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咱們李家總算是熬出來了。”李香秀甩了甩頭,繼續說道,“哥哥也不要總想著過去那件事了,我知道這幾年來你在縣衙里當錢糧師爺也是為了我,你想自己多幫幫老爺,讓老爺看在你的面子能善待我。最近這一年多來,哥哥為了我們母女更是做了這么多,甚至連科考的事情都放在了后面,我,我實在是,……”
李香秀說著,眼淚有控制不住的流了下來。
“秀兒,你別這么說,”李思遠眼圈紅紅的安慰著妹妹說到,“我這幾年在縣衙里做師爺也不全是為了你,沈老爺對我也很好的,我不但能學到一些縣衙的庶務,還能攢下點銀子,也是一舉數得的事情。就是科舉這事,也不算是耽擱,沈老爺看在妹妹的面子上,也念在哥哥我這幾年沒功勞也有苦勞的份上,重新賜還了我秀才的身份,讓我能參加今年濟南府的鄉試,哥哥我已經很知足了。妹妹也不要傷懷,咱們將來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嗯,哥哥說的是,咱們知足,知足啊,……”
……
李思遠和李香秀兄妹二人哭哭笑笑的說了半天,把兄妹二人心中多年的芥蒂也全都說開了,并且約定大家一起熱熱鬧鬧的過了端午了,然后再一起去奶奶廟上上一炷香,到五月底六月初的在送李思遠一家啟程。
端午節是指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過端午傳統的節目是賽龍舟、吃粽子。不過,封津縣在內陸并不沿海,人們大多不識水性,對于賽龍舟的熱情并不高漲,最多也就是有些地方鄉紳拿出筆錢來組織大家在附近的河道內象征性的走一走龍舟,也就算是應景了。
不過,在封津一代還有另外一個習俗,那就是大門前插艾蒿,一來是因為艾蒿有驅瘟除邪的作用,而端午正值仲夏,正是夏季傳染病開始抬頭的時候,有了艾蒿可以驅趕蚊蠅、驅瘟除邪;二來呢,艾蒿還是“愛好”的諧音,端午插了艾蒿,就可以一年之內沒病沒災,遇到任何事情都容易變成好事。
當然了,封津一帶家家戶戶插艾蒿還源于一個傳說,和本朝的成祖皇帝有關。傳說,有一次成祖御駕親征,抵御異族騷擾邊境,在行軍途中,見一村婦懷抱著一個大孩子、手拉著一個小孩子被亂兵騷擾的落荒而逃,成祖感到奇怪,就問她為何抱大領小。村婦說,長子為前房所生,小兒是自己所養,長子死則無后,幼棄尚能再生。
成祖聽后深受感動,從路旁拔起一棵艾蒿,交代村婦回家掛在門旁,并命令士兵見門上插艾蒿者不得入內。村婦將這個消息告訴村人,于是家家戶戶門上插艾,全村人皆平安無事。后來人們也將艾蒿稱為艾子,即“愛子”之意,并保留了門上插艾的習俗。
且不論這傳說是真是假,從這冊廣為流傳的傳說里可以看出本朝對于嫡長的重視,甚至會出現嫡長子猝死,皇位直接隔代傳給嫡長孫的先例。這也是為什么生了嫡長子沈文的劉氏夫人敢于把沈冠管的死死的,不高興讓他有庶子就真的敢給那個懷了孕的綠云灌紅花湯的原因。這固然是劉氏仗著娘家廣恩伯府上的威勢的原因,也與本朝對于倫理綱常特別在意不無關系。
沈旺話語不多,卻是個能干的管家,不需要李香秀操心就把柳條胡同打理的井井有條,端午這一天更是一面讓廚房里的顧媽媽準備粽子,一面自己親自帶著仆從們把宅子里大門、二門、各個跨院的院門上一一的掛著艾草做成的草把子,十分的認真。
這邊沈旺忙里忙外的認真忙活著,門房的小廝卻提著兩個大點心盒子送了進來,說是杏花街喜樂糕點鋪子的伙計送來的,是他們老板吩咐送來新做的點心給沈府過節添個喜慶的。
一家人高高興興的掛了艾蒿,吃了糯香的粽子和松軟美味的糕點,就連沈靈萱都被喂了一小嘴糯米紅棗包成粽子,然后全家人出門去看了龍舟,直到傍晚時分才心滿意足的回到了柳條胡同,端午就算是順順當當的過完了。
第二天是五月初六,大家都在自己的屋子里好好的休息。
晌午時分,沈旺通報了進來,喜樂點心鋪子的老板王喜樂求見。
關于這個王喜樂李香秀是有些耳聞的,不過這個名字引起她的注意還是最近一段時間的事,因為沈老爺悄悄的盤下來送給沈靈萱母女的鋪子,現在就是租給了這個王老板開點心鋪子呢。
就在昨天,人家還派人送來了各色糕點呢。
李香秀已經習慣了沈靈萱粘她,這孩子和其他的孩子有些不同,一點也不怕生人,最喜歡在她會見外客的時候粘著她了,即使她要和人正式的會面不方便抱著她,她也能自己一個人乖乖的躺在一旁的軟榻上,忽閃的大眼睛聽大人們講話,就好像她真的能聽懂一樣。
如果李香秀心疼她,怕她一個人玩煩了,吩咐魯媽媽把她抱走,她就要大哭大鬧的發脾氣,直到重新把她放回榻上為止。如此幾次之后,李香秀也就由著她了,這一次會見這個王喜樂,也不例外的把沈靈萱留在了軟榻上。
李香秀不知道沈靈萱的底細,只是有點驚詫于這個孩子的超乎尋常的這么大方,喜歡見陌生人,可是她卻不知道沈靈萱這是想抓住一切機會盡可能多的了解這個世界呢。
吩咐了沈旺去請人,李香秀就習慣性的把沈靈萱放在了軟榻上,并拿了一朵她喜歡的石榴花給她拿著玩,她自己則坐在一旁陷入了沉思,似乎是有什么其它的事情困擾了她的心神。
相比于李香秀的沉靜,沈靈萱則緊張的多。在她心里的那一系列的獨立自主、經濟獨立的設想里,這個點心鋪子的老板可是她接觸這個時代商家的最方便、最容易的人。
當沈靈萱知道了這個鋪子的存在的時候,她就在心里盼望著和王老板的這次會面了,可是礙于她現在還是一個小小嬰孩的身份,她只能被動的等待著,等待著他自己送上門來。
不過,讓沈靈萱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王老板還真上路,剛過了端午就上門來拜訪了,這讓沈靈萱忍不住更加期待了起來。
沈旺得了李香秀的吩咐,轉身出去,不大一會兒就領著一個微垂著頭的中等身材的男人進了后院的花廳里。
只見來人頭上戴著黑色的瓜皮小帽,身上穿著細布的臧青色的直身長衣,打眼一看就是個規規矩矩的生意人,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知道這里是官家的宅院的緣故,他甚至都沒有穿綢布的直綴,而是老老實實的按照太祖朝代對于商人的規定,只是穿了細布的長衣,顯出了作為生意人的規矩和謹慎。
王喜樂用眼梢的余光掃了一眼旁邊榻上那個孩子手里攥著的橘紅色石榴花,小心的送上了自家鋪子里做的點心盒子,謙卑的說道,“給姨奶奶請安。這是自家鋪子里的新做的小點心,還有今年頭一次做的石榴花餅,雖不是什么名品,可這石榴花是早起時帶著露水新采的,干凈又新鮮,小的拿來給姨奶奶和二小姐吃著玩的,希望姨奶奶和二小姐別嫌棄粗鄙才是。”
只是這么一句,沈靈萱的肚子立即不爭氣的叫了一聲,小嘴一歪,流出了一灘口水來。誰讓她兩輩子都是‘花癡’呢,見到鮮花都稀罕的不得了,更別說這么精細的做成了鮮花餅了,怎么能不饞的流口水呢。
李香秀是知道自家女兒的這個毛病的,她偷眼看到了沈靈萱那副小饞貓的樣子,忍不住‘噗哧’一聲笑出了聲來,趕緊用帕子捂住了嘴巴,帶著笑意說到,“喜樂鋪子不愧是這一帶著名的點心鋪子,王老板就是會辦事。你送來的鮮花餅啊,可是對上了咱們二小姐的脾胃了,她都等不及了呢。”
李香秀這么笑著一說,屋子里的氣氛頓時就輕松了下來,王喜樂輕輕的吁了一口氣,湊趣著說道,“這要是能得了二小姐的青眼,這花餅也算是得償所愿了,小的鋪子也會蓬蓽生輝的。”
“王掌柜的真是會說話。”李香秀笑著說道,“你們的鮮花餅被二小姐喜歡啊,是你們想的這法子好,應時應景的鮮花做出了餅,任誰見了不喜歡呢。”
“哪里,哪里,是姨奶奶和二小姐抬舉。”王喜樂一點也不敢托大,繼續謙虛的回到,“要是姨奶奶和二小姐喜歡,以后咱們新做了鮮花餅,我都打發人給府上送來。”
“咱們可不能白占你們的便宜。”
“姨奶奶說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