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二十五個星主
- 亂世風(fēng)云之三國召喚
- 曲斷無涯
- 2431字
- 2024-03-10 20:31:03
“哥哥,小弟有事稟報!”此時神機(jī)軍師朱武起身,一臉嚴(yán)肅的拱手道。
“哦?朱武兄弟何事?”
“此席間無外者,小弟便直言了!先前醉香居、品香居蓄意擾亂之輩,已被小弟順藤摸瓜,查到了他們的來歷——是城南于家的人,現(xiàn)任于家家主于勇,乃是孝宣皇帝時期丞相于定國的后人。哥哥可是得罪過他?”朱武不敢賣關(guān)子,一通講了出來。
真沒想到,短短幾日內(nèi),朱武竟能把令自己頭疼許久的人揪出來,該說真不愧為神機(jī)軍師嗎。不過令劉瑜未預(yù)料的是這些人竟是于家的人,本來以為會是公孫度或者是伍家的人呢。嘶,自己得罪的勢力竟然這么多了。
武松笑道:“兄弟有所不知,當(dāng)時名震天下的千里走單騎,一人敗五敵的徐文向,大鬧的便是這于家。”
朱武敬佩道:“這么說,當(dāng)時助徐文向的,便是諸位哥哥了。”見劉瑜面無表情,朱武忙道:“哥哥不必?fù)?dān)憂,小弟曾與陳達(dá)、楊春去過于家,一番交談,那于勇當(dāng)即表示,絕不會再找哥哥的麻煩。那廝沒想到我會探到他的底細(xì),況且為了一個賤婢,與名滿天下的諸位好漢作對,明顯劃算不來。若眾兄弟真想對付他,豈不是易如反掌?”眾人哄堂大笑。
朱武略微出手,便解決了一個幕后敵人。此等謀略,對于這種事,要比大多好漢的勇武要有用的多。
相對于眾人的喜悅,此時堂內(nèi)唯一有不同心情的便是入云龍公孫勝。他實(shí)在是沒想到,自從認(rèn)識劉瑜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的身邊竟聚集了天孤星、天傷星、天暗星、天微星、天究星、地魁星、地周星、地隱星、地鎮(zhèn)星、地魔星、地妖星、地僻星、地孤星、地囚星、地藏星、地察星十六個星主,更是結(jié)識了天罡星、天雄星、地慧星、地稽星等人,算上自己這個天閑星一共為二十一個星主。若再給他一年時間,只怕一百零八魔星聚義指日可待。
若是劉瑜知道公孫勝心中所想,只怕會忍不住笑出聲。除了公孫勝所知的這些人外,自己還結(jié)識了天空星、天巧星、地賊星,更是有著一個天佑星未曾相見,不過,他鐵定是俺劉瑜的人了,哈哈。
夜色如墨,天上繁星點(diǎn)點(diǎn)。
劉府內(nèi)已是一片寧靜,只有劉瑜的房間還閃爍著微弱的燭火。
“叮咚,人才抽取中……五名備選人員名單如下。”
“第一位召喚候選人物——西漢開國功臣夏侯嬰。”
夏侯嬰,泗水郡沛縣人。西漢開國功臣。
秦朝末年,歷任沛縣司御,候補(bǔ)縣吏,交好亭長劉邦。劉邦起兵后,賜爵七大夫、太仆,屢立戰(zhàn)功,先后冊封五大夫、執(zhí)帛、執(zhí)圭、滕公。劉邦入關(guān)后,獲封列侯,號“昭平君”。楚漢之爭時,舉薦韓信做大將軍,保全漢惠帝和魯元公主,建立大功。西漢建立后,論功行賞,獲封汝陰侯,參與平定臧荼、韓信、英布等異姓王,以太仆的身份,效力于漢惠帝、呂后和漢文帝,始終忠心耿耿,沒有半點(diǎn)差池。漢文帝八年,夏侯嬰去世,謚號為文。
夏侯嬰作為能征慣戰(zhàn)的將領(lǐng),對西漢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司馬遷《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評價道:“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異哉所聞!方其鼓刀屠狗賣繒之時,豈自知附驥之尾,垂名漢廷,德流子孫哉?余與他廣通,為言高祖功臣之興時若此云。”
“第二位召喚候選人物——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
郭子儀,字子儀,華州鄭縣人。唐代名將、政治家、軍事家,壽州刺史郭敬之之子。
郭子儀出身于華陰郭氏。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亂爆發(fā),任朔方節(jié)度使,率軍勤王,收復(fù)河北、河?xùn)|,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收復(fù)兩京有功,加司徒、代國公。又進(jìn)位中書令。乾元二年,承擔(dān)相州兵敗之責(zé),失去兵權(quán),處于閑官。寶應(yīng)元年,平定河中兵變有功,進(jìn)封汾陽郡王。廣德元年,仆固懷恩勾結(jié)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再度被啟用,出任關(guān)內(nèi)副元帥,收復(fù)長安。永泰元年,吐蕃、回紇聯(lián)兵入侵,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并擊潰吐蕃。大歷十四年,唐德宗即位后,尊為“尚父”,進(jìn)位太尉兼中書令。
建中二年六月辛丑日,病逝,獲得贈太師,謚號“忠武”,配饗唐代宗廟廷,陪葬于建陵。
唐朝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shè)廟享奠,當(dāng)中就包括“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
宋朝建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左拾遺知制誥高錫因上疏論王僧辯不克善終,不宜在配享之列。乃詔吏部尚書張昭、工部尚書竇儀與錫別加裁定,取功業(yè)始終無瑕者。宋徽宗宣和五年,對武廟的祭祀名單又有調(diào)整,共有歷代名將七十二人。分成殿上十人及兩廡六十二人兩組,雖無十哲之名,仍有其實(shí)。
郭子儀為配享于殿上十人之一。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郭子儀亦位列其中。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就有郭子儀。
清朝康熙年間,遵循明朝舊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有郭子儀。
“第三位召喚候選人物——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字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為長孫皇后。
李治生于貞觀二年,貞觀五年封晉王,后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于貞觀十七年被立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李治即位。
李治即位之初,由長孫無忌與褚遂良共同輔政,李治尊禮二人,恭己以聽,使得“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fēng)”,史稱“永徽之治”。永徽六年廢黜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后。顯慶二年建都洛陽,稱“東都”,采取移都就食的措施解決糧食問題。在輔政大臣相繼去世后,李治獨(dú)斷專行,拒諫飾非,“中外以言為諱,無敢逆意直諫”,致使忠良脅肩、奸佞得志,史稱“前賢為,后愚廢”;同時大興土木,勞役繁重,使得“萬姓厭役,呼嗟滿道”,“天下莫不失望”。顯慶五年以來,常頭暈?zāi)垦#y以理政,便讓武皇后參政。
李治在位期間,先后滅西突厥、百濟(jì)、高句麗,使唐朝版圖達(dá)到最大。然自咸亨元年以來,安西四鎮(zhèn)、吐谷渾等地區(qū)相繼被吐蕃攻占,唐朝在西域的版圖衰退;同時兵敗于新羅,丟失朝鮮半島;又聽信讒言殺害歸降的東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導(dǎo)致東突厥叛唐獨(dú)立,建立后突厥汗國,連年侵犯唐朝邊境。
683年12月27日,李治駕崩于洛陽貞觀殿,享年五十六歲,葬于乾陵。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