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4章 瘋狂召喚(四)

“人才召喚中……恭喜宿主,獲得東晉時期名將祖逖。武力:86,統率:88,謀略:82,政治:84。”

“消耗50愉悅點,繼續召喚。”

“叮咚,人才抽取中……五名備選人員名單如下。第一位召喚候選人物——中國南朝梁將領陳慶之。”

“千軍萬馬避白袍,留下。”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云,義興郡國山縣(今江蘇省宜興市西南)人。中國南朝梁將領。

陳慶之出身寒門。自幼為梁武帝蕭衍的隨從,因陪同蕭衍下棋而獲得對方的親近信任。天監元年(502年),蕭衍即位稱帝,陳慶之受封主書。隨后,陳慶之散去家財,招募賢能,常思為國效力,被朝廷封為奉朝請。普通六年(525年),進封武威將軍。同年五月,一戰擊潰魏將丘大千。普通七年(526年),擊敗魏豫州刺史李憲,攻占壽陽,俘獲七萬五千人,賜爵關內侯。大通元年(527年),大敗魏軍,攻占渦陽,俘獲城中男女三萬人。中大通元年(529年),率領7千梁兵攻打北魏,奉命護送北海王元顥回洛陽,經歷四十七戰,平定三十二城,長驅直入,所向無前。后因孤軍深入,敵眾我寡,失敗而返。同年十二月,僅用12天迅速剿滅僧強、蔡伯龍的叛亂。中大通二年(530年),在楚城之戰中擊敗堯雄、孫騰、侯進、司馬恭四位將領的聯合圍攻。后二年,帶領江湘百姓休養生息,開拓6000頃田地,使得當地糧食充裕。大同元年(535年),與堯雄交戰,不利而返。大同二年(536年)十月,大敗擁兵7萬的侯景。同年,救濟豫州災民,使得當地人渡過饑荒。

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謚號為“武”。長子陳昭繼承爵位。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弓弩,不善騎馬,善撫軍士,富有膽略,善于籌謀,帶兵有方,是一位深得眾心的儒將。

“第二位召喚候選人物——《封神演義》人物鄧嬋玉。”

鄧嬋玉是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人物,商朝三山關總兵鄧九公之女,土行孫之妻,以刀法和暗器“五光石”著稱。鄧嬋玉年輕貌美,性格剛烈,在小說中表現出極高的軍事才能和勇氣。

鄧嬋玉的形象被認為部分來源于《水滸傳》中的瓊英和扈三娘,其使用的“五光石”被認為原型是瓊英夢中學得的飛石法。她幼年喪母,深受父親寵愛,因武藝高強隨父討伐西周。期間,她曾用五光石打傷哪吒、黃天化及龍須虎等多名西岐將領,表現出卓越的戰斗能力。后在戰場上被土行孫活捉,在姜子牙的安排下被迫與土行孫成婚。婚后,她說服父親鄧九公率軍歸順西周,隨軍征戰數年,屢立戰功。在澠池之戰中,她為替夫報仇,與商朝女將高蘭英交戰,不幸被殺。姜子牙封神時,鄧嬋玉被封為“六合星”。

鄧嬋玉的經歷折射出封建社會對女性貞節觀念的塑造,她的忠誠與勇敢為后世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封神演義》中重要的女性形象之一。

“第三位召喚候選人物——西漢名將李廣。”

李廣(?—前11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人,祖籍槐里(今陜西興平)。西漢名將、民族英雄,秦朝名將李信的后代。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以良家子身份從軍。攻打匈奴有功,授中郎。漢景帝時,參與平定七國之亂,歷任北部邊境七郡太守。漢武帝即位后,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出擊匈奴,眾寡懸殊,負傷被俘,佯死求生,遷右北平郡太守,號稱“飛將軍”,使匈奴畏服,數年不敢來犯,遷郎中令。元狩四年(前119年),參加漠北之戰中,擔任前軍將軍,途中迷路,未能參戰,憤而自殺。司馬遷評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時,名列“武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追封懷柔伯,位列“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飛將軍啊,留下。”

“第四位召喚候選人物——北宋末年浙江農民起義領袖方臘。”

方臘(?-1121年),又名方十三,自稱“圣公”。睦州青溪縣(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人。北宋末年浙江農民起義領袖。

雇工出身。早年利用“食菜事魔”教組織發動群眾,深得廣大群眾的擁護。條件成熟后,于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發動起義,在漆園中誓師。旬日間,隊伍發展到十萬人。于是,方臘自稱“圣公”,改元“永樂”,分置將領。不久攻占杭州,之后占據六州五十二縣。各地起義軍,都打著方臘的旗幟,紛紛而起。因童貫率兵十五萬圍攻義軍,次年,方臘被迫退出杭州,且戰且退。后與宋軍決戰于幫源的嚴家溪灘,敗北,躲藏于幫源石洞被俘,后被押解回汴京處死。

方臘起義鎮壓了一批貪官污吏和地主土豪,從而沉重地打擊了宋朝地主階級的黑暗統治。雖未能從根本上動搖北宋王朝的統治,但卻嚴重削弱了北宋的國力,加速了它的滅亡。

“第五位召喚候選人物——明末清初軍事家鄭成功。”

鄭成功(1624年8月28日—1662年6月23日),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明平國公鄭芝龍長子。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歷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鄭成功早年甚為隆武帝所器重,授總統使、招討大將軍,賜姓朱,名成功,人稱“國姓爺”。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力阻其父降清不果,乃走南澳,起兵抗清。后永歷帝封為延平郡王,率部數創浙閩粵清兵,屢拒招降。曾兩次派兵與張名振合師北上入長江,并與李定國通聲息。永歷十三年(1659年),親與張煌言合師北入長江,破瓜洲,下鎮江,圍江寧,清廷震動。旋因連勝輕敵,戰敗撤回思明州。永歷十五年(1661年),率軍二萬人出廈門,經澎湖,直達臺灣鹿耳門,圍赤嵌城,敗荷蘭援軍。次年,荷蘭總督揆一降,遂復臺灣全島,以赤嵌城為東都,建立府縣,編制軍隊,屯田墾荒,獎勵移民。旋病卒。

鄭成功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并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屯田開墾,發展貿易,促進了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收復臺灣、建設臺灣作出了巨大貢獻。鄭成功紀念館陳列其詩作及其手書、《鄭成功與王忠孝對奕圖》《海上見聞錄定本》、延平王戶官楊英的《先王實錄》以及《稗海紀游》等,其中《海上見聞錄定本》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

“民族英雄!留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中县| 敦化市| 博乐市| 开平市| 松滋市| 贵阳市| 嘉黎县| 荥经县| 化隆| 黄浦区| 中牟县| 霸州市| 拜城县| 东莞市| 瓦房店市| 连山| 盐源县| 新兴县| 山阴县| 封开县| 大埔区| 青河县| 咸宁市| 大同县| 时尚| 治多县| 远安县| 和田县| 沙田区| 大荔县| 刚察县| 浙江省| 东阿县| 舞阳县| 安顺市| 凌海市| 惠东县| 察哈| 奉化市| 阿瓦提县| 茶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