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議事2
- 大越權相
- 疑惑半生
- 1875字
- 2018-03-07 01:39:55
“看來這些世家大族并不看好此次出兵遼國。”太子退去爭吵時的軍漢模樣正色說道。
兒子少有嚴肅,天啟帝心中也更為寬慰,看來打仗并沒有把自己這個皇位繼承人打傻,基本的政治嗅覺還是有的。于是便開口提點道:“也不是所有,這幫文臣也分派系。今日提出裁軍也只是試探一下皇室跟樞密院出兵的決心。南岸的世家大族肯定不希望出兵,打勝了他們好處不多,還得出錢。打輸了也沒什么好處,更得出錢。所以今天最開始支持裁軍的也都是南岸派系的官員。”
“至于北邊的就完全不同了,我大越軍力之強盛,他們都是看在眼里的,而且勝了他們得利最多。壓著夏遼兩國打了這幾十年,此次又有完顏阿骨打在從后方出兵。除非我大越朝鐵騎全都拉肚子,遼國這次滅國已是鐵板釘釘之事。”
“只是總是讓文臣這么鬧,也不是辦法啊,那些世家那個不是以自己家族利益為先,真正為我大越的卻沒有幾家。”太子一臉不爽的說道。
皇帝也一臉無奈“大漢傳承四百年,王莽篡位是因外戚干政,最后還是恢復漢家天下。后來呢?平了黃巾軍后治軍之權下放,哪個世家豪族不是擁兵自重。最后硬生生的又打了四百年。才出現(xiàn)了大唐。大唐傳承三百年,強盛之時萬國來朝,最后設節(jié)度使,還不是被世家拿到軍權,又亂七八糟的打了幾十年,這才有了我大越。”
說道這里,皇帝嘆了口氣:“我開國六姓皆非世家大族,能得國祚全靠六姓子孫能征善戰(zhàn)。但我六姓子孫越打越少,以武治國亦不長久。不用他們又能用誰?”
“也多虧婉兒當年之策,要不然還不知現(xiàn)在我皇族能否度過當日之劫。”
“豪門士族啊.”天啟帝輕輕搖了搖頭,若有所思。
...........
慈元宮內(nèi),聶尚靜坐在旁,聽著當朝皇后絮叨開國六姓之間的聯(lián)姻。主要目的是讓聶尚明白,不該叫自己“皇后娘娘”,正確的叫法是“外祖母”。比如,皇后是李家的第四代子女,皇后的姐姐嫁給了聶尚的爺爺,皇后嫁給當朝皇上。當朝皇上又跟聶尚的爺爺是結(jié)拜兄弟。聶尚的母親是李氏第五代子女,又是皇后的侄女,而皇上的母親是聶家第三代,至于應該怎么叫……
“怎么親近怎么叫。”最后看起來端莊賢惠的皇后娘娘總結(jié)到,微微拂了拂聶尚的腦袋,“你太奶奶估計要等急了,我?guī)闳ァ!闭f罷,便輕牽著聶尚的手往慈寧宮走去。
.........
皇后示意,聶尚便跪下,對著面前慈祥的老人恭敬的喊了聲:“太奶奶”。看著年幼的聶尚,皇太后不禁泣不成聲。皇后只能趕緊上前寬慰到:“老祖宗,尚兒現(xiàn)在癡啞之疾以愈,這是好事啊,您哭什么啊。”
“對,對,是好事,是好事….”,說罷便拉起聶尚,示意他坐在床前,仔細端詳起來。越看越是喜歡。“跟婉兒那丫頭長的好像啊”,提起聶尚的母親,皇太后又忍不住眼淚,抱著聶尚輕泣起來。聶尚也只得輕輕順著自己太奶奶的背,皇后也在一旁寬慰。
等皇太后哭完,又問了些家長里短,無非現(xiàn)在有沒有開始讀書,平時吃什么的細碎之事。有太監(jiān)稟報,午膳已備好,皇上,太子還有殿下們已在前廳等候。于是皇后便扶皇太后并牽著聶尚出去。
前殿已站立著數(shù)人,除了天啟帝,太子,聶父以外,還有三個年紀皆二十出頭,一身明黃色袍服立與皇帝身邊。三人向皇太后,皇后行過禮以后三人便圍著聶尚,皆寵溺之色。應該就是皇上另外的三個兒子了。
聶尚從皇后哪里知道,聶家與皇室聯(lián)姻最多,兩家也最為親密。而聶尚是兩家人現(xiàn)在唯一的第六代人。太子已幾位殿下雖都已成親,但因常年征戰(zhàn)邊疆,都尚未有子嗣。
再加上天啟帝當太子時便于聶尚祖父結(jié)拜為兄弟,聶尚叔父聶從武又因就太子與軍陣之中戰(zhàn)亡,這份感情現(xiàn)在全都集中在年紀幼小的聶尚身上。當年聶尚出生之時,皇上甚至準備直接讓太子收聶尚為義子,并視為皇儲,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已還聶家對于皇室之恩情。只是當時聶父極力反對,方才作罷。又要封父子二人親王之爵,也被勸住。最后皇上強硬下了圣旨,父子二人皆封了國公。聶尚才知道自己剛出生時就是二等國公。
午膳過后,父子二人便離宮回家。
教習武藝的校官已經(jīng)在家等待多時,下午聶尚便繼續(xù)扎馬步。上午見了那么多長輩,聶尚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能毫無心理負擔的賣萌了。于是邊扎馬步邊跟校官邊纏著校官講江湖故事。
校官看起來也是文武雙全之人,對于大越朝開國至今的歷史如數(shù)家珍,聶尚扎馬步,校官就把大越朝前后這兩百年歷史當故事一樣講來。
..........
轉(zhuǎn)眼已至年節(jié)。
年末之時,教書先生對于聶尚的評價是:聰慧異常,內(nèi)斂知禮,勤而好學。只是無書法字畫天賦,字體丑而難改,練習一月毫無進展。以后在書法的造詣上十分有限。
聶尚:……
至于校官的評價就簡單的多:堅韌異常。
聶尚:當年兵不是白當?shù)摹?
對于兩人的評價,聶父也并無多大驚奇。聶尚母親三歲便識千字,五歲時已經(jīng)熟讀諸子百家,琴棋書畫無所不精。相比其母,聶尚還差的很遠。
至于校官的評價,聶父還是很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