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由于宿主已累計召喚5次人物,為了平衡勢力,系統將會隨機亂入三人到這個世界。”
“哎哎,不對吧。我不是召喚了9個人么,你怎么說是5次?”
“這里說的人物是指用愉悅點或仇恨點召喚出來的人物,不包括爆表特權和召喚卡召喚的。你累計召喚了武松、魯智深、王熙鳳、金鴛鴦、扈三娘5人。”
“行,我認了,提供亂入者名單吧。”
“亂入人物一:梁山好漢××××××。武力:50,統率:56,謀略:62,政治:54。”
“這特么誰啊。”劉瑜欲哭無淚。
“亂入人物二:岳家軍大將余化龍。武力:97,統率:87,謀略:82,政治:81。”
“……”劉瑜后槽牙都要咬碎。
“亂入人物三:北宋末年太尉高俅。武力:64,統率:80,謀略:84,政治:86。”
“草,到底是讓這老賊出來了。”劉瑜牙已咬碎。
“亂入后宿主擁有一次無上限召喚人物特權,請問是否使用?”
劉瑜轉悲為喜:“使用。”
“叮咚,人才抽取中……五名備選人員名單如下。第一位召喚候選人物——九江王英布。”
“猛人啊,可惜反復無常。”劉瑜由衷的感嘆道。
英布,六縣人,中國秦末漢初名將。
英布是皋陶后裔。秦時犯法受黥刑,故又稱黥布。被罰往驪山服勞役,后逃亡為“盜”。秦二世元年,英布與番陽縣令吳芮聚兵反秦,響應陳勝起義。
秦二世二年二月,以兵歸屬項梁。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從項羽救趙,為前鋒當先破敵,戰功赫赫。漢高祖元年二月,被項羽立為九江王,都于六。曾參與坑降卒、殺懷王。
后不愿再隨項羽征伐,引起項羽不滿,被劉邦策反,漢高祖三年十二月投漢。
前漢高祖四年七月,受封淮南王。漢高祖五年十二月,參加圍殲楚軍的作戰。漢高祖十一年七月,見韓信、彭越相繼被誅,舉兵反。次年遭挫敗,為吳芮之孫吳回所誘,被殺于番陽。
英布跟隨項梁時,驍勇善戰,總是列于眾軍之首。
楚漢戰爭開始后,項羽攻打齊國,向英布征調軍隊。英布推辭病重不能前往,只派將領帶著幾千人應征。劉邦在彭城打敗楚軍,英布又托辭病重不去輔佐楚國。項羽因此怨恨英布,屢次派使者前去責備英布,并召他前往,英布越發地恐慌,不敢前往。
后英布受到隨何游說,叛楚歸漢,輔佐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與韓信、彭越并稱漢初三大名將。
“第二位召喚候選人物——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
“留下!”
第二次出現了,這次會不會得到他呢?
“第三位召喚候選人物——北宋政治家呂夷簡。”
“那個,這位呂夷簡是誰啊,能給我講講嗎?”劉瑜憑著前世的記憶艱難的搜索著這位人才,可惜知識實在是有限。
“可以,但系統不會給你任何數值,只能憑你自己的判斷。”
呂夷簡,字坦夫,壽州人,祖籍萊州。中國北宋政治家,太子太師呂蒙正之侄、大理寺丞呂蒙亨之子。
咸平三年,呂夷簡進士及第,起家絳州軍事推官,累遷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宋仁宗即位,授右諫議大夫、給事中,升參知政事。天圣六年,拜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正式拜相。明道二年,因為廢郭皇后之言罷相,不久復職。景祐二年,拜右仆射,封申國公。景祐四年,因與左仆射王曾爭事,罷相知許州。后判天雄軍。又因西夏擾邊,得以復相,兼樞密使。累官司徒、平章軍國重事。慶歷三年,以太尉致仕,翌年去世,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師、中書令,謚號“文靖”。嘉祐八年,配享仁宗廟庭。寶慶二年,名列“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呂夷簡輔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臨朝聽政的情況下,正確處理北宋國內國外諸多矛盾,保證了北宋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劉太后垂簾聽政期間,他在協和兩宮方面有相當重要的貢獻。然其為政后期,明哲保身、大興權術,以取寵固位,對北宋中期保守政風及三冗問題的加劇,負有較大責任。原有文集20卷,今已佚。《全宋詩》錄其詩11首。
呂夷簡任用范仲淹用兵西夏,派名臣出使遼邦,與兩國達成和議。
但呂夷簡對遼夏讓步太多,歲輸銀兩、錦帛過巨,加重了北宋財政負擔。
“昭勛閣二十四功臣,潘美、司馬光、韓世忠,這幾位比較出名的我還是知道的。看來這位呂太尉也是個大佬啊!”
劉瑜心中自有定奪,接著說道:“繼續吧。”
“第四召喚候選人物——唐朝名將裴行儉。”
“裴行儉那必須留下!大唐名將,威震西域!”
裴行儉,字守約。絳州聞喜縣人。唐朝初年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隋朝左光祿大夫裴仁基次子。
裴行儉出身河東裴氏中眷,于唐太宗時以明經科考試中選,并得名將蘇定方教授用兵奇術。歷任左屯衛倉曹參軍、西州都督府長史、安西都護等職。在西域時,各國大多慕義歸附。后還朝任吏部侍郎,與李敬玄、馬載同掌選事十余年,甚有能名,時稱“裴李”。其所創長名姓歷榜及銓注等法,影響后世選才授官的制度。上元三年,出任洮州道左二軍總管、秦州右軍總管,參與防御吐蕃。調露元年,計俘叛亂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功升任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身兼文武兩職。次年,大破東突厥阿史那德溫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盡平東突厥殘部。永淳元年,十姓偽可汗阿史那車薄舉兵反叛,唐高宗令裴行儉為金牙道大總管,率十將軍出征,唐軍尚未出動而裴行儉已經病逝,享年六十四歲。累贈揚州大都督、太尉,謚號“獻”。
裴行儉精通陰陽歷法,善于鑒別人才,所提拔的名將有程務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齒常之等。清高宗稱贊他是當時的“諸將巨擘”。裴行儉還和當時的詩人名家多有過從交往,撰寫了大量詩作,并工于草書、隸書。有文集二十卷,并著有《草字雜體》《選譜》,今已亡佚。他總結初唐名將克敵制勝的軍事經驗教訓,撰寫兵法“四十六訣”,后被武則天特令秘藏于宮中。
后世,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李適建議追封古今六十四名將時,“禮部尚書聞喜公裴行儉”位列其中。及至宋時,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名將亦包括裴行儉。在北宋年間張預的《十七史百將傳》中,裴行儉亦位列其中。
“第五位召喚候選人物——五代至北宋初年將領王全斌。”
劉瑜聞名咋了咋舌。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中國五代、宋初將領。
王全斌初事后唐莊宗李存勖,累任內職。明宗即位,補禁軍列校。繼仕后晉,因功遷護圣指揮使。
后周初,為龍捷右廂都指揮使。顯德二年,從鎮安節度使向訓攻秦州、鳳州,授恩州團練使,旋遷泗州防御使。顯德六年,從周世宗攻遼,克瓦橋關,改相州留后。宋建隆元年五月,與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率部由東路進討潞州叛將李筠,以功遷安國軍節度使。宋建隆四年八月,與洺州防御使郭進等率軍攻北漢,克樂平。
乾德二年十月,改忠武軍節度使。十一月,為西川行營鳳州路都部署,率軍3萬攻后蜀。十二月,克興州,敗后蜀軍7000人,乘勝連拔20余寨。后攻克利州。乾德三年正月,率主力進逼劍門,遣軍迂回敵軍后,前后夾擊,攻取劍門,殲后蜀軍萬余,擒其統帥王昭遠等。師至魏城,后蜀主孟昶見大勢已去,遣使奉表降。入成都后縱兵擄掠,殘殺降兵及平民,激起后蜀軍民反抗,被降為崇義軍節度觀察留后。開寶九年四月,復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年病卒。
王全斌雖有滅后蜀之能,卻縱兵擄掠,殘殺兩萬后蜀降兵。可即便王全斌貪殘無厭,黷貨殺降,趙匡胤也只是降了他的官職,后又任他為武寧軍節度使。
“五名候選人物已報備完畢,宿主已留下韓非、裴行儉,請再留下一人,開始召喚。”
劉瑜思索片刻:“留下呂夷簡吧。”
“人才召喚中……恭喜宿主,獲得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武力:31,統率:82,謀略:95,政治:102。”
劉瑜倒吸一口涼氣:“嘶,好強。統率破80,謀略破90,政治更是超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