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養身報國
南京城的海岸邊,涌動著別樣的生機。海浪輕拍著堤岸,濺起層層晶瑩的水花,在日光的映照下,宛如細碎的銀珠。遠處,海天相接之處,是一片澄澈的湛藍,偶爾有幾縷白云悠悠飄蕩,為這壯闊的畫面添了幾分靈動。
沙灘上,孩童們嬉笑奔跑,追逐著浪頭。他們的笑聲清脆,在海風的吹拂下傳向遠方。不遠處,一些漁民正忙著整理漁網,黝黑的臉上帶著質樸的笑容,談論著即將到來的遠航。
岸邊的老樹下,幾位老者搖著蒲扇,望著大海,回憶著往昔鄭和下西洋的輝煌。如今,朝廷重啟下西洋的消息傳來,整個南京城都沉浸在期待之中。這片海邊,仿佛也在靜靜等待,見證又一次偉大征程的開啟。
欽差正使鄭和帶著副使王景弘和新派的第二副使沈海波,趕緊召集老伙計們維修老寶船,準備航海物資,想早點見到海外的那些老朋友。盡管此時的鄭和已不再年輕,他已是位年近六十的老人了。
大明船隊船尾的旗桿上高高飄揚著玄黃的天子龍旗,上面赫然一個醒目的“明”字,巨帆徐徐張開,一面寫著“代天宣化”,另一面寫著“大明寶舟”。此刻,隨著冬天的來臨,海上東北風起。鄭和的近兩百艘大船在富有經驗的副使王景弘和善于溝通協調的副使沈海波的協助下,帶領兩萬七千五百余將士、水手以及部分官員和各種工匠,從南京龍江港經太倉出海,張開風帆又起航了。沈海波慣于勤懇務實雖然是第一次參與這樣的大航海,但在鄭和的親自指導下,很快就熟悉起來,成為了一個好幫手。
占城國(今越南中南部),是鄭和下西洋的必經之地。鄭和船隊剛一靠岸,就看到占城酋長帶著五百士兵趕來了,看樣子不像是來打架的。因為占城酋長裝扮的非常隆重,他是化著妝,紅眉毛綠眼睛,頭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錦花手巾,胳膊腿兒全都戴著金鐲子。還腰束八寶方帶,腳踩玳瑁履鞋,坐著大象,一路丁零當啷。來到港口附近,酋長就下象,卻跪地膝行到鄭和面前拜見天朝使者。
為什么酋長如此的客氣呢?因為大明作為占城的宗主國,是真的罩得住他。這占城有個不講理非常厲害的鄰居安南,總是欺負占城國,每次都是大明出手相救。永樂五年(1407年),明軍干脆直接發兵占領了占城國的鄰居安南全境,幫占城國收復了大片失地。
此次,鄭和船隊與占城官民進行了深入地物質文化交流,大明的瓷器、纻絲、綾綃、燒珠頗受占城官民喜愛。禮尚往來,占城也送上了自己家的一些土特產,什么牙啦、角啦、大貝殼、珍珠瑪瑙,金銀首飾之類等等物品。
聽聞,在占城國有件特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有人打官司,爭執不下,官府又斷不明白,無法做出選擇。就會讓訴訟雙方各自騎頭牛走進一片大潭,那里面全是鱷魚。哪邊沒被鱷魚吃掉,就說明哪位是對的。那如果兩個人都被吃了怎么辦?好辦,原告、被告都沒了,就結案。
離開了占城國,鄭和船隊繼續啟航,到達鄭和島(今稱巴拉望島)。位于東經117度30分的鄭和島是中華故土,它位于南海南沙群島邊緣,狹長四百多公里,面積超過一萬平方公里。追溯歷史,早在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派遣康泰出使南海諸島國,開辟了通往東南亞的海上通道。唐朝時期,這里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沿海的漁民開始在這里定居。宋朝商人出海發現此地,也設有定居點,以后大量宋人來到這里,帶來了宋朝的先進文化與技術,使島上的生活日漸改善。因為貿易繁榮,有人有經濟,所以,這片土地引入了大陸文明之中。在航海圖上,清晰地標注著整個島及周圍區域。
到了元代,南海諸島(包括現今的巴拉望島在內)被正式劃入中國版圖,元朝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學家、儀器制造家郭守敬曾在此進行測驗。而郭守敬在這里留下足跡,并非偶然,因為這里在當時已經是中國的領土,進一步證明了此島在元朝版圖中的地位。也體現了當時中國對這片海域的實際管控和主權宣告。
明朝初始鄭和船隊數次下西洋,常常在此島上修整、補給物資,并修建碼頭,設立貨棧中轉,為后續的遠航做準備。所以這個島又被稱為鄭和島,由于這里自古屬中國領土,所以,明朝水師也在此巡航。鄭和島其地理位置重要,扼守南海航道咽喉,距我國南海多個島礁僅百公里左右。它見證了中國航海事業的輝煌,也承載著中華民族對外交流的友好情意。
距鄭和島不遠有個大明藩屬國蘇祿。這個蘇祿國在東南亞的茫茫大海中,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古國,這個國家雖小,但曾一度輝煌。蘇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當時中國的史料中已經有關于蘇祿的記載。據《大德南海志》記載:蘇祿位于呂宋島附近,與婆羅洲毗鄰。這個地理位置使得蘇祿在中世紀成為西方航海家的資源寶地。隨著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及后世“隆慶開關”,中國對外貿易的興起,蘇祿海、蘇祿國成為中國商人的重要貿易聚集地。鄭和下西洋時蘇祿國王數次親自接見,做為明朝的藩屬國,蘇祿國歲歲向明朝進貢,兩國的關系十分緊密。
然而,十六世紀起西班牙等國殖民者的入侵,打破了這種和諧,導致蘇祿生靈涂炭,大量村莊果園被焚毀,人民流離失所,國土數次被殖民者侵占、瓜分。但蘇祿人從沒有放棄抵抗,頑強地與侵略者斗爭,如同琉球人一樣,蘇祿人仍在為復國而努力。現在,在中國的德州仍居住者一支為老蘇祿王守墓的王室后人。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作為蘇祿的宗主國,為了體現對歷史的尊重,中國有義務支持蘇祿的復國運動,也有責任幫助蘇祿人民完成復國的意愿。
不久前還是皇太孫的朱瞻基與太孫貴嬪孫傾城游云南的歸途中,孫傾城講過的那個水滸傳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說有一天,西門大官人逛街逛的正開心,突然樓上掉下來了一個叉桿,砸在了大官人的頭上。西門大官人剛想發怒,樓上傳來了嬌滴滴地女聲:“哎呀!奴家一時失手,把官人砸疼了吧?”西門慶抬頭一看,二樓窗口有一個妖嬈的婦人,一瞬間就泄了氣。說西門慶的怒氣一瞬間直鉆過“爪哇國”去了。這個“爪哇國”,確有其國,位于赤道南方,面積13.88平方公里,島嶼西部是印尼最大的城市雅加達。
這天,鄭和的船隊也來到了爪哇國,鄭和想起永樂三年領命“宣教化于海外諸藩國”,第一次下西洋時,在爪哇島上的麻渃八歇國發生的惡劣事件,不由得提高了警惕。
那次鄭和剛一下船,就看到一隊士兵沖著船隊趕過來了,鄭和的水手還美著呢,你看周邊小國見到我天朝特使都這么客氣!可沒想到這些爪哇士兵沖進船隊,不由分說揮刀就砍。大明船員們措手不及,被爪哇士兵砍死了一百七十多個。后來才知道原來是一場誤會,因為當時爪哇國的東王和西王正打仗,西王打勝了,還以為是東王的援兵來了。
為此,群情激憤,鄭和船隊面臨著一場考驗,可是鄭和經過了冷靜思考以后,他做出了一個決定,一方面展開外交活動,另一反面,讓船隊擺開戰勢來威懾西王的軍隊,以防殺戮的再發生。西王明白過來,感覺闖下大禍了,馬上派人向大明天朝特使鄭和認罪,同時根據鄭和的要求派出使節親自到大明向明朝皇帝謝罪并協商賠償損失。經過交涉以后,永樂皇帝朱棣寬仁,只勒令他們好好撫恤那些死難官兵的家屬。西王愿意拿出一萬兩黃金作為賠償,用于遇難將士的喪葬費、撫恤費、購置墳地等,只求不開戰。這個事件就算結束了。
現在,經過一番觀察和聯系,船隊人員順利登島。這個爪哇島雖然不大,但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對于鄭和船隊來說是個不錯的補給地也有利于貨物貿易。而在當地也有華人商行,使得歷代中國各朝代的銅錢可以通行使用。爪哇盛行伊斯蘭教,有部分華人穆斯林,他們與鄭和有著相同的信仰,容易溝通,是可以搭上話的。
不一會就有西王的使者前來,他們見到鄭和就不停的磕頭請罪,傳達了西王誠惶誠恐的歉意,并表示以后年年向大明朝進貢。雖然已時隔多年,仍保留著那塊專門劃給鄭和船隊作為貿易使用的土地。爪哇國對大明的懷德四海,威而不霸,感恩不忘。
不久船隊到了天方,就是天方夜潭那個天方。鄭和作為伊斯蘭教徒,去圣城麥加朝了個圣。在拜訪了數國后,第七次下西洋的鄭和船隊來到了蘇門答臘國,隨船翻譯費信在他的“航海日記”中寫到:“在蘇門答臘有種果子,真臭啊,如同爛蒜一樣的臭!”
另一位隨船翻譯馬歡,在他的航海日記中寫得更過分,說:“這簡直是一等臭果,味道猶如爛牛肉。外部有刺,果肉酥白軟糯,但吃起來卻特別甜美。”
接著,鄭和的船員們紛紛品嘗臭果,對其是贊不絕口,一個個流連忘返都不想走了。于是,這臭果就有了個新名字“榴蓮”。
最后鄭和船隊抵達了本次旅程的最終目的地古里,而鄭和的人生同樣走到了終點。海上風浪里辛苦漂泊的日子雖然讓鄭和沉醉,可畢竟對身體的損耗極大,此時已六十二歲的鄭和病倒了。
從宣德五年六月(1430年),鄭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到達了三十個國家。宣德八年(1433年)船隊返航回來時卻沒有看到鄭和的身影。六十二歲的大明朝欽差正使總兵太監鄭和,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于古里。鄭和的遺體被安葬在古里的土地上,船隊只帶回了鄭和的發辮和衣物,后來在南京城外為鄭和修建了一座衣冠冢。
船隊第一副使王景弘率領返回,第二副使沈海波帶回了一封鄭和臨終前寫給他的小師弟大明皇帝朱瞻基的信。信中唯獨掛念日理萬機的師弟的身體,一再叮囑皇帝要“養身報國”。看到這四個字,朱瞻基淚如雨下,拂面而泣。
為了紀念鄭和,朱瞻基在乾清宮旁建了一座小花園,門楣上掛有一塊朱瞻基親筆書寫的匾額“養身園”。每當他思念師兄鄭和時,便會到園子里面去待一會,坐一坐,轉一轉,思念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