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你不可不知的歷史人物 (7)

蘇秦,生卒年代不詳,字季子,出生于今洛陽,戰(zhàn)國時期的韓國人,是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可謂“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戰(zhàn)國時期,諸侯紛爭,群雄爭霸。他出身農(nóng)家,素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shù)多年。蘇秦連橫說秦惠王“書十上說而說不行”。憑著堅強毅力終于在燕國打動燕文候而一舉成名。促成了六國之王結(jié)盟于洹水,蘇秦也成了一人而佩有六國相印的風云人物,取得了榮華富貴。與趙秦陽君共謀,發(fā)動韓、趙、燕、魏、齊諸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退地,至樂毅破齊前夕。蘇秦的行為惹惱了齊國的大夫門,被齊國所收買的刺客刺殺。典故“刺股懸梁”說的就是蘇秦年輕時刻苦學習的故事。

遠交近攻--范雎

范雎(?-前255),也叫范且,字叔。戰(zhàn)國時魏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他同商鞅、張儀、李斯先后任秦國丞相,對秦的強大和統(tǒng)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早年家境貧寒,后出使齊國為魏中大夫,歷經(jīng)磨難后輾轉(zhuǎn)入秦。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輔佐秦昭王。他上承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志,下開秦皇、李斯統(tǒng)一帝業(yè),是秦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謀略家。

對外,為達到兼并六國,范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思想。對齊、楚等距秦較遠的國家先行交好,穩(wěn)住他們不干預(yù)秦攻打鄰近諸國之事。由近及遠,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擴張,好比蠶食桑葉一樣,統(tǒng)一天下。

對內(nèi),昭王又按范雎的謀劃,實行“固干削枝”的政策,堅決剝奪親貴手中之大權(quán)。通過這些變革,消除了內(nèi)部隱患,使權(quán)力集中于以秦昭王為首的中央手中,政權(quán)更加鞏固。

聲名赫赫--戰(zhàn)國四公子

春申君(?-前238)名黃歇,因先祖受封于黃,其后乃以黃為姓。他為楚相20余年。“雖名相國,其實王也。”公元前248年封于吳,號春申君。

信陵君(?-前243)魏安王之弟,即魏無忌,號信陵君。公元前257年,他設(shè)法竊得兵符,擊殺將軍晉鄙,奪取兵權(quán),救趙勝秦。后為上將軍,聯(lián)合五國擊退秦將的進攻,有食客三千。被稱為六國中唯一能與秦抗衡的政治家。

平原君(?-前251)即趙勝,趙國貴族,趙武靈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賢能而聞名,號平原君。他禮賢下士,門下食客至數(shù)千人,和朋友關(guān)系處理的很好。平原君初為趙惠文王之相,趙惠文王死后,又為趙孝成王之相。公元前259年,秦軍進圍趙都邯鄲,趙田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奮勇,同平原君去楚國求援,說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軍救趙(這就是成語“毛遂自薦”的故事)。援軍到來之前,邯鄲城內(nèi)兵困糧盡,平原君盡散家財,發(fā)動士兵堅守城池。直到楚軍和魏信陵君援兵趕到,解邯鄲之圍。

孟嘗君,生卒年代不詳,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嘗邑,故號孟嘗君,戰(zhàn)國時齊國貴族。他養(yǎng)士數(shù)千人,成為齊國的重要政治力量,擔任了齊相。他的門客馮諼曾到薛地為他收債,免除了部分貧苦人的債務(wù),取得了薛地人的擁護和愛戴。當他受齊王的猜疑而罷免職務(wù)后,得以在薛地安身。

變法圖強--商鞅

商鞅(約前390-前338),衛(wèi)國(今河南安陽)人,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公孫氏,故稱為衛(wèi)鞅,又稱公孫鞅,后封于商,后人稱為商鞅。商鞅年輕時好刑名之學,在魏相公叔痤門下任中庶子。公叔痤臨終前將其推薦給魏惠王,惠王不能用。商鞅聞秦孝公下令求賢,發(fā)憤圖強,乃離魏去秦。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先后兩次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教育方面進行了深刻的變法。新法令推行幾年后,秦國百姓家給人足,軍隊戰(zhàn)斗力大大增強,國勢蒸蒸日上。孝公去世后,太子秦惠王繼位。商鞅在變法期間,因執(zhí)法較嚴引起秦貴族的怨恨。他們?yōu)閳筚碓梗嫔眺庇兄\反企圖,派官吏逮捕他。商鞅逃叛失敗后,被帶回都城遭惠王車裂,并滅其族。著有《商君書》傳世。

造福萬代--李冰

李冰,生卒年代不詳,今山西運城人,是戰(zhàn)國時期的水利家,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澇即旱,有“澤國”、“赤盆”之稱,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爭。公元前316年,秦國吞并蜀國。秦為了將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決定徹底治理岷江水患,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來。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設(shè)石人水尺,這是中國早期的水位觀測設(shè)施。他還在今宜賓、樂山境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木江(今邛崍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綿水(今綿遠河)等灌溉和航運工程,以及修索橋,開鹽井等。

都江堰位于今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個工程是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工程組成的。它的規(guī)模宏大,地點適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種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跡。二千多年來,一直發(fā)揮著巨大的排灌作用,確保了當?shù)剞r(nóng)業(yè)生產(chǎn)。

經(jīng)國巨賈--呂不韋

呂不韋(約前292-約前235),衛(wèi)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戰(zhàn)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chǎn)。他以“奇貨可居”聞名于世,曾輔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國,秦始皇稱其為“仲父”。他還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千古一相--李斯

李斯(前280-前208)字通古,戰(zhàn)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被尊稱為“千古一相”。早年為郡小吏,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shù),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后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yè),被任為長史。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guān)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政下令驅(qū)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嬴政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統(tǒng)一六國的事業(yè)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tǒng)一天下后,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有關(guān)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墻,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tǒng)治;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tǒng)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于公元前208年被腰斬于咸陽鬧市,禍及三族。李斯主張以小篆為標準書體,對漢字的規(guī)范起了很大的作用。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瑯琊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深謀遠慮--蕭何

蕭何(前257-前193),今江蘇沛縣人,漢初三杰之一,西漢初期政治家。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后,諸將皆爭奪金銀財寶,他卻深謀遠慮地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并知民間疾苦,對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zhàn)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項羽稱王后,蕭何勸說劉邦接受分封,立足漢中。劉邦為漢王,以蕭何為丞相,蕭何極力推薦韓信為大將軍,還定三秦。楚漢戰(zhàn)爭時,他留守關(guān)中,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zhàn),對劉邦戰(zhàn)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漢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為“酂(zàn)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戶。蕭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在法律思想上,堅持道家思想,主張清靜無為。前196年又協(xié)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被拜為丞相。而他未能像張良那樣及時地“假托神道明哲保身”,于是為了避免高祖的誅殺,他便以“自毀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殺的危機。

運籌帷幄--張良

張良(?-前186)字子房,今安徽亳州人,漢初三杰之一,先世原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后,他圖謀恢復(fù)韓國,結(jié)交刺客,狙擊秦始皇未遂。秦末農(nóng)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zhàn)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后代,聯(lián)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西入武關(guān)后,在峣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zhàn)爭中“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采納。漢朝建立,封留侯。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張良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于倥傯的兵戎生涯,為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官拜大司馬之后,辭官歸隱,是漢初三杰當中唯一一位得以善終的人。

罷黜百家--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廣川人(今河北景縣),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jīng)學大師。景帝時任博士(官名),講授《公羊春秋》。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tǒng)地提出了“天人感應(yīng)”、“大一統(tǒng)”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yīng)該是統(tǒng)一的。他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并延續(xù)至今,從此,經(jīng)學研究在漢代盛行。其后,任江都易王國相10年;公元前125,任膠西王劉端的國相,4年后辭職回家。此后,居家著書,朝廷每有大議,都有使者及廷尉去詢問。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jù),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jié)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tǒng)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tǒng)的回答。

發(fā)奮著書--司馬遷

司馬遷(約前145-前90)字子長,夏陽龍門人(今陜西韓城南),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生活的時代正是漢朝國勢強大,經(jīng)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十歲時,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fù)從名師受業(yè),啟發(fā)誘導,獲益不淺。大約二十歲,司馬遷開始外出游歷。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后因為李陵辯護,身體和心靈遭受巨大的折磨。

他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并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史記》。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青出于藍--班固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自幼聰敏”,“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后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明帝時,曾任蘭臺令史,與陳宗、尹敏、孟異共同撰成《世祖本紀》,升遷為郎,負責校定秘書。由于章帝喜好儒術(shù)文學,賞識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宮廷侍讀。在父親的影響下研究史學。居喪在家時,著手整理父親的《史記后傳》,并開始撰寫《漢書》。東漢明帝水平年間,有人告其私改作國史,被捕入獄。其弟班超奔走上書,其書稿才得以送到京師。明帝閱后,很賞識班固的才學,召為蘭臺令史。后又遷為郎,典校秘書。至漢章帝建初七年(82)成《漢書》,開創(chuàng)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為后世“正史”之楷模。班固還擅長作賦,撰有《兩都賦》《漢書·蘇武轉(zhuǎn)》、《幽通賦》等。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弋阳县| 怀化市| 彭泽县| 正定县| 雷山县| 泉州市| 阳谷县| 茶陵县| 新和县| 玉门市| 焉耆| 朝阳市| 菏泽市| 桓仁| 六枝特区| 沂源县| 抚顺市| 汽车| 临夏市| 璧山县| 广德县| 西青区| 永川市| 天门市| 吉林市| 虞城县| 时尚| 罗甸县| 琼结县| 余干县| 潍坊市| 改则县| 西青区| 邮箱| 沙田区| 象山县| 那曲县| 旌德县| 临湘市| 浪卡子县| 贵州省|