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出征
- 大越權相
- 疑惑半生
- 2717字
- 2018-03-11 15:38:20
聶尚內心開始是拒絕的,隱約的覺得就算自己字寫的再丑,也畢竟才五六的歲孩童。讓當朝文官之首教自己習字,是不是太小題大做了。最主要的是蔡京可是后世出名的奸相,名聲臭的很。當著父親的面也不好表現出不情愿,只是點頭稱是。
聶從文無奈的想,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是自己提出晉升蔡京為太子太保,封一等魏國公爵。本來只是平衡朝堂之策,不管此次出征遼國成敗與否,也只給了南岸豪族銀兩,虛爵。此次出征歸來后,朝堂之上依然能保持大致平衡。皇室亦能進退自如。蔡京作為文官之首,又是南岸世家豪族,當真是不二的晉升人選。
至于讓自己兒子在蔡京門下學習,是皇上獨斷,理由是太子跟七殿下都不是學習的料,皇室總得找出個拿得出手的人,以師徒之實以示皇家恩寵。
至于天啟帝的想法,當然來至那句“文能提筆安天下”了。
聶從文也是反對的,自己做了大越諜報的頭子這么久,大越朝每個重要的官員的行事作為他都一清二楚。蔡京文才書法造詣,在大越文壇是相當的高,也有治國之才。但是為人太過貪婪。如果不是皇室當今力量強盛,很可能他就會成為一代權臣。
而天啟帝并不擔心。
”只是教習書法,又不是真的要當他的學生。”皇帝如是說。
“他敢教壞了尚兒,老子去砍了他的頭。”太子如是說。
“一起去”,三位殿下最后做了總結。
…………..
初六,大朝會。
出征一事已定,剩下的就是后勤糧草。大致商討出結果以后,陛下圣旨:“龍圖閣大學士蔡京,編史有功,加封太子太保,一等魏國公。”
………
退朝之后,各路大人皆來向蔡京道賀,相約晚上前去蔡府拜賀。
蔡京也知道此次加官進爵,是皇族對南北兩岸士族的一次平衡。不過一個國公虛銜,加五十萬兩白銀,還是無法跟收復幽云十六州的利益相比。太子太保,大越朝有很多年沒有加封這個官職了。可惜的是先帝時期撤中書省,要不然以自己此時的官位一朝宰輔是跑不掉的了。
至于教習聶國公之子聶尚書法之事,蔡京并未放在心上,只當皇帝隨口說說。
…….
夜晚蔡府
前來拜賀的幾位官員已安排就座,戶部尚書,王彥之.禮部尚書,蔡卞。刑部尚書,鄭功。再加上幾位大學士,這便是南岸士族朝堂之上核心的力量了。
推杯換盞之間,幾位大人也問出自己的疑惑。這次皇族的加封是不是太小氣了一些,如果拿下幽云十六州,北邊不是瞬間就要壓倒南邊了嗎?
蔡京也知道他們想問的其實是,好處都讓自己一個人得了,朝堂之上其他南岸士族官員怎么辦,也不由的在心里稱贊皇帝這一手用的好啊……
“各位大人不必多慮,其實銀兩,免賦,跟國公之位都是虛的,關鍵是在太子太保這個官職上面,即使拿下幽云十六州,以太保輔國,我江南士族大夫也不吃虧。皇族也怕一方做大。平衡才是圣上想要的東西。”
“太子太保,進可為三公。退也可在太子即位后,以太保之資歷輔國。各位大人不要只看一時之得失,眼光要放長遠。回去之后跟我南岸同僚解釋一下。至于糧草軍資分配之事,由我主責,王大人輔之。有我二人在列未位盡可放心,不會虧我南岸士族。盡可休書回家,讓各家各族安心為朝廷籌備糧草軍資之物,切不可耽擱。出征乃我國之大事,關乎百年國運。在這里蔡京代大越黎明百姓感謝各位了….”
眾人紛稱不敢當,不敢當。
此時管家來報,聶國公攜小國公來府上拜師。
蔡京沒想到聶從文會真的帶聶尚來拜師,以為只是皇帝隨口之言,當時并未在意。此時倒是弄的自己措手不及。轉眼想到,今日南岸士族核心之人皆在這里,如果就這么收了聶家的子孫當徒弟,何況聶從文還是大越朝諜報頭子,文官躲都躲不及。要是真收了這徒弟以后自己這文官之首的位置估計是坐不穩。
想到這里,蔡京便已有定策。便招呼眾人去前廳迎接。
“聶國公到此,有失遠迎。見諒見諒。”各位大人皆拱手行禮。
聶從文向來很少跟文官打交道,有限的幾次也是審問和抓捕。看到蔡府聚集這么多位大人也知此事南岸士族肯定是有事商量。便稱打擾,直說了來意。
“聶國公,并非我有意推辭。只因實在公務繁忙,并無時間教導小國公,有恐耽誤了小國公的學業,那就是大罪過了。至于書法之道,也無需讓小國公行拜師之大禮,蔡京自當傾囊以授。”
見蔡京有心推辭,聶從文也不勉強,本來拜師就是皇上一廂情愿的想法,便要帶著聶尚行禮告辭。聶尚心中也不極不情愿拜這個后事被稱為奸相的人為師。此時自是心中高興。
只見蔡京又拱手一禮說道:“如國公要給小公爺找老師,我倒有一建議,望國公考量”
“蔡大人請說”聶從文也不好回絕。
“昭文館有幾位大學士正在修前朝史,都是學識淵博之人,書法文采具在我之上,我無事時也在哪里負責修史。小公爺現在年紀尚小,幾位大學士與我可同為老師,教習小公爺。而且昭文館旁邊就是太學。”
聶從文想了想,覺得也好。“那便拜勞蔡大人了。”
………….
元宵節后,聶從文便帶著聶尚去了昭文館一趟,由蔡京引薦。幾位大學士也并沒有推辭,修史有史官負責,大學士們只用負責檢效修改,很是清閑,對于教一個小公爺也并無不可。
這幾位大學士都是寒門出生,憑借真才實學官至大學士。因為太過憨直,并不適合參政,便被派來修國史。
因聶尚年歲太小,所以只用每月單日上午來學習半日便可。其余除功課外,先生與校官也回來繼續教習聶尚。
出征之日已定,二月中旬大軍便要出兵北上,天啟帝親征。聶從文這段時間也格外忙碌,有時幾日也不見回家。正月底聶從文帶著數名護衛打扮的人回到聶府,并吩咐管家安排住所。“忠武軍”將士駐扎在京都大營里,非緊急事務入城不易,便調來幾個精銳,以防有事。
…….
二月
初一,聶尚的生辰。入宮過了生辰日。并去祭拜了母親。
初二,因聶從文先行帶司天監秘諜與三萬“忠武軍”赴定邊府安排皇帝親征大營,及各項事務。今日便是“忠武軍”出軍之日。
小蘭也帶著聶尚來到京都大營,觀出征禮。
只見聶從文一身勁裝,外罩黑甲,背系披風,挺身而立。走上祭臺,下方三萬五千“忠武軍”將士皆單膝跪地,齊喊:“忠武”,氣勢恢弘。
聶從文示意將士起身,端起祭臺上第一杯酒朗聲道:“敬天地”,便環倒在地上。
第二杯:“敬我大越將士忠魂”。
第三杯:“敬我忠武軍兄弟,破蠻夷,復我河山”
下方將士皆端起面前海碗,一飲而盡。齊聲喊道:“破蠻夷,復我河山”。聲音響徹云霄。
聶從文大手一揮,“出發”。營門打開。
三萬將士轉身,分兩列出,整齊劃一。
軍中此響起軍士們的歌聲: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
臨行前聶從文又在馬上交代了小蘭跟聶尚要注意的事情。“留有五千軍士守大營,緊急時皇上流有詔令可調撥五百軍士守我聶府。”
大越建國時便規定,十數以上軍士,無詔不得帶武器進京。
……
確定完交代的事后,聶從文對著聶尚說道:“在家一切聽小蘭的”
“是,父親”
“有什么話想對父親說嘛?”
“回來之后給自己續房小妾吧,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