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奪魁
- 凡道仙逆
- 寒墨凌宣
- 4038字
- 2020-03-31 00:35:56
終是突破境界的凌寒施展出了《屠龍》刀法的第一招,同時口中輕喃:
“出行。”
然后眾人見著凌寒手持散發著金色光暈的長刀,緩緩向著獨孤云刺去,慢得臺上眾人都可以輕易躲開,然而就在此時眾人產生一種錯覺,此刀竟好似行走在天地間的神龍,看似緩慢,卻又快得讓對手無可躲避。
此時的獨孤云則在這一刀中感覺到了莫大的壓力,于是他直接揮動手中長劍去對抗,欲要避開這緩慢的一刀,然后將其破開。
但是剎那間,長刀臨至。
刀劍相接,一股如山般沉重的力道從長劍之上穿來,使得獨孤云面色一變。他欲要將這一擊挑開,卻難以將其挑開,只能借力避開了這一擊。
畢竟凌寒初入凝氣境,若換作一些實力強悍的人出這一刀,鮮有人能避開。
就在獨孤云躲開的瞬間,一道刀光朝著自己斜劈而來,而獨孤云在這道刀光中感受到了一種斬開世間一切阻礙的‘勢’,這一刀遠比之前的那刀還要快,快到獨孤云看不到它的走勢,只能本能揮劍反擊。
剎那間,兩兩相接。
“好重。”無法躲開的獨孤云硬接下了這一刀,獨孤云只覺這一刀著有著數十萬斤的巨力壓來,腳下的地磚直接被踏碎。
這一刀正是凌寒施展出的第二招,名為‘山海’,其刀勢本就如山海般沉重,再加之凌寒本就有著數十萬斤的巨力,兩者加持就使得‘山海’這一刀更加沉重了。這也是凌寒在沒入境之前難以做到的。
一擊‘山海’過后凌寒刀勢翻轉斜向上揮刀而出,一入一出,走勢一氣呵成,這一刀則是力道更勝‘山海’的‘龍翻’其刀勢若真龍翻身,引得山崩地裂,海水翻騰。
在這第三刀‘龍翻’的巨力之下獨孤云直接被擊飛,掉落在擂臺另一邊,受了傷,抗下凌寒三刀,獨孤云的修為也所剩無幾。
同樣的凌寒亦是有些站立不穩,在三招之下,體內靈力竟然幾乎耗盡。此刻的凌寒則拄著長刀喘著粗氣,再無修為之力去使出第四刀‘黑夜’。
畢竟這套《屠龍》攻擊是連續攻擊,力道一招強過一招可謂成倍式的增長,比如說凌寒在第一刀使出的是十萬斤的氣力,那么第二刀就是二十萬斤的氣力,那么第三刀則是四、五十萬斤的氣力,如此類推,直到第七道刀結束。
“呵呵,你很強,能將我逼至種地步,你的靈力、體力亦所剩無幾了吧。”被擊飛的獨孤云起身,擦了嘴角溢出的說道。
“咳咳,你也很強,如果我沒有破境,只怕是早已落敗。想來你的靈力也應該所剩無幾了吧。”凌寒喘著氣,接連幾記攻擊下來,凌寒知道對方的消耗和自己差不多。
“的確,那么我們就一招定輸贏吧。”獨孤云也不否認對方所說,但為了要想取勝,就只能發動那一招。
“自當奉陪。”凌寒點頭,亦知此刻自己的身體狀態,的確很不樂觀,但為了師兄們的承諾,必須堅持到最后。
有時候,人這種生靈,不壓榨一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潛力,更不知道會有著什么樣的奇跡發生?
眾人都關注著擂臺上的兩個少年,亦知他們都在凝聚自己最強一擊,亦是決定誰勝誰負的一擊
兩個少年凝聚法力時,四周的靈力環繞,他們各自的‘勢’也在增強,眾人望去,卻見一藍一青兩道光暈針鋒相對,在兩個道氣勢的對撞下,引起四周空氣流動,使得四周旗幟簌簌響動。
他們兩個的氣勢越來越強,最終到了自個境界點。
“黑夜!”
“千劍歸一”
與此同時,兩個少年同時開口,使出了自己目前最后亦是最強一擊。
‘黑夜’是《屠龍》第四招,本是需要從第一招‘出行’到第四招‘黑夜’依次連續施展才能展現出其絕強威力的一招攻伐之術。
只是如今凌寒已然無法連擊,只好凌寒退而求其次,單獨的施展第四招‘黑夜’,卻也比之第三招‘龍翻’強了數倍不止。
至獨孤云的‘千劍歸一!’則是其師傳授給他的《萬劍訣》里的攻伐之典。
如今的他只修至‘千劍歸一’的境界,這套劍法分為‘十劍歸一’、‘百劍歸一’、‘千劍歸一’、‘萬劍歸一’、‘萬劍歸宗’五個境界,最后一式‘萬劍歸宗’則是此典的最高境界,萬可是‘萬’,亦可是‘萬’二者之間有著極大的差別。
前者之‘萬’是為數字以萬之數為一使用,而后者之‘萬’則是萬法歸一之意境。二者有著天壤之別,不可同日而語。
獨孤云出招之時,其后有著數千柄長劍匯聚一處,形成一柄絕世長劍,帶著無可比擬的劍意凝聚于長劍向著凌寒刺去。
另一邊,凌寒使出了最后一招‘黑夜’,直接朝著獨孤云立劈而下。黑夜招式其意則是由上至下進攻,猶如以劍滅火般,滅絕他人光芒,在逆境中成就自身,以自己為唯一。
兩個少年皆以自己最強一擊攻敵。
于是,千劍凝聚成一柄長劍,一柄長刀聚集靈力,散出可怖威壓。二者各成一局,相互交伐。
待到二者交接瞬間,散發出的法力余波四溢,使得觀戰的弟子站立不穩,他們不由得心中大駭。
“這還是新入門的弟子么?”眾人有些懷疑,這倆人還是不是新入門弟子之間比試了?
他們怎么會這么強,遠遠超過了正常的修士能展現出來的能力了。一個在入門兩年就步入筑基境,一個才剛剛突破凝氣境就可以和筑基境打得不分仲伯,如果到了筑基境,是不是可以對戰融靈境了?
然而事實卻是這樣的,在凌寒在筑基境時,就經常去和融靈境的師兄們討教,當然這也是之后的事了。
言歸正傳。
就在二者兵器相交時,產生刺耳的音爆,法力余波四散,席卷整個擂臺。
忽而他們看到兩道小小身影倒射出去。卻見凌寒掉落在擂臺邊緣,只有腳還擂臺之上,上半身則垂落在擂臺之外,手中還拿著一把刀柄,上身衣物已經碎裂不堪,整個人也已昏迷過去。
好在凌寒本身體質強悍,在這樣強大的靈力爆炸之下并無大礙,只是昏迷了過去。
而另一邊獨孤云則有些不容樂觀了,他被相交而爆炸開的能量擊得吐血倒飛,直接掉落在擂臺之外、昏迷了過去,更是受了極重的傷勢。
觀戰臺上的陸青云與韓湘子見狀面色微變,想不到這兩個孩子斗法產生的法力沖擊竟會這么強,看來這兩個孩子都是用盡全力了。
不過還好,還在他們的可承受范圍內,沒有性命之憂,是以他們沒有出手阻止,這次用盡全力,對他們有很大的益處。當然,兩個孩子在比斗時會危及到生命安全的話,他們是會出手阻止的。
另一邊獨孤云的師尊謝峰雖是擔憂,同樣沒有出出手阻止。
然后比斗結果出現瞬間,觀戰臺上的謝峰與凌寒的大師兄游和瞬間出現在兩個孩子身旁,各自將他們抱起。
大師兄則直接扔給謝峰一個玉瓶。謝峰接過玉瓶,神念一掃,發現里邊裝的是回心丹,于是他開口道:“多謝。”
然后他抱著獨孤云回到了觀戰臺,給獨孤云療傷去了。
“無妨。”大師兄游和點頭,然后取下一顆‘回心丹’給凌寒服下。
最后吳鐘亮宣布大比結束,最終的勝者是凌寒。是以,新入門弟子大比至此落下帷幕,眾人各自散去,大師兄則抱著昏迷的凌寒回了丹霞峰。
而凌寒與獨孤云所展現出來的實力,也讓每一位新老弟子汗顏,同時也鞭策他們努力修行。
再說被大師兄游和抱回來的凌寒再次醒來之時,發現在自己房間,算時日卻已是大比之后的第四日了,于是凌寒起身收拾了一下自己,發現此刻自己的修為已是凝氣二層,不禁欣喜萬分。
且說在凌寒昏迷的這段時間,比試時消耗一空的法力隨著體內金色血液極速流動中帶動《九轉金身決》自行運轉,自主的吸收四周靈力來恢復自身,很快的耗空的法力也慢慢恢復,直至全部恢復。
但是《九轉金身決》并沒有因為法力恢復而停息下來,而是依舊自行運轉,對四周的靈力的吸收也越來越多,直到形成力如最初那般的靈力漩渦,直至突破凝氣境第二層,才逐漸停止,直至消失不見。
且凌寒突破時,眾師兄都在屋里,見著這一幕嘖嘖稱奇,這小師弟突破境界的陣仗還真不小,直到他突破完成在之后,眾師兄才離去,屋里只留下凌寒。畢竟這場大比近乎將凌寒掏空,縱使突破了修為他依舊睡了三天。
言歸正傳。
凌寒調整好自己后,推開門去往丹霞閣,開始他日常的修行,但當在去丹霞閣煉丹途中,發現‘凝月亭’不見了二師兄人影,因為凌寒往常在去丹霞閣的二師兄都會在那里打坐練功的,幾乎每日都在的,今日竟然沒來。
二師兄的修行方法特殊,他的攻伐之術在于魂力攻敵,而非法力,當然也少不了法力的加持,所以每日都會來此靜心打坐,提升修為。
于是凌寒有些不解的繼續著丹霞峰而去,待到了丹霞閣時,見著十三師兄正在練習槍法,于是他上前抱拳道:“十三師兄早上好!”
“小師弟早上好!”聞聲楚悠收槍立身,而后朝著凌寒回了一禮。
“怎么今早不見二師兄身影呢?”凌寒撓了撓后腦說道,將自己的疑問說出來。
“你說二師兄啊,回鄉探親去了。”楚悠微笑著說道。
“回鄉探親?”凌寒激動道,在聽聞楚悠說回鄉的時候,凌寒不自主的想起了自家老爹和自己的伙伴們,以及白水村的眾位叔叔伯伯、嬸嬸伯母們。當然最想的還是葉蕓。
雖然凌寒也時常想起他們,如今聽見二師兄回鄉探親的時候,凌寒不自覺的有了一股立即回去的沖動,但他還是克制住了這種沖動。而是詢問道:
“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回鄉探親了吧。”
說完凌寒一臉期待的望著楚悠。
“咳咳,小師弟,其實吧,師兄我入門這么多年也只回去過一次。”楚悠輕咳著說道。
見著凌寒期待的小眼神,楚悠雖然很不愿說出否定的話,可最后他還是說了出來,畢竟自己入門十年了,才回去一次。
“為什么呢?”凌寒詢問道。
“那是因為宗門有規定,要么入金丹境,要么在宗門滿十年期方可回去,期間嚴禁弟子私自下山。”楚悠說出了實情。
“原來是這樣啊,但又為何?”凌寒再次詢問道。
“那是因為一入修行路,我們的人生軌跡就變了,修者壽命會隨著修為增長而增長,而那時凡塵百年對于修士來說,只是彈指一揮間罷了。
再者凡塵有凡塵有它的運行軌跡,修者有修者的運行軌跡。二者只可遠觀,不可接近。之所以定為金丹境,是經過考量的,每個修者不出意外的話,破境只是時間問題。
且破境只根據個人天賦而定,有人數十年,有人數百年。再者金丹境也是修者的一個分水嶺,出身凡俗家庭的弟子,若能在五十年內如果能破境金丹境,倒是是沒什么,若是百年以后呢?
再者修者在修行的途中經常閉關,有時候一個頓悟或許就是幾十年,幾百年。那時再回去,早已物是人非。
人生無常,生離死別,自然之理,熬的過,修行路無不破之境;熬不過,泯然眾人,雖可陪伴家人,但須經歷頤養天年經歷自然生滅之則。
倒也不是說修者漠視人情,但修道本就是逆天修命,證道長生,總會見證生離死別的時候,只是要學會面對,這也是一個心境的成長過程。
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正是如此!”就在這時,傳來了大師兄和藹的聲音。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