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不知不覺這一年已經走到了盡頭,考完期末考試后,就是放寒假了。
放假了,書夏真的很開心,因為初一開學后的這一個學期里,書夏真的是有諸多的不適應,各種各樣的難事讓書夏心煩意亂的。
書夏甚至有點討厭去學校了。
幸好,放假了,書夏可以待在家里,不用去學校了。說真的,書夏真的非常討厭離開家,討厭去外面。古人說過那么一句話,叫作“父母在,不遠游。”
放假有一段時間之后,新年就不知不覺、悄悄地來了,“年”已經躲在門的后面了。
在新年(春節)來之前,臘月廿九或三十,書夏要幫爺爺貼春聯,換爐灰,辦“年事”。
在盧書夏他們那里的過年習俗是:
臘月廿四、五日,開始“打囤”(大掃塵);臘月廿九日,貼春聯,換爐灰。
大年三十,除夕,下午四點左右“圍爐”(祭祖);除夕夜,大年初一的凌晨零點放鞭炮,叫作“誕公”。
大年初一,吃素,吃齋。都是豆腐、腐竹……
大年初二,到村里的祠堂祭祖,“做初二”,殺雞。
從除夕夜“開燈”、“點油燈”到初五,正月十二又“開燈”到十五。
歡歡喜喜過大年,吉祥如意樂開懷。
那個時候,書夏總是特別喜歡春節的時候,因為到了春節就可以收到許多的紅包,爸爸媽媽、伯伯伯母、爺爺奶奶們就會包給書夏大大的紅包,書夏特別高興。
在記憶中,書夏總會記得媽媽在新年來之前,就會去采摘菠蘿蜜的樹葉子,然后拿回家,放到盆里洗干凈,等會兒做餅要用的。
媽媽去摘葉子,書夏也會跟著去,書夏幫媽媽摘葉子,媽媽告訴書夏,做餅用的葉子要不大不小的,可是書夏總是不明白什么樣子才是不大不小的,總是會摘的不滿意。
媽媽做餅的時候,書夏坐在旁邊看著媽媽做餅,書夏看著媽媽捏來捏去,是那么心靈手巧的,于是書夏也想嘗試一下,可是啊,書夏總是學不會,書夏做的餅好丑啊,哈哈!
做好餅,媽媽就煮了餅,煮好后,媽媽就叫書夏和書秋、書冬來吃餅,這三兄弟吃得很開心。
這三兄弟中,就屬書夏最愛吃餅了。書夏這小小的、尖尖的嘴巴不知道吃了多少餅,爸爸經常說書夏,既然這么愛吃餅,干脆把你送給做餅人家養了。
書夏憤憤地說,“我不要,我不要離開爸爸媽媽!”
書夏最愛爸爸媽媽了。
除夕那天,書夏真的很忙很忙,因為從上午開始,書夏就要幫著爺爺貼春聯,然后換爐灰,換那個祖先牌位前的鼎里面的爐灰。
做完了這些,還要把油燈給洗了,然后往油燈里添油,點油燈,開燈。
都做完了,也已經很晚了,書夏開始吃飯。
下午就開始“圍爐”祭祖了,爺爺就會給家里的小孩們發紅包了。
新年里,穿著漂亮的衣服,走親訪友,大收紅包,書夏高興壞了。可是,樂的是孩子們,愁悶的是大人們,就比如別人給你的孩子包紅包,你也要給別人的孩子包紅包,禮尚往來,包來包去,到最后,這錢都是自己的爸爸媽媽給自己的,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