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段颎興兵討西羌,樊志張游歷隴西(上)
- 漢涼風云
- 書寫千秋
- 4316字
- 2017-09-07 07:05:50
公元165年,延熹八年秋,先前安定太守孫俊對羌人貪贓受賄,屬國都尉李翕、督軍御史張稟多殺降羌,涼州刺史郭閎、漢陽太守趙熹均老弱不堪任職,倚恃權貴,不遵法度,均被皇甫規奏免,后皇甫規與張奐先后調離西涼,段颎接任護羌校尉,鎮守西涼羌人。
段颎將屬國都尉李翕、督軍御史張稟一一奏請重用,另朝中權貴與宦官舉薦孫俊重新調任武威太守,趙熹留任漢陽太守,郭閎因先前與段颎有怨,主動請旨調任幽州刺史。
至于涼州刺史一職,宦官舉薦太仆曹陵,而大鴻臚陳蕃等力薦劉恭,劉恭一向清廉,桓帝便以劉恭為涼州刺史。
劉恭雖清廉,卻本性懦弱,身居涼州刺史高位,卻無法制約各郡官吏,孫俊等再度肆意妄為,西羌又因官府壓迫慎重,難以維生,燒當、燒何、當煎、勒姐種羌等八個羌族部落聯同當地漢民,再度聚眾反叛。
西羌八部共五萬余人,侵犯隴西、金城邊關,其中金城郡燒當羌王滇納、勒姐羌王勒布、零吾種羌王零典三部合兵二萬五千余人,進兵郡治允吾城;
隴西郡燒何羌女王比善姬、鳥吾種羌王烏環、刨罕羌宋楊三部合兵一萬七千余人,攻向郡治狄道縣城;
另有武威郡當煎羌饑發、東尾領五千人自后襲擾金城郡,武都郡白馬羌王白奪率三千人趁機侵擾天水郡冀城一帶。
叛軍一路焚掠,其勢猖獗,一時間涼州大亂,朝廷急令護羌校尉段颎總攬涼州兵事,率軍平叛。
時護羌校尉段颎正駐兵令居,聞報羌人作亂,當即召集麾下諸將升帳議事,段颎端坐正中,其子段訓(字從浩)、長史田晏(字鵬偉)、司馬夏育(字炎?。?、從事張愷(字蘭城)等一眾將校分左右而立,肅穆以待。
段颎拿出朝廷詔令,說道:“西羌八部作亂,侵擾郡縣,今其分兵兩路進逼允吾、狄道二地,又有當煎賊酋饑發等襲擾金城,欲與金城郡叛軍合兵,而白馬羌賊侵擾漢陽郡冀城,諸位以為該當如何應對?”
長史夏育說道:“將軍,末將以為此番羌賊反叛,雖聚兵五萬余眾,其勢看似猖獗,卻分兵進取,以致兵力分散,可見羌人諸部并非同心同德;而我軍上下一致,將令順暢,可趁機急攻,各個擊破,倘若遷延日久,東羌諸部勢必再反,屆時東西羌人合兵,涼州永無寧日。”
“炎隆所言甚為有理”,田晏卻又擔憂道:“當煎羌于武威作亂,襲擾金城,其眾雖不過五千人,屬下以為饑發、東尾等賊實則是欲趁機襲擾我令居后方;令居東接隴道,西連河西,乃要沖之地,若是將軍大軍出戰在外,令居勢必空虛,當煎趁機襲取,令居若有失,隴道為賊軍切斷,則河西、河湟、隴右三地難以相通,糧道有失,軍心定然大變,不得不防?!?
段颎沉吟半晌,說道:“當煎賊寇不足為憂,我已派督軍御史張稟匯合張掖屬國都尉李翕、武威太守孫俊合兵一路,襲殺當煎留守部落;饑發等不過宵小之輩,定然回軍救援,三人可伺機而戰,戰不利則退守姑臧,倚仗姑臧城高墻厚,牽制饑發等,使其難以進兵,待我大軍平定燒當諸羌,回師而攻,旦夕可定?!?
想起燒當等羌,段颎不禁冷笑道:“至于金城、隴西二地叛賊,其兵雖多與我軍,然而卻分兵自戰,可見其心不一;若是合兵來戰,其勢必盛與我軍,分兵則其勢必衰,正可急攻破敵,不給其合兵之機;金城羌賊一破,隴西等地賊寇定然心懼,我軍一鼓作氣渡河破敵,隴西賊軍若破,則白馬羌勢必聞風喪膽,不戰自定?!?
從事張愷此時滿臉憂色問道:“不知將軍此次平叛,所需多少軍器輜重?”
段颎說道:“此次平叛,我將親率麾下三千將屯兵及湟中義從胡三千騎,并征集涼州各地郡兵、屯田卒萬余人,另征發萬余歸義羌胡騎兵,約三萬人前往平叛,救援允吾?!?
張愷雙眉緊鎖,說道:“令居所剩糧草,僅夠三萬人十日之用,將軍所部又多為騎兵,草料亦有所不足,屬下擔心遷延日久,糧草難以為繼,將軍此戰宜速不宜緩。”
段颎道:“糧草之事無需擔憂,我自有計較?!?
田晏、夏育二人若有所思,夏育笑道:“兵法有云‘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萁桿一石,當吾二十石’,所需糧草可從賊軍繳獲,沿途多有羌人部落,亦可取食?!?
“父親,不知何日發兵,兒愿為先鋒破敵”,一旁段訓早已急不可耐,請命道。
段颎不悅道:“我兒雖弓馬嫻熟,然則此次平叛,不可兒戲,先鋒大將為父自有安排”,段訓低頭喪氣,心中不住嘀咕起來。
夏育等人也紛紛請戰,段颎不禁擔憂道:“如今我心中所憂者便是東羌,若是張奐不能震懾東羌諸部,后果難料。”
田晏不禁冷哼一聲,不忿道:“昔日若非皇甫規、張奐等匹夫一味放縱羌人,致使其得以休養之機,豈會有今日之禍。”
夏育也是惋惜道:“將軍之才不下張奐,皇甫規卻舉薦張奐為度遼將軍,我等也為將軍不平;何況將軍與張奐一向不和,恐張奐借機攜私怨報復,東羌之事,將軍不可不防?!?
段颎沉聲道:“皇甫規、張奐欲以恩撫收納羌人之心,雖得一時之安,卻不知羌種叛服無常,一味恩撫,非長治久安之策;我昔日便屢次規勸,二人甚是不屑,今番我重新獲用,定要一舉掃除羌亂,看張奐等人還有何話說。”
段颎見眾人戰意濃濃,當即起身正色道:“眾將士聽令,本將此次征發大軍三萬,勢必平定西羌八部叛亂,若有違令者,軍法不容情?!?
“謹遵將軍之令”,夏育等紛紛肅立一旁,滿面熱切之色。
段颎喚道:“夏育、田晏,我令你二人各領五千騎兵,田晏走浩門縣,直達允吾,火速救援允吾,務必先行破敵,揚我軍威;夏育率軍走允街、枝陽,渡河襲取河關,而后率軍屯兵黃河東岸,等候我大軍兩岸夾擊;你二人即刻出發,不得遲延?!?
“末將遵令”,夏育、田晏二人滿眼喜色,得令而去,其他將校不禁目露羨慕嫉妒之色。
段颎又想到糧草之事,便又喚道:“張愷,我命你率軍三千,可征集各地青壯,督辦全軍糧草;另派兵于各處搜集糧草,率重兵前往羌人部落征集軍需,若有不從者或從叛者,一律滅其族,絕不容情?!?
張愷想起羌人部落未免再遭屠戮,雖面有不忍,還是領命而去,畢竟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最后,留二千軍士守衛令居,并時刻與武威孫俊等人互通;其余將校,隨本將領兵一萬五千人進兵允吾,今夜全軍出發,有違令者,斬”,段颎將諸事安排妥當,便讓眾人下去準備出征事宜。
段颎見其子段訓一臉喪氣不忿之色,便喚來段訓吩咐道:“從浩,為父心中擔憂東羌,放下不下,你即刻動身前往曼柏,請張奐嚴防東羌生亂,以免誤我大事。”
“兒謹遵將令”,段訓是心不甘情不愿,領命而去,帶著百余兵士趕往張奐駐地曼柏。
待段訓走后,段颎握劍朝北望去,自語道:“皇甫規、張奐老匹夫,我段颎不信一生屈居于你二人之下,哼!”
卻說董卓賄賂張奐,張奐厭惡董卓為人,拒而不受,一番斥責,董卓心中怨忿不已,自忖道:張奐不喜自己,在他手下為將,難以升遷,前途渺茫,該何去何從。
這日,董卓之婿李儒前來投效,董卓一掃先前不快,設家宴款待,席間所坐者有董卓之弟董旻、其子董維、女婿牛輔、李儒等,皆為董卓親屬兄弟、子侄女婿。
董卓共有一子二女,長子董維已成婚生有一女;次女董媛,許配牛輔為妻;幼女董薇前幾月許配李儒(字文優)為妻。
董卓今日難得開懷暢飲,連飲數杯,笑道:“今日此宴專為文優而設,文優需多飲幾杯?!?
眾人聞言紛紛又朝李儒敬酒,李儒起身舉杯回敬,只見李儒年歲二十有余,高六尺三寸,身著儒服,頭戴青巾,面容瘦削卻白皙凌厲,雙眼狹小卻精光閃閃,風姿超然,衣袂漣漣。
李儒回敬眾人之后,落座舉杯敬董卓道:“小婿一介寒門儒生,入仕無門,承蒙岳父不嫌棄,將愛女許配于我,定竭盡全力相助岳父?!?
“呵呵”,李儒剛說完,卻響起一陣輕笑之聲,正是董卓女婿牛輔,字增榮,此人七尺八寸,臉掛橫肉,雙眼外突,絡腮黑須,胸脯橫闊,一身盔甲,頗有兇威。
牛輔放下酒杯,笑道:“妹夫不過六尺之軀,文弱書生,手無提刀之力,如何上陣殺敵?”
董旻一旁不悅,素來不喜牛輔,冷哼道:“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汝等當相互扶助才是,怎可如此輕慢?!?
牛輔扭頭不理,李儒笑道:“昔日蘇秦、張儀不過區區書生,合縱連橫,智計百出,七國諸雄皆為其擺弄;張良、陳平未有蓋世之勇,卻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開創西漢四百年之基業;我雖一介儒生,卻得恩師授以鬼谷奇謀論斷之術,兵法韜略之道,今番盡得真傳,學成下山,恩師臨行叮囑明主將出于西涼,我因而前來投效岳父,愿助岳父成就霸業?!?
董卓聽罷,滿眼欣喜,當即問道:“賢婿所言非虛,我果真能成霸業?”
李儒點頭稱是,說道:“恩師乃鬼谷傳人,身懷驚天造化之術,實乃當世奇人,恩師定不會欺我,若是岳父大人有此壯志,小婿愿盡生平所學,悉心輔佐?!?
“好,令師真乃高人異士,不知令師尊號?現居何處?可請來一并輔佐與我?”董卓聽李儒如此敬仰其師,欲收之己用,連連問道。
李儒尷尬答道:“恩師尊姓樊,名志張,乃世外高人,常年隱居山林,居無定所,每授一徒后,便師徒分別,再無往來,小婿亦不知恩師現在何處?!?
“原來如此,不過賢婿盡得真傳,亦不會遜色于他”,董卓轉念一想,知不可強求,心中作罷。
李儒搖頭道:“恩師智謀非是小婿可比,岳父謬贊了?!?
董卓雖有些許遺憾,不過見李儒出言不凡,其師樊志張又是世外高人,自己果然沒看錯李儒,也為愛女選了個好夫婿,與眾人歡笑暢飲,獨有牛輔面露妒色。
酒宴散后,董卓將李儒召來帳中,將自己郁郁不得志之事盡訴與李儒,問計李儒。
李儒思慮半晌,說道:“岳父居于張奐之下,恐難有出頭之日,當早早遠離張奐,我聽聞如今西羌反叛,其勢猖獗,料定其難以持久,必為段颎所平;而今段颎、張奐等人所憂者乃是東羌反叛,響應西羌,若是東西呼應,涼州定然大亂;岳父與段颎亦有交情,依小婿之見,明日便向張奐請命,前往安撫東羌,一可聯結段颎為臂膀,二可借機遠離張奐,結納豪杰,蓄勢待發?!?
“賢婿所言甚是,老夫若早有賢婿出策相助,何至于連日不快,哈哈”,董卓聽完大喜。
李儒又接著說道:“小婿一向聽聞朝廷宦官當道,昔日周慎賄賂宦官而入朝受封,皇甫規絕交宦官卻身陷牢獄,可見如今朝中是宦官得勢,日后怕是多有倚仗,何況若是朝中無心腹之人,訊息不通,岳父日后將步步維艱?!?
“唉呀”,董卓跺腳恨聲道:“賢婿所言極是,若不是周慎那廝先我一步,我早已入朝為官,哪會有今日憂愁”,董卓便將昔日賄賂孫俊,結交宦官之事,悉數告知李儒。
李儒勸道:“岳父,如今洛陽猶如龍潭虎穴,岳父不宜入朝為官,此時當立足西涼,積攢聲勢,待日后時機成熟,再圖入朝為官”,李儒話鋒一轉,繼續說道:“岳父當派心腹之人,前往洛陽結好宦官,此事還須早做定奪?!?
董卓心中不禁想到董旻、牛輔皆是莽夫之勇,董維太過正直,這些心腹之人都不足用,為難道:“賢婿,此事實無可托人?”
李儒笑道:“岳父對小婿有恩,小婿愿入洛陽?!?
董卓驚喜道:“若是賢婿前去,我心中無憂矣!”
次日,董卓便讓李儒載著金銀財物前往洛陽,拜訪曹節、王甫、侯覽三人,以求舉薦李儒洛陽為官,借機交好洛陽權貴。
李儒走后,董卓又前往張奐處,知張奐不敢輕易離去,便請命率軍安撫東羌。張奐知董卓兇暴,不放心董卓一人前去,便讓董卓與尹端二人同往,二人相約三日后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