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詳解古文觀止:全冊
-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 思履主編
- 1889字
- 2019-12-12 18:40:03
襄王不許請隧
【題解】
東周時,周天子的威望已經很低了。周襄王依靠晉文公的幫助獲得王位,晉文公居然請求自己死后可以享受與天子一樣的葬禮。周襄王心里明白,如果答應晉文公的請求,那就失了體統,周天子僅有的尊嚴也會丟掉,但他又不敢直接拒絕文公,于是就追述周先王裂土封侯的事跡,說明君臣間應遵守的法度,晉文公終于“受地而還”。
【原文】
晉文公既定襄王于郟【1】,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2】。王弗許,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3】,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以順及天地,無逢其災害,先王豈有賴焉?內官不過九御【4】,外官不過九品,足以供給神祇而已【5】,豈敢厭縱其耳目心腹以亂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臨長百姓而輕重布之,王何異之有?”
“今天降禍災于周室,余一人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6】,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賞私德,其叔父實應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豈敢有愛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7】,而縮取備物以鎮撫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8】,何辭之有與?若猶是姬姓也,尚將列為公侯,以復先王之職,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將自至,余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忝天下【9】,其若先王與百姓何?何政令之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請,受地而還。
【注釋】
【1】郟(jiá):邑名,在今河南洛陽附近。【2】隧:指墓道。【3】甸服:離王城五百里的區域之內的人服侍天子。【4】九御:即九嬪。【5】神祇(qí):指天神和地神。【6】叔父:天子稱同姓諸侯為叔父。【7】庸:功勞。【8】流辟:流放退避。裔土:邊遠的地方。【9】忝:玷辱。
【譯文】
晉文公使周襄王在郟地復位后,襄王賞文公田地作為酬勞,晉文公不接受,請求死后用天子的葬禮,挖掘隧道埋葬自己。襄王不同意,說:“過去我們的先王得到天下,劃出方圓千里的土地叫作甸服,用它來供應上帝以及山川百神的祭祀,準備百姓萬民的用度,以便對付不服從朝廷的人和不能預料的災禍。另外還分別將土地分給了公、侯、伯、子、男,使他們各自安定,以順應天地尊卑的法則,不至于遭受災害,先王哪里還有什么特別的好處呢?天子內官只有九嬪,外官也只有九等官員,只是足夠供奉天地神明罷了,難道敢放縱耳目心腹的嗜好來擾亂法度?只有生前死后的衣物和用品的顏色花紋有所不同,用以表示是百姓的君長,表明貴賤等級罷了。其他方面,天子和大家又有什么不同?”

“現在上天降災禍給周室,我僅僅是能保住先王的成法,又因為自己缺乏才能,辛苦了叔父,但如果頒賜先王的重典來報答私人之間的恩德,您也會一面接受一面厭惡,責備我的不是,我個人又怎敢吝惜將這葬禮賞給您呢?從前有句話說:‘改變佩玉,就要改變位置。’假若您能將您的盛德發揚光大,使天下改變姓氏,使民眾官員改換衣服的顏色,為天下創立新的制度,顯示自己的功勞,那就請直接享用天子的服物彩章來撫佑百姓。我一人即使流落到邊遠荒涼之處,又有什么可說的呢?如果還是周室姬姓天下,您還列于公侯,還要執行先王所給予的職責,那么只有天子才能用的隧葬禮就不能更改了。叔父如能繼續發揚美德,天子之隧葬禮自然會到來,我哪敢因個人受到恩惠就改變前人留下的重要制度來玷辱天下,這樣做把先王和百姓放到了什么位置?頒布政令又有什么用處呢?若不是這樣,叔父自己有土地,您自己挖掘隧道舉行葬禮,我哪里能知道?”
文公于是不敢再請求,便接受田地回國去了。
【寫作方法】
自古以來,要想說服強大的對手改變初衷,是需要技巧的,委曲求全只會讓對方更加肆無忌憚。周襄王面對驕橫的晉文公,并沒有一味服軟,他先是搬出先王來,用“不過”、“足以”、“豈敢”三個詞說明先王對禮制很慎重,暗示晉文公不但不該請隧,就連賞賜的土地亦不宜接受;之后又站在文公的立場上,指出僭越禮制的壞處很大,而兩個“若”字連用,義正詞嚴,使晉文公陷入兩難境地。文末語帶鋒芒,周襄王一句“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看似隨口而出、無可奈何,實則把文公逼入了絕境,這種以退為進的方法,盡管語辭委婉,卻是一步緊似一步,文公于情于理都不可再堅持請隧的要求了。
此文通篇只表達不為天子不得用隧,妙在逆筆振入,沒有一筆實寫不許,但是不許之意隨著談話的深入逐漸明晰,自然使重耳神色俱沮。宋代真德秀評價此文說:“晉文定襄王,自以為不世之大功,其請隧也,蓋寢寢乎窺大物之漸。王目之曰‘私德’,曰‘私勞’,所以折其驕矜不遜之意。玩其詞氣,若優游而實峻烈,真可為告諭諸侯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