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南京
- 大明宣宗皇后傳奇
- 公孫英子
- 2707字
- 2025-02-08 03:02:12
第一百章南京
海面上,一群群海鷗自在的翱翔,它們時而貼近海面,輕盈地掠過,激起一串串銀色的水花;時而振翅高飛,在天空中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歡快的叫聲在海天之間回蕩,仿佛是在與大海進行著一場親密地對話。
濕咸的海風裹挾著大海獨有的氣息撲面而來,瞬間驅散了心頭的一切紛擾。海浪如同靈動的舞者,不知疲倦地前仆后繼,濺起層層潔白的浪花,那是大海在演奏著屬于自己的激昂樂章。
經過二十幾天的水上航行,一路順風順水,朱瞻基一行人終于就要到達南京了,眾人不禁一陣歡欣鼓舞!
遠方,六朝古都的南京城,巍峨高聳的城墻遙遙在望,看著那道灰色蒼老的城墻,禁不住令人感慨百生。這城,這墻,曾經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象征,昭示著一個浴火重生的強盛大明的誕生。
南京城,顧名思義,就是南方的京城。南京這地古時稱金陵,宋朝時稱建康,蒙元改稱集慶路。南京城還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親率徐達、常遇春、馮國勝等大將,兵分三路大敗集慶元軍統帥蠻子海牙部,水陸并進,用十天的時間占領集慶路。朱元璋奉行“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針,在集慶市民“紅軍來了!”的歡呼聲中,接受了反元起義紅巾軍小明王韓林兒、劉福通龍鳳政權頒封的“吳國公”封號,改集慶為應天府,“應天”意為順應天意。
十二年后,得民心者得天下,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把應天作為都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9月13日朱元璋頒布了南北兩京兆,以應天為南京,以大梁、開封為北京設立。建文元年(1402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清君側,三年后在南京登基,并于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南京成為了大明陪都。
想到南京城輝煌的過去,船舷邊的皇太孫朱瞻基感嘆不已,他望了孫傾城一眼,笑著說:
“話說起來久遠了,在歷史上,其實在明朝稱這里為南京以前,華夏有許多地方也被稱為南京過。比如,東晉時期,鎮江就稱為南京。唐朝時由于唐明皇逃難去了四川成都,后來他的兒子就把成都改稱南京。遼朝時期,遼陽也稱為南京。北宋時,因為河南商丘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祥地,所以商丘就被稱為南京。金朝時,河北盧隆稱為南京。金朝滅了北梁占領了汴京,汴京就改稱為南京。后來元朝又滅了金朝,把開封稱為南京。”
傾城點頭回應,心里也在想:
是的,南京,古稱金陵,是明太祖皇帝建都所在,即使后來永樂帝遷了都城,南京仍然是海內外第一繁華都市,是南方和整個大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
幼年時曾聽父親講,朱元璋是戊申年正月初四登基的,隨后便頒發圣旨元宵佳節君民同樂。朝廷大操大辦元宵節,渲染歌舞升平,慶賀新皇帝登基。那晚秦淮河上燃放萬盞河燈,共賀大明。整個南京裝扮一新,十六外城門,十三里城門,用不同顏色的彩燈裝扮的各具特色。各商號店號、茶肆酒樓,爭相裝飾門面,掛起各色花燈、彩燈。諸行百藝樣樣俱全,黎民百姓,家家扎起燈棚,賽懸燈火。整個南京宛如燈的海洋,照耀的如同白晝。夫子廟、貢院前廣場還舉辦了猜燈謎、賽詩會等大型游藝活動。
周圍四縣八鄉的人們源源不斷地進城觀燈,大小河浜都有船趕往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河埠碼頭擠滿了各種船只,到處人群嗚嗚泱泱,真是史無前例的熱鬧非凡。從此,南京過元宵節有了辦燈會的習俗,各地官民也開始爭相效仿。
是啊,都說五百年天下必有王者興,可是天下亡,百姓苦,天下興,百姓也苦。南京的變遷、興衰、存亡,無不是一把辛酸淚,滿紙荒唐言。但好在自大明朝建立五十多年以來,國家強盛,經濟繁榮,百業興旺,人民能安居樂業,繁衍生息。南京城人口突飛猛漲,已達到一百二十多萬。是如今大明朝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一邊的沈海波轉頭望了一下眾人,仿佛想起了過去秦淮河上船客們的一個傳說,便興致勃勃地問道:
“兄弟不才,忽然記起了早年曾聽說發生在這一帶,有一個驚天動地了不起的火箭神人飛天的故事,不知各位想不想聽?”
“沈公子講便是,何必還賣什么關子?”
英寧一聽著急了直接催促道。
“那好,那好,我就說了。那還是元末---”
沈海波一笑接著講起來。
元末,浙江婺州路金華縣城煙火彌漫,繁華中一片亂世的紛擾。夜晚,陶家書院內,一個年輕人正沉浸在神秘丹書的火光跳躍里,一盞油燈映照著他專注的面龐。這個年輕人叫陶廣義,是書院的山長,平素喜好鉆研煉丹技巧,卻屢次失敗不成。
一日,書院外來了一位衣衫襤褸的老者,眾人皆避之不及,陶廣義卻上前問詢并與之交談。老者自稱曾游歷西域,見識過神奇的“飛火流星”,能在夜空劃出絢爛軌跡,陶廣義聽得入迷。此后,他不再局限于丹藥,開始鉆研火器制作,實驗配制火藥,不想竟有所成就。
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率大軍下婺州,陶廣義毅然以火器技藝投軍,被封為恣議參軍,主要營造火器,并被朱元璋賜名陶成道。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統一全國的過程中,陶成道研制的火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被授予“萬戶”的官職。在鄱陽湖戰役中,他制造的火炮威力巨大,瞬間讓敵方戰船陷入一片火海。幫助朱元璋的軍隊徹底打敗了陳友諒大軍,奠定了奪取江南的基礎。
歲月流轉,天下漸定。但陶萬戶并不滿足已有的成就,他從孔明燈飛升的原理中得到啟發,心里生出一個飛天的夢想。為此,他常常仰望蒼穹,想象著飛上云霄的那一刻的感覺和可能。他堅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會達到目的,飛上那片神秘的空域。
于是,他不顧眾人的反對和勸阻,開始籌備實驗飛天計劃。經過多次試驗,他先是制造出優化火藥后威力強勁的推力火箭,再制造出可以載人飛天的特制座椅和能借風飛升又能平穩降落的兩只大型風箏。幾年后,他決定在南京紫金山下親自進行一次火箭載人飛天試驗。
試驗那天,南京城郊圍滿了好奇又擔心的官員和百姓。陶萬戶穿戴特制的衣袍,帽子、護目鏡,眼神鎮定地走向實驗支架上的座椅。他雖深知此行是生死難料,卻毫無懼色。
“預備!點火!”
隨著他的一聲口令,濃煙滾滾,47支火箭的火焰陸續噴出,巨大的轟鳴聲中座椅冉冉升起,人群中頓時爆發出一陣歡呼聲。
“哇!陶萬戶真神人也!”
“陶萬戶上天去了!”
然而,不一會人們就緊張起來,因為隨著漸漸地升入高空,人們只能聞聽到不斷傳來的轟隆聲,直至最后變成一片空寂,陶萬戶卻已不知去向。從這天起,再也沒有得到他的消息。
陶萬戶雖不知去向,生死不明,可他的飛天壯舉仍然被后人銘記,人們每每仰望星空,都會記起這位勇敢的大明追夢者,飛天第一人,萬戶陶成道。
船尾揚起波浪,船工們忙碌起來,在幾個人言談嬉笑的故事間,大船漸漸減速,緩緩靠向碼頭。英寧忙回船艙收拾行李,無情、無心姐倆也轉身去幫沈公子,因為他還得去照顧傷病未愈,行動不很方便的王振。
不一會,船停靠岸幾位水手拋下數個大鐵錨,將船拴好搭好木板,玄武和朱雀的手下身著便衣紛紛出倉先行踏板上岸,稍待便有數輛馬車列隊駛進碼頭岸邊,朱瞻基打眼一望,不由得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