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暫時忘記不了,就選擇不刻意忘記吧。在有時間的時候,余念開始看之前宮彥的微博微信,也開始上QQ看他的QQ空間,QQ已經非常少用,只是偶爾上傳大文件的時候才用到,用來做純聊天或者上傳文件的用途,QQ空間基本上都不看的,畢竟朋友們的更新一般也可以在微博或者微信上面看到。
之前宮彥的名字叫“宮英俊”,也不知道咋想的,余念也曾經調侃過他。
“你知道哪個真正的帥哥會叫自己英俊的嗎,基本上網上昵稱美麗啊英俊之類的都是資深恐龍。”
“當然有帥哥這么叫,你也認識,就是本小哥。”
“反正別怪我沒提醒你。”
盡管如此,這個昵稱他還是用了好多年并且一度樂在其中。后來,他改了個名字,叫“白夜行”,這個名字有點深,讓人想起貓頭鷹。
“大頭,終于把名字給換了,這名字是啥出處呢?”
“沒文化真可怕,東野圭吾著名的一本推理小說的名字。”
“什么時候跨界的?你們男生不都是喜歡看日本的*****嗎,怎么又對推理小說有興趣了?”
“你懂啥,哥現在走的是文藝男青的路線。你現在連*****都知道了,后生可畏啊。”
“道聽途說,道聽途說。”
始終還是不知道“白夜行”到底是寫什么的,忽然余念想知道,這本他那么喜歡的推理小說到底寫的是什么。百度了這本小說的簡介——
“《白夜行》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故事圍繞著一對有著不同尋常情愫的小學生展開。
1973年,大阪的一棟廢棄建筑內發現了一具男尸,此后19年,嫌疑人之女雪穗與被害者之子桐原亮司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個躋身上流社會,一個卻在底層游走,而他們身邊的人,卻接二連三地離奇死去,警察經過19年的艱苦追蹤,終于使真相大白。”
里面有一些旁白和對白很戳心,可能余念是敏感性人格,不論是文字還是影像,即便知道不是現實,也會容易觸動。
“曾經擁有的東西被奪走,并不代表就會回到原來沒有那種東西的時候。”
“有個人我想讓她幸福,但是,那個人真的得到幸福的話,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人再需要我了,沒有人會再叫我的名字了。”
“在我們的眼中沒有太陽,一直都是夜晚,但卻不暗淡,因為有能代替太陽的東西。”
余念用整個晚上看了和這部小說相關的文字和電影,有一股很重很重的力量把她的心往下拉往下拉,不知道當宮彥給自己取這個名字的時候,會不會知道有一天有人真的會為了這個名字去看這本小說,仿佛他就坐在你的面前,饒有興致地看著你,“喂,這只是一本小說,你看懂了嗎?”
打開宮彥的頭像,進入他的空間,一條一條認真瀏覽他的每一條記錄。
“Twenty years,two people,one day......”(2011年11月15日)配圖是電影One day的劇照,最后男女主終于發現自己一直在尋找的就是近在咫尺的對方而相擁在一起。
“被幾句話擊穿了......
如此情深,卻難以啟齒。原來你若真愛一個人,內心酸澀,反而會說不出來,甜言蜜語,多數說給不相干的人聽。——《她的二三事》
如果我有來生,我還是會一個人孤單一輩子,因為我愛的人不愛我。——《人生若只如初見》
我比這世上任何一個人都更加熱切地盼望你幸福,只是,想起這幸福沒有我的份,還是會非常的難過——《我等你到三十五歲》”(2012年8月17日)
“我等你到三十五歲,如果到那時你還不來,我就找別人了。”(2012年8月18日)
“人生最低潮的時候如果什么都不做命運會把我帶到哪去呢?”(2012年9月10日)
“我該用什么樣的速度去生活,才能與你相逢?”(2012年9月25日)余念看著宮彥用的背景圖,男女主人公站在山堆上仰望星空,星河、云彩、剪影勾勒成一副唯美的圖畫,圖片的右下角有一個水印“秒速五厘米”。余念去百度了這個圖片的背景,認真地看了能夠搜索出來的影片,明里和貴樹,認識的那一年十歲,兜兜轉轉,最開始還靠著書信保持往來,后來終究還是架不住空間和距離的阻隔,每次感覺好像可以在一起然后又沒有在一起,最后他看到她得到了幸福,也微笑著釋懷。這是一個每一幀都可以下載來用作壁紙的短片,時空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余念在不同的時間重復著宮彥曾經做過的同樣的事。只是每一個故事,都讓她覺得沉重,而他之所以留下來這些文字,會想到有一天別人也會看到嗎?又或者,只是因為這部片子讓自己感動了,無他。只是說好的,永遠的朋友,你現在在哪里?
這部動畫短片很動人,總有一些話好像就是那樣一語中的說出了你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想法——
“我們仰望著同一片天空卻看著不同的地方。誰都不可能和誰在一起一輩子。人就是這樣,必須去習慣失去。”
“在這幾年里,我光顧著低頭前行,只想著得到那無法得到的東西,但是又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而這個不知從何而來的想法逐漸地變成一種壓迫,讓我只能靠不停工作來解脫。等我驚覺之時,逐漸僵硬的心只能感覺到痛苦。然后在一天早上,我發現曾經那刻骨銘心的感情——已然完全失卻。”
“我深知,這之后我們無法一直守在一起,擋在我們面前的是巨大龐然的人生,阻隔在我們中間的是廣闊無際的時間,令我們無能為力。
凌晨兩點,余念繼續翻讀,他的日志其實并不多,只是她想知道他為什么會寫下這些感受。
“許多人的所謂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棱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2013年2月17日)
“當人生停滯不前,像沒有出路時,把它當作一個長假,好好享受,讓身心得以休養生息,好讓之后遇到機會時,再作沖刺!”( 2013年2月28日)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風拍小簾燈暈舞,對閑影,冷清清,憶舊游。舊游舊游今在否?花外樓,柳下舟。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黃云,濕透木棉裘。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2013年5月16日)
余念從來沒有讀任何文章和內容這么仔細認真。她不知道為什么,心理壓抑已久的內疚和自責好像決堤一樣奔流而出,因為字里行間,她讀出來的是壓抑和不快樂,不是為賦新詞的假矯情,是佯作不經意卻滲透出來的真悲傷,仿佛可以在所有的文字里真真切切地看到希望、掙扎、無奈,絕望還有放棄。而在這么漫長的時間里,她不知道也從來沒有為他做什么。在他離開的時候,他是否知道,他在她心里一直非常重要,而他的離開,不知道會影響她多久,至少,在他離開的5年并沒有隨之消失減少;曾經她努力試圖擺脫這樣的控制,然后她開始接受,如果這個曾經對自己而言好像雙子星一樣命運相連的朋友希望用這種方式留下來,那么,大家就這樣相處吧。
如果當初可以多做一點,如果可以做的更好一點,如果可以告訴他,他非常重要,即便事情同樣不可扭轉,至少彼此都無遺憾;而現在,她會像他曾經看著自己的背影一樣看著他的背影,雖然如今,他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這幾天,余念覺得很累,因為最近看了一些宮彥QQ空間里面提到的小說和電影,眼睛有些充血,閉上眼睛定定神,側過頭看著窗戶定格出來的天空,遠遠的烏云一片,烏云中間有幾處破開,陽光透出,看到更遠的藍天。
生命本身都稍縱即逝,不是嗎?有時候在絕望之中看到一點點希望,我們都在用平均年齡甚至是更高壽的年齡規劃自己的一生,如果你知道自己只有50歲,你會怎樣規劃自己的一生呢,如果只有36歲呢?我們以為的風華正茂,卻可能實際已經是自己的風燭殘年,上帝隨機給每一個人一根生命之簽,是長簽是短簽,多長或者多短卻只有在自己壽終正寢的時候才能知道,這難道不是最大的一場賭局?曾經以為,那種英年早逝、絕癥之類的事情就好像中彩票一樣,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可是宮彥,是和自己一樣的生命存在,對他,絕癥這個事情,不是1%和0.1%,而只是1和0的區別,50%的機會,僅此而已。
以前有一個同事曾經說,她現在拿每一天都當成最后一天來過,每度過的一天都是賺到的,當時余念覺得故作姿態,有點酸,這不是雞湯教科書里面經常出現的文字嗎?而現在,自己又有什么資格去質疑別人的想法,別人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經歷了什么,獲得了什么感悟又豈是一個局外人可以揣度得到的,不了解而不做評判,是她目前可以盡量做的事情。余念無法把生命當成最后一天來過,但是她開始重新審視生命這個詞,她開始面對那些她曾經恐懼的東西。什么是歸宿,喧囂不是,孤獨是;生不是,死是。不論是愿意不愿意,人終將面對。就像滅霸打了個響指,一半的人灰飛煙滅,離開的人固然不幸,而留下來的這一半幸存者帶著對逝者的遺憾和愧疚,又如何怡然自得地生活下去?余念仍然熱愛生活,相信愛情,在這樣看似絕望的終點,仍然有光,她愿意負重前行。
曾經她以為,說好是永遠的朋友,那即便這兩年各自忙于各自的生活而無暇過多聯系互動,等大家都有時間了,那份感情又會再回來。如果她知道,她可能等不到大家都有時間的那個時候,即使她可以等到,對方也未必可以等到,那事情的走向會有所不同。人們總是說,讓時間去解決你所面臨的問題;可以我們卻總是來不及問,我們是不是還有足夠的時間。遺憾有多深刻,就有多堅定自己對未來的事情不想留遺憾的心。余念拿出紙筆,寫下了未來五年自己想要做的事:
1 找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并盡可能堅持做下去;
2 堅持每年帶女兒出去旅游一次
3 五年內帶父母出國旅游1-2次
4 每個月看2本書
5 寫一本書,哪怕只是寫給自己的
第四點,她終究沒有做到;第五點,余念還在努力著,不知道未來的某一天是否能夠實現。
命運給了我們一副牌,可是能打的張數屈指可數,我們能做的只能是把能打的牌打好,至于我們不能打的,是意外驚喜還是飛來橫禍,好歹你也是擋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