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三國精兵詳解(三國篇)
- 三國之天下精兵誰最強
- 笑談君
- 6307字
- 2018-04-04 21:23:33
應諸位看官的要求,在下將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比較著名的幾支精兵部隊,做一個小小的簡單的介紹,希望有助于大家對于本作的了解,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下面所說的是三國篇。
魏、蜀、吳三國既然能夠鼎立,自然有其原因。除了領導者的能力、魅力之外,最重要的莫過于實力。而能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獨霸一方,其軍事實力當然是重中之重。自然而然的,這三個國家的軍隊里面,少不了精兵銳卒。那么首先,我們先看看曹魏的情況。
說到曹魏,幾乎所有人先想到的就是虎豹騎。《三國演義》中,對虎豹騎沒有什么具體的描述。倒是《三國志》,非常明確的記載了虎豹騎的存在。
首先虎豹騎的統領歷來都是曹氏將領,比如曹純、曹休和曹真。大家都知道曹操最信任曹氏將領,虎豹騎一直由曹氏將領統帥,由此可見其重要。《三國志·魏書》說:“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其精銳可見一斑。
雖然關于“虎豹騎”參加戰斗的記載不多,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僅有的一些材料看到虎豹騎的戰績。首先是在建安九年,與袁譚的南皮之戰中,曹純“督虎豹騎從圍南皮”,“急攻之,譚敗。純麾下騎斬譚首”,袁譚死于曹純所率領的“虎豹騎”之手。其二,在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時,又是曹純率領“虎豹騎”在戰場上斬下烏桓單于蹋頓的首級。其三,在建安十三年時,曹純“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也就是說,長坂坡之戰中長途奔襲打敗劉備的也是“虎豹騎”。其四,建安十六年,曹操與馬超作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擊破西涼馬超軍團的還是“虎豹騎”。有人說,在建安二十三年,曹洪、曹休在下汴擊破張飛和吳蘭時,也是率“虎豹騎”出擊的,雖然曹休統率“虎豹騎”,但史料中的記載看不出這一仗中曹休以“虎豹騎”進攻,但我推測可能性很大。
從“虎豹騎”的戰績我們可以看出,幾乎每一場戰役,曹操都是在最關鍵時刻投入“虎豹騎”,而且這支部隊參與的戰斗幾乎都是硬仗。例如,南皮之戰其實打得是很艱苦的,曹操曾經想放棄,是曹純堅持急攻,方以“虎豹騎”取勝,可見這支部隊的攻堅能力。另外,北征烏桓和追擊劉備于長坂時,這支部隊是經過了長途奔襲后的攻擊,追擊劉備是“一晝夜行三百里”,可見他的機動力和戰斗力之強不是一般部隊能比的,就連擅長馬戰的西涼馬超的軍隊也被其所敗。所以我認為,這支部隊是曹操當之無愧的“王牌軍”。
還有一件事可以證明“虎豹騎”的重要性,就是在部隊的統率曹純死后,要選新統領時,曹操卻說:“純之比,何可復得!吾獨不中督邪?”于是不再選統率,而親自當了虎豹騎的統領,可見曹操對“虎豹騎”部隊的指揮權是很在意的,因為這是他的精銳之部隊。
另外有人說,虎豹騎實際上是虎騎和豹騎兩支騎兵。虎騎是重騎兵,擅長沖鋒;豹騎是輕騎兵,擅長騎射。這個事情目前爭論很多,所以還是看大家各自的想法吧。不過,我個人看法是,有這個可能。其一,若虎豹騎都是重騎兵,那么絕對不可能在追擊劉備的時候一日夜行三百里,因為馬力不夠。可能有人說,他們換馬就行了。可問題是,之所以稱之為重騎兵,是因為騎士穿的是厚甲鐵鎧,并非是馬匹身上也有甲胄。在根本不知道何時可能遇到敵軍的情況下,這些人一直穿著厚重的鎧甲,騎馬飛奔,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的距離,試問各位,您能受得了嗎?換馬的馬力能行,人扛得住嗎?所以,我以為,應該是虎豹分開的,追擊劉備的很可能是屬于輕騎兵的豹騎。其二,擊敗馬超的時候,寫的非常清楚,“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前面的戰斗中都寫的是虎豹,而唯獨這一戰單獨寫了虎騎。恐怕是兩支騎兵確實不同。也許有人說,這是簡稱。拜托,前面都是倆字,到這里差這一個字嗎?
不管怎么說,反正虎豹騎確實是存在的,而且在曹操的手下,絕對不是一支儀仗隊或者是擺造型的部隊,而確確實實是一支精銳的不能再精銳的超強部隊。
第二支要說的,就是令曹操實力猛然暴漲的青州兵。
初平三年(192年)十二月,青州黃巾軍主力無條件向曹投降(不是戰敗投降)。投誠后的青州黃巾軍,連家屬在內共計百余萬人,其中三十萬身強體健者,被曹操編成為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青州兵”。“追黃巾至濟北。冬,受降卒三十萬,男女百萬余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
個人感覺,這個數字有些不實。或者說,當時投降的確實有這么多,但后來真正成為青州兵的,也就幾萬人。從曹操的方面來看,既然要挑選精銳,自然是寧缺毋濫。所以,按照本人的計算,青州兵的實際規模大概在三萬到五萬人左右。不要小看了這個數字。要知道,當時曹操的全部家當,也就大概是這么個數,個人以為,恐怕還要少些。如此一來,曹操的實力翻倍的增長,立刻成為了強大的一方諸侯,并且同時也有了奉迎天子的實力。否則,即便天子當時去他那里,曹操也未必敢收留。
青州兵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他們奉行父死子繼,或者子承父業的職業軍人制度。因為青州兵的名號,整整存在了二十八年。單純一個人當兵,不可能這么久。而且,戰爭中的損耗也不少,要是沒有繼承,根本不可能存在那么長時間。況且,前面說了,青州兵是相對獨立的一支兵馬,曹操讓宗族大將夏侯惇直接統帥,足可見對青州兵的重視。
但是在青州兵存在的時候,有一點是非常確定的,那就是青州兵只會聽曹操一人的命令。因此,當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剛一去世,處于洛陽的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根本不愿服從其他人包括曹操接班人曹丕的指揮,并因此在短期內造成了較大的混亂,要不是措置行當,甚至有可能釀成性質更為嚴重的動亂。(會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魏略》)
自青州兵歸順曹操,到曹操去世。二十八年的時間,他們肯定參加了不少的戰役。若是一支部隊打不了仗,且不是精銳,曹操會讓他存在二十八年嗎?答案可想而知。
最后說一個暫時無法考證的部隊,虎衛軍。
虎衛軍在三國志里面確實沒找到,只是許褚傳里有這么一句“初,褚所將為虎士者從征伐,太祖以為皆壯士也,同日拜為將,其后以功為將軍封侯者數十人,都尉、校尉百馀人,皆劍客也。”
但從這段描述中,大概可以知道,許褚手下有一群人,被稱為虎士,曹操認為都是些孔武有力的強悍人才,所以非常欣賞。后面也看出,這些人都很有能力。最后那句,皆劍客也,很明顯的說出了他們的身份,那就是游俠。
筆者感覺,這些人是和許褚一起投奔曹操,又或者可能是許褚原來的部曲。至于是不是成軍,這個很難說。
有人認為,許褚既然是曹操的親衛統領,貼身侍衛,那么肯定會率領一支曹操的親衛部隊。但是親衛部隊各個諸侯基本都有,職責就是保護主公。不光是諸侯,就連將軍們也都有親衛。所以,這支部隊,更類似于保鏢。所以,就不過多的描寫了。
下面,我們來看看蜀漢,也就是劉備賬下的精兵。
首先,咱們從諸葛亮點名的一支部隊說起。“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當復部分江州兵以廣益之”。
這是諸葛亮在給李嚴的信中所寫的內容。當時李嚴認為鎮守永安的兵力不行,能力太差,要求諸葛亮派兵。所以諸葛亮就派了陳到所率領的白眊軍支援,而且說,要是覺得人數少,就從江州兵里挑選一些增補進去。
白眊軍,后被誤寫為白耳兵。乃是劉備賬下的親衛部隊。可能有人會說,既然曹操的虎衛親軍不說,為啥還要說劉備的親衛呢?
這是不同的,其中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領兵的人。陳到,“名位常并趙云,俱以忠勇之將稱”。陳到后來成為都督一方的大將,“永安督”,鎮守永安,監視東吳。這就是他與許褚最大的不同。許褚是很厲害,但終其一生,也只是個高級保鏢。但陳到不同,成為了軍區司令。要是沒有統兵能力和用兵能力,諸葛亮敢把這個人放在那里嗎?
再說白眊軍,很明顯的,早劉備死了之后,其的編制并沒有解散,而是依然在陳到的掌握之中。并且,不同于親衛或者宿衛,是一支真正的作戰部隊。否則的話,白眊軍怎么可能出來鎮守邊關?而且,白眊軍的戰力異常強悍,雖然在史書中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從諸葛亮的描述中不難看出,這支部隊的厲害。《三國志》稱“征南(趙云)厚重,征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這就說明,不管是趙云還是陳到,挑選的部下都是有猛將的能力的。要是這二位能力不行,怎么選出猛將呢?
何況,在劉備猇亭戰敗之后,陳到親自帶領八百白眊軍,擋住了數萬東吳追軍,給劉備的逃跑創造了條件。
這樣的一支軍隊,當然是天下精銳。
下面說一個名號非常響亮,最近很多人一直在考究,研究,尋覓的部隊——無當飛軍。
“諸葛亮移南中勁卒、青羌萬余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即為無當飛軍。王平任無當監。”《華陽國志》。
這支部隊的成立,可以說是諸葛亮的一種政治手段。但卻讓蜀漢政權內的少數民族,團結在了一起。而且,我們都知道,少數民族軍隊的戰力都是非常突出的。而無當飛軍,尤其擅于山地作戰,史載其“披鐵甲,擅弓弩、毒箭,翻山越嶺,如履平地。”
無當飛軍的第一任統帥是王平,“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第二任統帥是張嶷。在諸葛亮和姜維的數次北伐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出祁山,配屬馬謖部戰張郃于街亭。因為馬謖的失誤而全軍潰敗,打斷后的正是王平率領的飛軍,他們一面死戰,一面擊鼓迷惑敵軍,成功地掩護其他各部撤離戰場,自己也全身而退,算是小試鋒芒。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帥屯南圍,又設計圍司馬懿于祁山。司馬懿抵擋不住,索性使用圍魏救趙的招數,派張郃領主力大軍攻打王平孤軍。盡管當時王平所部無當飛軍只有三千,魏軍倍于己數,但這些勇士個個視死如歸,張郃久攻不下,司馬懿的大營卻已經被諸葛亮的大軍攻破了。魏軍退卻,無當飛軍卻發揮山地兵團的特點,沖出營地,反擊魏軍后衛,在無當飛軍的前后夾攻下,魏軍大潰,損“甲首數千”。蜀國能在和司馬懿第一次對陣時取得相當優勢,無當飛軍死戰曹魏猛將張郃的軍團,厥功甚偉。
無當飛軍最后的結局也極為悲壯,那是姜維九伐中原中的第八次,為了掩護主帥退卻,五千飛軍在末任司令官張嶷的帶領下進行了最后一戰,全軍戰死,史載“殺敵倍之”。以后,雖然還有飛軍之名,并且在防守陽平關等戰斗中有所表現,但無當飛軍作為一個整體,已經不復存在了。
其實,還有一支蜀漢的精銳,需要點一下,那就是連弩兵。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改造了連弩,被稱為諸葛弩。后來在與曹魏的作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現在一沒有實物,二不見于正史,因此也就不多說了。至少在演義里面,是有過描寫的。大家可自行查看。
還有些人在所謂諸葛亮的“后出師表”里,看到了一些部隊的名字,“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分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但是因為對于《后出師表》的可能性存疑,所以就不過多的介紹了。
說完了蜀漢,最后說說東吳。
首先從孫堅說起。
說到孫堅,可能大家都會說,并沒有看到有什么精兵。其實不然。我覺得,恐怕孫堅手下的那支部隊,才是江東最精銳的部隊。
大家都知道,孫堅在諸侯討董時期官居長沙太守、烏程侯。而孫堅所率領的,可就是真真正正的湘軍了。但他起兵討董的途中,還做了兩件事情。第一,逼死荊州刺史王睿,斬殺南陽太守張咨。以一郡太守,敢做到如此地步,足以證明孫堅的狠辣,也能證明其麾下所部戰力的恐怖。
而最恐怖的還在后面。諸侯討董,皆不向前,唯孫堅奮勇當先。先斬殺董卓大將華雄,又擊破李傕、郭汜大軍,逼得董卓不得不燒洛陽,遷長安。要知道,孫堅所部盡屬南方,馬匹稀少,步卒為主。但就是這么一支軍隊,居然打的董卓的西涼鐵騎節節敗退,足可說明其戰力之強了。
既然孫堅號稱江東猛虎,那筆者就暫時把這支軍隊稱為猛虎軍吧。
不過,猛虎雖然勇烈,但也躲不過暗箭。孫堅征江夏戰死,其余部也多半消亡。這個從孫策繼承父業后,實力不濟,要向袁術借兵南下江東,就能看的出來。再說了,袁術當時借出去的,也不過才三千人馬。可見猛虎軍幾乎損失殆盡了。
說完孫堅,說說孫策。《三國演義》中,似乎對孫策的部隊描寫不多,只是著重刻畫了他的個人勇猛。但實際上,卻絕非如此。
《三國志。陳武傳》記載:策破劉勛,多得廬江人,料其精銳,乃以武為督,所向無前。
這里要說的,就是廬江兵。
廬江兵有多精銳,還有一個事情可以看出來。曹操剛剛起家的時候,手下兵力不足,就派曹洪去揚州募兵。《三國志·諸夏侯曹傳第》:“揚州刺史陳溫素與洪善,洪將家兵千馀人,就溫募兵,得廬江上甲二千人。”
看到沒,廬江上甲兩千人。連曹操都知道去這里募兵,足以證明這個地方的兵員素質有多高了。
當年,孫策被袁術命令攻打廬江陸康(陸遜的從祖)。陸康憑借著廬江精兵,抵抗孫策整整兩年時間,才最終戰敗,城池陷落后不久,病逝。孫策有多猛,諸位都知道。可打一個廬江城居然如此的費勁,這還不能表明廬江兵的戰力強弱嗎?
只可惜,這支精兵,在張遼大戰逍遙津的時候,為了掩護孫權撤離,主動斷后,最終與主將陳武一起戰死,全軍覆沒。這才引出了孫權后來又親自設置的一支精兵,解煩軍!
劉備下白帝,(孫)權以見兵少,使(胡)綜料諸縣,得兵千人,立解煩兩部,(徐)詳領左部、(胡)綜領右部督。
——《三國志·吳書·胡綜傳》
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出,解煩軍的成立,恰恰是因為劉備征東吳之時,孫權實在沒有精兵可以抗衡劉備,而征召的部隊。從其名稱也能看出,孫權對這支部隊寄予厚望。解煩,解決的肯定就是劉備這個大煩惱唄。
最關鍵的是,如果單單說這么一次也就罷了,咱們曾經強調過,《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一個惜字如金的家伙,可是對于解煩軍,卻在書中四次提到。如此著重的描寫一支部隊,足見它對于東吳政權的重要性。而且,解煩軍是不同于東吳政權其他兵馬的所在。因為,東吳的各個大將也好,士家也好,都是有自己的部曲的。東吳政權極端的依賴這些士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手中都有一支不可小覷的軍隊。
而解煩軍與他們最大的不同就是,這支精兵直屬于中央指揮,也就是直屬于孫權或者說東吳的君主指揮。所以說,解煩軍除了打仗之外,恐怕還是孫吳政權的御林軍。作為以武起家的孫氏而言,這支兵馬的戰力自然不可小覷。
除了上述兩支部隊,還有一支算是外來的精銳,那就是甘寧的八百錦帆營。甘寧能橫行于長江之上,讓劉表、劉璋都頗為忌憚,若是手下沒有一支好的隊伍,他根本不敢,也不可能如此的囂張。
建安八年,孫權西征江夏,黃祖戰敗而逃,甘寧率部殿后,射殺孫權大將凌操(凌統之父),救了黃祖的性命。好了,請大家注意,從此開始,孫權有四年的時間沒敢再打黃祖的主意。但是,當四年后,甘寧因為在黃祖賬下郁郁不得志而投靠孫權開始。建安十二年,孫權再征江夏,擄江夏人口返;建安十三年,干脆就直接滅了黃祖。
這就能看出來,甘寧和其錦帆營戰力到底有多么強悍了。在黃祖這邊的時候,江夏四年平安無事;一去孫權那邊,江夏兩年就被攻破,黃祖被殺。
再然后,我們看看著名的甘寧百騎劫曹營。我相信,甘寧所挑選的這一百人,絕對是從他直屬的八百錦帆營中挑選的悍不畏死的精銳。能從曹操十萬大軍的營寨之內殺進殺出,而自身無一傷亡,這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甘寧和他的錦帆營卻做到了。這個事情記載于《江表傳》中,具體是不是真實的,很難說清。大家姑且觀之吧。
但是甘寧錦帆精銳的能力,確實無從辯駁。
好了,暫時先說這么多吧。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因此,許多的真實可能都埋沒于歷史的海洋中。咱們現在所說的,只是根據有限的記載中找到的情況,肯定還會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那就請諸位看官,跟隨筆者發揮想象,重新進入那個風云際會的時代,看看到底還有什么精彩的事情發生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