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朱棣在心里暗自盤算著赫楊的來歷時,就聽外面傳來了一聲“報”字……
朱棣聽到了門外有人報告,便起身開門出去。
門外,一名身穿明兵服飾的小兵見到朱棣后,立刻單膝跪地雙手抱拳說到:“稟報王爺,北礦山上丁奴暴動,殺死了我們的漢人看守。現在已經制服了暴動的那幫丁奴,將他們關入了地牢,還請王爺發落。”
“帶路。”朱棣聽完了明兵的話后,只是簡短的說了兩字。便帶著馬三保和赫楊去往關押丁奴的地牢。
一路上,赫楊簡單的詢問了一下馬三保丁奴是什么意思,馬三保也詳細的為赫楊做了解釋。所謂的丁奴就是一些抓來的蒙族人,讓他們長期的在礦山上從事重體力勞動。而且沒有人身自由,終身只能在礦山上服役。當然了,這些丁奴都是有漢人明兵看守的,而元朝時期,蒙人地位比較高,經常的欺壓漢人百姓。所以朱元璋推翻元朝后,立刻對蒙人進行了打壓,而且將蒙人比作牲口、畜生。地位永遠低于漢人。
赫楊跟隨著朱棣來到了關押丁奴的地牢內,只見地牢的一間刑罰房內,五名丁奴分別被綁在了五根木樁上。幾名明兵正不停用地用皮鞭抽打這五名丁奴,時不時的還往鞭子上沾些涼水再抽打。眾人見到朱棣后,立刻下跪行禮。而朱棣此時卻一臉凝重的看著這幾個奄奄一息的丁奴,好像若有所思……
赫楊在一旁觀察著朱棣的神情,很明顯,朱棣這時應該是動了惻隱之心。而歷史證明,朱棣雖說功過爭議很大,但他日后的確是做到了勤政愛民。
此時,朱棣開口說到:“本王生于戰亂之年,七歲才得父皇賜名,接回皇宮。十四歲便隨軍征戰沙場,也目睹了戰亂殘酷和民間疾苦。元朝時,的確是一些當權者施政無道欺壓漢人,但那些和蒙人百姓并無關系。可如今我們漢人奪回江山,卻反過來欺壓蒙人,這和當年的元朝當道時又有何不同?這樣做也只會更加激化兩族百姓之間的矛盾。”
朱棣看似自言自語的一番話,卻讓在場的那些明兵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朱棣到底心里如何盤算……
可那木樁上的那些丁奴聽完了朱棣的話,卻開口罵到:“漢狗,不用你在這假慈悲,要殺便殺。”
這時,明兵們聽到丁奴辱罵朱棣,立刻又開始對著丁奴們進行了抽打。
馬三保在一旁開口說到:“王爺,按我大明律法規定。這次參與暴動的所有人,明天應全部當街問斬,尸首懸掛城門三天,并要將此事奏鳴皇上。”
朱棣聽完了馬三保,只是淡淡的點了點頭,說:“三保,你去安排明天問斬一事吧。本王有些累了,我和赫兄弟先行回府。”
朱棣說完后,便帶著赫楊離開了地牢。而回去的路上朱棣一言不發,赫楊也在心里暗自揣測朱棣此時的想法……
到了燕王府后,赫楊開口說到:“為什么你們這個時代非要分出誰比誰高貴呢?各民族之間不能和平共處么?我們那里可不這樣。”
“哦?你們那里是什么樣?”朱棣聽完了赫楊的話后,立刻反問到。
赫楊笑了笑,開口唱到:“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雖然赫楊一句唱的不著調的歌詞,卻引起了朱棣興趣,朱棣聽完立刻問到:“你是說以后我大明天下的子民分為五十六族?而且民族與民族之間親如兄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赫楊點頭回答到:“沒錯,就是這樣。”
朱棣聽完赫楊的這番后,眼中竟然露出了向往的神情。開口對著赫楊說到:“赫兄所言的制度,也正是本王心中所想。讓各族百姓之間沒有分別,和平共處。”
赫楊聽了朱棣,卻在心里暗笑到:你爺爺的,我要是告訴你,我們那時候沒有皇帝了估計你就不會那么想了。
朱棣說完后,又對著赫楊說到:“赫兄,本王有一事相求。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說吧,別整那些虛的,有話直說。”其實赫楊此時心里也想明白了,萬一自己回不去了,好歹也要抱住這棵以后成皇的大樹。
朱棣見赫楊如此爽快,便說到:“如果赫兄不嫌棄的話,本王愿與赫兄結為兄弟。從此以后,你我兄弟二人共為天下蒼生出一份綿薄之力。”
朱棣說出了要與赫楊結拜之意,但朱棣實則是出于私心考慮。如同赫楊所說,他從以后的朝代而來,定然知道日后會發生什么事情。如果赫楊可以為自己所用的話,無疑是得到一個無價之寶。而且還有一點,赫楊的各民族平等的理念也的確說到了自己的心坎里了。所以朱棣竟然想出了結拜這一辦法。
而赫楊,一聽到朱棣說出結拜。小眼睛不停的轉了轉,想到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倘若自己真回不去了,留在這里總得吃飯吧。萬一自己跟著朱棣,沒準以后混成個大官什么,也算是可以了。所以赫楊二話沒說,直接同意了朱棣的結拜之請!
“關帝爺在上,今日朱棣愿與赫楊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從此以后,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朱棣跪在了關帝爺的神像前很鄭重的說到,說完,朱棣便朝著神像磕了三個頭。
而赫楊在一旁,心里卻在想:我去大爺的,和你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話,老子豈不是連六十歲都活不到了?
赫楊見朱棣磕完頭,便也對著關帝爺神像說到:“關二哥在上。今日我與朱棣自愿結為異姓兄弟。從此以后,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疾病還是健康,不管是年輕還是衰老,我都會大哥朱棣尊重一生一世,不離不棄。”
赫楊此時沒辦法了,竟然把婚禮上常用的誓詞稍加修改后,用在了與朱棣結拜之上了。因為連穿越這種事都發生在了自己的身上,他可不想發誓的話沒準哪天應驗了,自己陪著朱棣一起死了,那樣他可真活不到六十了。
好在朱棣也根本沒有理解赫楊的一番廢話,兩個人就這樣各懷心事的結為了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