別后,米開朗基羅來到了自己在佛羅倫薩城的新家里。在這里,他見到了自己的哥哥和3個弟弟,他在石匠家的幾年,母親又給自己生了兩個小弟弟,他們分別是喬凡·西莫內和西吉斯蒙多。

佛羅倫薩是意大利的中部城市,文藝復興的發祥地,位于該市中心的圓頂大教堂和市議政廳象征著佛羅倫薩的時代精神:既有尖銳的政治批評,又有美好的藝術創造。

米開朗基羅站在穿城而過的阿爾諾河邊,驚嘆著這15世紀的城市風景畫,夕陽下的粼粼水面,葡萄藤覆蓋的庭院露出一角,高聳的鐘樓旁飛過幾只鴿子。

喜歡上藝術之神

從鄉下來到佛羅倫薩,米開朗基羅一下子來到了當時世界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方,這里的資本主義發展走在了當時世界的最前列,新的文化思想與舊的文化思想并存,人們正在遭遇嚴重的信仰危機。

在佛羅倫薩,一座座黑暗的宮殿,塔樓如長矛直戳天空,山丘蜿蜒枯索,在淡藍色的天空中呈一條條的細線,一叢叢的小杉樹和一條銀色的橄欖樹林如波浪般地起伏著。

在佛羅倫薩,一切都在講究典雅高貴。洛朗·德·美迪奇那略帶嘲諷的蒼白面容,馬基雅維里的大嘴巴,波提切利名畫《春天》里的淡金色頭發、貧血病的維納斯,這一切相會在一起。

在佛羅倫薩,人人都是自由的,而個個又是專橫的,人們狂熱,驕傲,神經質,沉溺于所有的瘋狂盲目之中,被各種宗教的或社會的歇斯底里所震顫,生活是既舒適得像在天堂而又極墮落像地獄一般。

在佛羅倫薩,公民們聰明、偏狹、熱情、易怒、口若利劍,生性多疑,互相窺探,彼此猜忌,你撕我咬。

在佛羅倫薩,列奧納多·達芬奇的自由思想沒有人欣賞,所以,他也只能像一個英格蘭清教徒似的在幻夢般的神秘主義中終其一生。而薩伏那洛拉卻讓他的僧侶們圍著焚燒藝術作品的火堆轉著圈跳舞,慶祝勝利。可是,3年后,佛羅倫薩的思潮卻死灰復燃,燒死了薩伏那洛拉這個先知先覺者。

來到在佛羅倫薩的家后,父親很快就給米開朗基羅找了一個學校。在來到學校前,米開朗基羅已背熟了父親經常嘮叨的那句話:“孩子,我要送你去深造,將來像佛羅倫薩的所有富豪一樣,紅衣主教也會和你親切地打招呼。”

不過學校的課程米開朗基羅并不是很喜歡,特別是那些枯燥無味的拉丁文和讓米開朗基羅感到無聊與僵化的基督教文化,他需要新的思想、新的東西來實現自己的想象。所以在學校里,最吸引他的只有素描。

不過,這可不是博納羅蒂家族里的人喜歡做的事情,在他們眼里,藝術可不是個體面的工作,他們需要的是虔誠的基督徒,需要的是在政府部門里任行政長官。

在米開朗基羅的父親及兄弟們的眼里,除了那些頌揚基督的藝術還有一點存在的價值外,其他藝術都是對基督的褻瀆,應該丟棄到垃圾堆里。

在米開朗基羅的父親看來,博納羅蒂家族的人,應該像皮蒂、斯福齊、美迪奇等世家貴族一樣,自己的兒子們都應該經商或者做官,成為一個銀行家,而不是一個什么窮困的藝術家。

正是因為這個,米開朗基羅被父親及叔叔伯伯們瞧不起,并且常挨他們的毆打,他們把對藝術家這一行當的仇恨,發泄在了米開朗基羅身上,他們以家里有一個藝術家而感到恥辱。因此,他自幼便懂得了人生的兇險,并嘗到精神上的孤獨。

雖然母親去世后,父親又娶了個繼母,而且繼母對自己也是相當不錯的,但是米開朗基羅卻從來不開心。他感到自己在這個家里就是多余的,他認為自己與這個家族有點格格不入。

但是,米開朗基羅從來也沒有恨過這個家,他只是感覺自己與這個家族里的其他人不一樣,他甚至非常愛這個家。從這里可以看到,小米開朗基羅的心理矛盾。

米開朗基羅生性固執,決定了的志向是不可能改變的,雖然自己在這個家族里,是第一個喜歡并從事藝術的,雖然面臨著巨大的阻力,可是他并沒有放棄。

而且由于米開朗基羅從小一直沒有在家生活,在石匠家里一直受到保護和溺愛,很少有自己得不到的東西,現在雖然是在家里,有許多嚴厲的長輩,還有哥哥弟弟,可是他并不能一下子改變自己的性格,他不會輕易地對別人屈服的。

父親一看到米開朗基羅拿著畫板,就氣不打一處來,開始還忍住沒有發火,只勸告米開朗基羅不要再畫畫,因為博納羅蒂家族就沒有干這個的,可是看看米開朗基羅沒有一點改過的樣子,就生氣了。一次,他狠狠教訓了米開朗基羅一頓,他認為這個孩子真是在石匠家里被寵壞了,揍他一頓他就再也不敢不聽話了。

可是結果并沒有像父親預料的那樣,米開朗基羅不但沒有改過的表示,而且一邊哭一邊說:“我們家族為什么就不能畫畫,難道以前沒有人畫畫我就不能畫畫嗎?我就要畫畫,偏要畫畫。”

半夜里的風越刮越大,不知哪家的窗戶沒關緊,發出“哐啷、哐啷”的聲音,窗臺上的一只野貓瞪著發亮的綠眼睛,對著床上的米開朗基羅叫了一聲。他的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稍微一動,就像火炙一般的疼痛。

“不,我沒有罪,萬能的上帝知道。”他死死地咬住被子。同睡在一張床上的大弟弟無意中伸腿蹬了他一下,疼得他差點叫起來。

現在的米開朗基羅確實有點恨父親,恨自己的叔叔了,他也恨哥哥只會畫十字,因為這里沒有人同情他,甚至連句寬慰話也沒有,小弟弟還對他做鬼臉。

不過還好,米開朗基羅還有一個繼母,父親走后,他拿著燭臺上樓來了。繼母用手輕輕摸了摸他滾燙的額頭,嘆了口氣,米開朗基羅看見她的眼淚竟然流下來了。然后她又用濕毛巾浸在冷水里弄濕后,敷在米開朗基羅的頭上。米開朗基羅感覺到了一種母親的溫暖,他感激自己的繼母在沒有人關心自己的時候,給予自己的愛。

不久,米開朗基羅身體復原了。他沒有聽從父親的教導改變志向,而是從此變得更加大膽,以前還是偷偷地畫,現在不僅沒有一點收斂的意思,而且經常不知道跑到哪里去寫生了,很晚才回家。見到父親也只是簡單地問候一下,沒有任何多余的話。

看著兒子這么倔強,父親也只有嘆氣了!這可真是父子天性,自己年輕的時候其實不也是這樣嗎,為什么要苛求自己的兒子呢?兒大不由爹,愛干什么干什么吧!米開朗基羅就憑著這點意志,最終戰勝了父親想改變兒子思想的意圖。

隨著時間推移,米開朗基羅的繪畫生涯也有3年了,他已經13歲了。現在學校的素描課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米開朗基羅的需要,他急需一個比較專業的老師進行指導。

可是到哪里去找這樣一個老師呢?家里人根本就不支持自己畫畫,拜師學藝可是要花錢的,父親會給錢讓自己找老師嗎?

看來找個好老師只能在想象中了,米開朗基羅悲觀地想。不過,這個米開朗基羅并沒有消沉,只要開始畫畫,他的心情一下子就陶醉在其中了,他的整個人都被藝術吸引了。在畫畫的時候,他甚至忘記了饑餓,忘記了睡覺。

由于米開朗基羅經常在外面進行寫生,也逐漸接觸到一些畫畫的人,其中一個叫哥拉那的人,與他十分要好。

第一次看到米開朗基羅的畫后,哥拉那就問他在哪個畫家的門下學習,當聽說米開朗基羅只是在學校的素描課上學的畫畫后,感到非常吃驚。他認為米開朗基羅真是個天才,一定要帶他見自己的老師多梅尼科·吉蘭達約。

吉蘭達約的大名米開朗基羅可是早就聽說了,他可是當時一個著名的畫家,他的素描課老師就曾跟吉蘭達約學習過,還曾經不止一次地對自己的學生提到過這個畫家。

1449年,吉蘭達約生于佛羅倫薩金屬花環制造工家庭,小的時候曾隨父親學做金工,后來改行學習了繪畫與雕刻。他的老師是著名雕刻家、著名畫家波拉尤奧羅和委羅基奧。吉蘭達約是一位集各家之長,擁有自己藝術風格的畫家。

吉蘭達約的藝術集15世紀后半期意大利美術成功之大成,因此在畫壇享有盛譽。

吉蘭達約的色彩和色調的新鮮感,在當時的佛羅倫薩是第一流的,他還善于把建筑、雕塑和人物融合在統一的繪畫空間里,他在處理人物形象時重視人物個性的描繪,所以他的繪畫被稱之為15世紀佛羅倫薩繪畫成就的總結。

這個時候的吉蘭達約正處在自己事業最旺盛的時期,他剛剛接受一項任務,就是創作新圣瑪利亞教堂諾韋拉歌壇上的壁畫,這將成為他一生最偉大的代表作。

當自己的朋友說要把自己引見給著名的畫家吉蘭達約的時候,米開朗基羅高興地跳了起來。不過他又有點擔心,因為這可是第一次見這么大的畫家,他這個業余愛好者會不會讓名畫家看不起呢?

哥拉那看米開朗基羅開始非常高興,后來又有些猶豫,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心事。他寬慰米開朗基羅說:“吉蘭達約可是個好老師,他非常平易近人,不會看不起你的,你放心吧!”

就這樣,他們約定在下一周,一起去見吉蘭達約。

短暫的學畫生涯

時間很快到了,米開朗基羅順利見到了吉蘭達約。吉蘭達約的確如哥拉那說的那樣,沒有多少架子。

哥拉那首先向自己的老師介紹了一下米開朗基羅,他說:“先生,這是博納羅蒂家的孩子,名叫米開朗基羅。他的畫藝不錯,想得到先生的指點。”

吉蘭達約當時正在畫室畫畫,抬起頭來打量了一下米開朗基羅。只見面前的這個年輕人身材細長,面頰消瘦,濃密的黑發,眼睛特別有神。米開朗基羅也抬頭看了看吉蘭達約,這是一個中年人,身材并不很高大,眼睛有些微的笑意,頭發有些灰白,不過看起來挺有精神。

“哦,米開朗基羅先生,你在哪位畫家門下學過藝呢?”

“先生,我沒有專門學過繪畫,只是在學校的素描課上學過一些,我們的素描老師經常提到您的大名……”

米開朗基羅一邊說著,一邊雙手遞上了自己帶來的一些畫作。“先生,這是平時的一些寫生,請先生給予指點。”

吉蘭達約接過米開朗基羅遞過來的幾幅畫,隨便翻看了幾張,發現米開朗基羅的寫生筆法雖然有些笨拙,但是卻有一種特別震動人的力量,有一種刀劈斧鑿的感覺。

他微笑著拍了一下米開朗基羅的肩膀,“畫得還不錯,小伙子!你愿意來這里跟我學習嗎?”

聽到吉蘭達約的贊賞,米開朗基羅非常高興,他連忙說:“當然,當然愿意。不過……”

米開朗基羅欲言又止,吉蘭達約盯著米開朗基羅的眼睛看了一下,想從中知道他想說什么。

“你愿意來的話,明天就可以來學習。你不想來學習嗎?”吉蘭達約殷切地問。

“不是,可是我交不起學費……”米開朗基羅一邊說一邊紅著臉低下了頭。

“你不是博納羅蒂家的人嗎,你父親還能拿不出這幾個金幣來?”

“我父親是不讓我學繪畫的,他聽說我出來拜師一定不會出錢支持我,所以……”

“嗯……那也沒有關系,只要你愿意學,你明天來吧,我不收你的學費。”就這樣,米開朗基羅成了吉蘭達約的弟子,開始了自己真正的藝術之路。

第二天清晨,米開朗基羅早早地就來到畫室,畫室的天花板很高,中間是一張長條桌子,上面擺著畫畫的各種雜物,散發出油彩的刺鼻氣味。

這時候畫室里還沒有人,所以非常安靜。米開朗基羅打量著畫室里的一切,老師吉蘭達約的桌子在畫室的高臺上,整整齊齊地擺著鉛筆、畫筆、速寫本,沿墻掛鉤上掛著其他器具。

正在到處打量的米開朗基羅忽然看到一個東西,那正是吉蘭達約的畫稿,就在他的畫架上,雖然蒙得非常嚴實,但米開朗基羅知道下面一定有東西。米開朗基羅非常好奇,不知道這位藝術家的畫稿是什么樣子的。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米開朗基羅想打開畫稿看一下,雖然他有點猶豫,但還是小心翼翼地將吉蘭達約的畫卷展開了。畫卷正是吉蘭達約這幾天苦苦思索而創作的壁畫草圖。以后拓畫在圣瑪麗亞諾維拉教堂整個圣壇兩壁上,一組表現圣母生平,一組表現圣約翰生平,這是佛羅倫薩富商托爾納博尼的訂單內容。

米開朗基羅瞪大了眼睛,仔細地看著老師的畫作,并細細地觀察著其中的每一筆線條。畫稿構圖簡潔生動,而且還出現了現實中的婦女形象,從畫稿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吉蘭達約的藝術構思。

突然他有了臨摹的渴望,于是趕快拿起筆和一張紙,在一邊臨摹起來,開始由于緊張,線條畫得非常糟糕,不過畫了幾筆后,米開朗基羅的情緒漸漸平穩了,碳筆下的線條也變得流暢起來。通過臨摹,平時一直捉摸不透的疑團似乎也得到了解釋。

就在米開朗基羅沉浸在繪畫之中時,吉蘭達約威嚴的聲音突然在身后響起了,“你沒有權力偷看。”米開朗基羅由于擔心責罰,想遮住桌上的畫卷,卻在轉身的時候把手中的碳筆落在地上。

吉蘭達約看了一眼米開朗基羅臨摹的畫,又看了他驚慌的樣子,語氣緩和了一下說:“回你的桌子上吧,很快要上課了,你的同學也要來了。”

畫徒們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寫生,在吉蘭達約的指點下,米開朗基羅的畫藝進步得很快。在繪畫的間歇,吉蘭達約也指點他進行一些雕刻。吉蘭達約發現,米開朗基羅的個性風格在雕刻中顯得更加合適,有的作品簡直讓這個做老師的都有點忌妒了。

米開朗基羅在繪畫時,越來越顯示出一種反叛精神。他不太喜歡基督教藝術的清規戒律,更喜歡一種自由的創作,他喜歡表現人體美,而不是基督教的病態美。

當然這也與文藝復興的社會思潮有一定關系,13世紀晚期的佛羅倫薩,已經出現了最早的文藝復興思潮,特別是在但丁、彼特拉克的著作以及喬托的繪作誕生的時代。到米開朗基羅的時代,文藝復興已經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文藝復興特別崇尚古希臘羅馬的藝術作風,大力提倡健康的人體藝術美。

雖然吉蘭達約一再告誡米開朗基羅,必須多畫穿上衣服的人像,這樣才能得到上流社會的認可,但是米開朗基羅不滿足整天去臨摹穿著寬大衣服的人物形象。

對于一切有益的事情,吉蘭達約的畫室都采取一種相對開明的態度,他非常主張博采眾長,鼓勵學生的求知欲。在跟隨吉蘭達約學藝的這段時間里,米開朗基羅學習了許多繪畫藝術知識,為后來的發展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然而,米開朗基羅的繪畫藝術之路并沒有走太遠,因為米開朗基羅發現繪畫并不能使自己得到完全滿足,他渴望一種更了不起的藝術,他需要新的藝術激情,他感到繪畫已經不能再使他的心靈得到安慰,不能再讓他悸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他希望得到一些更有質感的東西,那樣感覺更加實在一些。

可是那是什么呢?雕刻,對就是雕刻。

有一天,米開朗基羅終于認識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是雕刻,而不是現在所學習的繪畫。

那是在一次雕刻創作之后,他欣賞著自己利用業余時間創作的作品,感到從沒有過的感覺,這不是自己在作畫之后的興奮,這是一種創作帶來的激情,他感到自己的整個生命都燃燒了,這正是他一直渴望得到的。相比繪畫而言,他更喜歡立體空間的雕刻藝術,那比這平面的繪畫更過癮,更富有自由的造型想象力。

當米開朗基羅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他感到自己全身的血液都沸騰起來了,他現在找到了自己要終身從事的事業,他一定要成為一個偉大的雕刻家,他要世界都知道自己的名字,他要創作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品,他要成為博納羅蒂家族的驕傲,而不是像父親說的那樣,只會給家族的臉上抹黑。

現在米開朗基羅的心里,已經有一個偉大的名字,那就是有名的多納泰羅。多納泰羅是15世紀最杰出的雕塑家,也是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第一代美術家,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美術家的共同特點是推崇和借鑒古典美術,多納泰羅自然也不例外,多納泰羅一生創作了大量生氣盎然、莊重從容的雕塑作品。

多納泰羅運用古希臘人創立的對應構圖方式,向人們展現一位形體比例和結構都十分準確的少年形象。這位圣經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征,而是一個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生命。他的代表作品有《圣喬治像》、《加塔梅拉達騎馬像》等。

米開朗基羅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一個和多納泰羅一樣偉大的文藝復興藝術家,這就是他現在最高的理想,他要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當打定了主意以后,米開朗基羅找到了自己的老師吉蘭達約,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說了出來。

吉蘭達約聽了自己學生的想法,知道這是要離開自己了,不過他心里也非常贊同,因為他也發現了自己學生身上的這種藝術潛質。于是爽快地答應了,就這樣,他們一年多的師徒就這樣匆匆結束了。

有人說,米開朗基羅之所以離開自己的老師吉蘭達約,是因為他最初的幾件作品獲得極大的成功,他的老師因此忌妒起他這個學生來,并因此直接導致他們的師生關系破裂。也有人說是吉蘭達約首先發現了米開朗基羅的雕刻才能,主動指導學生另投師門的。

這其中的真正原因,恐怕誰也說不清了。不過米開朗基羅的確跟隨吉蘭達約學過藝,并從中得到了許多有益的教誨,這應該是真實無誤的,這從米開朗基羅后來的藝術作品也能夠看得出來。

就這樣,米開朗基羅開始了新的藝術之路,盡管這離繪畫藝術并不是很遠,但畢竟是一個不同的領域,自己并沒有多少這方面的經驗,也沒有真正地專心學習過,所以他想盡快找一個新的老師,最好是能夠像多納泰羅那樣的偉大人物。

新的藝術愛好

經過選擇,米開朗基羅很快轉入洛朗·德·美迪奇在圣馬可花園開辦的雕塑學校,在這里的老師是貝托爾多,他是多納泰羅的弟子。米開朗基羅敬佩的多納泰羅早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經不在了,現在能夠跟他的弟子學藝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貝托爾多個子不高,頭發已經花白,頭上還戴著一個頭巾,褲腿上沾滿了大理石的石粉。在他的眼里,每塊大理石都是美味佳肴,所以這也導致了他喜歡烹調。

第一次見面,貝托爾多問米開朗基羅是否想學雕刻,而這個問題在米開朗基羅看來分明是在懷疑自己的能力和決心。米開朗基羅覺得自己的自尊心頓時受到了傷害,于是,他漲紅著臉,咬咬嘴唇,點了點頭表示自己非常想學雕刻。

“多納泰羅的雕刻技藝,可不僅僅體現在鑿子和錘子上,你來這里首先要做的和原來一樣,還是繪畫。懂嗎?沒有這個基礎,雕刻是不可能的。”貝托爾多好像并沒有感覺到米開朗基羅的窘迫,繼續在向米開朗基羅說著。

“這里可不是吉蘭達約的畫室,美迪奇庭園只歡迎有教養、彬彬有禮的來訪者。”米開朗基羅這才體會到以前在吉蘭達約畫室的溫暖,哪怕是師兄們惡作劇的笑聲,也是發自內心的。

不過,接下來的日子還不錯。雖然在這里的老師總是讓他繪畫,不讓他進行雕刻,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老師總算答應他進行雕塑了。當然不是用大理石,而是用泥土和蠟,那個貝托爾多一再強調,當初自己的老師教自己的時候,就是這樣教導的,這是一個必經階段,哪怕已經開始在大理石上進行創作了,也要用泥土做出一個樣本來,這樣才能做出更完美的藝術品。

不過這也不錯了,米開朗基羅感覺自己的手離大理石越來越近了,他希望自己早一天拿起錘子和鑿子,在大理石塊上進行敲打。

當米開朗基羅的學藝生涯進行到第六個月的時候,終于得到貝托爾多的應允,讓他雕刻一個老年人的頭像。

那天真的很巧,美迪奇親王剛好來這里視察工作,他一眼就看到了那個專心致志進行雕刻的年輕人。當然米開朗基羅不是因為親王才這么專心,他一直都是這樣。而且這可是他在這里的第一件雕刻作品,他當然是非常認真了。

看來,美迪奇親王對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很感興趣,他圍著看了好久,最后說:“年輕人,雕刻得不錯,不過還有一個缺點,老年人的牙齒一般都不會太好,缺一兩個看起來更真實一些。”

米開朗基羅聽到親王這樣說,不禁靈機一動,于是回答說:“親王陛下,你說得太對了,不過我還沒有完成呢!”

一邊說,米開朗基羅一邊動手,一會兒,那個老人雕像的嘴里就少了一顆牙。“現在看起來是不是好多了,親王陛下!”

美迪奇看到米開朗基羅這么機靈,非常高興地說:“是的,現在的確是好多了。今天你可以到我的莊園里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吃個飯嗎!”

當天晚上,米開朗基羅就來到了美迪奇的宮殿里,在這里,美迪奇對他大加夸獎,他說:“貝托爾多早就發現了你的天才,你會成為多納泰羅的出色繼承人,甚至超過。”

說著,美迪奇還拿起一個蠟制樣品說:“這上面有你的語言,你的歌聲,還有你的堅強意志,我說的對嗎?”

米開朗基羅的心底涌起一股熱流,猛然沖散了他長期以來積壓的屈辱、憂慮和孤獨感。

從此,米開朗基羅不僅得到親王允許經常和他的兒子們同桌共餐,而且還可以住在宮殿里,每個月得到5個金幣的薪水。這對于一個沒有任何職位的年輕人來說,無異是一種恩賜,但是米開朗基羅并不以此為榮耀,他似乎很少關注自己的生活,而是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自己的藝術夢想中。

現在,少年米開朗基羅身處意大利文藝復興的中心,在洛朗·德·美迪奇在圣馬可花園開辦的雕塑學校,有著名的瑪西爾·菲辛、伯尼維埃尼和昂吉·波利齊亞諾,在他的宮殿里,匯集著不計其數的藝術品。米開朗基羅在這里真是大開眼界,見到了許多古希臘羅馬的雕刻藝術作品。

米開朗基羅陶醉于古代藝術家們的思想之中,由于沉湎于古代生活中,他的心靈充滿了古代精神,他貪婪地吸收著古代收藏品之中的藝術養料,沐浴在柏拉圖門徒們的博學的和詩意的氛圍之中,慢慢地,他變成了一位古希臘雕塑家。

每天,當米開朗基羅拿起鑿子和錘子,仿佛又回到了兒童時代,耳邊響起了母親低聲的祈禱,眼前呈現出奶媽家門口的情景。米開朗基羅與大理石息息相通。當他不耐煩,甚至發怒的時候,大理石就會呲牙咧嘴地報復,好端端的石料會突然出現一塊結疤,一個丑陋的空心窟窿。

米開朗基羅同情這些被遺棄的大理石邊角料,也知道它們各自的不同顏色在顯示著自己的脾性,渴望成為藝術長廊中的精品。他憑著自己的天賦感覺,揮起錘子,手中的鑿子有規律地移動,“當當”的韻律響起,大理石表面便出現了點、橫、豎、交叉各種形狀。

就這樣,在貝托爾多的指導下,米開朗基羅完成了他少年時期的第一件雕刻藝術《階梯旁的圣母》。這部作品以圣母懷抱嬰孩耶穌側身坐于梯旁的姿勢,表現了當時雕刻中罕見的粗樸壯實的形象,尤以姿態的沉靜莊重深得古典風格的精髓。

米開朗基羅在這件浮雕上已開始采用“過度琢磨”的技法,先用銼刀銼去粗糙表面,然后用細砂紙精心細磨,最后讓石塊磨出鮮亮的大理石晶粒,凸顯高光部位,整體作品具有濃厚堅實的質感,這高超技法的秘訣正是貝托爾多悉心傳授的。

當時美迪奇親王曾專門請了許多當時有名的學者觀看,書房的厚實大門開了,從出來的學者臉上的神色和相互交談的舉止上已看出,米開朗基羅的浮雕作品獲得了成功。米開朗基羅松開了貝托爾多粗糙的手,激動地看著對方的眼睛,幾秒鐘后,師徒倆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不久,米開朗基羅又創作出了著名的《半人半馬怪與拉庇泰人之戰》。半人半馬怪是希臘神話中的角色,是貼撒里國王伊克西翁和云的產物。半人半馬怪有很多分類,有的擁有人的身體和四肢,但從腰部向后卻延伸出馬的軀干和后腿,有的擁有一雙翅膀,有的還長有一對馬的耳朵。

半人半馬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它們常像獵人一樣裝束,近東地區的人們把半人馬當作自己的守護神。中世紀時期藝術品中人馬怪成為常客,例如著名的貝葉掛毯里就繪有它的形象。

米開朗基羅的雕刻作品反映的是一場半人半馬怪物的逼真混戰,人妖混雜,戰況空前激烈,開始顯示了米開朗基羅集中一切注意于人體表現,特別是強力運動的人體表現的個人風格。

同時,《半人半馬怪與拉庇泰人之戰》充滿希臘裸體的勻稱美,是一則遠古神話在文藝復興世界中的再生。這座只有不屈不撓的力與美占主導的威嚴的淺浮雕,反映出少年米開朗基羅的勇敢心靈及其粗獷的雕刻人物的手法。

多納泰羅大師的作品以含蓄、細膩的典雅風格,表現新時代的英雄主義。而米開朗基羅則大膽地撕下溫情脈脈的紗巾,赤裸裸地呈露出瘋狂廝殺的場面。

仇恨的目光,扭曲的軀體,吼叫的斗士,痛苦掙扎的傷者,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在每個人的緊張肌肉上。這是生與死、黑暗與光明的殊死較量,這是不屈服命運而終于沖出苦悶陰影的理想英雄象征,這是吹響人文主義勝利號角的時代旋律,米開朗基羅在這段時期中的生活十分愜意,可是短暫的幸運之后,一次悲慘的遭遇卻對他的肉體和精神帶來嚴重的創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盛区| 临邑县| 西宁市| 虎林市| 鹤峰县| 罗平县| 岢岚县| 九江县| 郎溪县| 上虞市| 浮梁县| 井陉县| 江都市| 依兰县| 集贤县| 类乌齐县| 礼泉县| 团风县| 龙江县| 新河县| 华蓥市| 芦溪县| 双流县| 辽阳县| 枝江市| 集贤县| 札达县| 虎林市| 漯河市| 拜城县| 佛山市| 禄丰县| 云和县| 兴业县| 克山县| 山丹县| 天门市| 长顺县| 丹凤县| 武宁县| 新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