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全民遷移-自力更生
- 熱武天晶
- 追逐的鷺人
- 2031字
- 2017-10-29 13:14:55
不多時,軍哥數人拉著幾板車的工具和舊布來到沈幻兵附近。
“沈隊,完成任務。”軍哥笑著說道。
“干的不錯。”沈幻兵拍了拍他的肩膀,微笑著說道。
說完,轉身對著村民,喊道:“各位村民,有勞動力的人,到我這里領取木工用具。”
不一會兒,一百多人來到沈幻兵身旁。
雖說此時的他們,在心里很不舒服,不過在行動上沒有半點遲疑,尤其是對自身有益的事情。
沈幻兵欣慰的一笑,說道:“你們每人都領一件工具,大家分工合作,去那邊小樹林伐木,然后將木材用板車運到此處,我們自己動手,建造臨時住所。”
眾人全都點頭答應,隨后各自挑選用具。
不一會兒,大家拉著板車前往小樹林,沈幻兵帶人跟隨,保護他們的安全。
經過數小時的努力,眾人終于搭建出一座集中式木板房,其實就是簡單的四根木頭插在地上,圍出空間,然后排列搭建,即省時間,又省木材。最后在頂上,掛上破布、樹枝樹葉、小花小草...。
大量時間都在搭建木拒馬,防御至關重要,雖然木拒馬的防御也只算一般般,不過聊勝于無。
大家看著勞作成果,都表現的有些欣慰。俗話說的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必自斃。
沈幻兵微笑著,站在一旁,舒心的吐了一口氣。還算有些進展,不是無用功。
阿牛與虎子還真是賣力,沒辦法,誰叫這兩個傻小子要比力氣,結果只能讓人呵呵一笑。兩人都累的躺在地上氣喘吁吁。
晚飯不能回去吃,今天大家需要在這邊守夜,以防野獸襲擊。
坐在地上,衛隊眾人啃著肉夾饃。村民也吃著自己帶來的食物,也是大餅。
其他三隊全都自愿留下來,對于沈幻兵眾人的做法,村民全都很感動,所有人都抱有感激之心。認定沈幻兵這群人和城內那群人不是一路人。
夜晚時分,衛兵輪流守夜,一夜無事。
清晨的陽光亮起,沈幻兵緩緩轉醒,看了看四周,除了巡邏衛兵。大家都還在睡覺。
在昨天下午,軍哥被沈幻兵派往陳家村,到村里借調木工。沈幻兵希望今天就開始建筑甕城,這樣村民才有理由從土石鎮獲取食物。同時開墾農田也要同步進行。
不一會兒,眾人陸陸續續醒來,大部分村民都很晚才睡,大家全都憂心忡忡,擔心野獸襲擊,導致難以入眠。人之常情,畢竟身處陌生環境加上危機四伏,任誰都會難以入眠。
村民全都自覺的集中到空地上,李叔對眾人喊著話。這一幕就像,災難過后的團結,只有經歷過大災大難,人們才懂得團結的重要性。在天災面前,人類的勾心斗角都將是過眼云煙的笑話,團結才是最終的出路。
沈幻兵走到李叔身旁打了個招呼,然后也開口喊著,向村民交代一些相關事宜。都是關于今后的安排,以及鼓勵眾人好好勞作,只要勞作就有飯吃,就有地方住。勞動最光榮。
土石鎮需要加強防御力,村民需要安全的住所。毫不夸張的說,沈幻兵的策劃真是一舉兩得之策。一座城墻,造福子孫萬代。
此時此刻,秦始皇當時的心境,在沈幻兵心中略有感觸。當時為什么要耗費巨量的人力物力,只為修道長城,其中的緣由,在沈幻兵的內心已然非常透徹。
人民需要安居樂業,高層需要江山永固,一道城墻都能解決,出發點與利益點完全一致,不過要怪也只能怪他太過心急。
上午,沈幻兵在原地來回踱步,心想:“這軍哥怎么還沒帶人過來,輕裝趕路,應該早到了。”
“軍哥不會是忘記自己的囑托,將工具也一并帶來了吧!”
快到中午的時候,沈幻兵終于看到軍哥帶人歸來。看著軍哥帶回來的人馬,將沈幻兵驚訝到了。
整整一兩百號人,亂七八糟的自制武器有好幾車,木箭整整五車,將近一萬多支。這是要打戰嗎!帶這么多武器。還有亂七八糟的工具好幾車,里面有制式工具也有自制工具。另外連糧食都有將近十車。
人員里面,除了五六十人的木工團隊,還有整整一百多號人的武裝隊。這是要攻城還是筑城!
沈幻兵看著這群人,說道:“多謝各位,多謝你們前來幫忙。”
眾人全都說著“沒事情”“小事一樁”。
沈幻兵來到軍哥身邊,小聲說道:“這是你跟他們說,我們需要幫忙的?”
“沈隊,你誤會了。我說了建筑城墻后,他們硬是要了解我們的狀況,我一時嘴快說漏嘴了,將昨天的事情給說出來了。”
“結果他們就派這么多人過來幫助我們?”沈幻兵問道。
“是的,還是我們陳家村的人最熱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軍哥笑著說道。
“算了,既然都來了,那就不說別的了,先安排任務。”沈幻兵說道。
二人談完話,沈幻兵來到木工面前,跟他們說明情況后,將任務安排給他們。他們的任務,除了制作木籠,還需要向村民傳授經驗。
陳家村武裝隊就用來充當村民防衛隊。車夫直接武裝起來,也充當防衛人員。
一部分村民被安排向木工學習筑城術,還有一部分村民去伐木,老弱病殘也都參與進來,他們都在澆灌泥水,這是整個工程里面最輕松的活兒,連小孩子都能做。還有一小部分村民前去開墾農田。
伐木的伐木,挖掘的挖掘,巡邏的巡邏,學習的學習,制作的制作...
大家忙著各自的事情,各司其職,一派蓬勃發展的景象,所有人都在有條不紊的做著工作。
有了陳家村的援助,這個事情就好辦多了,簡直不要太輕松。還是家鄉人民好啊,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多么樸實熱情的人們。怪不得都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根本就沒聽過,“老城”見“老城”兩眼淚汪汪,這就是差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