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謠言四起
- 混跡在新明朝
- 蕭小山
- 2597字
- 2019-01-20 19:18:55
“聽說了沒?今次案首早已內定,正是那李家三郎!”
城南一家茶館里,某位考生突然爆出了猛料。
此時的茶館中,坐有不少待考的學童。臨近縣考,他們無處可去,每日只能到茶館里坐坐,打探一些有關考試的消息,以及主考官的個人喜好問題。
這倒也有一個好處,說不得就有人提前知曉考題,若是外泄……當然,這樣的可能性也不大。泄題其實一直都有,保密性卻是很高,否則便是舞弊大案了。
爆料的考生一發言,迅速就引起了周遭其他人的注意,畢竟事關自身前程!哪怕是自知與案首無緣的人,也都會抱有一絲絲的僥幸心理。
那可是直接決定能否得中秀才的唯一名額!
可若是案首被人內定了的話,無異于打碎了所有人心中的幻想,他們怎能不急?于是有人問道:“兄臺所言,是否屬實?”
“嘿,這還能有假?”那人一臉神秘的回道:“我在衙里有些關系,多余的話,咱就不必再說了罷?你我都懂!”
有人相信,自然也有人不信,有人便是天真的說道:“謠言止于智者,吾素聞老父臺為官清正,應當不至于此……”
話還未說完,便遭到了反駁,邊上一考生出言譏諷道:“你這朋友,說話倒是有趣,怕不是真的讀書讀愚了罷?”
“不錯!縣試案首,歷來受人惦記,但凡位列第一者,皆可入學。”有人附和出聲,好似早已看穿了諸多內幕,一臉淡定的笑道:“至于后邊的府試、院試,那都只是走走過場而已!如此一來,誰人不想爭這案首?”
“這位朋友的話很有見地!早前我便聽說,我縣案首,歷來為陳、李六姓把持,而那公門之內,又有其鄉黨里應外合……今日所聞,倒算是驗證了此事!”
城南物價偏低,因而聚在這一帶的,多是寒門學子。
乍聞此等內幕,心有不甘者大有人在,有人恨恨的攥起雙拳道:“原來如此!怪不得我等寒門學子,苦無出頭之日!陳李之流,屬實可恨!”
“老父臺因何不為我等做主?”
“呵呵,老父臺才到任幾年?此之謂心有余而力不足也!”
“怕不是成了一丘之貉,狼狽為奸……”
眾人議論紛紛,各抒己見,為此討論得不亦樂乎。卻無一人發現,最先爆料那人,已然悄悄離開了茶館,趕往別處。
參加縣試的考生,多是十五六歲的年紀,正是血氣方剛之時。
說著說著,有人便上了頭,怒而拍桌道:“我縣生員之數,六家占之泰半,何也?每科案首,多出于望族之家,此又何因?科舉本為掄才之典,何以今日竟不公至斯!”
“無怪乎,張雅吏會作時文一嘆……”
“是啊,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變作了欺人計!”
“與其坐以待斃,不若先發制人!我等聚集在此,多說無益,倒不如一同去向老父臺請愿,諸兄以為若何?”
“此言深得我意!老父臺既是一心為公,便不該如此偏袒陳李之流!今日,吾欲捍衛公道,諸君可愿同往?”
“善!吾輩讀書為何?經世濟用也!陳李之流,有如國之蠹蟲!眼見不平之事,都能視若無睹,經史讀來何用?吾愿同往!”
“吾亦同往!”
“同去同去……”
------
類似的事情,不僅只發生在城南。
這一日,縣城里的各家茶寮酒館中,都有人爆出了同樣的內幕——李家三郎已被內定為案首!
不同的是,其他地方的考生太過混雜,對于六大科舉世家,也沒有多少對立的情緒,一時倒不至于表現得過于激憤。
但總有那么一兩道身影,不斷對考生進行煽動,拼命去挑動他們的情緒。
這些人的言辭,無不直指人心,觸及考生們心中的痛點,最終引發群情洶洶。一時間,滿城騷動,評議不絕。
臨近縣考,考生本就或多或少帶有些緊張焦慮的情緒,人人心里都繃著根弦,哪能輕易受得這般刺激?
整個考生群體,簡直就如散落在縣城各處的諸多火藥桶般,一點就燃。
漸漸的,各處都匯集起了一些小團體,紛紛涌向縣衙請愿。
生童并不等同于秀才,沒有功名護身,還敢聚眾鬧事,真有可能會吃一頓板子。
起初,不少人還心懷忐忑,之所以愿意隨同他人前行,也不過是礙于個人顏面,不好掉隊而已。
不成想,越是靠近縣衙,人數竟是越聚越多了起來。
這一來,眾人的底氣也越發足了,畢竟有個詞兒叫‘法不責眾’。多人參與的事情,風險自然也就有所降低。
到時,官府就算是要懲治,也不可能大動干戈,頂多抓出幾個罪魁罷了。對于其他參與的人,則大都只會言語訓斥一番,遣散了事。
江南風氣開放,鬧事太過尋常,對此,民眾早已積累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
沖動的人雖多,理智的也并非沒有,譬如那些來自科舉世家的考生。
事實上,他們不光冷靜,甚至心里還有些幸災樂禍。更有甚者,不惜自降身段,下場吆喝鼓噪,唯恐天下不亂。
六家底蘊深厚,后輩子弟當中,都有人作為案首的熱門人選。
其中,尤以王家公子呼聲最高。
李家既是縣尊內定的案首,那么生了此事后,豈不等同于給了他們一個機會?
三泉王氏,六大望族之一,這一輩中,才名最盛的是王承望。
王承望自小便被稱為神童,據說九歲能詩,十歲能文,十二歲時,還曾以一絕對難倒了他的叔公。而他這位叔公,也是個致仕的鄉宦,稱得上是飽學之士。
自此,王承望聲名大噪,盛極一時。
國朝優待神童,素來視之為祥瑞,因而神童若是入場考試,一般來說,考官都要適當放寬標準,取中他們的卷子。
可惜的是,當時出了點意外,王承望祖父突然病故,加之王家曾得罪過前任知縣,家中長輩,便以丁憂守制為由,勒令其不許入試!
事實上,考場也只是規定,居父母喪者不許入試而已。
也正因此,他一直都未報考縣試,直到今年,才決定踏入科場。
此時的王承望,正安坐于一家臨街的茶樓里,而在他對面坐著的,則是一位陳家子弟。
陳守。
才學平平,但出身顯貴,祖父在朝為官,伯父又出任一方知州,父親還是位舉人,可說是名副其實的官宦子弟。
王氏素來交好陳家,兩家晚輩之間,也互有交情,聚在一起倒不足為奇。
倆人臨窗而坐,高踞二樓之上,眼望下方那群被人煽動的考生,陳守不由輕笑出聲,看向王承望道:“賢弟當真好手段!咱們如此一鬧,他李文翰此科無望矣!”
王承望年歲不大,看著也才十四五歲的模樣,笑起來卻是一臉奸猾:“全賴陳兄鼎力相助!他日我若能再奪兩元,必不忘你今日情誼!”
“老弟客氣了!”陳守哈哈大笑,“你既是有心要奪那小三元,愚兄又怎敢不讓賢?”說著又搖了搖頭,嘆道:“就我肚里這點墨水,爭也爭不過你,得一秀才足矣!”
“秀才算得什么?你我同登黃甲,才是人生一大快事……”
王承望話說一半,卻又忽然停下,指著斜對面一家茶樓的窗口,轉口問道:“你看那人,像不像是禮房的書吏?”
“書吏?”
陳守順著他目光望去,發現對樓臨窗而坐的少年確實有些眼熟。可這一時之間,也不清楚對方想要表達什么,便置之一笑道:“不過一刀筆吏耳,何足掛齒?”
王承望卻是搖了搖頭,一臉鄭重道:“陳兄,你錯了——”
“哦?”
“這少年……怕是有些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