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定的機緣,重讀了一本小說。時隔20年,發現自我改革發展的進程過于緩慢了。
曾經心里想著狂野、冷峻、放蕩不羈,嘴上卻說著細水長流。如今嘴上念叨華麗的隨心所欲,內心唯戀孤寂的籬院悠然。
唯一不變的,我依然最喜歡村上春樹的作品。
我發現厲害的作者都是及負想象力的,且及會打比方,筆頭上的冷酷,心尖上的浪漫。
先說讓我愛的不得了的一種容貌描寫吧。“就外表而言,保守的講,她是個印象淡薄的人。若后退幾步,簡直可以同背后的墻壁合二為一。”
接著是鏡子的啟示。該物件兒在歷史舞臺平庸卻多元。腦海里沖刺的最快的是那句“對鏡帖花黃”,所以能例舉的也就:護膚時它照臉,試鞋時照腳,買飾品時照某半截……由此可見人生迫切需要一面能把自己照完整的鏡子?那樣才能清晰的看見,你整個的人魔鬼樣。
最后說自己那不足一提的淺薄長進。年幼旁觀別人故事時,看不見那些沒有加粗、打下劃線或加引號的經驗,也聽不出閑言碎語、家長里短背后的啟示,多吃了20年的飯菜后,時間和體驗多少使上點兒勁兒。才明白日子,善于也好不善于也好,巧也好笨也好,這些都不太重要。小心翼翼,這才是最重要的。沉心靜氣,小心翼翼地側耳傾聽各種動靜,在失去的單行道和擁有的雙行道上,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