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三十而立(中)
- 時代的靈魂
- 五品刺衛
- 3083字
- 2019-03-12 10:02:00
《論語?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一生中有幾個三十?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當年那個小小年紀就戴上厚厚的近視眼鏡的小男孩終于被時間這把殺豬刀雕刻成了朽木。當年那個少年老成的小個子男生終于被時間這把殺豬刀雕刻出了人才。當年那個緊緊抱著書包滿腦袋宗教思想的瘦弱卡通男孩終于被時間這把殺豬刀雕刻成了雕像。
寧聲濤比江泳博更小,比張連城更大,所以江泳博三十而立的時候寧聲濤還在將到未到。江泳博三十而立的時候沒有寧聲濤在身邊,更沒有張連城在身邊,當時他在BJ,后來聽說生日當天這家伙在故宮里閑逛。張連城本來一直在BJ,不過江泳博三十而立那天他在上海交大讀研究生,不知江泳博的三十而立他在上海,他自己的生日也在上海,寧聲濤三十而立的時候他還在上海。
寧聲濤三十而立的時候在一個落后的省的一個落后的市的一個落后的縣的一個落后的鎮。江泳博到BJ去,去做生意的;張連城到上海去,是做學問充電的;寧聲濤在蓮吉鎮,是扎根西部泥巴教育的?
農村教育隨著時代的變化也迅速的變化著,墮落著。隨著城鄉二元化的發展,農村不斷的邊緣化,空殼化。當年農村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整個國家經濟水平低下的時候,農村支援城市,完成了很多的工業奇跡完成了很多的工業布局。市場經濟中前期,農村在市場競爭中,當然的比不上城市,自然遠遠的被甩在后面。
到了工業化基本成型,國家也建成了世界性的制造業基地,這個時候,城市也該支援農村,也該讓農村出頭了。
教育本來就是社會上更新變革速度最慢的系統之一,農村教育自然要加上農村特色,于是農村教育面目全非,傳統的東西沒了,消失了,一去不復返了,新的東西又沒有基礎沒有根沒有保障。
農村學校越來越難以生存,除了一個原因是好的,其他原因都是折磨人的。
好的原因是,農村人口大量進城實現城鎮化,本來農村就越來越少,人口也越來越少。
寧聲濤讀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就是《寧堅農村教育發展現狀的調查報告》。這篇論文洋洋灑灑八萬字,后來修改成終稿的五萬八千字。在答辯的時候引起了答辯委員會的高度重視和爭論,甚至有教授決定要真正搞一個課題研究,真正沉下去研究一下中國西部農村教育發展的現狀。
才開始教書時,寧聲濤可以在學生中交朋友,可以找到共鳴,可以找到大多數學生的共性。慢慢的,他再也無法和學生做朋友,也找不到共鳴,更找不到除了手機和網絡以外的學生們的共性。
當年教書的寧聲濤能夠得到學生們的崇拜,后來,學生們已經只崇拜小鮮肉和娛樂星星。時代不斷發展,一條某某明星離婚的消息可以持久霸占所有消息平臺的頁面、頂層,就連女排奪冠奧運爭光等消息的影響力和擴散性都遠遠不如。
女排精神和女排明星都吸引不了大眾,何況高舉正義、正直、仁愛、勇敢、堅定、信仰這些大旗的寧聲濤?他再也無法把學生的心思從發散到荒蕪的境界里吸引到他的故事他的經歷他的信仰他的追求上來。
張連城其實比寧聲濤更苦惱。他去讀研究生也是形勢所迫。
如果說張連城待在BJ是生活在21世紀10年代的話,那么江泳博如同市場上的資源不斷流動就如同在用21世紀10年代的知識和價差賺取20世紀90年代的價值。那寧聲濤呢?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精神生活還在21世紀的80年代末。
張連城第一次開始男人的萌動就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他的同事也是他曾經的同學,而且也是老鄉,這個叫做邢芳可的姑娘成為張連城第一個愛上的女孩,可惜這個姑娘心有大志,并不甘心在BJ的工作和生活。她的男朋友也是實力派,絕對的人上人,人中尖子。
在寧聲濤的狗頭軍師參謀之下,張連城暗戀邢芳可大半年,終于表白了,結果才知道人家早有男友,整個單位里都知道,而且人家的男友是博士。
沒法子,為了證明自己也能夠成為博士,張連城開始減少網游打發時間的時間,經過不到一年的準備就考上了上海交大的研究生。
為什么考上海交大,因為這個邢芳可也考了上海交大。
邢芳可比張連城年齡小三歲,可是心智卻不見得小,志氣更是高出一大截。
張連城和邢芳可都考上了上海交大,可是邢芳可是去上海回合在復旦大學讀博士的男朋友的,張連城卻連個女朋友的影子都見不到。
沒有寧聲濤的精神支持,沒有他在后面出主意,不知道張連城還是否對人家姑娘有什么打算。后來寧聲濤聽說,邢芳可在讀研究生期間換過男朋友,可惜雖然換了兩次,一次也沒有輪到張連城,張連城還是那個身份,幼兒園園友、小學校友、初中校友、大學校友、工作同事、研究生校友和老鄉。
邢芳可換的男朋友有小有名氣的律師,也有知名攝影師,都是人尖子,張連城算不上。
張連城作為老鄉和校友“陪伴”著邢芳可讀完了研究生,邢芳可寧愿花錢也不回基地,愿意留在上海發展,并且要轉換職業。張連城自己的決心不夠,家里也不支持,于是拿了碩士學位后就回到了BJ。
邢芳可花了不少錢,強行轉變了身份和職業。一邊工作一邊考司法考試,終于只用了三個月時間,就由理科生轉變成文科生,考到了律師資格證,開始在上海做律師。
張連城返回基地,基地里他的學歷水平只提高了八個位次,比資歷高于他的八個本科生同事學歷高了一點。在他上面還有著三十多個博士和四十多個碩士。
邢芳可在上海發覺碩士的學歷根本沒有任何價值,于是準備一年,考去了美國,在美國留學三年,拿了法學博士,回到上海。
在邢芳可去了美國的時候,張連城也快馬加鞭的準備考博,并且在半年之后就順利的考上了博士。在東北的名校讀完博士之后,他又回到了BJ。
邢芳可拿著美國的學位,成為真正的“海歸人才”,在上海過上了人上人的生活,聽張連城說過,現在邢大律師的咨詢費是每小時一萬八!他說這話的時候是2016年,這個時候的寧聲濤每月工資只有2600多。
當寧聲濤聽說邢芳可在2017年全年收入超過600萬,江泳博全年收入超過120萬,張連城全年所有收入達到11萬時,他的全年收入僅有不到5萬。
寧聲濤算了算,自己全年平均每分鐘的收入是9分錢,張連城的收入是2毛1,江泳博的收入是2塊2,邢芳可的每分鐘能夠收入11塊錢左右!
邢芳可是美國博士,張連城是中國博士,寧聲濤是中國碩士,江泳博是中國學士,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邢芳可的主要收入來源于市場,納稅的地方在上海;張連城的主要收入來源于財政,納稅的地方在BJ;江泳博的收入來源于市場和財政的結合,納稅的地方是寧堅和蓉景;寧聲濤的收入僅僅來來源于財政,沒有納稅的地方,因為他的每次收入和每月收入都沒有達到納稅的標準。
這可能就是差距的本質。
三十而立的一代人,最富裕的可能已經上了富豪排行榜,最貧窮的可能已經揭不開鍋。
選擇是給有準備的人提供的機會,可選擇的主體是否真的在選擇?
三十而立這年,江泳博是三人中故事最有內容的。
就在寧聲濤繼續艱難的堅持著自己的教學理念,不合時宜的與學校和家長的要求格格不入的折磨著自己和身邊的人,就在張連城圍著邢芳可轉著圈卻永遠不被人家看在眼里的時候,江泳博是三人中唯一可以三十而“立”的一個。
2008年中國舉辦了全民支持的奧運會,這個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也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榮耀,圓了中國人民的奧運夢,也展現了現代中國的巨大魅力和東方巨龍潛在的騰飛之勢。這年,云程和別人結婚了,江泳博徹底的結束了“上面飄著云,下面江水流”的一段感情。
寧聲濤也不知道江泳博和云程真正的分手原因,只知道也許是女生先看中物質利益,在物質利益得到滿足之后也會追求精神愉悅吧。
江泳博和云程分手之后,馬不停蹄的追求著改革闖將要做風云人物的夢想,第一次出了國,去了歐洲。
在寧聲濤還沒坐過飛機,沒去過港澳的時候,在張連城還沒去過加拿大和日本的時候,江泳博第一個在三人中突破了國界的限制,去了歐洲。別人失戀后去歐洲可能是旅游,可能是散心,他去歐洲是為了他的服裝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