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上,亮如白晝。一輪玄月慢慢移動,時而隱在白色的云朵后,時而又露出皎潔的面容。萬籟俱寂,只偶爾還有幾聲蛐蛐的低吟鳴叫。
臥室的燈光里,朱瞻基望著傾城,她身形迤邐,穿一身素色的長裙,上身套了一件同樣顏色的比襟扣甲,頭發很隨意地挽了一個云髻,一只碧玉步搖斜插于黑亮的青絲之中。未施粉黛的俏面仿若第一次見她時,嬰兒般白皙稚嫩,粉粉淡淡的猶如剛剛出水的一只芙蓉,清新靚麗脫俗超凡。朱瞻基心里頓時涌出無限愛憐,滿足和寧靜。覺得他的傾城永遠都是這樣令他著迷,卻也說不出這是為什么。也許就是這樣,傾城只是傾城,她之所以傾國傾城,只在于這世間她是唯一一個讓自己喜歡的女人。而她也正巧被外祖母彭城伯夫人帶到了皇宮,從而喜歡上了朱瞻基,就這么簡單。
傾城的美外在又內在,她不溫不火,不妖不艷,儀態萬方,純潔高貴,典雅的像個東方女神。朱瞻基發自內心的笑了,快步上前伸開雙臂將傾城攬入懷抱。
隨著一聲輕呼,傾城滿面羞紅地埋首在他的懷中,醉意朦朧般貪婪地聞著朱瞻基身上的味道,沒有煙味,也沒有酒味,只有淡淡的青草氣息沁入心脾。傾城的臉上悄然綻開了一朵令人沉醉的笑顏花朵。
出宮的日子對于朱瞻基來說,是最自在而快活的。回想起宮中他作為皇家男兒“為皇家開枝散葉,繁衍子孫”的那種種馬般的生涯,真是猶如噩夢苦不堪言。如今是再也不用為了還能安然的站在傾城面前,得把自己連洗三遍水,衣服也是洗而再洗熏而再熏了。
又想起久無音訊一直愛慕傾城的漢王世子堂弟朱瞻壑,如今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他娶不到傾城卻退而求其次娶了傾城的丫鬟春雨,是不是死心了?過得還好嗎?想到這些,朱瞻基暗暗在心里說:
“傾城,你是我朱瞻基的女人,我不會讓你后悔所托非人,只想讓你一輩子幸福快樂。”
“殿下,夜深了,明天還要早早起來上路去佛光寺,你也乏了,安歇吧?”
耳邊傳來傾城柔柔的耳語聲。朱瞻基回過神來,答應了一聲:
“嗯,好。”
又躬身低下頭在傾城額頭上抵了一下,這才放開手沐浴更衣去了。
清晨,一輪紅日初升。早飯時,勤勞的管家已著人打點好行裝,套好車馬,帶足飲水,萬事俱備。這時老莊主正帶著一大幫人手提、肩扛、車推的趕來送行,一見朱瞻基和沈海波就笑咪咪的說:
“這都是自各家養的雞、鴨、兔、羊,一早才宰殺了烤制好的。水果和青菜、米也是村子里產的,帶著路上吃。窮家富路,另有一點盤纏給你們帶上,這是我全村人的一點心意,難報沈公爺當年大恩之萬一,二位公子千萬不要嫌棄!”
朱瞻基、沈海波一聽這可如何了得,急忙推辭道:
“老莊主客氣了,心意我們收下,東西和銀子卻就不必了,我們幾十個人前來莊上吃住討擾一番,已是過意不去,豈能臨走又讓莊里鄉親如此的破費!”
雙方推來讓去,一番激烈的討價還價。鄉親們真心實意,盛情難卻,最后只好達成讓步,朱瞻基將車上剩余的蜀錦送給鄉親們,留下肉食、水果青菜和部分糧米,也是裝了滿滿兩大車。
車隊漸行漸遠,離開村子已是很遠了,還能看到老莊主及村里鄉親們站在那里送別的身影。車上的傾城,無情和無心及英寧都眼圈紅紅的,想著老莊主流著眼淚說的話:“下次公子和貴人們路過一定要再來啊!,我們可盼著呢!”。
她們被鄉親們的真誠情意感動的哭了。朱瞻基感慨的說:
“世間真正值錢的是人心啊!天下亡百姓苦,天下興百姓還是苦,這賤民村的人早晚也應該堂堂正正地做一回我大明的臣民。”
一路東行,四周遠山云霧繚繞,高空卻是藍天白云,給人一種空曠浩渺的感覺。長于寂寞的沈公子心有所感,隨口吟出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一旁同樣也是騎在馬上的朱瞻基立即笑答:
“這首詩怎么看都覺得前后不搭,意境相反。你看前四句是說一座雨后空山,秋天的夜晚有松間明月和石上清泉。這是神來之筆,意境有仙道之氣。后面四句又說竹林里有歸來的浣紗女,河里有人劃著漁舟過來,春暖花開的季節過去了,王孫正可留下來不走了。未免又有了些俗不可耐的人間煙火氣,不如前四句高節雅致了,真真可惜了這首好詩!”
沈海波聞言贊曰:
“黃兄弟高見啊!為兄也是喜歡前四句,凄清的意境美啊,絕句!王維兄為什么非得要打破呢?有點不理解。也許這就叫有靜有動,雅俗共賞啊。”
朱瞻基還是有些不以為然,接口道:
“要俗就真俗,從頭到尾。比如宋朝詩人邵康節的詩《一去二三里》,你聽: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那叫一個通俗易懂。”
“嗯,果然不同,鄉野氣息濃厚,自有一番風趣和童心在里頭。”
沈海波又道:
“其實不管什么事都有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必苛求得到別人的一致認可,自己喜歡就好。就好比那個“爺孫騎驢”的典故一樣,過份的在意別人的見解就會左右為難一事無成。”
“何謂“爺孫騎驢”?請沈兄不吝賜教!”
朱瞻基朝著沈海波一拱手言道。
“哦,黃兄弟難道真個不知?這個典故可是俗得很,但也有他的道理在里面。那為兄就好為人師了。”
“有一天,爺爺帶小孫子外出玩耍,他和孫子同騎在一頭小毛驢上,一個中年人看到說:
“漬漬,兩個人騎頭小毛驢,快把驢壓死了!”
爺爺一聽就立即從驢上下來,讓孫子一人騎驢。一個老人見到了又說:
”唉,真是世風日下,不孝啊!年輕人騎驢,讓老人走路,太不尊敬老人了。”
爺爺忙把孫子抱下來,自己騎驢而行,讓孫子走路。一個過路的女人看到了又說:
“這是怎么當爺爺的,讓孩子走路,自己騎驢,太不愛護孩子了!”
爺爺聽了老臉一紅,又從驢上下來,覺得這些人真是多事,看來誰騎驢都不對,那就干脆誰也不騎了,都走路吧!爺爺就牽著驢,領著孫子步行。一個年輕人見到說:
“嗨,天下竟有這等傻人,有驢不騎,牽著步行,真是可笑!”
爺爺一聽這話站住腳不走了,氣得不行,他拍著手問身邊過路的人們:
“話都是你們說的,這樣不好,那樣也不好,到底怎樣做才是合適!”
一個聰明人聽了他的煩惱,對他說:
“其實你不用在意別人怎么說,你自己覺得合適就是好。”
“哈哈!哈哈!好故事。”
沈海波望著朱瞻基不解的問:
“黃兄弟為何發笑?是笑為兄嗎?”
朱瞻基收住笑,忙拱手告罪,不好意思的說:
“沈兄別誤會,我笑是因為想到了我爺爺,他有時候的舉動就像故事里的那個爺爺的樣子,故而才發笑的。得罪了!得罪了!”
天氣難得的爽朗,微風拂面,不覺得行出二十里地,此地高山林立,樹木蔥蘢,氣象萬千,果然見得北面有一座險峻的山峰,半山腰里隱隱約約有一座寺院,那就是盤龍山佛光寺了。朱瞻基招呼大家停下歇息一會,再沿山路進寺拜佛。才歇了沒一會,英寧就不好意思的說:
“哎,昨晚上沒睡好。”
“小小的人兒,不睡覺,想什么?難道要著急嫁人了嗎?”
無心譏誚地說。
“壞姐姐,你才著急嫁人呢!人家是在想那個藥王孫思邈的故事,不知道孫思邈和白虎、青龍最后怎么樣了。”
傾城望著英寧一臉急赤白咧的樣子,捂著小嘴憋住笑,趕忙替她解圍道:
“好,英寧,看在你這些日子懂事又夠勤快的面子上,就告訴你他們最后怎么樣了。”
英寧聞聲笑逐顏開,歡呼一聲:
“啊!還是少夫人對我好啊!快說,快說!”
“好。”
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孫思邈年老有病懇請皇帝允許他返回故里,八年以后,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去世,終年101歲。
天上的青龍聞知孫思邈死去,傷心極了,墜落凡間化成逶迤連綿的青龍山,它的眼淚化作山泉,流成濟水河。孫思邈的子孫聞聽青龍的故事,便遷居到此居住。白虎也追隨孫家來到了這里,它住在青龍山的白虎洞中,護衛著孫思邈的子孫。這個村子后來就叫做青陽店。
故事講完了,一眾人默不作聲,表情各異。英寧和無情、無心嘆息一聲,終于放心了。朱瞻基和沈海波卻含笑不語,心中納悶,傾城的故鄉就是山東鄒平青龍山下青陽店,難道這孫思邈還真的是傾城的祖先?但當著這許多人的面還真不方便詢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